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解读,彰显“阅读链接”的教学效能

2022-06-09 22:31肖虹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4期
关键词:互文整本书文本

肖虹

为了拓展阅读资源,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文本内容,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一些重点课文后设置了“阅读链接”栏目,旨在借助于资料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要精准洞察编者意图,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探寻异同,深化文本感知

“阅读链接”重要的价值就是帮助学生在理解更多内容的基础上,深化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这种类型的“阅读链接”与文本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课文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在“阅读链接”中就拓展了吴瑛的名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编排意图就是要借助于拓展的文本,让学生深化对课文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教学这一类型的“阅读链接”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统整对比的方式,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两篇文本的异同之处。比如原文《为人民服务》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旨在赞扬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张思德同志的死置于“重于泰山”的层面上。而拓展的内容《十里长街送总理》则是描写了周恩来总理逝世之后,人们自发聚集在长安街为总理送行的场景,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重于泰山”之死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虽然张思德与周总理的身份不同,但只要能够为人民服务,他们的死都是“重于泰山”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反向推理,如果不能为人民服务,或者如文中所述“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轻于鸿毛”。

试想,如果没有相应的拓展性文本作为支撑,学生对于这句话的感知与理解,就始终局限在固有的文本之中,更为关键的是解读文本的维度也会受到限制。所以,教材中所设置的“阅读链接”就至关重要,教师只有整合资料,才能助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感知。

二、互文阅读,强化思维意识

由于“阅读链接”中拓展的文本与课文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或在内容上相近,或在主题上相关,或在写法上相似。因此,互文阅读就应该成为引导学生读懂“阅读链接”的重要策略。纵观教材中的“阅读链接”,可以运用互文阅读策略的相对较多。

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以生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小作者前往学校上学的道路上被黄色的梧桐叶铺满的优美意境。这篇课文的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语言的优美与生动之外,课后还设置了一道练笔题,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也来写一写自己上学路上的经历和见闻。很多教师,都会在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将教学的关注点设置在从课文到练笔的迁移上,殊不知从读到写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而课后“阅读链接”所拓展的文本,正好处于学生之“读”与学生之“写”的过渡,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编者在本课的“阅读链接”中拓展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名篇《自报家门》的节选内容,主要描写的是作者汪曾祺少年时代在放学路途中看到的大街小巷的热闹场景。由于其体裁相仿,就为两篇文本材料的互文阅读提供了支撑。在阅读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关注两个问题:其一,关注文本的主要内容。都是描写上学途中的事情,课文与“阅读链接”中拓展的文本,所展现出来的场景有怎样的不同呢?其二,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两位作者在描写自己的写作内容时,分别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由此进行互文阅读,学生进一步提炼了文本的语言形式和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为高效落实课后的练笔奠定了基础。

三、把握联系,促进能力提升

语文能力的提升不仅是靠知识信息的积累,还需要扎扎实实的言语实践活动,需要将从教材课文中所积累的方法经验,迁移运用到实际阅读过程中去,这样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为例,笔者在引导学生关注西门豹“惩治恶人”环节的一言一行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西门豹聪明、机智的个性特征。而编者在“阅读链接”中还拓展了《西门豹治邺》的剧本。剧本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主要借助于人物之间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矛盾冲突、刻画人物形象。笔者就引导学生将剧本与课文中的叙事形式进行有效对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了解剧本在形式以及表达上的特点,并尝试依托剧本的开头来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对于这一“阅读链接”的教学处理,目的就是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一一对应,并在这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依托剧本开头来改编课文中的内容。学生在积极改编的过程中,通过旁白介入的形式加入与故事先后顺序息息相关的语句。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来演一演这个故事,从而感受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改编和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

四、延展补充,拓展阅读范畴

“阅读链接”的选文源自于课外,与教材中的课文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其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阅读动力,积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尝试将在课内所积累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运用到“阅读链接”所拓展的资料中,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从拓展的文本形式来看,这一类的“阅读链接”形式多样,有的是文本节选,有的是古典诗词,有的则是对整本书的推荐。从与教材中课文的关系来看,有的是借助一篇文本带动多篇,有的是从一篇出发带动整本书的阅读,甚至能够引发一个课程。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个典型的古典名著单元,四篇课文分别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节选,其中《草船借箭》一文就是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一单元中的课文最为鲜明的用意,就是要借助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古典名著的整本书中去。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都是鸿篇巨制,不仅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数量众多,而且彼此之间的联系也非常紧密,故事前后的关联更是错综复杂。要想对教材节选内容形成深入的感知与理解,就需要对所选内容在整本书中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全方位的了解,否则不要谈走进整本书,就连理解单篇内容都具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表达和语言上的差异,入选教材的课文,已经是对原著进行了修改,与原本的内容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学生要想从教材中的节选类文本走向整本书,就需要選用一段原著教材,搭建从单篇课文向整本书过渡的桥梁。这篇《草船借箭》一文后,作者就在“阅读链接”中拓展了原著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课文中相对应的部分对比阅读。一方面将“阅读链接”所拓展的内容,对照课文的修改之处进行拓展补充,使得拓展融入到整个故事之中,形成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则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感受到原著描写的精妙、细致与生动,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语言,理解拓展的原著片段,为继续阅读整本书形成初步的认知经验,同时积累相关的阅读方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将“阅读链接”定位于对学生的阅读视野的扩展,并利用拓展内容与教材课文中的联系,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迁移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的“阅读链接”是教材编者设置的重要内容,与教材中的课文一脉相承,教学价值与语文要素息息相关。教师要能够紧扣教材编者的编排用意,根据不同类型的“阅读链接”,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为以后的整本书阅读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互文整本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互文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传统诗文中的互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