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中的思政元素探析

2022-05-30 22:54梁青瑶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国标舞革命精神

摘要:2020年1月,新版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创新归来。该剧创造性地融合国标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元素,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员为理想和信仰向死而生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文章探析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中的思政元素,该剧的艺术创作体现了革命精神和现代生活的高度契合,实现了优雅舞步和厚重题材的完美结合,做到了音乐律动与爱国情感的有機融合,最终达到以舞动人、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不仅为舞台剧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提供了借鉴,也是一部富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优秀文艺作品。

关键词:国标舞;《海河红帆》;革命精神

中图分类号:J7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03

国家凝聚力和红色艺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多次证明,优秀的红色音乐和话剧在推动思想宣传教育、增强国家凝聚力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在当代,应注重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应用,可精心打造红色艺术作品并充分挖掘现有歌舞剧中的红色因素,开辟一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新道路。2020年1月7日,新版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在北京民族剧院上演。该剧以小说《锋刃》为创作蓝本,用西式舞蹈演绎革命故事,用现代艺术彰显文化自信,展现了中共地下党员在抗日斗争中初心如磐、牢记使命的革命精神,获得了业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

1 革命精神与现代生活的高度契合

革命精神是艺术领域一个常演常新的经典话题,其之所以能在《海河红帆》中得到现代诠释,主要是因为革命话语与现代生活之间的高度契合和历史联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和熔铸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培育与践行的优秀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艰辛、刻苦的努力。革命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营养,同时也是引领人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信仰支柱。

革命时代虽已远去,但是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熔铸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当今社会,那些能够充分表达革命精神的艺术形式,往往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并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自发传播。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歌声传遍大街小巷;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觉醒年代》成为年度收视率排名靠前的影视剧,剧中投身革命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感动了亿万观众。2021年上映的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长津湖》,不仅以58亿元票房创造了中国电影史新的票房纪录,而且还一举拿下了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因此,即便是在高度市场化的影视剧行业,弘扬革命精神的主旋律电影也绝对不是“劝退观众”的票房毒药,反而是吸引观众、赢得市场的“最强IP”。

《海河红帆》改编自影视剧《锋刃》,讲述了20

世纪30年代中共地下党员在天津租界隐忍奋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再现了革命年代怀揣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了信仰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和精神力量。正如该剧总导演门文元所述,“舞剧要展现的依然是人的故事,这里的人是现实的人,亦是理想的人”[1]。不管是献身的沈西林,还是隐忍的莫艳萍,抑或复仇的韩子生,都是甘愿为理想和信仰而牺牲的英雄,他们既给当代观众以警醒,也给当代观众以震撼和共鸣。

在剧中,尤其是主人公沈西林的牺牲,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那个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以沈西林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本来可以凭借自己优越的家世和杰出的才能,在敌人的阵营中谋得一个美差,却选择了如同行走于“锋刃”上的地下抗日工作,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沈西林的牺牲,以一个革命青年的生死抉择,不断叩问当代观众,引导观众思考关于现实与理想、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关系。以沈西林为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虽然肉体生命消逝了,但他们的传奇经历至今仍被广大的艺术家不断地再现,感动了万千观众,这说明他们已经熔铸到不朽的革命事业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永生。联结革命精神和现代生活的枢纽在于理想信念,在于“革命理想高于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时指出的,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2]。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当前我国面临的挑战并不比革命年代轻松,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需要进行的“伟大斗争”并不比革命年代容易。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融入革命场景,主创团队在多媒体设计上精益求精,动用了6台高清投影机,用实拍、抠像、虚实结合等场景化的艺术手法,将舞台延伸到观众席,让观众“穿越”到革命年代,体验时空交错的奇妙,真正领悟红色信念和革命精神。因此,《海河红帆》主创团队所极力呈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能量,恰恰契合了当前的形势,契合了当代观众的心理需求,既为观众演绎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革命大戏,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现实情景剧。

2 优雅舞步与厚重题材的完美结合

革命精神只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艺术表达形式,才能持续在现代生活中扎根,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在这方面,舞蹈是记叙革命历史、表达革命精神的经典艺术载体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舞蹈形式呈现中国革命精神的经典代表作层出不穷。其中可以载入中国艺术史册的代表作品有1949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排演的《中国革命之歌》,200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排演的《复兴之路》,这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成为主旋律题材舞蹈发展进程中的永恒经典。由此也可以看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型周年庆典活动而言,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以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完美呈现,成为最成功也最常见的艺术形式,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

在新中国红色题材舞蹈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运用西方经典舞蹈形式记叙中国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也是历来众多艺术家探索的重要方向。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等经典作品,就是用芭蕾舞剧的形式来呈现和阐释中国革命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优秀作品,也是文艺界落实“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体现。芭蕾舞剧的主人公不再是王子和公主,而是革命者和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其讲述的不再是缠绵的爱情故事,而是争取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反抗斗争。传统艺术形式和红色革命精神、优雅舞步和厚重革命题材之间的落差,碰撞出了耀眼的艺术火花,为后来的新中国文艺探索之路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海河红帆》主创团队坚持“舞剧是舞蹈本体的戏剧”的艺术理念,在创作过程中以国标舞标准动作与基本套路为主导语汇,吸收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特色元素,为国标舞展现中国革命历史、讴歌伟大时代、赞美人民英雄开创了新途径,在审美上给观众带来了国标舞之雅、中国舞之韵。

