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音系: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的接触与融合

2022-05-31 08:45
关键词:白山官话普通话

秦 曰 龙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浑江区地理、人口与历史沿革

任何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处的地域、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某某汉语方言又称某某话,是汉语在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与交际、思维的工具,也是该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承载者。“地方越小,方言越纯,地方越大,方言越复杂。”(1)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1985年第1期。故而,汉语方言调查布点越密集,调查的内容越精确、纯粹。今日学界一般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将每个县级行政机关驻地设立为调查点。

白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满族先民曾在这里三度立国,两创盛世,是雄镇大荒的“肃慎之国”,满清王朝的龙兴之地,长白山文化、闯关东文化和抗联精神、四保临江精神于此薪火相传,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在这里交融迸发,是为白山地区的特色实力(2)中共白山市委、白山市人民政府:《山水画卷 生态白山》,2017年,第23页。。吉林省的母亲河、神圣的松花江源头在长白山,而作为中朝界江的鸭绿江也发源于长白山南坡,在白山市流经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临江市、浑江区,鸭绿江与浑江相汇处为吉辽两省、中朝两国交界点。

浑江区/市,因浑江从境内流过而得名。作为鸭绿江的一条主要支流,浑江自上游通化市玉皇山开始每经过一个渡口称为一道江,浑江区所在地地恰为第八个渡口,故浑江区又称八道江区。该区位于吉林省南部长白山西侧,为白山市人民政府驻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26°06′48″—126°40′44″,北纬41°29′52″—42°04′19″。它东邻白山市江源区、临江市;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45公里;南接通化市集安市;西连通化市通化县;北边与通化市柳河县交界,总面积1 388平方千米。浑江区地处长白山脉中部、老岭山脉与龙岗山脉之间的浑江凹陷盆地,位于浑江上游,南北两侧山岭起伏,东西平坦开阔,四周环山;浑江区河流较多,全境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森林资源比较丰富,2012年全区森林覆盖率72.5%,适合人类居住。

浑江区从原始社会就有人类生活和居住,至清朝入主中原前夕,渐渐形成满族、汉族、蒙古族、朝鲜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区。截至2017年末,辖区户籍人口32.69万人,包含30多个民族,其中城镇人口28.61万人,主体民族是汉族,总人口占比为95%,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朝鲜族、回族。除朝鲜族使用朝鲜语外,境内通行汉语白山话与普通话,无其他方言岛存在。

“一地方至于创建县治,大致即可以表示该地开发已臻成熟,知道了一个地方是什么时间开始设县的,就大致可以断定在那个时候该地区的开发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3)谭其骧:《长水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04页。据白山市人民政府官网、浑江区江堤碑铭及《奉天通志》等相关史料所载,浑江区行政机构历史沿革大致如下:

浑江,汉代称为盐难水,明代为猪婆江,清朝称佟家/佳江或通三雅吉哈(满语),别名浑江。清初属于吉林副都统兴京厅(宣统元年升为奉天省兴京府,领通化、怀仁、辑安、临江四县),因长白山为发祥地被顺治帝封禁而设兵巡守,不准采樵游猎,直至咸丰后期(1860)解禁才有居民移来,逐渐形成村落。光绪三年(1877年),设猫儿(耳)山巡检,为冬季驻地。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在通化县所属猫儿山巡检地方增设临江县,其旧设猫儿山巡检一员,移驻八道江;翌年为镇江村,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八道江巡检为县佐,协助县府管理地方各项事务。厅、县、府等新的行政机构的设置,使得白山地区人口、田地、移民、户籍等的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化。

民国初沿袭清制,1915年改奉天省东路道八道江分防巡检为八道江佐治局。1935年,更镇江村名为八道江镇,属伪满安东省临江县;1936年改为八道江街,属伪满通化省临江县;1946年为临江县第六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于辽东省,1954年8月划归吉林省通化地区,至此通化白山地域才划属吉林省管理。1956年,又设八道江镇;1959年3月吉林省撤销临江县设置浑江市,1960年1月国务院批准八道江镇为市治所在地。1985年,国务院批复撤销通化地区,通化、浑江两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至此白山地区脱离通化管辖,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八道江区,县级建制,为浑江市政府驻地。1994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2010年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白山市八道江区更名为浑江区至今,区政府驻地在新建街道。

