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烛之武退秦师》看“春秋无义战”

2022-05-31 13:20钱杏雯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秦伯秦师

钱杏雯

说到春秋时期,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战乱不断,许多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那么,后人为什么说“春秋无义战”呢?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笔者就带领大家由《烛之武退秦师》看“春秋无义战”。

一、由“秦晋联盟”看“春秋无义战”

春秋时期,周王室开始衰落,各诸侯纷纷扩张自己的势力,一些诸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发动战争。这些战争完全是诸侯间的争强斗胜,是以“利”为核心的不义之战。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的重点篇目。该单元有这样的提示:“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其中的“贰”字为会意兼形声字,《说文解字》注:“貳,副、益也。从貝弍聲。“弍”为古文中的“二”字“贰”的本意是将一块宝贝分成两份,引申为额外的收入。《郑伯克段于鄢》中亦有:“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由《说文解字》可知,“贰”有两层意思:

(1)表示某种从无到有的关系的产生。

(2)主语与x有关系,“贰于X”表示背叛。

由此,我们可知晋秦围郑的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此处的“贰”应该不是第一种意思,而是表示从属二主。

再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中的“赐”字“赐”从“贝”,“易”声“贝”是象形字,古汉字的造型像贝壳的形状“易”为转手意。所以“赐”的造字本义是:将自家的财宝转赠给他人。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与秦国结成秦晋之好,是晋国献出“自身钱财”才与秦国结成盟友的。这就意味着秦晋之间的联盟并不“牢固”,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我们都知道,在以“利”为主导的春秋战国时代,秦穆公向东扩张,侵犯了晋国的利益。晋襄公便率军在崤山伏击秦军。后来,晋国的太夫人(穆公之女文赢)向儿子求情,让他放回了几个被俘的将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那时的战争多以“利”为核心。

二、由“退秦师”看“春秋无义战”

《烛之武退秦师》主要包括郑国被围、烛之武领命、说服秦伯三个部分的内容。烛之武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用从内部瓦解地方联盟的战术,使郑秦结盟,晋国退兵。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秦晋结盟不是为“义”,而为“利”。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只有向秦伯说明“亡郑”和“舍郑”对秦国带来的利弊,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王的重要理由之一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行李”的古义是使者。使者的任务就是传达两国的意见。行李,亦作行理,后引申为旅行及所带的物品。烛之武公开道明秦郑两国的关系,运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郑国会给秦国带来的潜在利益。烛之武说:“我们郑国的国土和贵国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还隔着一个晋国。因此,在我们郑国被灭之后,只能被晋国占领。那时候,晋国就会比以前更加强大,而贵国的国力也会弱于晋国。为别人打仗争夺土地,最后又拱手将打来的土地送给人家,这是明智之举吗?况且,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往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您如果同意解除对郑国的包围,郑国从此一定心向贵国,做个‘东道主,贵国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我们郑国一定尽东道主的责任,好好招待贵国的宾客。希望您能好好地考虑这件事情!”烛之武“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主要是因为他抓住了“利”字,让秦穆公明白与郑国交好能获得利益。

综上,春秋以降,禮崩乐坏,诸侯不尊周天子,互相征伐,争做霸主。从《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们能发现秦晋围郑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属于不“义”的战争。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秦伯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