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培养
——以“辽宋夏金元时期”单元教学为例

2022-06-08 07:44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学校卢千航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朝代时空课程标准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学校 卢千航

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越发引起历史教学工作者、历史教学研究者的重视。所谓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是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时空观念被置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二位,这充分彰显了时空观念之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诸多一线历史教学工作者和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时空观念在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案例。笔者就这一问题阐释了个人浅见,尝试摘取实际教学当中的一个片段,意在交流和探讨。

一、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概念有如下界定:“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对其内涵则有这样的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有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并且,《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部分也强调了时空观念的重要性,如“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又如“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综合来看,不论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还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强调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独特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其中又可以细分为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时间”和“空间”并非自然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而是人类社会中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可能因其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对于其所处“时间”的定义也不同。如公元1644年,在中国历史中是明崇祯十七年或清顺治元年,在英国是查理一世在位的第19年。如此,在同一空间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因其所处的社会时间不同,意义和影响也不同。如在徐州一带发生的战争,有楚汉相争时的垓下之战,也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二者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过程不同,其地位和影响也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只有将这些事件和人物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其历史意涵,从而以空间序列或时间序列为线索,建立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逻辑关系。这种对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把握,是学习历史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有特征,更是历史学科的本质体现。

二、复杂时空环境下初一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在过去的相关研究中,有不少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学工作者针对具体的课例和题目进行了时空观念渗透的展示和分析。如黄天庆在教授南昌起义、长征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等相关内容时,利用历史地图激发学生时空思维,突破重难点并升华总结,从而真正发挥历史地图的教学价值。又如吴乐康以2014—2020年的若干安徽省中考历史真题为例,说明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时空观念下中外关联思维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与课之间天然存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同一单元内往往这种联系尤其密切,但是如何把握和理解同一单元内课与课之间的时空关联,构建时空概念体系,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初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时空观念较为简单,应对复杂的时空关系具有一定难度。同时,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大、朝代多,既有政权的分立、民族的交融与冲突,又有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往往难以厘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将单元主题与具体课文内容相对应,且容易混淆多个王朝的时空逻辑。现在课堂教学常用的朝代兴衰关系图只有时间上的逻辑关系,北宋、南宋时期形势图又只能展现静态的政权对立情况,学生难以将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相结合。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尝试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一时期的时空逻辑关系,培养时空观念。

第一,对照主题,逐课分类。笔者首先以第6课“北宋的政治”作为第二单元的大背景展开,请学生根据第7—13课标题和内容将这7课分为“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两类。经过讨论,学生将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归为“民族关系发展”一类,将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以及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归为“社会变化”一类(如图1)。这样学生能够将第7、8、10、11课串联起来,了解这四课讲述了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冲突,而第9、12、13课主要讲了这一时期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从而为后续学习进一步明确时空联系奠定基础。

图1

第二,抓住核心,找出变化。在完成上述第一步分类后,请学生找出在辽宋夏金元这些朝代中,哪个朝代是核心。学生很容易发现宋代(北宋与南宋)是整个单元的核心,不论是政权分立、民族关系发展,还是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的进步,都离不开对于宋代的论述。之后再向学生提问:与宋朝对峙的朝代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时学生可以利用课本中北宋时期形势图和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如图2)回答问题——北宋时对峙的朝代是西夏和辽,南宋时金取代辽与之对峙。这里学生已经能够根据地图梳理辽、宋、金的时空变化脉络,但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示:金与南宋的对峙结束之后,与南宋对峙的又是哪个朝代呢?学生通过查阅课文找到最终与南宋对峙的是蒙古政权(后改称元朝)。至此,教师可以总结:本单元中宋朝(北宋和南宋)为核心,北方的金朝取代辽与宋对峙,最终蒙古/元朝在经历与南宋的对峙后统一全国。

图2

第三,巧用“最”字,地图落实。在总结完之后,有学生自然而然提问,西夏政权如何纳入这一时期的时空体系内?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最”字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位于西北的西夏政权是这些政权中面积最小的,而最终统一全国的元朝是历代版图面积最广的,如此一大一小两个“最”进行对比,使学生的空间观得到强化。学生梳理朝代之间关系之后,教师再次出示北宋时期形势图、南宋时期形势图和元朝统一全国的地图,请学生对照三幅地图复述刚才梳理巩固的朝代的时空逻辑关系。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对于本单元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辽宋夏金元五个朝代的时空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时空观念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渗透。因此,在面对类似较为复杂多变的时空关系时,可以采取分类别、抓核心、找变化、用地图等多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具体的应用形式,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在课堂中的实践

在时空观念或时空关系的渗透中,对于空间与人的关系,有些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容易将地点、区域、范围等空间概念简单地理解为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这显然是将人类活动置于空间范畴之上,没有强调地点、区域、范围等空间概念会对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本单元内容中,有一处空间地理概念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影响了五代、辽、宋、金等诸多王朝的历史活动与命运,这就是燕云十六州。从地理上看,燕云十六州大致位于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其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部是太行山脉和黄土高原,南部是华北平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中原王朝保护农业区,抵御游牧民族侵扰的天然屏障。而在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了辽国,从此中原王朝失去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屏障,辽、金等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为争夺这一地区而冲突加剧,同时这也为后面澶渊之战、金灭南宋埋下了伏笔。因此在讲授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是讲到辽与北宋的和战部分时,需要强调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地位,讲清楚为什么这一地区影响了宋朝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能够理解空间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此外,同样在七年级下册中,“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则更加明显地提到了人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在讲到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负面问题时,书中提到有些地方因人口密度加大,导致人地矛盾突出。人地关系紧张的局面既破坏了环境,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可见空间地理格局并非单纯是供历史人物活动的“舞台”,它往往会深刻影响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乃至王朝国家的命运。在讲授这样的知识时,教师不妨为学生点出地理空间与人类社会活动的互动关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时空环境,树立时空观念。

历史教育专家徐蓝教授这样评价时空观念的重要意义:“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脱离了特定时空条件,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也就难以认识和理解历史对我们今天以至未来的影响。”正因如此,我们才更有责任在历史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厘清时空逻辑关系,深化对于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认知。

猜你喜欢
朝代时空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镜中的时空穿梭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猜朝代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