《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版及2012年修订版均将白山市放在东北官话区吉沈片通溪小片(4)《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第1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首次用大张多幅彩色地图、配以适当文字说明来全面展现中国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分区分类与分布;2008年第2版在汉语方言图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图部分增加了多幅图并各分语言系属划分、省区划分两组。详见《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香港:香港朗文(远东)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修订第2版。;《汉语方言地图集》则没在白山市政府所在地八道江区(现在的浑江区)设调查点,而是选了靖宇县(5)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胶辽官话研究》将其归入胶辽官话营通片通白小片(6)罗福腾调查了吉林省通化、白山地区12个代表点方言,将浑江话归入胶辽官话营通片通白小片。参见罗福腾著:《胶辽官话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1998年。中。作为吉林省一个地市级行政机构所在地,而且语言面貌较有特色,很有设点调查的必要,故而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吉林汉语方言调查”项目启动时将浑江区确定为白山市的代表点。

二、白山话语音系统

此次浑江区方言调查于2017年7月3—14日,复核于12月6—8日,主要发音人包括:

(1)老年男子发音合作人:吕成才,1948年生,汉族,初中文化,本地出生、读书、成长,1967年“知识青年”返乡后一直在浑江区三道沟镇团结村务农,任村办企业及村会计兼出纳员,只会说白山话。

(2)老年女子发音合作人:赵惠珍,1951年生,汉族,小学肄业,只读了三年书,本地出生、读书、成长,一直在浑江区三道沟镇团结村务农,为吕成才妻子,只会说白山话。

(3)青年女子发音合作人:宋玉君,1981年生,汉族,初中文化,本地出生、读书、成长,初中毕业后一直在浑江区打工,除白山话外,普通话非常流利。

(4)青年男子发音合作人:孙辛,1988年生,汉族,本地出生、成长,浑江区教育信息中心职员,白山话与普通话可以熟练切换。

(5)地方普通话或口头文化发音人,除上述四人角色兼任外,还有徐信明(男,1979年生,浑江区教育局职员)、周德全(男,1960年生,小学教师)、李赫(1980年生,浑江区教育信息中心职员)。

此次调查项目涵盖单字音1 000个、词语1 200个、语法例句50个、歌谣故事70余条、长篇语料20多条,成果形式为纸笔记录、音频资料、视频资料三种,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浑江方言的基本面貌,留住了白山话的乡容、乡音。此文音系的整理主要以老年男子发音合作人的语音事实为主。

(一)声母

p八兵病 ph派片爬 m麦明泥白f飞风副蜂肥饭 v翁

t多东毒 th讨天甜 n脑南 l老蓝连路

ts资字张柱争纸 tsh刺祠抽茶抄床车船城 s丝事山顺手十热文闰文褥文

本着有闻必录、尊重语言事实的原则,整理出白山话声母共计22个(含零声母),比普通话少了声母[tʂ tʂh ʂ],多了[v]。需要说明的是:

第一,普通话中[tʂ tʂh ʂ]声母字,在白山话中读为[ts tsh s],与普通话舌尖前音发音方法一致,但发音部位不同。实际发音时舌叶上翘,与上齿龈相抵成阻,而非普通话中舌尖与齿背成阻,实为“舌叶齿龈音”。受普通话影响,语流中偶见[ʂ],如“十二月儿”。

第二,[n],在洪音前实际发音是[n],在细音前实际发音是[],此处记音从严从分,不进行音位学上的归并。

第三,舌面音与舌根音,白山话和普通话发音方法一致,发音部位不同。发音时[h]是舌面前部与前腭相抵成阻,较普通话舌面前音位置靠后一点;[k kh x]是舌面后部与后腭相抵而非与软腭成阻,较普通话靠前一些。

