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长恨歌》的继古与开新

2022-05-30 10:48陈才智
中华瑰宝 2022年11期
关键词:长恨长庆长恨歌

《长恨歌》之所以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重要方面是因为它不断地被学习和模仿,才得以在诗歌史上确立了伟大级别的定位,成就了继古与开新的历史使命。

主题

《长恨歌》是笔者与白居易研究结缘并走上“醉白”之路的起点,至今正好30年。

30年前学界对《长恨歌》研究的焦点是其主题,主要观点有:爱情说,兼含纯情说、同情说、惋惜说、感慨说、自伤说、歌颂说,又细别为帝妃爱情说、典型或普遍爱情说、作者寄托说、人生感叹说、爱情品格说等;讽谕说,兼含无情说、惩戒说、政争说、暴露与批判说、解剖制度说、情婉讽说、婉转劝讽说等;感伤说,兼含时事变迁说、人生或生命创痛说、终极意义说等;隐事说,兼含逃日说、女冠说、流落民间说、背叛爱情说等;双重主题说,兼含讽谕与爱情兼有说、带讽喻的同情说、带同情的讽喻说、矛盾主题说、主题转移说、形象大于思想说、正副主题说、表层深层主题说等;又有多重主题说、无主题说、泛主题说……或干脆称为风情说,或长恨说。正可谓: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关处几纷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丘一壑,一点一滴,好像变化很大,但相对于今年恰好诞辰1250周年的白居易而言,则是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还远不够长恨之长。所以,这里想兼顾长与短,换个思路,在拙作《生死·爱恨·天人—〈长恨歌〉的谜与魅》的基础上,谈谈《长恨歌》的继古与开新。

任何作品,尤其是伟大作品,皆有来处和去处,这也是文学史所谓继承与发展的意义所在。作为迄今为止中外学界已有20多部相关著作、600余篇论文的研究对象,《长恨歌》几乎每行诗句乃至每个字词,都被历代学者爬梳、咀嚼、玩味、注释并解说过,任何想在其中加上一把柴火的后学者,无论涉及主题之谜,还是风情之魅,都必须首先要了解这个灶台已有的柴与火。因为开新的前提是继古,《长恨歌》的接受史和已有的研究学术史,是探讨其继古与开新这一问题所难以绕过的关键节点。

继古

在继古方面,《长恨歌》最重要的表现即以汉代唐。首先,其题目来自汉代。长恨者,犹言遗恨千古。汉代大儒扬雄《剧秦美新》云:“所怀不章,长恨黄泉。”所云“黄泉”,也是《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黄泉”。其次,作为《长恨歌》一篇之纲领的开篇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也直指汉武帝刘彻。“汉皇”,明刊本《文苑英华》、马元调本《白氏长庆集》、胡震亨《唐音统签》作“汉王”。“倾国”,指能够使全国人民为之倾倒的美色佳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载,李延年向汉武帝引荐李夫人时,曾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但在这里,后人读出了其另一重意义:“思倾国,果倾国矣!”因此,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可谓开宗明义,笼罩全篇。

以下诗中“金屋妆成娇侍夜”,显然是汉武帝为表妹阿娇营造金屋的典故。“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则出自《史记》“谚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后半部分虚构的招魂情节,也是以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为蓝本渲染而成。“临邛道士鸿都客”,又以司马相如与文君隐喻李、杨故事。被王国维赞为“才有余也”的“小玉双成”,是《汉武帝内传》里王母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的典故。“昭阳殿”,则暗指赵飞燕。“闻道汉家天子使”,更是明言汉家,以代李唐。因为汉王朝不仅是后世王朝的理想,更是唐人的榜样。

唐人文学创作的潜规则即以汉喻唐,以汉称唐,这是内容与形式互渗而积淀成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已经形成并凝定为具有特定隐喻的意义结构。所以《长恨歌》的作者以汉为鉴,继古承旧,以汉武帝借指唐玄宗李隆基,汉唐互映,以杨贵妃指代思倾国之倾国。当然,全诗在继古的基础上更重开新,新之所在,即將题材更新为本朝新闻—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另外,与汉武帝不同,汉武帝恋李夫人并未酿成政治上的严重后果,李、杨故事与刘、李故事的异同,是《长恨歌》以用典而继古开新的重要前提。

在艺术层面上,《长恨歌》的继古,主要来自初盛唐的七言歌行传统。正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言,七言歌行“至唐始畅”。初唐人歌行烜赫者,如:郭元振《宝剑篇》,宋之问《龙门行》《明河篇》,李峤《汾阴行》,盖相沿梁、陈之体;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畴昔篇》,文极富丽;王维《桃源行》等,始极流利婉转之态;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渼陂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李白《扶风歌》等篇,有机承继鲍照转韵之法,乃开婉转环生之境。至《长恨歌》,则开创为独成一体的长庆体—诗体为七言歌行体,内容以鲜明婉丽的叙事为主,篇幅为八句以上的长篇,韵律上多用律句和转韵,其才调风致,用长庆体另一代表元稹的话说即“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上令狐相公诗启》)。

值得留意的是,“长庆体”并非实指作于长庆年间之诗体。借用钱锺书《谈艺录》的名言“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可以说,“长庆体”非仅年号之别,乃体格性分之名。其影响所及,由宋元以迄明清,尤其是以吴梅村《永和宫词》《圆圆曲》为代表的梅村体,直至晚清王闿运的《圆明园词》、樊增祥的《前彩云曲》和《后彩云曲》,都是长庆体的仿制者。

