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

2022-05-30 16:33孙红霞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小学生内容评价

孙红霞

活动评价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参与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此,教师要拥有科学的活动评价观念,并且通过优化活动的内容、完善评价的主体、创新评价的形式等方式,改善活动评价的质量。另外,也要借此促进小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在提升他们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同时,改善他们对活动的认知,使学生真正从综合实践活动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本文根据最新的教育要求,探究了完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活动评价的内容

在最新的核心素养教育要求中指出,教师要设置能够促进小学生全方面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而这就意味着所创设的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科的各项作业和考试,还要包含学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的评价。这样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小学生各方面的潜能,通过制定满足他们内心真实需求的评价内容,帮助他们重新认知自己、认可自己,并借此促使他们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实现更高效的学科综合发展。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创设评价内容时不能只考虑到活动结果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还要更关注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传达出的各方面信息,如参与活动的态度、任务完成的速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他人合作的状态、动手实践的经验等。这些信息的加入,不仅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还能对小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综合性的评价,从而使其在规范的活动评价指导下快速提升自身的学科综合素养。另外,教师在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时,还要考虑到课程总体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不同年级的实践活动内容、不同的活动主题等,并以此为参考,优化评价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效率、合作效果、实践技能等元素,将评价内容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两个部分,并根据当前小学生的真实情况制定活动评价的内容。

(一)学习态度评价

学习态度指的是小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时所呈现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新的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来说,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将直接决定他们完成任务的效果,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制定活动评价时,要更加重视小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态度,要判断他们是否全身心地投入了活动任务中,是否能够认真思考与活动相关的信息,是否主动承担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地与他人进行溝通与交流,能否根据当前的信息主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是否为课程活动提前做了准备,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任务,是否有不惧困难的品质等。另外,教师还要根据不同活动的不同主题,以及不同的活动目标设计多样化的评价工具。

例如,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我看家乡新变化”这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整体拆分法”设置活动评价的内容。“整体拆分法”就是指把一个整体的活动项目按照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分成多个细小的活动项目,然后,教师再根据这些细致的小项目设计具体的评价内容,并且按照不同阶段的特点绘制评价表格,借此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态度评价。比如,教师可以把“我看家校新变化”的主题活动分成七个阶段,分别是收集相关资料、制定活动方案、探究家乡风俗、介绍某个具体风俗、创设与之相关的活动、进行活动数据统计、活动成果展示。随后,再根据这些内容对每个阶段小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如是否对本次活动产生了兴趣、是否主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是否能够主动配合其他同学、是否有耐心聆听他人的意见、是否主动承担的自己的任务、遇到困难时是否积极探寻解决方法等。教师利用“整体拆分法”可以设计出更全面的活动评价内容,同时也能对小学生进行具体客观的综合性评价。

(二)学习能力评价

教师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对小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考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对小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内容锻炼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知识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而教师在设计活动评价内容时也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并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创建具有形成性特点的活动评价表格。

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简易互动媒体作品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先制定出几个具体的评价项目,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水平、解决能力、社交能力五个方面,然后再对每个项目设置“优、良、努力”三个层次的评价标准,最后再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活动水平补充评价内容。例如,在认知能力方面,教师要判断学生能否熟练翻阅相关资料,并主动探索其中与微电影设计与制作相关的知识;在思维能力中,教师要对小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要判断他们是否能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实践水平评价项目中,教师要查看小学生是否能够根据微电影主题的要求自行设计电影剧本、能否设计出具有创意性特点的微电影内容等;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教师要判断学生能否将复杂的程序进行简化的分解,如果在录制或视频制作中遇到问题,小学生是否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独立解决等;而在社交能力评价中,教师要根据各小组的综合实践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小组合作的效率判断组内成员是否做到了高效合理的沟通与交流,是否在遇到问题时做到互帮互助,各小组成员是否对微电影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另外,在微电影制作过程中,要评价小学生是否从中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积攒了更丰富的社会经验等。教师通过对小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评价进行优化与完善,能够使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方面的问题,并且可以实现有针对性的纠正与提升,从而快速提升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二、丰富活动评价的主体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开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并借此促使他们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主体,鼓励小学生和学生家长也参与评价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同时也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与教师实现更高效的家校合力教育。

