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加泽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饮上泛型眩晕临床观察

2022-06-01 03:57王德刚牛绍雷姜玉祥阚卫兵
光明中医 2022年10期
关键词:痰饮椎动脉颈椎病

王德刚 牛绍雷 姜玉祥 阚卫兵△

颈椎病是一种以长期劳损、退变、先天畸形、创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以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为主的退行性疾病,在骨科门诊中非常常见。目前中国颈椎病发病率7%~10%,50~60 岁年龄的人群中发病率20%~30%,60~70 岁年龄段达50%[1]。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个分型,属于颈椎病中的一个高发类别,近年来通过门诊观察其发病率呈现上升态势,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甚至中小学生颈椎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长。CSA属于中医学的“眩晕”范畴,中医药治疗CSA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有数千年历史,近年临床报道疗效依然显著[2-4],中医药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在长期随访中有巨大优势。本研究对苓桂术甘汤加泽泻治疗CSA痰饮上泛型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中医伤骨科门诊就诊的CSA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痰饮上泛症诊断的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8岁,平均58.33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8岁,平均60.65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制定的CSA诊断标准[5]。头晕伴有颈枕部的疼痛不适,或伴随有头颅症状,如耳鸣、视力及听力减退症状,或者有猝倒的病史,旋颈试验阳性;X线检查可见钩椎关节侧方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狭窄;TCD检查可见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异常;椎动脉VⅡ段在MRA中表现为局限性狭窄或扭曲。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轻者闭目止;可伴汗出耳鸣耳聋,眼球震颤,恶心呕吐,面色发白等;反复发作,或急性起病,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舌体正常或偏胖大,舌质偏淡,舌苔白或腻,脉弦滑。

1.3 纳入标准年龄18~80岁的男性或女性;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观察前1周之内未有任何治疗措施或者治疗者;自愿参加临床研究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因颈椎结核、骨折、脱位等各种原因的病变;妊娠,哺乳期间的女性;合并有严重的内科原发疾病;由耳源性、眼源性等疾病引起眩晕的患者。

1.5 脱落剔除标准纳入后未完全遵循试验方案完成治疗者;依从性差,不能遵循医嘱进行治疗者;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能继续接受治疗者;在治疗期间自行退出者。

1.6 方法

1.6.1 方法治疗组:给予中药复方,复方组成:茯苓20 g,桂枝15 g,生白术10 g,炙甘草10 g,泽泻15 g。中草药均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草药房,将以上药物加入砂锅中,加水浸泡1 h,大火烧开后小火煎煮约30 min,取浓缩溶液约400 ml,置于4 ℃冰箱中保存,服用时先放置于温水中复温至20~25 ℃,每日2次,每次约200 ml。每日 1 剂,分早晚服,连续服用2周。对照组:给予中成药丹七软胶囊,规格 0.6 g/粒,国药准字Z20050031,北京长城制药厂,中成药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中成药房,每次5粒,每日3次,早中晚饭后约半小时分服,连续服用2周。2组疗程均为14 d。

1.6.2 观察指标眩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VAS指数从0~10,指数0代表不眩晕,指数1~3为轻度眩晕,4~6中度眩晕,7~9重度眩晕,指数10代表极度眩晕,眩晕程度与指数呈正相关。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7],从功能状态、心理状态2个方面对患者的眩晕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功能状态评分共21分、心理状态评分共12分,总分33分,评分越高则病情越重。在入组第1天、第14天分别记录患者眩晕情况(VAS评分)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功能评定(FS-CSA评分)。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同时观察发生的不良反应。

1.6.3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的标准,制定CSA痰饮上泛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眩晕症状及旋颈阳性体征消失,颈部活动正常不影响日常生活;有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旋颈阳性体征及颈部活动明显改善,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无效:眩晕症状及旋颈阳性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2 结果

2.1 VAS FS-CSA评分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VAS、FS-C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后第2组VAS、FS-CS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VAS、FS-CS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VAS FS-CSA评分比较 (分,

2.2 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5%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例,%)

2.3 安全性分析治疗组患者服用中药复方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治疗中尚未发现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个分型。属于颈椎病中高发的一个类别,得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钩椎关节骨性关节炎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颈椎不稳、血管异常、体液因子等各种原因引发局部的无菌性炎症,最终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以眩晕为主同时伴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 甚至猝倒等发作性症状[9]。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脑、手机的普及以及很多职业性质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人们长时间保持固定动作,颈部周围软组织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引起颈椎病的快速发展发生。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被颈椎病所困扰,且近年来通过门诊观察男女患病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差别,此病目前已成为影响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

CSA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颈部长期劳损、肝肾虚损、筋脉失养、髓海失充,感受外邪所导致。《灵枢·大惑论》云:邪中于项,逢其身亏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炫以转矣。其临床主要症状为持续或者间断性的眩晕为主,同时很多患者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视力削弱、精神萎靡乏力等。《丹溪心法》言:“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强调痰邪与眩晕发病的重要关联,这也与张仲景提出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相呼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化生无源则清窍失养,又或痰浊内生,痰浊与风阳相夹杂,风阳携痰上蒙清窍亦可致眩晕。苓桂术甘汤为治疗痰饮病之主方,加泽泻助化痰祛饮之功而不伤阴,临床联合西药治疗眩晕效如桴鼓[10-12]。

本研究选取CSA痰饮上泛型眩晕患者进行辨证治疗和疗效评定,发现中药无明显毒副作用,体现了中医辨证治疗的特色与优势。但由于研究经费和时限的限制,本研究未做到多中心、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大样本临床研究,此类大型临床研究取得的结论更加客观可靠,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痰饮椎动脉颈椎病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痰饮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