第五,受普通话影响,“客人”“商人”中的“人”、热文闰文褥文中的声母读[],只是发音部位比普通话偏前一点。这是新补出来的声母,[]还处在与[]相持竞争中且居劣势,与60年前的情况(7)详见吉林省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编:《吉林人学习普通话手册(通化地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年。相比,体现出来语言接触后带来的渐变性。

第六,例字“翁”声母实际读为唇齿音[v],仅此一字,列出。

(二)韵母

a茶塔法辣八 ia牙鸭 ua瓦刮

ai开排白 uai快

ei赔飞北 uei对鬼

au宝饱 iau笑桥药学白

ou豆走 iou油六

an南山半短 ian盐年 uan管 yan权

第二,白山话[a]比普通话中开口度小得多,舌位偏高一点,在[ian uan yan]中动程较小,实际音值为[ɛ];在[aiaua]中的[a]实际音值为[ɑ],因不区别意义,统一处理为[a]。

第三,[u][y]二韵唇形较展,舌位偏前,后元音不够后,所以[uy]更接近[oio]。

第四,[au iau]中的[u]舌位较低,唇形较展,实际音值为[o]甚至[]。

第六,[iɛ][yɛ]二韵[ɛ]的实际音值为[E]。

(三)声调

阴平[311] 东高通开搭哭拍

阳平[24] 门龙铜皮节急毒盒

上声[213] 懂古统五买有百谷切塔

去声[53] 动罪冻痛卖洞树刻六麦

单字声调调类4个,除阴平调外,其他声调音高变化与普通话一致,差别只在调值的起讫点上。

第一,阴平是中降调,收尾较低,音程略短,虽然praat实验显示末尾不平,但听感上末尾稍平,只是不到一度。受普通话影响,阴平调值有时读为[44],与东北官话一致,为保存特色,今统一记作[311]。这一调值是白山话方言味儿最浓重之处。

本文以原为同一地区的通化市为对象做一历时的比较。响应当时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1957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方言调查小组对通化市(县)的调查成果结集在《吉林人学习普通话手册(通化地区)》和论文《通化音系》中,记阴平调为[212],是低降升调;1985年夏天孙维张等记吉林东区通化片阴平调为[424(313)],是高降升调;十年后,陈章太和李行健等记通化市区阴平调值为[323];王洪杰和陈本庆2007年的调查记为“集安市”[212(211)]或“通化市区”[211];朱莹2011年记集安市榆林镇为[312]都是明显的曲折调(8)详见吉林省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编:《吉林人学习普通话手册(通化地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年;中文系方言调查小组:《通化音系》,《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4期;孙维张、路野、李丽君:《吉林方言分区略说》,《方言》1986年第1期;陈章太、李行健主编:《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音卷),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年;王洪杰、陈本庆:《通化方言声调的发展变化》,《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朱莹:《吉林省集安市榆林镇方言语音特点》,《现代语文》2011年8月刊。吴晶对通化方言阴平字历时演变层次的考察,也很有启发意义,详见吴晶:《通化方言现代阴平字体现的历时演变层次》,《昆明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距离第一次方言调查已逾60年后的今天,单字调中仍是曲折调,但声调尾部扬升趋势已变为低平(9)关彦庆2017年用praat软件实验语音测出通化的阴平调调值为[42],为降调,不平,左高右低。参见关彦庆:《实验语音学视角下的吉林方言特征》,长春师范大学,2017年5月3日学术报告。这也与通化、白山地区某些方言调查点测出的调值相合,如梅河口市、柳河县等地,在2018年临江、集安的语保调查中也存在类似现象,但专家组综合考虑后将调值确定为[311]。,这体现出受普通话影响的渐进变化。

第二,阳平,为中升调,起点和终点都略低于普通话,记为[24];上声[213]是曲折调,为半低降升调,有时降得不太明显,讫点低于普通话,有时是[212];去声[53]是高降调,收尾较快,终点较普通话高。因为调域的缘故,白山话听起来显得低沉,不如普通话响亮。

