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思念与浪漫

2022-05-30 10:48分形橙子
科幻世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月球月亮小说

分形橙子

唐明皇游月宫

传说,某一年中秋节,唐玄宗、申天师和鸿都道士一起登台赏月。唐玄宗望着皎洁如白玉盘的明月,突然兴起,想去月宫巡游一番。道士鸿都微微一笑:“这有何难?”于是,鸿都当场作法,将三人送到了月球。但贵为人皇,唐玄宗依然无法进入守卫森严的月宫,无奈之下,只能站在月宫大门前远远地眺望着盛世璀璨的长安城。

不过,玄宗此行也并非全然没有收获。隐约间,玄宗听到月宫内传来仙乐阵阵,精通音律的玄宗暗自将乐谱记下,并赞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返回地球之后,玄宗便将此曲谱写了出来,并亲自編舞,这就是后世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人类对月球的想象古已有之,在中华文化中,嫦娥奔月、玉兔、金蟾、天狗吃月亮等与月亮相关的传说层出不穷。但局限于科技水平,古人对月亮的想象其实都是毫无科学依据的。这个时期,人类对月亮的认知还处于神话想象的原始阶段,但是在文化作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菲洛劳斯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菲洛劳斯就认为,月亮上有山有海,也有人类和动植物,而且他认为月亮上的生物都比地球上的生物要长得大一些。这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因为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月球的引力大约为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如果月球上真的有生物,它们的体型的确比地球上同类型的生物要大一些。这也是目前笔者能考证到的最早的人类试图用非神话的思维和语言去描述月亮的故事。

接下来,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我想那些月亮人眺望宇宙的沉积物和残渣时,会对地球更加感到好奇,它就像一个在湿气、薄雾和云中隐约可见的不发光的、在低处而且静止不动的斑点,他们会惊奇于它生成并滋养了能够运动、呼吸且身体温暖的动物。”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段文字之后是什么感觉,你们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这个画面呢?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句话可能出自哪本现代科普书,但其实出自大约两千年前罗马帝国时期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的著作《论月面》。在这本书中,普鲁塔克第一次试图论证月球是否和地球一样都是由相同的物质——土构成的。虽然在书中,普鲁塔克对月球的想象在今天看来还有许多谬误和可笑之处,比如在普鲁塔克的笔下,月亮上有河流和永远黑暗的幽深峡谷,还有月亮人在月亮的田野间平静地生活。但可贵的是,普鲁塔克认为,这些月亮人既非神灵也非幻觉,而是跟地球上的你我一样,都是会生老病死的凡人。

17世纪的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对此书有极高的评价,他盛赞这本书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关于地球卫星的最有价值的讨论”。

有趣的是,我国的古人也曾对月球有比较科学的想象。在唐代,有位叫段成式的人所撰的《酉阳杂俎》里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在唐朝大和年间(公元827年—835年),中原人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一起到嵩山游玩,由于风景优美,两人只顾游山玩水,浑然忘了时间,暮色四合,两人才反应过来着急下山。毫不意外的是,他们迷失在了茫茫山林中,已经全然不知东南西北。突然,他们看到一个白衣人头枕一个白色包袱在草丛间安睡,就急忙上前问路。没想到,白衣人却给他们讲了一个离奇的故事。白衣人声称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而且,月亮其实不是一个圆盘,而是一颗圆球。另外,月亮之所以看起来明暗相间,其实是不同区域凹凸不平,反射太阳光的能力不同导致的。白衣人还告诉他们,月球上有八万两千户人家,负责修理月球,白衣人就是其中一户。说完之后,白衣人还打开包袱给二人看,包袱中果然有凿子、斧头等修理月球的工具。最后,白衣人还送给两人吃了以后就不生百病的玉屑饭,并且给他们指明了正确的下山路线。二人刚想回头致谢,白衣人却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普鲁塔克

就这个故事传递的信息来看,中国古人对月球的认识也较为超前。此书大约完成于9世纪,而人类大约是在七百年后才发明了望远镜。故事中关于月球是球体以及反射太阳光的描述无疑都是非常科学和正确的,这也充分显示出我们祖先的高超智慧。而月球是由七宝合成、有八万两千户在修理月球的桥段,在今天看来,无疑已经具有了科幻的色彩,它也许是在暗示月球是一个人工建造的球体,且有大量工程师驻扎其上。

