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对我国脱贫攻坚的报道研究

2022-06-04 21:43张瑜王煜邱梓洛
传媒 2022年10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脱贫攻坚

张瑜 王煜 邱梓洛

摘要: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提供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采用大数据文本分析技术对海外媒体关于中国脱贫攻坚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海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国脱贫攻坚战,对脱贫攻坚的形象建构采用多元议题模式,情感倾向以积极正面为主,报道特征随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而发生有逻辑地转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我国脱贫攻坚报道在主题焦点、词汇选择、情感倾向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与差异,可以为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提供实践参照。

关键词:脱贫攻坚 国际舆论 对外传播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极大振奋了正在与贫困进行斗争的国家与人民,在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也为人类反贫困事业提供了内涵丰富、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

打贏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是事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脱贫攻坚战略所蕴含的执政理念、价值指向、组织机制、实践路径与不断涌现的脱贫攻坚成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因此,面对风云诡谲的国际外交形势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脱贫攻坚在国际舆论场上获得准确全面的内涵解读与形象建构,对于新形势下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国家形象亲和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各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脱贫攻坚的新闻报道将直接影响海外民众对中国扶贫事业的认知与评价。全面把握海外媒体对脱贫攻坚的报道特点,有利于理性审视并比较不同国家在价值取向和话语表达习惯方面的差异,为更好进行中国脱贫攻坚对外传播提供实践参照。

已有的海外研究多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主流媒体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路在脱贫攻坚海外报道的研究方面存在逻辑缺陷。因为显而易见的是,中国扶贫实践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更具有参照价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反贫困议题所存在的政治经济利益差异,可能影响其对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报道取向。因此,本文使用道琼斯Factiva数据库,采集党的十八大以来所有海外英文媒体对中国脱贫攻坚战主要时期内的全部报道,并根据媒体所属国家,分类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分类标准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8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检索时段为2012年11月8日至2021年2月25日,在检索关键词的设定上,选取“poverty”以及若干表达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词汇,如“alleviation”、“reduction”等,且要求报道中出现“China/Chinese”的频率不少于三次。经过人工筛选排除重复文本后,共获得10513篇报道文本。

此外,考虑到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海外媒体的议题焦点和价值取向可能发生转变,因此对脱贫攻坚战进行阶段性的划分,以便结合脱贫实际对媒体报道的变化进行解释分析。基于党中央在顶层设计、政策创制、组织动员等方面的战略部署以及基层具体实践成果,可以把我国脱贫攻坚战划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期、突破期、冲刺期。

第一阶段为发展期(2012年11月8日—2015年11月22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并在多个重要场合进一步系统阐述精准扶贫理念。党中央全面摸排贫困人口情况,详细规制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完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极大丰富了脱贫攻坚战役的内涵。

第二阶段为突破期(2015年11月23日—2017年10月17日)。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随后的11月27日—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战斗号角,全国上下掀起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民共同富裕的世纪之战。

第三阶段为冲刺期(2017年10月18日—2021年2月25日)。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经历良好开局后,精准脱贫举措扎实落地,脱贫攻坚在力度、广度、深度和精准度上达到一定水平,但还存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等问题,仍需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海外媒体对中国扶贫工作予以密切关注,脱贫攻坚主要时期内,共有10513篇相关主题报道(如图1)。报道密度在脱贫攻坚战的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特征。发展期内,中国已经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形成了特色扶贫道路,到2015年基本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对此海外媒体进行了一定的报道,但报道量较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后,部分海外媒体迅速进行了报道,报道量快速增长。进入突破期后,中国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海外媒体察觉到新一届政府对扶贫工作的坚定决心,相比发展期,报道数量有所提升。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脱贫战役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期,国际社会已经被中国扶贫工作的决心与成果所震撼,同时对中国能否克服困难、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保持高度关注,报道数量实现大规模增长,单月最高报道数量达245篇。从不同国家类型的报道数量来看,发达国家的报道数量占比达54.9%,发展中国家占据了45.1%的报道量,两类经济体的报道数量差距并不大。随着脱贫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两类经济体报道总量逐渐攀升,在第三阶段的冲刺期迎来报道数量的飞跃。

从海外媒体主体角度来看,共有967家海外媒体参与了中国脱贫攻坚报道。表1梳理了报道数量最多的20家媒体信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占据10家。发达国家方面,美国和英国各占据4家,新西兰1家,新加坡1家,其中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路透社(Reuters)、卫报(The Guardian)等老牌西方报刊。发展中国家方面,巴基斯坦媒体最多,占据7家,南非1家,菲律宾1家,印度1家,这些媒体在各自所属区域大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从报道媒体所属国家或区域来看,共有97个国家的媒体对中国扶贫工作进行了报道,其中发达国家24个,发展中国家共73个(见表2)。报道数量在500篇~2000篇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新西兰、巴基斯坦、印度和南非,这六个国家的报道数量远超其他国家。在报道超过100篇的12个国家中,有5个发达国家和7个发展中国家。综合来看,中國脱贫攻坚战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都获得了广泛关注,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LDA主题模型可以从由多类文档组成的大数据语料库中提取不同的主题,并将相似文本归入同一主题中,实现主题聚类。分别将所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报道文本进行分析,可以提取出五大主题:中国脱贫实践、中国以外的全球脱贫实践、国际合作、社会民生、经济金融(见表3)。中国脱贫实践主要观察中国本土的宏观脱贫实践;中国以外的全球脱贫实践落脚于世界各国脱贫工作实践,可认为是某国脱贫工作与中国脱贫实践的对比,或借鉴了中国脱贫模式;国际合作概括的是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社会民生泛指衍生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更多讨论脱贫工作中的微观举措;经济金融则重点聚焦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在脱贫中的作用。