《海河红帆》融合了不同舞蹈形态的特色,以不同风格的舞步演绎不同角色的性格,用舞蹈语言呈现人物各自不同的情感,以形体美展现精神美,继而使观众体会革命历史题材的厚重感,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总导演门文元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是中国国标舞人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外来的形式讲好自己民族的故事[3]。

《海河红帆》在以国标舞为主要舞台语汇的同时,也采用了大量西方现代舞和中国古典舞中的动作、节奏和特征。中国舞蹈中的传统韵味、力量、美态和西方舞蹈中的自由、张弛、奔放,在《海河红帆》中无缝相融,从中到西,从传统到现代,既彰显了舞蹈自身的形体力量,给观众带来了一出精彩纷呈的舞蹈大赏。

在剧中,国标舞不仅展示剧情向上发展时的欢乐,也抒发剧中人物的哀伤和悲痛,既有教堂中宁静的唱诗班,也有灵动的儿童舞者带来的短暂宁静。在演绎剧情和表现人物方面,拉丁舞的动作特点被运用到了极致。它不仅可以表现柔弱的女子,也可以表现正义的革命者、夸张的特务、虚张声势的伪军、媚惑的舞女,还可以表现正义的革命者、灵活的厨师、低调的车夫。

此外,伦巴舞贯穿全场,在教堂唱诗班、婚礼和宴会上都有精彩的表现。女主角的演技使每一段舞蹈都带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出在不同情景下的欢乐、柔媚、绝望等情绪。领衔主演王冰、张寒蕾表示,这台舞剧的难点既在于跳舞或者演戏等专业动作,又在于平衡两者的情绪表达。最终,在精心雕琢和演绎中,主创团队用优雅的舞台表现完美呈现了厚重的革命历史题材,给观众带来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文化盛宴以及革命和现代丝丝入扣的舞台电影。

3 音乐律动与爱国情感的有机融合

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音乐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文字尚有国别和民族的界限,音乐却可以跨越这一界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可以让人在无形之中看到有形的画面,在静默之中爱恨情愁等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具有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和陶冶情操的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僅可以鼓舞人努力斗争,还可以声情并茂的形式凝聚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宣教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国际歌》之所以能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绝非因为不同语种中千差万别的歌词,而是贯穿于不同语种中的激昂旋律,使其具有“异语同声”的艺术效果。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着中华儿女凝聚磅礴的爱国情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可替代的艺术力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说:“为了生存,我们就应该努力奋斗,去保卫比母亲更伟大的祖国。”《黄河大合唱》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我的祖国》中的“一条大河波浪宽”,《我和我的祖国》中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已经成为难以仅仅停留在念出来的层面,而是必须唱出来的文字符号,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文艺符号。

在音乐方面,《海河红帆》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小说体”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的多空间呈现。一方面通过音乐呈现和推动剧情发展,将“听音乐”和“听故事”巧妙融合,让观众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也听了故事;另一方面发挥音乐“草蛇灰线”的作用,让观众在低潮时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光明,在高潮时体会到潜在的危机,以不同复线的旋律共同营造一种时空交错、模拟人的多感官感受的情绪。不管是第一幕“风声之风”最后的悲怆,还是莫艳萍重拾信心时的振奋,或是结尾时沈西林和背景宝塔山交相辉映的震撼,都通过音乐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既烘托了舞蹈之美,也让观众收获了感动。

为了表现不同舞蹈的特色,主创团队运用了很多的性格舞来调控节奏,从而进行节奏的分化,“比如运用华尔兹、弗拉门戈和南美风情的节奏,以及国标舞最擅长的那些舞种的音乐风格来进行调剂。同时我们也不能让舞剧从头到尾都是大张力的情绪,所以其中要做一些间隔,让观众的情绪有起有落,在跌宕起伏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4]。

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5]。《海河红帆》在革命精神和新时代的契合中,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对如何用西方舞蹈演绎中国革命精神进行了出色的探索,是一部“伟大时代坚守文化自信决心”的优秀作品。而对该作品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和有效发挥,能够为之后利用艺术作品加强思政宣传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4 结语

在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要积极探索灵活手段和多元方式予以贯彻推进。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曾多次运用音乐和歌舞进行宣传教育、振奋人民精神。在当代发掘音乐和舞剧中的思政元素时,既要充分学习党的宣传教育经验,也要将最新的科技手段融入其中。此外,还要广泛调查和重点分析受众心理,尽最大努力发挥音乐和歌舞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 新版《海河红帆》创新归来 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EB/OL].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0-01/08/334

65573.html,2020-01-08.

[2]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担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N].人民日报,2021-04-28(001).

[3] 门文元.《海河红帆》的意义不在于它好还是不好,而在于这个做法富有一个时代的创新精神[J].尚舞,2017(8):42-48.

[4] 在舞台上“看电影”,新版国标舞舞剧《海河红帆》创新归来[EB/OL].百度,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143362362337564&wfr=spider&for=pc,2020-01-08.

[5]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92-118.

作者简介:梁青瑶(2001—),女,安徽合肥人,学士,研究方向:舞蹈与艺术。

猜你喜欢
国标舞革命精神
探究国标舞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探究国标舞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我国国标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探究国标舞的美学价值与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
黑龙江省国标舞培训市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