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设计的习作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2022-06-06 22:29朱红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4期
关键词:逆向设计学习成果习作单元

朱红

【摘 要】教师在教学习作单元时,可以针对教材编排特点,采用逆向设计的思路来展开。可以聚焦“学习成果”,通过以下路徑组织教学:一是实施厘整策略,让学生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明晰学习成果;二是实施进阶策略,让学生在逐层体验中建构学习成果;三是实施融合策略,让学生在多维融合中丰富学习成果。通过综合施策,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表达要素的理解和掌握,推动习作单元教学走向深入。

【关键词】逆向设计,习作单元,学习成果,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中习作单元的编排是自成体系的。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每个习作单元中有两篇精读课文,体现的是读写结合的编写理念;“交流平台”提示了单元学习的表达方法;“初试身手”提供了凸显单元表达要素的片段练习或实践活动;习作例文加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表达方法的体验,帮助学生积累表达经验;单元习作则是在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展示。从这样的编排体系中可以看出,习作单元紧紧围绕单元表达要素引导学生学习,在实践性的语境中反复浸润,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目前,不少教师按照普通单元的教学思路教学习作单元,大大削弱了习作单元的作用。笔者认为,针对习作单元的特殊编排体系,在教学时可以采用逆向设计的理念,围绕习作能力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将阅读与表达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对表达要素的理解和掌握。

一、逆向设计之于习作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逆向设计”是一种基于“理解的设计”的教学思想,它是由美国教育评估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所推广的一种课程与教学的方法。它强调“为理解而教”,通过课程设计来促进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目的是实现知识的掌握与迁移。它强调将知识与技能融入学科大概念构建学习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与应用知识,以实现知识的迁移。[1]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更强调以果为始,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逆向、翻转,即从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开始进行逆向思考,再确定预期学习结果达到的证据,将评价融入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它有三个具体环节:确定学习成果—达到成果所要求的指标—设计教学过程。[2]这三个环节引导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规划“教什么”和“怎么教”。在逆向设计的过程中,有几个显著特征:“学生的视角”是教学设计逆转的起点和终点,“学习结果前置”是教学过程逆转的重点,“学习过程融合”是学习形式逆转的表征。下面笔者以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二、基于逆向设计的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为主题,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以逆向设计的视角关注本单元的教学,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一个游玩景点的习作”。按照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的“理解教育”的大概念思想,我们认为,学生会写一篇写景类习作只是一项技能的习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获得的学习成果是“会用文字的方式表达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从三个维度阐述具体策略。

1. 厘整:在自主梳理中明晰学习成果

所谓“厘整”,在这里是指学生对整个习作单元的学习内容、目标,以及语文要素进行自主学习,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归整,从而较为全面地理解本单元的学习成果应该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涵盖了逆向设计的教学精髓:从学生的视角自主学习,教师辅助引导。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往往是教师设定一个学习结果,让学生朝着这个目标学习。笔者认为,这样简单“给予”的逆向,并非来自学生的内在需求,也并非是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的。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基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四年级学生对“按顺序写景”的理解并非难事。相比于其他习作要求,学生对“写景”还是比较喜欢的,这样的习作非常适合采用厘整策略,让学生自主梳理,明晰最终要实现的学习成果。

具体来说,厘整策略可以分为两个板块。

(1)厘整学习成果

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学习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本单元有哪些学习内容,了解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之后,可以尝试把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用图表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如鱼骨图、树状图、分类图、表格等。在这样一边自主学习一边厘整的过程中,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从“模 糊”走向“清晰”,逐步理解。具体内容见表1。

学生自主厘整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交流是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产生“碰撞”,使其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实现对目标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有学生在交流后发现,自己之前认为“这一次是要求写一篇写景作文”的想法太简单了。本次习作与三年级上册习作《这儿真美》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写作文跟我们平时做游戏是一样的,是按顺序进行的。”

“这一次要求我们要有过渡语,但是这些过渡语跟三年级《赵州桥》中的过渡语不一样,这一次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地点变化’的角度来写过渡的。”

“这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植物园玩儿,我要特别留意游玩的顺序。”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了本次习作单元的学习结果,由此逆向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并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2)厘整评估标准

厘整的过程既是对学习成果的整理和明确,也是对本次学习评估标准和方法的明确。评估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支持和导引,包括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的信息,反过来更有效地优化和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要清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知道和理解了什么以及能够做到什么,便于教师明确应在哪些方面支持和帮助学生学习(见表2)。

学生在对厘整结果的交流和碰撞中,可逐渐明晰本次习作的评估标准。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给自己的习作取题目,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游________ 》。

“创意展现”这一项评估指标,要求学生须考虑读者看了自己写的文章后会有什么反应,所以创意展现可以是作者为自己的习作配插图、照片等可视化的素材,使自己的作品展示可以更加吸引读者,也可以将读者的读后感写在这里,甚至可以写写作者将作品在校内、校外进行展示的计划。对于教师而言,此项指标直指学生对学习成果的理解。总之,这项评估指标指向的核心目标是将“习作生活化”。

当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估,并接受信息反馈或采纳建设性意见时,他们就成为有效且自律的学习者。这将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为学习设定目标,并自主决定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须要做什么。

2. 进阶:在逐层体验中建构学习成果

逆向设计的关键阶段是组织和引领学生规划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教学安排上可以采用进阶策略,让学生的学习体验逐步深入。一方面,实现习作目标可以采用随文进阶的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完成学习成果也可以采用随学进阶的方式。要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必须始终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而非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须根据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将语文要素的学习与人文主题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逐步深入理解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以本单元为例,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学生需要根据前面厘整的“学习结果”来开展本单元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组织游玩小分队,实地到某个景点游览。

