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

2022-05-30 18:57李润菊
求知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小学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使其在生活中可以有效地约束自身的行为,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教材中的知识时,如果没有教师的科学引导,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重视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法,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并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法治观与价值观,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法在众多学科教学中都已得到有效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不仅将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进行了有效融合,而且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使用生活化教学法的过程中,应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教学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教师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开展教学活动,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同时重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开阔学习的视野,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最终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结合现实生活,确定教学目标

通常教学活动都有其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还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生活与学习经验,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科学设立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自信与成就感。此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尚难理解这些知识。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消化教材中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1]。

例如,在教学“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再根据目标制订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教材讲述了虎门销烟的故事,为了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背景,以直观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后,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你是林则徐,你会怎么做?若鸦片长期泛滥,会产生哪些后果?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学生可以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可以参加哪些爱国主义活动?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能有效地进行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获得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二、贴近现实生活,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师若将生活化教学法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则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兴趣,有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的知识,进而有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法的时候,应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结合教材内容寻找契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现实案例,以案例为新课堂的导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将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或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最后,为了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与理解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应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将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的教学中,为了有效帮助学生感受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内容作为案例,进行新课导入,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当地的自然景观与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人是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并说一说视频中讲述了哪些内容。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比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发现,生活用水是大自然的馈赠,没有水就无法维持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基于这样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教材的相关知识会更加感兴趣,更愿意主动去探究。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探究精神,助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结合现实生活,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目前各学科教学中使用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活动,其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效提升课堂活跃度,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促进学生良性竞争意识的形成。教师若想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可将之与合作学习模式结合起来,以助力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2]。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划分小组,并帮助各个小组确定小组长,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向各个小组长说明其在小组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强化小组长的责任意识。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教学,让各个小组就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学会尊重”一课时,不少小学生对“尊重”的理解还处于理解其字面意义上,对于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在行动上做到尊重他人仍旧不清楚。为了加强学生对“尊重”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化讨论内容:在街口开了十几年杂货店的周阿姨,她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却一直坚持开店,为周围的居民提供生活便利,周阿姨卖的商品物美价廉,她值得尊重吗?教师提出这个话题后,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积极讨论。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派出代表陈述小组的讨论结果,在整个班级进行最终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充分研究各种因素,找出论据,说服其他不同意见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一些学生的观点可能较偏颇,教师需要在一旁聆听,但不要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使其在讨论中不断被其他学生强有力的证据说服,进而明白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从而逐渐认识到正确的观点是什么,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将信息技术与生活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将会为教育行业带来巨大的改变,能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同样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看到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即信息技术可以将教材中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知识内容,便于小学生学习与理解,使其更快速地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融合,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以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的经验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学习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知识。此外,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录制视频或拍摄照片,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留存,并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中展示,便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教材知识。

例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时,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便于学生深刻领悟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在开展教学活动前,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收集生活资料。例如,在超市进行促销活动时,教师可以去现场进行视频拍摄,将超市促销活动中一些人们不遵守秩序的场景记录下来;在出行高峰期,教师可以将车辆按交通灯指示停止和前行的场景拍摄下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材内容,向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视频和图片,以便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内容,明白良好的公共秩序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影响,加强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维护良好公共秩序的责任意识,助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

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开阔视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大多源于生活,且需要学生将其应用于生活。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多观察,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入了解,从而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不可取,哪些行为需要倡导并坚持。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需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科学检验,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一次观察只能激发学生某次的学习兴趣,为实现长效兴趣的培养,教师需要制订科学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使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

例如,在教学“我参与 我奉献”单元中的“友善相待”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与理解这一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友善对待他人的品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并形成观察记录。观察记录的方式可以是拍摄图片并进行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写观察日记。学生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后,可以将观察记录本作为学习资料,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在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中查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性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贴合现实生活实施评价

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评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便于教师针对教学问题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率。在实施评价时,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片面的评价观念,不能仅依靠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其进行评价,而是要将评价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评价,力求公平、公正、科学、有效。为此,教师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等。教师通过全面的测评,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再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善。教师需要正视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究其存在的原因,不要给学生贴标签、下定义,要积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引导学生克服自身缺点,转变不良的学习态度与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教师需要明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评价标准,并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缩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公共生活靠大家”这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學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并进行有效的教学调整,为下一次的教学活动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施评价时,教师需要重视创设生活化的测评情境,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并综合考虑学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课堂活动参与程度、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水准等,做到全面、细致、科学,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生活化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并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时,要注意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领悟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助力学生将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梦洁.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1(12):32-33.

[2]毛媛媛.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上旬),2020(7):87.

[3]许先兴.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9(23):99.

作者简介:李润菊(1986—),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三塬学校。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