三、白山话音韵特点

(一)声母特点

第一,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逢塞音、塞擦音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如爬病、肥饭、甜毒、贼坐、茶柱、船城、权共等。

第二,泥、来母不混。古泥母在洪音字里读[n]声母,如脑、南;在细音字里读[]声母,如年、泥文;古来母字则不论洪细均读[l]声母。

第四,古知、庄、章组声母字合流,基本读[ts]组声母,与古精组字今读无别。例如:珍知=臻庄=真章[tsn311]、张知=章章[tsa311]、绸澄=愁崇=仇禅[tshou24]、梳生=书书[su311]。

第五,古见系开口二等字部分字读音特殊。例如:虹白[tia53]、更白·打~[ti311]、隔~壁儿[tiɛ311]、客白[thiɛ213]。

第六,古微、疑、影、云、以母字今读零声母。例如:武微[u213]、文微[un24]、爱影[ai53]、矮影[ai213]、袄影[au213]、饿疑[53]、熬疑[au24]、岸疑[an53]、野[iɛ213]、要[iau53]、鱼[y24]、远[yan213]、拥[y311],但“翁”等少数字除外。

第八,其他,如“泥白”读为[mi24]母、“嫩”读为[ln53]母、“渠”读为[y53]母等。

(二)韵母特点

总体来说,白山话开元音开口度不够大,后元音发音位置偏前。其他特点还包括:

第一,[-m]消失,并入[-n]中,今天白山话里鼻音韵尾只有[-n][-]两个。

第二,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并入阴声韵。

第四,古蟹、止、山、臻、曾摄合口一三等韵端系、知系字多数丢失[-u]介音读开口韵母。例如:对[dei53]、碎白[sei53],罪[tsei53],短长~[tan213]、暖~壶[nan213]、乱[lan53]、酸[san311],嫩[ln53]、寸[tshn53],粽东[ts53]、弄东[n53]、脓锺[n24]。

第五,宕、江、曾、梗、通摄入声字存在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如:雀[白thiau213/文thyɛ53]、削[白yɛ213/文iau311]、约[白iau213/文yɛ311]、弱[白yɛ53/文iau53]、脚[白tyɛ213/文tiau213]、药[白yɛ53/文iau53]、角[白tia213/文tiau213]、学[白iau24/文yɛ24]、剥[白pa311/文p311]、摘[白ts24/文tsai311]、色[白sai213/文s53]、客[白thiɛ213/文kh53]、麦[白m213/文mai53]等。

(三)声调特点

声调调类只有4个,由于调域比普通话略低,听感上“婉转而低沉”(10)中文系方言调查小组:《通化音系》,《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4期。,白山话声调主要特点在于阴平调不平的音高特殊变化上。

第一,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古全清、次清声母字归阴平,调值为[311];全浊、次浊声母字归阳平[24]。

第二,古次浊上、全清次清声母上声字合流,均归上声读为[213];古全浊声母上字归去声,调值为[53]。

(四)连读变调

白山话四个声调中有两个曲折调,变调情况比普通话复杂得多。

两字组连读变调分为两种情况:和轻声音节相连的、和非轻声音节相连的。因为阴平不平,具有特殊的音高变化,所以只有阴平和曲折调的上声存在变调现象,阳平、去声和其他声调相连不变调。两字连读时,变调发生在第一个音节,第二个音节声调稳定,保持不变。具体包括几种情况:

第一,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相连时不变调,和阴平连读时有不变和变为阳平两种模式。

第二,上声字和其他声调连读时都会发生变调。和部分阴平、上声连读时变为阳平,和部分阴平、阳平、去声连读时变为半上,记为[21]。

第三,轻声两字组后字读轻声,分为非叠字两字组和叠字两字组两种,叠字两字组较少。阳平、去声和轻声连读时,不变调。阴平、上声在轻声前变调,其中,前字阴平的轻声两字组,有两种情况:(1)前字不变调,读“311+0”,如“芝麻”[ts311ma0]、“亲戚”[thin311thi0]、“星星”[i311i0];(2)前字变为阳平,读“24+0”,如“东西”[tu24i0]、“七个”[thi24k0]。前字上声的轻声两字组,前字变调:“21+0”,如“起来”[thi21lai0]、“里头”[li21thou0]。