开新

就开新而言,作为长庆体创作的第一篇,《长恨歌》的艺术成就可谓备受赞许和称扬,如宋洪迈《容斋随笔》称“读之者情性荡摇,如身生其时,亲见其事”,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称“觉龙气所聚,有疑行疑伏之妙”,明徐增《而庵诗话》谓“收纵得宜,调度合板,譬如跳狮子,锣也好,鼓也好,狮子也跳得好,三回九转,周身本事,全副精神俱显出来”,近代吴闿生更赞其“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这些主要是指《长恨歌》的开新之处。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对此也认为,至《长恨歌》等为代表的长庆体,“前人之法变尽矣”。相对于个别诗评家认为《长恨歌》在内容描写上卑庸、露骨、失礼、语俗等并对其质难,在诗体和艺术方面,《长恨歌》的开新之处得到普遍肯定。全诗已经无梁、陈纤巧之病,对于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练的几句话就交代过去,而且写得婉转细腻,却不失雍容华贵,于是得到“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才人之冠”(贺贻孙《诗筏》卷上)、“千古绝作”(赵翼《瓯北诗话》卷四)等盛誉。赖学海《雪庐诗话》更是断言:“人有一诗之传,遂足千古者,白香山之《长恨歌》是也。”

作为一篇千古未磨的经典诗歌,《长恨歌》开新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开启了后世的续作仿作。比如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撰有《续长恨歌七首》,体裁皆为七言绝句,如其一云“金杯潋滟晓妆寒,国色天香胜牡丹。白凤诏书来已暮,六宫铅粉半春阑”,其六云“骊山六十二高楼,突兀华清最上头。玉羽川长湘浦暗,三郎无事更神游”。明代诗人高启、何乔新皆撰有《明皇秉烛夜游图》,亦深受《长恨歌》影响。明清之际高珩撰有《后长恨歌》,其所感所思,非仅一代之兴亡,结尾“人生莫做多情物,才有情时恨更长”的感触,堪与白居易《长恨歌》原作颉颃。高珩诗笔超拔,瓣香香山,且诗风近似,既有《量田行》《使君怒》《猎》《廉吏行》等新乐府一路真率直切的关注现实之作,也有《即景》《即目》《即事》等清新明快的闲适之篇,其《后长恨歌》也是众多《长恨歌》续仿之作中的佼佼者。

值得一提的还有《警世通言》第三十四卷“王娇鸾百年长恨”所载女主人公王娇鸾所撰《长恨歌》,借白诗之题,浇自家块垒,中云:“君往江南妾江北,千里关山远相隔。若能两翅忽然生,飞向吴江近君侧。初交你我天地知,今来无数人扬非。”诗中语言更为通俗平易,风韵则不失白诗原貌。清代苏州人钱德苍《解人颐·寄怀集》收有一首《长恨歌》,为五七言杂体,乃寄寓人生感慨之作,结尾云:“主人听我嘱叮咛,世事如棋如转轴。令他传胪报一声,天下英才皆刮目。”这部集诗文词赋、俚语俗谚于一书的通俗作品,与白居易原作除了题目之外,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清代杭州人朱樟撰有《续长恨歌(用白香山原韵追悼女郎何玉桃寄王贞父孝廉)》,共60韵,不仅沿袭《长恨歌》原韵,还承用了不少原诗原句,如“谁道千金直一宵”“人间粉黛皆黄土”“后房牢闭少人知,曲院藏娇无地觅”“柔声娇喘回惊电,上下裳衣針缕遍”。作为效颦之作,其风韵与气度难以与原作同日而语。清代周青原亦有《续长恨歌》(见《西河集》及《虞初新志》),所咏对象是学者毛奇龄所纳小姬张曼殊,语多凄惋,令人唏嘘,当时哄传一时,唱和者颇多。据邹弢(1850?—1931年)《三借庐赘谭》卷一,汤子廉亦撰有《续长恨歌》,中有“多情天子常悲苦,空忆埋香三尺土。早知尸解惑君王,当年密誓曾何补”“清虚府岂在蓬莱,金殿深深宝帐开。此日玉环谁出土,当年锦襪况成灰”等句,意在力辩白居易《长恨歌》后半部分之虚构不经。

平心而论,没有哪部作品的成功可以复制,但没有哪部作品的成功不可以模仿。模仿者越多,被模仿作品的经典化机率就越大。《长恨歌》之所以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重要方面是因为它不断地被学习与模仿,才得以在诗歌史上确立了伟大级别的定位,成就了继古与开新的历史使命。与45岁的白司马写于深秋的《琵琶行》一样,35岁的白县尉写于隆冬的《长恨歌》,在继古与开新方面,一行一歌,同样值得我们细斟慢品,感受一代诗豪由青年步入中年的成长之路,“《琵琶行》即《长恨歌》之流也”(黄姬水语)。只有完美有效地继古,才能真正无愧而长久地出新。

陈才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长恨长庆长恨歌
由技到心、由表入里——贾长庆创作随想
长庆工会:真心做好“服务员”
把延安精神带到长庆石化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相思有尽处 长恨无绝期
长恨双生
长庆新安边发现我国首个亿吨级大型致密油田
天遥地远,长恨鹊桥无归路
兰峪水,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