世界上公认最早的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而大部分人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月球的科幻小说是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有待商榷的。事实上,在《从地球到月球》出现之前,关于月球的幻想小说就已经层出不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只是大多数都鲜为人知。下文中,笔者将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盘点,以飨读者。

公元2世纪,生活在萨莱斯岛上的希腊人琉善创作了一本名为《真实的历史》的书,书中收录了一篇名叫《月球之旅》的小说。在这篇小说中,琉善描述了一艘正行驶在大海上的帆船被一道旋风卷起,飞到了月球。帆船上的地球人不仅见到了骑在三头秃鹰上的月球人和大象般大小的跳蚤,还见到了一场月球人之间的战争——这大概是人类最早的关于星际战争的描写。也有许多人认为,这篇小说才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说。在他的另一篇小说中,主人公在胳膊上绑上了老鹰的翅膀,飞上了月球。故事的主人公从奥林匹斯山起飞,花了三天时间抵达月球,而在1969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登月飞船也是飞行了三天才到达的月球,这又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值得一提的是,琉善的这两篇小说都有一个通行的设定——大气层是从地球一直连绵到月球的,所以人才能通过这两种方式抵达月球。而这个设定又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大自然厌恶真空。尽管今天的我们知道,这个设定是错误的,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地球的大气层其实真的绵延到了月球,只是在月球那个距离已经稀薄到近乎真空了。

琉善与《真实的历史》

1010年,波斯学者菲尔多西(Firdausi)的史诗《列王纪》(也译作《王书》)出版,在这部著作中,菲尔多西也描述了月球之旅。1516年,意大利作家鲁多维科·阿里奥斯托在叙事诗《疯狂的罗兰》中描写到,福音书作者约翰和不列颠公爵阿斯托佛骑着马飞去了月球。月球上有着和地球上一样的山峰和城堡。

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品都能反映该时代的特征。从17世纪一直到19世纪,随着科学在西方的萌芽和近代天文学的发展,人们对月球的认知也掀开了新的一页。这期间,描写月球的作品逐渐开始有了一些科学色彩。比如,在1686年,法国数学家伯纳·德·冯特内尔撰写了《世界多重性论文集》,在这本书中,冯特内尔对太阳系内其他行星上的生态系统也进行了构想。其中,冯特内尔认为,月球上的大气可能极其稀薄,很难支撑生命的存在,而这已经非常贴合现实了。

1634年,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论月面》的启发,前面提到过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也撰写了自己的月球旅行小说《梦》。在这篇小说里,开普勒设想了居住在月球地底和岩缝里的奇怪生物,它们只在白天会短暂地来到月面。

开普勒

1638年,来自英国的主教弗朗西斯·戈德温创作了小说《月中人》。虽然戈德温是一位主教,但他对哥白尼和开普勒以及伽利略的新宇宙观以及思想有着比较包容的态度。在《月中人》里,主教描写了一位名叫冈萨雷斯的人被放逐到了圣赫勒拿岛。冈萨雷斯为了逃跑,驯养了岛上的一种野天鹅试图逃走,但他没想到的是,这种天鹅其实是一种星际候鸟,冬季来临之时,这些天鹅带着他飞去了月球。在月球上,冈萨雷斯见到了比地球上高几倍的树木和热爱和平的月球人。月球人只居住在面向地球的月面上,他们建立起了一个乌托邦社会,没有战争、谎言,也没有憎恨和嫉妒。而且他们居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当冈萨雷斯念到耶稣的名字时,所有人都跪了下来。更值得一提的是月球人的语言,他们说着一种类似于音乐的语言,悦耳动听,而这种语言是巴比伦塔建造之前人类所说的通用语言。17世纪的神学家们相信,世界上某个地方依然存在着这种通用语言。有趣的是,许多学者认为汉语就是这种语言,因为耶稣会传教士曾经报告,不管中国各地的语言差异有多大,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能通过那种小图画似的文字进行沟通,而汉语的音调也的确让汉语在外国人听来有类似音乐的韵律感。

《月中人》

游览了月球世界之后,冈萨雷斯又借助野天鹅回到了地球。有趣的是,他降落在了中国,但差点儿被当成巫师给处死。总体说来,《月中人》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书中描写的月球社会更类似一个接受了某些科学思想的主教心目中的乌托邦。至少,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圣赫勒拿岛不存在这种星际候鳥了,不然三百年后,被流放到这个岛上的拿破仑早就飞去月球了。