(1)习作要素随“文”进阶

《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老课文,教师要用好这两篇老课文,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搭设学习支架必不可少。教学中,笔者分别以“小小摄影师”和“我是评点师”为支架,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文本,涵泳文字,勾连原有的生活体验,丰富表达方式。

《海上日出》教学片段:

师:请你默读文字,静静欣赏“日出”,不要放过日出的每一丝变化。

(学生默读)

师:日出作为大自然一种独特的奇观,总是让无数游客争相拍摄精彩瞬间。在刚才的欣赏过程中,你拍摄了哪些照片?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出示下面的文字)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独立学文:

默读这两个自然段,画一画描写日出过程中景象变化的句子。

合作共学:读读句子;写写词卡;贴贴成果

有了之前的讨论,再加上小组合作写词卡,学生对日出的变化有了更深的体会。接着,教师应借助一张导图单让学生体悟变化的过程:再次边默读课文边在下面的导图中填一填,想一想作家是怎样写出日出瞬息之间的变化的(见图1)。

箭头上方是日出的过程,下方填写文中出现的连接语,图1将日出的变化过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填写导图,学生明白,要写出景物的变化过程,首先游览者自己要清楚有哪些过程,还要清楚怎样把“变化”写出来。对于“变化”这一习作要素的体验,为学生独立写作作铺垫。

通过学习,学生对“顺序”的理解是逐步加深的:最初的浅表感知——不同层面的变化(瞬间变化、时段过程变化)的体验——不同方式的顺序变化表达(连接词、地点词)。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围绕学习成果,分别对“景物变化”“如何表达变化”的习作要素推进落实。

(2)学习成果随“学”进阶

在逆向设计中,学生的“體验”是加深理解的关键。对于“体验”,除了要有知识层面的理解,更要有生活层面的理解。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描述,最好的一种教学,即牢记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并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3]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结果之后,可根据家庭住址的远近变化组合成“旅游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主设计游览路线和行程安排。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兼顾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形成整组单元学习框架,利用所学在真实的语境中解决学生可能面临的问题,助推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并依据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改进教学策略,调整相关教学环节。结合本单元实际教学,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

◆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征询家长的意见,你们计划何时到何处游览?

◆围绕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小组预估一下所要游览的景点可能有哪些变化。

◆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小组计划设计一条怎样的游览路线?画一画游览路线图。

◆结合将要游览的景点情况,小组准备做什么攻略?

◆结合将要游览的景点的特点,从语文的角度你们会做哪些文字准备?

◆对于这次游览,小组打算拍摄哪些方面的照片?你们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

在这份学习结果的规划中,项目活动探究贯穿整组单元学习,将单一的习作延展为一次综合探究,而习作只是整体探究学习的一部分。学生在此次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到的方法”是为了更有价值地进行“游览”;在更有目标的游览过程中,学生也充分体会到课堂上还有许多未知的、新的知识等待我们学习掌握。逆向设计的教学不是简单地将教学结果前置,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迁移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真正拥有在真实性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真”知识和“真”能力。对于习作教学来说,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真”表达,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

3. 融合:在多维融合中丰富学习成果

逆向设计是立足于“输出端”,即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而且这里的预期学习成果是从生活价值的角度来思考的,也就是考虑“学”了这些对学生来说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考虑“输入端”,即教师要教什么[4]。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的。习作教学的“输出端”即学生在“真”环境中的“真”表达,这个真实的语言情境必须基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基于这样的思考,须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融合的、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成长。

(1)融合真实的生活情境

上文提到杜威讲到的教学水平,还有另外两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个科目的别的课之间或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另一种比较聪明的教学就是系统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水平就是前文提到的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可见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学会融合是很有必要的。本单元作为写景习作单元,是学生对自己日常游山玩水,游览名胜风景的记录、感悟而产生的真实表达。教学时,教师可请学生为“西湖旅游图”和“植物园游览图”设计游览路线,并用五星标志标注出打算重点游玩的景点,同时在小组内讨论选择这个景点作为游览重点的理由。

在“设计路线—讨论景点”的过程中,既实现了对游览顺序的生活化理解,又对游览景点的特点有了真实感悟。在这样融合真实情境的学习中,习作不只是为了“写作文”,更是表达生活所需。

(2)融进真实的学习技能

基于逆向设计的习作单元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已是一种跨学科的融合课程教学,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不再将重点只是简单地落在语文学科领域,而应跨越学科边界,将信息技术、美 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相互关联,整体运用,帮助学生去真正游览,真正习作。在本单元的习作过程中,学生除要获得课内的自主学习技能、书面表达能力之外,还要有查找书面资料、网络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只有将这诸多技能相互交融,才能获得有意义的知识技能。

三、基于逆向设计的习作单元再思考

逆向设计是对常规教学设计的一种翻转,究其本质,是将知识与技能融入学科大概念构建学习内容。当学习者有机会围绕大概念和基本問题建构自己的理解时,学习的意义就发生了。学生通过活动来学习,这些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联系并构建自己的意义。对学生来说,学习重要概念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细化和重新审视概念,从简单的、有时是错误的概念转变为复杂的、精确的概念。

习作单元教学往往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多维呈现及其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逆向设计”作为一种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越来越为老师们接纳和运用,它使习作单元的特殊功能尽可能地最大化发挥,使“习作表达”更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冯兰. 21世纪美国艺术教育的趋势研究——基于2014《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视角[D]. 重庆:西南大学,2018.

[2]汪迟. 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尝试——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Z2).

[3]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8.

[4]刘徽,蔡潇,李燕,等. 素养导向: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J]. 上海教育科研,2022(1)

猜你喜欢
逆向设计学习成果习作单元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核心置换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探索
基于逆向工程的农用电动汽车壳体造型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的微探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
基于多案例的汽车外观逆向设计潜在侵权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