第四,白山话中,“一”“不”“七”“八”变调情况与普通话相同,在去声前面变阳平,在其他三声面前不变调,如“一共”[i24ku53]、“不是”[pu24s53]、“不懂”[pu53tu213]、“不行”[pu53i24]。此外,这种变调还包括“三”“知”“机”等,如“三十”[san311s24]、“三次”[san24tsh53];“知遇”[ts311y53]、“知道”[ts24dau53];“机构”[ti44kou53]、“机器”[ti24thi53]。

表1 白山话两字连读变调表

三字组连读变调独特之处也在于两个曲折调上,同为一个变调模式即“降调+升调+曲折调”:

三个阴平字连读时,第一个阴平字变降调、第二个阴平字变升调、第三字保持原调,由“阴平+阴平+阴平”变为“半阴平+阳平+阴平”,调值由三个“311”变为“31+24+311”,如“星期天”[i31thi24tiɛn311]、“开飞机”[khai31fei24ti311]。

三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字变降调,第二个变成升调,第三个保持本调,由“上声+上声+上声”变为“半上声+阳平+上声”,调值由三个“213”变为“21+24+213”,如“小拇指”[iau21mu24ts213]、“柳老板”[liou21au24ban213]。

(五)儿化

白山话里小称变韵主要包括儿化韵和子变韵。子变韵为名词后“-子”的轻声而读为[ts0],实际音值介于[ts0]和[t0]之间,如“泡子”[pau311ts0]、“侄子”[ts24ts0]、“麦子”[m21ts0]、“褥子”[y53ts0]较为简单,此处不赘。

白山话中存在较为丰富的儿化韵,共有23个。依据开、齐、合、撮四呼来说的话,可分为:

依据韵母儿化时引起音变的“可共存发音的同时性”(13)参见赵元任:《卷舌韵尾的形态音位》,《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2、33页。原则,白山话23个儿化韵分为两类:

第二类,必须得改变韵母结构才能卷舌儿化的,包括三种情况:其一,舌尖单元音韵母,发音时舌尖不能翘起,所以不能与卷舌同时存在,儿化时用央元音代替原韵母成r。其二,i、y,为高元音韵母,发音时舌面前部是平的,与卷舌要求冲突,儿化时需附加上央元音卷舌,有ir、yr。其三,韵尾是-i、-n、-的,前高元音i发音时舌面是平的,n发音时舌尖抵住齿龈,发音时舌根抵住后腭、主元音不能发声,均与卷舌要求冲突,原韵母不能无条件地与卷舌同现,所以只能丢掉韵尾,主要元音才能儿化,如共12个。其中-韵母儿化时受舌根音[]的影响,带有鼻音色彩。

表2 白山话儿化表

四、白山音系: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的过渡地带

(一)白山话与东北官话、胶辽官话之关系

结合学界关于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基本特征的认定与分区标准的把握(14)详见相关论著,如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第3期;张志敏:《东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2005年第2期;张树铮:《胶辽官话的分区(稿)》,《方言》2007年第4期;赵君秋:《东北官话分区补正——与张志敏先生等商榷》,《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罗福腾:《胶辽官话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钱曾怡主编:《汉语官话方言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白山音系语音特征与胶辽官话、东北官话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古清入声字胶辽官话今读上声,而东北官话分读四声且今读上声字的占比比北京官话高得多。这一点上白山音系与东北官话更为接近。

第二,白山音系中古精组字和知、庄、章三组声字今声母读为[ts tsh s],东北官话中古精组字与古知、庄、章组字关系较为复杂,在吉林省方言中更是如此(15)孙维张、路野、李丽君:《吉林方言分区略说》,《方言》1986年第1期。。仅因古知庄章是否读为一组[ts tsh s]便将胶辽官话区盖桓片与登连片、青莱片两片区分开,就此而言,白山音系与胶辽官话盖桓片一致。