1657年,法国讽刺作家西哈诺·德·贝尔热哈克在作品《另一个世界:月球国家与帝国诙谐史》中同样描述了月球之旅。故事中的登月方式和前面提到过的那些作品中的荒诞截然不同,主人公在第二次登月时,在马车上绑满了层层叠叠的烟火作为登月的动力。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明朝初年万户试图坐在绑满烟花的椅子上飞天的故事,两者的飞天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都与现代火箭的想法有些接近。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试图用火箭飞天的英雄,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地月拉格朗日点

1703年,戴维·鲁森在《月球之旅》(Iter Lunare)中提到了随着距离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会变得愈发稀薄、重力也会减轻等科学原理,而且独创了从地球去月球的旅行方式——利用弹射。1728年,莫塔·麦克德默的《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提到,主人公被旋风卷到了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相当的一个空间点——在现代天文学中,这个空间点是真实存在的——地月拉格朗日点。

进入19世纪后,月球相关的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元素。例如,美国最早的关于月球旅行的小说《月球之旅》(A Voyage to the Moon,1827)中,作者约瑟夫·阿特利写到,科学家利用一种叫作“钥”的金属来实现登月,“钥”具备反引力的特征,能够被地球排斥和被月球吸引。同时,飞行器也采用了密封状态以穿越真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名是乔治·塔克,他是爱伦·坡的大学老师。爱伦·坡在1835年创作的《普法尔历险记》中则设计了利用热气球前往月球的旅行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热气球是人类掌握的唯一空中运输方式。

《月界旅行》

1865年,亚历山德拉·卡瑟里诺在《登月之旅》中更进一步,他设计了一艘名为“泰林苏勒号”的全封闭宇宙飞船,飞船里还装载了绿色植物以为宇航员们提供氧气。同一年,科幻巨头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横空出世,这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与月球有关的科幻小说。小说一出版就风靡全世界,鲁迅先生将其翻译成中文,以《月界旅行》之名出版,也是引入中国最早的西方科幻小说之一。

乔治·梅里爱

凡尔纳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掌握了大量天文、数学和物理知识。和我们之前盘点的那些小说不同,凡尔纳是遵循严谨的科学精神进行创作的。一百多年后,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凡尔纳的这部小說表现出了惊人的预见性。比如,宇航员的数量都是三人,凡尔纳计算的航速为36000英尺/秒,阿波罗计划则为35533英尺/秒,相差无几;更惊人的是,飞船的发射地点居然都在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

1901年,另一位科幻巨头威尔斯也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月球科幻小说——《月球上最早的人类》。而就在次年的1902年,法国人乔治·梅里爱将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月球上最早的人类》改编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之旅》。

《月球之旅》

1904年,一位署名荒江钓叟的作者在上海《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了《月球殖民地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乘坐热气球前往了月球殖民地。这本小说也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部本土科幻小说。巧合的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本土科幻小说《梦游太阳系》里,作者张然也描绘了人类在月球的生活。

从前面这些盘点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人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有文字记录的数千年的时间里,关于月球的作品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更不用提在文字出现之前,在那些古老民族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月球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角。我们的盘点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远远不可能包含所有的作品。

月亮人眺望地球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作品都能反映该时代的特征。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人类对月球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作家们对月球的认知也逐渐从漫无边际的想象和模糊变得更客观和具体。这带来一个典型的效应,20世纪以来出现的与月球相关的作品中,奇幻和魔幻的色彩逐渐褪去,科幻的成分逐渐多了起来。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个规律,以1608年作为一个明显的分界点,在此之前的关于月球的作品奇幻成分更多一些,而1608年望远镜发明之后,随着望远镜精度的逐步提升,人们看清楚了月球表面的细节之后,就很少再出现那种充满孩童式幻想的小说了。

望远镜

另外,说句题外话,当月球的神秘色彩褪去之后,想象力无处安放的作家们又将目光投向了依然迷雾笼罩的火星。他们创作了大量关于火星的小说,似乎又重现了早期那些关于月球描写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身材纤细的火星人划着游船在交错的火星运河里穿梭游荡、放声歌唱,远处的崎岖山崖上坐落着饱经风霜的红色城堡。尤其是著名的《火星编年史》,布拉德伯里用梦幻般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浪漫诗意的火星世界。而当1965年12月28日,美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水手4号”第一次传回了火星表面的照片后,科幻作家们都不禁发出哀鸣,又一个想象力的阵地被摧毁了。

但我们始终深信,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人类的想象力。

【责任编辑:尾巴】

猜你喜欢
月球月亮小说
到月球上“飙车”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