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要素的阅读教学探颐

2022-06-08 07:44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范阳小学翁二伍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发展思维

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范阳小学 翁二伍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阅读是学生对话文本的助推器,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是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思想养料,张扬个性。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首次提出“语文要素”的概念,围绕学段目标细化语文知识、能力、学法等,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之效。基于语文要素的阅读教学,需要有的放矢地整体考量。

一、基于语文要素的阅读教学原则

(一)语文要素呈递增性原则

教材的编排、课堂的学习,遵循的大原则大目标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一切标准的标准,所以新教材语文要素的出现,就是将各个学段的重要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能力细化到整个小学阶段的各个单元。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是一个整体,教师要在教学中穿插之前的知识要点,适时地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进行回忆、归整或者提升,让学生明白有些知识点语法是前后联系的,可以举一反三或者反复使用,而且这些语文要素在整个小学阶段呈现出由易到难、逐渐递增原则。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时,把握语文要素需要寻微探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交流平台提示,回顾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为本单元的“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很多教师经常忽略语文要素的递增性,忽略各册语文教材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把握不准语文要素,造成落实不到位。又如部编教材对“复述课文”这个语文要素的安排,也呈现递增性原则,关于“复述”在小学阶段的长线安排,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结构,如果教师能够遵循规律,学生复述故事的语文要素就能很好地掌握,对习作水平提升也有很大帮助。由此可见,递增性原则是教师把握部编教材中需要了解的一项重要原则。

(二)认真把握单元语文要素

在部编版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从语文课程标准细化而来的,是教学目标的体现。部编教材的每个单元大部分是单元导语、课文、交流平台、词语段运用、习作等组成,这构成了语文要素的落实必须根植于整个单元,各个部分赋能不同,不能分开教学,不能独立完成。单元导语点明语文要素,多向勾连,溯本求源,为教学提供了方向;适度补充,涵泳体悟课文落实要素、贯穿方法指导;形成方法,设境练习,交流平台梳理总结,进一步提炼方法……各板块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隐藏着解读文本的钥匙,内容也是互相配合,让阅读主体回归学生,使单元形成有机的整体。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时,师生交流应注重方法引领,首先了解本单元导语提出的语文要素,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又从交流平台得到提示,要求回顾上学期“理解难懂的词语”语文要素的学习方法,并运用于课文学习,课文课后习题明确告诉我们要运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教师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选择学习策略,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定位单元语文要素的时候要注意不可急于求成,把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都强加在一篇课文,要认识到单元的整体性。如有教师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围绕“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的语文要素,设计了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旧知、适当补充、联系上下文五种方法来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短短的一课时要求学生习得如此之多的方法,不仅无法真正落实语文要素,还会因为方法的繁多杂乱,造成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故事情节,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三)精准定位课时语文要素

部编版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会一一落实到各篇课文,部编教材会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分解成许多知识点,分别在每篇课文课后习题加以体现,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阅读训练,落实语文要素。因此,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要关注课后习题,精准定位课时语文要素,仔细研读每课课后练习题,将语文要素有效融入教学设计。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童年的水墨画》课后习题设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的训练,学生习得了这种方法,在《剃头大师》课后习题中要求默读课文回答问题:“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实际就是进一步巩固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肥皂泡》课后习题建议学生查阅资料说说不易读懂的句子,《我不能失信》在阅读提示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课文中心句的意思,最后在“交流平台”中梳理出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四种常用方法,在梳理总结方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记忆,让学生将本单元语文要素牢牢掌握。课后习题的答疑解惑既帮助学生理解了难懂句子的意思,又关注了学生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践等方法理解句子,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牢牢掌握课后习题背后的学习方法,只有解决了课后习题才能真正落实本课或者单元语文要素。

二、基于语文要素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增强目标意识,着眼语文要素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确立目标并一往而前,是抵达正确终点的前提。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从阅读方式角度说,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应该从三个维度入手,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金钥匙,精准提取“语文要素”,使之相互渗透,“一课一得”才能达成,并通过有梯度地教与学实现语言积累向运用转化,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

