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赏细节中的情绪

2022-05-30 16:33周冬敏
天津教育·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品赏细节文本

周冬敏

情感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号式的宣讲,也不是强行的情绪灌输,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节的品赏有感而发产生情感共鸣,并且产生强烈的情绪表达需求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提升学生掌握语言的准确性,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身的感受,进而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要想推进情感教育必须把握文本细节的教学技巧,提升语文学习的技巧性,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品赏教学,从而实现课堂情感教育目标。

一、情感教育在学生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和感悟力

传统的语文教育更多是要求学生记忆相关的文本主旨,并且根据主旨再感悟文本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而且不利于学生形成主观思想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的提出有效地改变了这种教学状态。它从文本内容出发,让学生认识到文本背后的思想价值,进而增强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与语言应用都有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文本的内容,而且更容易设身处地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当前很多学生都对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存在一定的疑问,认为语文学习并没有实际应用性。这与课堂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有很大的关联,如果能让学生通过细节学习,深入理解细节背后所蕴涵的情感内容,则会对学生的语言掌控能力和应用能力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共情能力

语文是一门融合了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学科,单一地进行理论教学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所有的文本都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共情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文本的有效切入点。共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文本情感的深入挖掘,只有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简单的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深层情绪,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并且将文本的情感表达技巧融入语言应用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文字表达技巧学习的积极性。

(三)强化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综合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的目标也在发生改变。从最初的知识型目标到技能型目标,到现在的情感目标,都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教育要求的提升。通过语文教学深入地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与情感,让学生不再单一地追求字词的学习,而是更深入地挖掘更深层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情感教育是一种延伸性的教育,与传统的知识型教育不同,它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教师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多个层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遵守规则又敢于挑战、学习传统又勇于创新等,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塑造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细微处见真章”的典型性原则

在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分析文本中的典型形象,让学生在细节把握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比如,在教学《示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但悲不见九州同”背后所蕴涵的家国情怀,体会老人的“悲”以及对后人的谆谆期望,使学生通过对字词的揣摩,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这种着眼于细节的品赏能让学生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认知和敬畏。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教会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要注重推敲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对文字的尊重。

(二)“要识庐山真面目”的全面性原则

文本中的情感是存在一定的变化的,因此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全面性的原则,不能片面地进行情感教育与分析。比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我”在没见到母亲和见到母亲后两个节点的情绪的变化,从而分析“我”产生情感变化的原因,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我”的个体形象以及“母亲”对孩子的爱。对文本中的情感的变化一直以来是学习和分析过程中的重点,对学生理解文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全面性原则,让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去分析情感变化的过程,从而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探索性原则

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会将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这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主体探索的教學原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分析和研究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作者从北京春节的风俗入手进行了多段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和揣摩作者的情绪,如受到春节气氛的感染而产生的喜悦兴奋的情绪,对传统风俗文化的热爱之情等,通过不断探索让学生逐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度。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知识拓展的过程,教师可以将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年代特点以及人物性格融入其中,让学生尝试多个角度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品赏文本情绪在语文情感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营造和谐的体验氛围,强化文本品赏环节

教师要在情感教学中充分地营造课堂氛围,通过细节分析、展示或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融入情感中,并且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情绪变化。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影片、动画、VR技术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并且深刻地理解文本与情绪的关系。对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而言要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体验氛围,让学生能在形象化的内容的引导下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和主旨。对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学校而言,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参与教学同样能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场景中的学习效率比传统的说教相比,无论从质量还是效率上都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草原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并且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展示文本所提到的民族舞蹈、套马、摔跤等民族活动。学生在观看多媒体素材时可以对《草原》一文中所涉及的情境有更加具象的理解。教师可以从文本细节内容着手开展“蒙汉情深”的情感教育,从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与行为导向。又如,在教学《海上日出》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朴实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帮助学生描绘山、水、云霞相融的日出景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像,让学生准确形象地认识日出的现象,从而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进而理解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深入发掘教材,充分利用素材实施情感教育