第三,白山音系中古平声清音字即阴平调值为曲折调(中降调稍平),听感上与东北官话、北京官话明显不同,与胶辽官话盖桓片基本一致。

第五,古蟹、止、山、臻摄合口一三等端系、知系字丢失[u]介音的范围比较大,而东北官话中只有少数几个字如“暖”“乱”等(东北官话只有[n][l]与[uan]相拼时丢[u]介音,而胶辽官话中[ts][s]等也丢)。与省内其他地区通行的东北官话相比,白山话与胶辽官话范围较为一致。

从共时层面上考察白山话与胶辽及东北两官话关系,三者共同或相异项目都不算少,它们之间是语音接触后渐变融合的关系,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竞存过程中,胶辽官话的“拉力劲儿”更大一些。白山话语音系统体现出来的语音特点,符合在东北官话吉沈片和胶辽官话盖桓片挤压区域的过渡性特征,而且与胶辽官话一致性更多,甚而在听感上更是如此。仅就古清入声字今读上声比例接近30%、阴平调为曲折调、中古知庄章今读为[ts tsh s]这三条典型性标准便把吉林省通化、白山地区汉语方言归入胶辽官话区。另外,白山话和胶辽官话在词汇上也存在很多共同的特征词,如扎箍扎箍治病及修理物件之谓(16)参见民国十九年(1930)刊《抚松县志·土语》第46页,波多野太郎编:《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第三编,《横滨市立大学纪要》,1965年第154号。、稀甜稀甜非常甜、惺惺清醒清醒、拐([kuai311])着碰着、蹭着、踩([tshai213])、粳子稻子之类。