1.梳理语文教材教学思路,明确本册语文要素

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语文要素为例,梳理见表1。

表1

针对六年级下册阅读教学目标,见表2。

表2

为了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教师可以学期总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借助资料阅读,在阅读想象中体会文本的表达顺序,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整本书阅读方法,强调有意识地运用群文阅读,基于不同的阅读目的不断调整阅读策略。

2.明确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把握单元语文要素

部编版教材双线组织单元架构,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都一目了然。阅读教学要实施阅读监控,要以单元目标为引领,不同文本选用不同阅读方法。语文教师要把握单元目标,培养学生厘清线索整合信息以及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让正确的教学方向一路高歌猛进,并将学生自主阅读体验贯穿单元学习,质疑思辨、合作探究,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助力。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师要抓住“借助作品梗概,了解主要内容”的语文要素训练,贯穿单元深度学习。在教授《鲁滨逊漂流记》时,指导学生阅读故事梗概,把握故事主要内容,深入学习作品节选内容。但是《骑鹅旅行记》与《汤姆索亚历险记》并没有出现故事梗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故事梗概,了解故事主要内容,并分享读后感受,为课文节选部分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贯彻以生为本教学理念,聚焦课时语文要素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许多语文要素,包括关键词理解、重点句分析、段落结构厘清、表达方式品味、作者情感体会等。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文入手,以习题为支架,聚焦语文要素,着眼于梳理文本内容,筑牢基点,以简驭繁,引导掌握内容,品味语言,分析方法。致力于推进单篇分析,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体悟情感,陶冶情操,切实引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训练实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两篇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匆匆》一文课后习题二提出:课文用了两处一连串的发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说明本课语文要素是抓住文章重点句子分析表达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那个星期天》课后习题一提出:说说作者的心情变化。说明本课语文要素之一是厘清文章脉络。课后习题二提出:读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心感受的。说明本课另一个语文要素是关注课文重点句子,领悟作者情感。由此可见,每一篇都体现了语文要素,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生为本,立足教材,精准把握每一篇课文语文要素,注意把握语文要素训练的层进性,使得语文要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形成能力。

(二)实施有效策略,凸显语文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准把握教学方向,立足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找准语文要素训练点,把握语用训练梯度,为学生搭建读写支架,拓展语用训练效果,实施有效策略让语文要素在教学中“软着陆”。

1.赏析文本语言,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部编版语文教材文本语言风格“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要引领学生赏析文本语言,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词一句,要细细品味它们的作用,从而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意图,领悟作者情感。在赏析文本语言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体会人物内心变化,把握课文脉络,加深理解和体验,如此便可达到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之效。

例如在《那个星期天》一文末尾出现了“荒凉”一词,教师先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到最后的表现是什么,学生答道:“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教师接着追问:“当时的环境如何?”学生答道:“太阳落山,一派荒凉。”教师继续追问:“‘荒凉’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形容野旷无人的景况。”教师又质疑:“请联系课文,结合作者内心说说这里为什么要写到一派荒凉呢?只是单纯说明环境的空旷吗?”学生聚焦课文第4自然段,经过“融情于事”抓住了景物描写方法,再对比四年级学过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学生“融情于景”反衬出作者内心“荒凉”,最后在“学习母亲的言行”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融情于人”:采撷生活之浪花,让真情在笔尖流露,既紧扣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迁移运用,将语文要素进行到底

“学以致用”“学而不用等于零”,阅读不能局限于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还要循循善诱学生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指向读书方法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既要把握人文主题,也要落实语文要素。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的认知情趣盎然,教师需要善于指导学生“精读”与“多练”双管齐下,将习得的方法延伸,给学生创造展示的平台,提升学生语用能力和语文素养。

例如,“在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教师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分清内容主次,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主要部分的,首先指导学生找出提示性关键语句,概括各段落大意。其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部分是详写,写了什么内容,哪些部分是略写,写了什么内容。在学生经历从理解到概括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不同效果:选择一个民俗活动,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如此使学生的习作有章可循。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如何上好阅读课、增强阅读课效果是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课题。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需要筑牢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语文要素。语文教育者应该聚焦“语文要素教学”,认真钻研教材,找到学生发展适切点,有机结合学生的阅读与生活,围绕语文要素设计学习活动,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特质,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的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动手实践中学数学
阅读教学在学生语言运用中发展学生思维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
把握“四性”原则 发展思维能力
谈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