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让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
——访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阮铭健教师

2022-06-02 05:39
教育信息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程序设计学科信息技术

未来已来,教师应为未知而教,学生要为未来而学。基于项目学习的程序设计课堂,不是机械的工具软件操练,而是打破学科壁垒的沉浸式学习体验;不是单纯的编程语言学习,而是高阶思维、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不为培养高精尖的程序员,而为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公民。

—阮铭健

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副校长,中小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小学理科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基础教育“百千万”名教师优秀学员,广州市基础教育首批骨干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韩山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首届特聘研究员。长期坚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线,致力于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主持参与国家、省、市级行政类课题共计10多项,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守望信息技术时空》,参编省级教材教参3部,曾获“广州教学成果奖”4次,并获“2019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访谈者:阮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本次专访。据了解,您在程序设计教学工作方面有一定研究。请您结合实践经验,谈一谈程序设计教学现状如何?主要是哪些原因造成这种现状?

阮铭健:当前程序设计教学在我国中小学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程序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程序设计课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把学习程序设计完全等同于学习编程语言;教师教学理念传统、陈旧,没有准确把握程序设计课型特征,没有厘清应用软件课与程序设计课之间的区别,仍旧运用应用软件的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部分学生对程序代码的理解和应用仅停留在模仿层面,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我想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科教学层面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第一,程序设计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或脱离生活实际,或超越学生认知,难以跟学生的生活建立有意义的联接。第二,程序设计教学忽视学科思维的培养。因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没有把学科核心素养有机渗透在程序设计教学之中,忽视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思维的培养。第三,程序设计教学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一直缺乏系统而稳定的学科思想沉淀,课程定位偏重于技术体验和应用,课堂带有浓厚的经验选择和工具取向的色彩,以至于仍旧停留在“工具主义”“技能至上”层面的程序设计教学,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课程的文化融入和育人功能。

访谈者:为优化程序设计教学,您开展过哪些尝试?

阮铭健:针对程序设计教学,前期我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短小精悍的练习任务。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任务式的程序教学,学生在“一用到底”的练习中更多是关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难以落实。另一方面,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来源于老师的预设,教学存在明显的任务痕迹,学生学习往往为了应付课堂任务,任务驱动常异化为任务驱使,学生主体性难以得到彰显。

为了进一步优化程序设计教学,我开始致力于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可以将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重新编排和系统整合,并形成跨学科的多元课程模块,体现跨学科融合、跨学时设计的理念。它强调学生从真实世界的基本问题出发,围绕真实的主题情境,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和项目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并以主题作品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最终让学生达到知识的自主建构,提升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项目学习既是一个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获得经验、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感悟思想的过程。

访谈者:您具体采用过哪些策略或方法以项目学习来优化程序设计教学?请结合案例谈一谈。

阮铭健:项目学习中,学习情境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学习内容是综合而开放的,学习途径是多样而协同。在项目的设计方面,要回归学科本位,联结生活实际,注重学科融合,体现学以致用,引发深度学习,突显思维培养。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组织项目式学习,除了常规的操作步骤,我总结梳理了以下教学策略。

首先,项目驱动,情境创设。把任务驱动的方式转变为以项目驱动,以项目学习方式重构程序设计课程,并以项目整合任务。例如,针对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APP Inventor模块教学,我立足地方文化特色,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以“岭南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与程序设计教学相融合,并以每一课时对应一项体育运动,形成“大主题统领模块,小情境贯穿课时”的特点。这样,使项目学习的主题连贯统一,避免活动主题的碎片化,更让项目主题、学习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

第二,范例研习,搭建支架。在情境化的学习项目中,教师要把新知系统融入到项目设计中,整合到具体的范例里。通过范例展示,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搭建范例支架、指令支架、问题链支架,结合“程序流程图”,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分析程序、理解程序,归纳总结指令的特点和用法,使新课中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再把“指令集”应用于类似项目或问题的解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此,让学生经历“问题求解”的过程,逐步培养“具体-抽象-自动化”的思维过程。

第三,模仿制作,验证过程。程序设计学习之初,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范例”开展模仿,尝试运用代码制作完成难度较小的作品,目的是巩固本课新知的学习,经历运用代码、验证代码、调试代码、优化代码的过程,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并为进一步开展自由创作建立信心。

第四,项目创作,小组合作。学习程序要避免单纯的语法学习和指令讲授,要避免类似于软件功能、用法的灌输,必须回归到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体现思维的培养过程,必须要在创造性活动中启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让孩子建立程序思维方式,提升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深度学习。因此,在项目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如何综合运用指令开展创意设计,把自己的想法转变为成功的作品。通过综合而开放的项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聚焦项目效用,明确思维责任,发挥想象,群策群力,综合运用代码开展创作,创意表达小组的集体决策,再次经历“猜测-设计-运行-调试-优化-再调试-验证”的循环过程,在创作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

第五,成果展示,学习评价。在学生完成项目作品制作后,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分享交流,分别开展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让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总结收获,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下一轮项目学习做铺垫。

访谈者:效果如何?

阮铭健:通过项目式学习开展程序设计教学,课堂效果是显然易见的。

第一,程序设计的课堂品质显著提升。根据对项目学习的程序设计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发现学生普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在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中,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要通过对项目分析和理解,自主建构知识,并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课堂上没有了老师一味的讲解,没有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更多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更多的是课堂上的互动与生成。课堂不再单纯为了掌握知识、熟练技能,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程序设计,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实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培养学科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并用学科思想方法去思考、理解现实生活,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程序设计课堂才更具实效,更具品质,更具生命力。

第二,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更加突显。项目学习应用于程序设计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思维、培养计算思维、发展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活动项目中,有机渗透算法思想、程序结构、编程技术、数据处理等,学生在设计问题求解的方法或方案时,需要运用递推法、迭代法、递归法等,用计算机语言描述求解时需要体悟顺序、循环、选择三种程序结构,在验证和调试程序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测试和调试等技术,使计算思维的培养贯穿程序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科思维方法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得到落实。

第三,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明显增强。开展项目式学习,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和界限,用大课程观统领教学,教学设计需要立足学科特点和学生已有认知,针对学习内容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科学合理设计课堂活动项目,创造性开展程序设计教学。这种为学生的发展设计和实施课程,正是教师课程领导力的真切体现。

访谈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您在项目学习支持的程序设计教学方面还会做哪些尝试?

阮铭健:我认为未来小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与研究,应立足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战略定位,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方向,尤其要抓住《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的契机,从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时代要求、社会需要、学科发展、学习者需求等方面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因此,我们的团队还会从以下两方面深化对项目学习的研究。

一方面,开展基于项目的程序设计教学与人工智能教育相融合的研究。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的实现要以数据结构和算法作支撑,需要一定的算法思想、编程能力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体验。把握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教师应为未知而教,学生要为未来而学,小学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教学要与人工智能教育有机融合,通过项目式学习,把对人工智能的感知、体验、分辨融入程序设计学习之中,进一步探索面向个性化教学的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新模式,逐步深化计算思维的培养,让信息技术课程真正成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

另一方面,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偏重于技术体验和应用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视课程的文化融入和育人功能。2021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方案和标准。程序设计教学可以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等载体形式与信息技术课程相融合,重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活动项目,形成全新课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推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走向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的深化与提升。

猜你喜欢
程序设计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从细节入手,谈PLC程序设计技巧
“超学科”来啦
高职高专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