(一)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指的是教师让小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组员互评等方式,增强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并且对彼此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活动中创建学生评价,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并且有意识地在活动过程中纠正自己的错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此促进活动任务的快速完成。教师在开展学生评价活动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让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是让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比如,小学生在完成“迷你盆栽”这节课的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对他人进行评价。例如,有的小学生表示自己非常用心地对盆栽样式进行了创新,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顺利种植了一棵小发财树;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盆栽还有进步的空间,可以用废旧的花布装饰盆栽边缘。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则不仅要指出他人盆栽的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找出各盆栽中的亮点和优势,并将这些思路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二)教师评价

对小学生而言,教师是他们最尊敬的人,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在意教师的评价。对此,教师要更加注重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偏袒任何一个人,要坚持“就事论事”的原则,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比如,在“‘小眼镜的苦恼”这节课上,教师的评价不能只针对学生的活动探究结果,还要对他们参与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例如,有的小学生不仅提前完成了自己的探究任务,还主动帮助了他人,对此,教师就要对这一行为提出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个学生学习,以此培养全班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家长评价

在教育领域,家长的评价也可以被称之为“关注性评价”,这也是小学生非常注重的一个部分。因为大部分人都更加在意家人的认可,所以教师要在课程评价中加入家长评价这个环节,以此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求。家长可以对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活动行为、认知水平和观念意识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还能看到学生之间的差距,并找到家庭教育的方向,从而更好地与教师形成有效的合力教育,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

三、创新活动评价的方式

(一)创设形成性评价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开展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学习活动,要重点关注小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各种个性化表现,以及他们在活动中所收获到的学习体验。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创建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时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和活动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要创建形成性课程评价,要把评价行为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阶段中,还要对小学生的个性化表现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借此激励他们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各项优势,从而使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形成性评价包括了三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教师要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对小学生的课前准备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比如,有的活动需要学生组织问卷调查,或者根据活动要求进行具体方案的制定,教师要对此过程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要对小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小组互评、学习日志、交流探讨、问题访谈等形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借此深入了解小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有效改善评价的内容。最后,教师还要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和成果研讨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通过成果汇报、实物展示、论证答辩的方式,实现有效的学生互评。

以综合实践“关于生活垃圾的研究”课程为例,教师要设置关于垃圾分类的调查问卷,组织学生对调查前、调查中、调查后的活动评价。在调查前,小学生要制作合理的活动方案,此时,教师就要对他们所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判断校园绿化调查过程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另外,要评价小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这项方案的制定过程。而在调查过程中,教师要评价小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否具有科学性,能否做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临时性的问题等。在关于生活垃圾的调查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要对此项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要告诉小学生每一组的调查结果是否符合活动的要求、所统计的垃圾分类数据是否真实合理、每个人在此项活动中是否投入了最大的热情、有没有认真完成任务等。教师通过创设形成性的评价,实现了对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并借此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也为以后的活动设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形式活动评价

教师除了创建形成性评价之外,还可以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创建语言描述评价、实物奖励评价、课程分数评价、肢体动作评价等。比如,当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对他们竖起大拇指,或者用掌声表示鼓励;当学生主动回答活动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语言描述式评价,如“刚才所回答的内容逻辑十分清晰,而且观点明确”“这个观点比较新颖,也有参考的价值”“此种解决方法并不是特别理想,还有改进的空间”,等等。教师用鼓励性、表扬性、委婉的语言对小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可以激起他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和信心,还能实现有效的引导,从而使其更加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向,促使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地开展。如在参与“雾霾现象探秘”这节课的综合实验活动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行为和语言进行课程评价。比如,有的小学生认为雾霾的形成是因为汽车尾气的排放。对这个观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委婉的评价,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你可以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思考一下还有哪些原因。”有的小学生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了简单的科学雾霾探測实验,并得到了有效的实验结果,对此,教师可以进行表扬性评价,如“这类实验活动的实用性比较强,而且操作简单,非常符合你们的操作习惯和认知水平,可以进行推广和宣传。”教师利用这样的评价性语言,不仅增强了小学生参与活动的信心,还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实践活动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的课程评价也是判断活动效果、提升活动效率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要重视这部分内容,通过优化评价内容、改善评价形式、丰富评价主体的方式,增强课程评价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利用活动评价提高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注: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写实记录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9JK13-ZA08)的研究成果。

(吴淑媛)

猜你喜欢
小学生内容评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主要内容
我是小学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