(二)近代白山话形成之胶东因素

漫长历史岁月中,东北地区始终是移民活动、民族接触频繁之地。出于民族起源、利益独享、边界安全等方面考虑,为保护民族龙兴之地,入关后,清政府长期在东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致使东北地广人稀、地丁银及杂税所得不能满足地方政府军政开销。而终清一代,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山东尤甚,“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害”,大量贫苦农民生活没有着落,把希望寄托在“闯关东”上。道光十五年(1835):“山东登、莱、青三府民人,因本处年岁歉收,携眷赴奉天依亲就食,前后约八九千人,其各海口停泊处所,查有下船流民五百六十二名口”(17)《清宣宗实录》卷273,“道光十五年十月壬申·盛京将军奕经等奏折”,《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年,第206页。;道光二十二年(1842)巡查官兵仅在“榆树林子卡伦所属及帽儿山卡伦所属界内,查出窝棚二十八处,草房九十余间,私垦田地三千三百余亩”(18)《清宣宗实录》卷381,“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乙丑”,《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年,第867页。;同治七年(1868)浑江以西至边门一带查出“窝铺七千四百余所,男妇游民四万四千三百余名”,“沿江一带……所盖窝棚,亦星罗棋布,疏密不同”,“其原籍大半山东省之登莱青等处,与奉天岫岩等处”(19)详见《盛京奏议》,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5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第90页、第22页、第129页。,浑江以西鸭绿江以东的柳条边外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关内胶东半岛移民。到嘉道咸同时期,面对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八旗官兵被大批抽调入关作战,财政危机更加严重,清政府无力维持封禁,责令地方政府适时实施“开荒济用,就地筹饷”政策,于是关内山东、河北移民得以“合法地”源源涌入。鸭绿江流域移民,起初如候鸟般春去冬归,后移者日盛,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带有自治性质的社会组织(20)参见张钟月:《清代以来鸭绿江流域移民研究(1644—193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1、79—80页。。光绪年间,清廷实行移民实边政策,东北全面开放;中东铁路与南满铁路的修筑与开通,更是极大便利了移民行动。民国年间“每日乘胶济车由青岛转赴东三省求生者,达三千余人”(21)集成:《各地农民状况调查——山东省》,《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第134—135页。。清代至民国三百余年,山东人闯关东者近三千万人,在东北三省迁入人口中占比达70%—80%(22)胡焕庸语(详见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胡焕庸《序》)。山东与东北三省毗邻、交通便利且社会联系广泛密切,具有移民东北先天的地理、历史与心理因素。移民路线主要有两条:西路,为陆路,由京奉铁路入关,沿京奉、南满、四洮等路分散,还有贫苦农民拖儿带女步行从柳条边威远堡门、法库门、辽东边墙各路口及喜峰口、古北口等前往,这是鲁西、鲁中及鲁南移民走的。东路,即海路,移民大都步行或坐车到烟台、威海、青岛、石臼港,坐火轮船到大连登陆,由南满转赴长春、滨江各地;有的在沿海小渡口如黄县龙口,蓬莱兰家口、刘家旺、蓬莱城等坐帆船到营口、丹东登陆,两岸隔海相望,最近处只有九十海里,一夜即可到达。详见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68页及后记。作为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专家,路遇1984年投入较大精力对山东外迁东北后返乡移民广泛调查,撰成是著,主要包括清代移民(清初流人与后期流民)、民国移民(战争灾荒等导致)、回返移民访问手记三部分内容,内容真实、可信度高,1987年初版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其实路遇所说海路一线,在移民抵达大连、营口、丹东等港口后,仍有两条路线可走:一则溯鸭绿江而上水路赴辽东、通白地区,一则登岸再陆路东进或北上。,胶东半岛迁入通化白山地区的人数最多(23)李强使用伪满“康德七年临时国势调查”、日本“关东州国势调查”资料并结合时间序列的户口登记数据,认为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人口中来自山东(67.8%)、河北(29.5%)两省移民最多,而去往“通化省”移民查证地为青岛(48.4%)的最多,其次是芝罘(14.8%)和济南(13.9%,济南是胶东半岛以外移民的查证地);就外来移民在通化省行业分布来看,仍是胶东地区移民占比最高。详见李强:《伪满时期东北地区人口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第144—152、157—166页。可见,清代及民国时期闯往通化白山地区的移民以胶东半岛山东人人数最多,所以该地区胶辽官话语言色彩浓郁是有历史渊源的。。正如白山市人民政府介绍大美白山的资料里所说:“自19世纪中叶,关内灾民及流民大量涌入东北,尤以沿着水路的鸭绿江、松花江奔向长白山腹地的移民为最,白山市辖区接纳了闯关东最多的居民。”(24)中共白山市委、白山市人民政府编著:《山水画卷 生态白山》,2017年,第28页。胶东人泛海北上,使胶辽官话成为东北方言历史层次(25)邹德文:《历史事件与东北方言的形成及其层次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6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浑江区调查而来的白山话实际面貌,再参考历史、地理、移民等因素,可知胶辽官话语言特征沿辽东半岛自南向北、自西向东缘河(鸭绿江、浑江、辽河等)、依山呈现出渐远渐弱的状态,至白山地区已趋式微,东北官话语言特征较为明显起来。胶辽官话泛海、缘江、依山传播、演变的轨迹是相当清晰的。因此,将浑江话乃至于通化、白山地区的汉语方言(26)除浑江区以外,“吉林汉语方言调查”团队在2017年7—12月、2018年7月—10月、2019年7月还先后调查了临江市、抚松县及通化市东昌区、集安市的汉语方言,区域语言面貌基本一致。关于临江市方言语音状况,可参见笔者指导研究生杨晓星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吉林省临江方言语音研究》(2020年6月,吉林大学)。作为吉林省方言中较为特殊的代表,归入胶辽官话盖桓片甚至独立为一个小片是合乎语言分布实际的。我们郑重建议《中国语言地图集》再做修订时将白山话纳入胶辽官话区。

附记:论文初稿、二稿曾在2018年5月山东大学“中国音韵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2019年8月吉林大学“东亚文化与传播论坛”会议上宣读,先后承张树铮、李无未、邹德文、李子君等先生赐正,于此谨致谢忱。

猜你喜欢
白山官话普通话
美丽乡村行之白山街村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凶器哪儿去了
登呼中小白山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俗话说,官话说
官僚不除,官话难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