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2-05-30 10:48陈燕娟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法治道德

陈燕娟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推进,教育界对素质教育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秉持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注重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处于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树立创新理念,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一、让课程联系实际,让学习关联生活

为什么寓情于理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会让一些学生倍感枯燥?为什么当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时学生却瞌睡连连?究其根本,往往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宛若水月镜花、空中楼阁,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好和学好道德与法治的重点在于能否联系实际——教师的教学能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否与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才可以真正理解,并且将课本上的知识牢记于心。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跳跃,好奇心强,课堂上太过死板的照本宣科会让他们丧失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将课堂变成道德与法治的宣讲,那么不仅不利于教学,而且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让学生厌恶反感,并因此产生逆反心理。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与实际相联系呢?这是教师要思考的关键。知识与实际的关系从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知识联系实际,既有助于学生结合实践理解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将二者刻意结合,而应当找准切入点,让二者在教学中仿若浑然天成,在现实中相互促进。教师可以在备课前进行调查,将学生的关注重点与思想状况作为调查重点,并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同时,教师应当收集学生实践活动的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

例如:升入初中后,很多学生都进入了青春期,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让他们既新奇又害怕,因为不知如何面对而倍感苦恼。而在七年级下学期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我们学到了《青春萌动》这一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来解决学生的青春烦恼。在教学中,学生了解到青春期心理萌动的特点、与异性相处的好处,同时理解了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感情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用这些知识点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匿名写下自己青春期的烦恼,并从中挑选典型事例组成贴近现实的案例或故事,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讨论与解决。比如,“曾经的我一看见男生就烦,但是现在我莫名其妙地想和男生说话,这让我感觉很讨厌,又不知所措……”“我好像喜欢一个高年级的同学,每次在公交车上看见他,就觉得开心……”面对一个个源于实际生活的问题,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通过激烈讨论,学生不仅为这些问题找出了解决方案,而且对青春期的心理与情感有了更为理智、深刻的认识。

这就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不单单只是“解题”,而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以趣激学,让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块黑板,一本笔记;一盒粉笔,一支记号笔;一张“喋喋不休”的嘴,一双从上课抄写笔记直至下课的手——这样的情景和模式贯穿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多少年。曾经,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和学生的“复写堂”,照本宣科的教师与埋头苦写的学生组成了课堂的全部“风景”。然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片面性。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讲究“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发展状况,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订教学方略。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枯燥而单一的课堂,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愈发普遍而常见。教师不应当让多媒体设备成为摆设,而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声色俱佳、形神兼备的生动课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教材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理解知识点,也可以运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音乐、诗歌朗诵等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用生动有趣的图画配合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风趣幽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巧妙结合。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的教学中,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爱国主题歌曲《国家》,歌词中唱“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成功带动了学生的情感。在歌曲播放完后,教师不妨让学生思考一下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学生的回答成功地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

此外,教师可以提升课堂的互动性,用互动的方式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以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列举有关爱国主题的诗歌或名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关注内心成长,让学生的掌声为自己而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自尊心明顯增强,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与认可,又抗拒他人的轻视与批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与年龄特点,制订出真正关注学生内心、体恤学生成长的教学方略。

试问,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有多少人经常在课堂上提问,又有多少人在课堂上根本不提问?一些教师因为担心课堂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选择不提问或少提问,殊不知,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提问,也渴望因提问而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赞许。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开放性话题多留一些提问的机会与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观点。同时,当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赞许,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提问与教师的表扬都是小事,然而其产生的效果却是深远的。小雨(化名)曾经是一个内向的小男孩,他走路不抬头,在班集体中也没什么朋友。有时,教师和同学都会忽略他的存在。可是,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小雨每逢开放性的题目都答得颇具深度、别出心裁,是一个有自己观点与想法的学生。为了帮小雨打开自我,教师在课上就开放性的话题向他提问,他的观点与想法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欣赏与赞许。而每每当他回答完问题,我会让学生给他鼓掌,久而久之,小雨的自信心得到了显著提升。他结交了许多真心朋友,也不再低着头走路了。

在课堂教学中,每当一个学生完成发言后,我都会带领学生为其鼓掌,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我始终相信,重要的不仅仅是让掌声在班集体中响起,而是要让学生心中的掌声为自己而响。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我们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学生内心的情感与感受,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切实为学生着想。

总之,教师要始终遵循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在深刻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成长重要性的基础上,在教学中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阳光才能照耀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才能让素质教育的阳光沐浴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

(徐德明)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