各大主题占比方面,中国脱贫实践和中国以外的全球脱贫实践主题占比最高,国际合作主题占比紧随其后,体现中国脱贫攻坚与国际反贫困事业的深层次交流;社会民生、经济金融主题占比类似,相对较低,可见海外媒体总体对中国脱贫工作的报道视域相对趋于宏观,对微观要素的探索相对较少。从经济体内部的主题占比来看,两类经济体具有显著差异。发达国家最关注中国以外的全球脱贫实践(32.9%),其次分别是社会民生(22.3%)、中国脱贫实践(19.4%)、国际合作(19.0%)、经济金融(6.4%);发展中国家最关注中国脱贫实践(28.0%),其次分别是中国以外的全球脱贫实践(23.9%)、国际合作(22.3%)、经济金融(20.3%),最后是社会民生(5.5%)。

透视新闻文本内容背后的关键词汇,可以直观感知媒体报道的关注重心及价值取向。本研究选用在线语料库索引工具Sketch Engine旗下的Timestamped JSI Web corpus 2014—2020 English语料库作为参照语料库,分别将发达国家媒体语料库、发展中国家媒体语料库与上述参照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各选取频率差异得分最高的前100个关键词,按政治领域词汇、经济社会领域词汇、一般描述性词汇三大类进行归类(如图2)。

政治领域词汇方面,两类经济体均普遍提及中国、世界、国际、区域、和平等全球性政治概念,对美国、巴基斯坦、印度、非洲等区域予以关注,侧面体现了中国对外合作交流的广泛成果;都提及习近平、治理、工人等词汇,显示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精准谋划脱贫攻坚战略中的主心骨作用。共性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报道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一,报道对象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着重报道欧洲、香港等地区,政治人物方面着重报道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展中国家则着重观察了斯里兰卡、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涉及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等人物或项目。其二,报道用语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常以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等词汇进行主体描述,发展中国家务实地采用部门、代表、大使等相关单位或公职人员。

经济社会领域词汇与一般描述性词汇方面,两大经济体报道风格高度重合,共有49个词汇一致。交易、基金、出口、产业、农业、人口、气候等热点经济社会问题是两方共同关注的焦点,政策、措施、目标、经验、网络等用词反映出海外媒体对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进行了理性分析。区别在于,发达国家更多讨论销售、规则、人权、服务、质量、排放等凸显市场经济内容与气候变化问题的词汇,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培训、连通、设施、框架、石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务实发展层面的内容。发展、增长、努力、创造、贡献、进步、减贫等代表积极正面的词汇是两类经济体共同的表达选择,发展中国家更是采用爆发、成功等情感色彩浓烈的词汇,表达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和脱贫攻坚成就的赞叹。

采用無监督的VADER情感分析方法对文本进行情感倾向研究,能够直接定位媒体对报道主题的偏好性特征。立足全报道周期,发达国家平均情感得分为0.0972,发展中国家平均情感得分为0.2674,两类经济体均对中国脱贫攻坚主题报道总体持正面评价,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正面倾向更显著。统筹观察脱贫攻坚不同阶段内的情感数值(见表4),发现以下三大特征。

一是发展中国家正面报道较为显著。在脱贫攻坚三个时期内,发展中国家都比发达国家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正面倾向比例和情感分数均值。二是以月份为刻度的情感分数,两类经济体的媒体报道均表现出较高的波动性。三个阶段的情感分数标准差数值均处于高位,说明海外媒体对脱贫攻坚实践的立场与观点经历着反复的波动,侧面展现了国际舆论场中话语权斗争的复杂局面,也从另一个视角说明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经历了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三是不同时期情感倾向有所差异,总体变化逻辑与脱贫攻坚战的实践走向相一致。从发展期到突破期,再到冲刺期,报道态势总体向好,特别是冲刺期内总体评价高,而在突破期内争议性较大。说明在党中央做出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后,国际舆论对中国能否全面战胜贫困持有不同态度,而到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基于中国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在国际舞台得到充分展现。这一阶段报道数量增长迅速,正面情感倾向比例达到最高点,而且方差波动也相对较小,这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取得决战决胜阶段的最终胜利在总体上持乐观态度。

作者单位 张瑜 王煜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邱梓洛 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基于微博大数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1KDB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郭凤林.美国主流媒体的对华意识形态特征——基于《华盛顿邮报》的文本分析[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05).

[2]许涌斌,高金萍.德国媒体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语料库辅助的批评话语分析[J].德国研究,2020(04).

【编辑:陈琦】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脱贫攻坚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