当前学生的阅读文本非常丰富,无论是课内的文本内容还是课外阅读内容都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文本的编纂和创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在教师的监管下阅读和分析,则能切实提升自身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细节处的情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并且探索恰当的教学方式代入教学,深化学生的感知与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大多情感表达明显,教师在文本主旨的基础上进行细节化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细节化描写对情感抒发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应用的过程中使用更多的细节描写方式打动读者。比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教师不能仅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情节,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故事情节外的细节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绪,文中多次描写到的还乡河的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描写对整个文章主旨的表达有什么意义等,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的细节,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从而推进对文本的理解。又如,在开展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将《三潭印月》《台湾的蝴蝶谷》和《俺家门前的海》三篇文本融合在一堂课中,并且让学生认识到优美景色的描写方式以及蕴涵在景色背后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教师通过深入发掘教材、充分利用素材,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领悟这些描写型的语句,并且激发学生的创作和表达的热情。

(三)构建多元化的文本细节品读方式,引领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开展文本品读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地“推敲”,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需要多元化的细节品读方式的辅助。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不同的文本场景。在新媒体与课堂融合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运用微课以及网课等线上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点对点的针对性文本品读活动也成了情感教学的一种途径。例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让学生了解文本中角色的特点以及语言风格。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往往会对角色的语气以及上下文进行细节的揣摩,这就给情感教育提供了契机。如学生在扮演船长或诵读船长的语言时,要将船长的镇定和从容表现出来。在朗读船只遇险时,要加快语气,表达紧张的氛围等。学生在这些细节的表达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和人格品质,并且对学生的心灵形成震撼。又如,教师在开展古诗教学时,可以将《鹿柴》《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三篇古诗纳入同一教学体系中,让学生品读“空山”“人语响”“千里江陵”“两岸猿声”“三千尺”“银河”等词汇,并将相关的场景画下来。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能体现出学生对古诗细节的理解和表达,而且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加深学生对情感教育的理解。

四、教学中品赏文本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课堂的质量和效率,防止教学过于细节化

语文课堂教学要展开文本品赏必须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师对文本的把控能力。对文本的选择要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有品赏的必要,也不是所有的文本品赏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文本展开品赏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相关的细节,理解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情感,这对学生对整体文本的分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文本品赏时,既要重视其作用,又要注重对课堂质量的监管,不能让教学陷入细节中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握,也不能忽略文本中精彩的细节刻画,使学生学习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二)加强对课堂评价机制的完善,提高细节品读的效率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难以进行系统性的量化,因此很多教师片面地将考试的效果作为评判的标准,实际上小学语文考试大多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字词功底,对技能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的考查非常弱。如果不能有效地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强化学生对细节品读环节的理解和重视,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升。因此完善对细节品读的课堂评价机制非常重要。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评价机制,如将学生细节品读的积极性纳入评价机制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将学生对细节创新性的理解纳入评价机制中则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将学生的细节描写或传神的词汇有效应用纳入评价机制中则可以使学生主动应用语言知识,并且提高写作水平。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激发课堂品读细节环节的活力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当前教学活动应加强研究的范畴。

(三)强化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训,增强对细节品读的把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时代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目标,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学层面看,教师要加强对备教学评改的一体化构建,增强对文本细节的把握和理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应用的准确性。教师要增强对备课环节的研究,创新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深化文本品读的评价机制和纠错机制,让学生在科学的教学体系中展开高效的细节品读。从媒介层面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媒介展现不同细节间的差异,随着现代信息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出现在课堂上,从最初的多媒体教学到互联网授课,从微课、短视频到3D打印、全息投影,这些手段的应用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也能更加直观地表达不同文本间的细节差异,并且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细节,完成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品味文本细节中的情绪变化,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情绪的表达方式以及文字在语境中的多层含义。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情感教育目标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和学习情感教育的方式,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提升语文教育质量的同时增強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生中的各种情绪,提升学生的阅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品赏细节文本
品赏油画中的意象风度——读杨三军的风景油画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张峰独唱音乐会品赏札记
筑梦前行十九大 光辉篇章展方寸——品赏《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
细节取胜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短歌行》涵咏品赏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