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后的两点感悟

2022-05-31 13:20刘丽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我与地坛真谛史铁生

刘丽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创作的一篇自传体散文,记录了他十五年的心路历程。文章既饱含深情,又富有哲思。作者以优美真诚的文字将自己感悟到的最宝贵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值得我们仔细体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生命的真谛,感受母爱的伟大吧!

一、领会生命的真谛

地坛虽古老却充满了生机,与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正是地坛帮助史铁生打开了生命中的生死之结,带领他走向了新的人生旅途。21岁少年的生活本该如夏花般绚烂,然而命运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双腿残废。这一击也摧毁了他的精神支柱。在那段日子里,他时常到离家不远的荒芜古园——地坛,以此来逃避现实世界。这一晃便是十五年。对于地坛里的一草一木,他比任何人都要熟悉。而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给予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交代自己与地坛的缘分,即“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其实,当作者来到地坛的时候,这里就成为了他的精神家园。他栖居于此,并领悟了生命的真谛。作者写地坛,就是要记录下自己与地坛不断“交流”的精神默契,赞美地坛那历经沧桑却生生不息、醇厚沉重的生命品格。在他看来,地坛荒芜却不衰败。正是這番景象使得他再次燃起了活下去的信念。他开始主动思考“生与死”的问题。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着沧桑,却掩盖不了生命的躁动。在经过漫长而深入的思考之后,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生,不可辩论;死,必然降临。他终于领悟了生命的真谛,能够达观地看待生与死,也重新获得了走出人生阴霾的力量。坦然地面对人生,便只剩下如何生活的问题。作者依然钟情于地坛,时常到地坛去探寻生活的哲学。地坛对于作者来说,就如同一位伙伴,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无论在老树下、荒草边还是颓墙旁,无论是默坐还是呆想,只要他在这里,就能“推开嘈杂、理清思绪、窥见自我”。

二、感受伟大的母爱

史铁生在地坛想了那么多年,终于找到了生死问题的答案。于是,他便开始探索怎样活着的问题。他倒下了,却能够重新“站起”。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他一个人在地坛孤独地进行自我疗愈。直到后来才发现,这段艰难的路途并不是他一个人在走。还有一个人在默默地陪伴着他,那便是他的母亲——“活得最苦的母亲”。他的母亲承受着加倍的折磨,以帮助他重生。当史铁生去往地坛的时候,他的母亲何尝不是在痛苦之中挣扎呢?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母亲复杂的心理活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面对突然残疾的儿子,她的悲伤不少于任何人,甚至不能像儿子一样通过发脾气、离家出走来宣泄负面情绪。身为一位母亲,她必须把悲伤压在心底,用源源不断的爱去帮助儿子活下去;甚至不得不经受那最坏结果的折磨,做好自己承担一切苦难的准备。她将自己对儿子的爱化为了“门口呆立的雕像”“地坛里焦灼的神情”与“默默离去的背影”。

史铁生的母亲是聪慧、坚韧、无私的。作者一开始并不理解母亲所做的一切,只是想着自己。直到母亲永远地离开之后,他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直到作品获奖之后,他才明白“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史铁生的母亲又是幸运的、幸福的。她以伟大的母爱铸成了一把生命的钥匙,终于开启了儿子紧闭的心门,使他获得了重生。史铁生以苦难为笔,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实在令人钦佩;而这位母亲却以苦难为笔,只创作了史铁生这一部“作品”,更加令人钦佩。

总之,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通过描写自己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想,深刻地剖析了生与死的问题,并通过叙写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日常,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园中处处都有他的车辙,而有车辙的地方也有他母亲的脚印。这两个部分内容紧密相连,引人深思。

猜你喜欢
我与地坛真谛史铁生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爱的真谛
“家贫子读书”的真谛
只为找寻味道的真谛
《我与地坛》中的“超越”
《我与地坛》与人生的境遇
跨文化视角下的《我与地坛》之重读
一花一草见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