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教学原理在英美文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22-06-10 00:52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英美学习者诗歌

郝 燕

(蚌埠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指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文学知识,具备文学鉴赏能力。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外语类专业课程结构严重失衡,专业技能课程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文类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时被大幅度缩减。语言文学教学“甚至在一些院校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1]12。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英美文学课程总课时仅为56课时,而教授内容涉及长达1500多年的英国文学史,300多年的美国文学史,以及作家介绍、作品赏析。在教学任务重、内容多的压力下,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文学知识,这使得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的可能性,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严峻的现实让我们意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作为当前教学模式改革热点,翻转课堂的应用无疑给英美文学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主要优点在于能缩减线下课堂的授课时间,增加线上课外的自学时间,从而缓解课时不足与教学内容庞杂的矛盾。迄今为止,已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如范杰,Joo Eun Park,陈国恩,刘丹,苏冬凉,陈艳,李智勇、李佳颖,等)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实践研究,均得出“翻转课堂能极大提高教学效率”的结论①。笔者在自己讲授的英美文学课程中也进行了几个学期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发现翻转课堂较之传统课堂的确有明显的优势,但其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突出表现为:(1)课前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很难做到与课中的教学活动、课后的实践与评价环节环环紧扣,聚焦于一条线索,形成一个连贯的教学过程;(2)现有的翻转课堂模式本土化实践未能体现学科的时代价值,更无法满足《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拟借鉴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以浪漫主义诗歌《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为具体教学案例,创新设计英美文学翻转课堂,进而开展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学期末以测试、问卷为工具,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该教学模式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翻转课堂设计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or Inverted Classroom)起源于21世纪初的美国。2000年,Maureen Lage等学者在论文中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及取得的成绩[2]30-43。继而在2007年,美国的两位高中化学老师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随后,该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推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受到了教育界的追捧。2011年,加拿大《环球邮报》在《课堂技术发展简史》一文中,将翻转课堂评为该年度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模式将课程教学分割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包括根据教学内容录制的微课视频、电子学习材料等,在课中展示学习成果、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在课后巩固、实践所学知识。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最大特点是重新分配课堂内外的时间,“将课堂时间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而将课堂讲座转到课外完成”[3]144。与只注重传递信息的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符合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首要教学原理

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五星教学”(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or 5-Star Instruction),是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里尔(M.David Merrill)于2002年提出的,该原理旨在探讨如何让教学更好地促进学习。梅里尔坚信:教学产品的效能同是否运用了首要教学原理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相关性。首要教学原理的核心主张是:以“聚焦解决问题”为中心,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构成,并提出教学应遵循五个原理:(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该模式得以实施,还需要有四个教学环境因素——“指引方向”“激发动机”“协同合作”和“多向互动”的配合[4]44-45。

(三)教学实施——以华兹华斯《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为例

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解决问题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一体化教学。“激活旧知”与“示证新知”属于翻转课堂的“课前”阶段。教师通过教学平台上传课前学习任务单(包括微课视频、电子学习材料等),引导学习者回忆原有知识经验,继而为学习者提供新的知识经验以及展示他们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展示论证要学习的新知识,并借助相关的媒体资源增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提供学习指导。“应用新知”是翻转课堂的“课中”阶段。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活动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应用或练习他们刚刚理解的知识、技能的机会,具体内容为:教师为学习者提供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应用练习或相关的测试;随着操练的深入,教师逐渐放手由学习者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使用新知识和新技能解决一系列的变式问题。“融会贯通”是翻转课堂的“课后”阶段。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课后活动、实践等,帮助他们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和技能,并鼓励他们公开展现、反思、灵活运用这些新知识和技能。

下面,笔者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为教学案例,围绕首要教学原理的基本框架,探讨首要教学原理在英美文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聚焦解决问题

根据首要教学原理,若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只有让学习者介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即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把教学内容放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供学习者学习。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完成本章节学习后,会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包括书本中设置的练习题,更应包括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问题的设置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在教授《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时,可将任务序列设置为:(1)诗歌的形式分析(包括体裁、韵脚、格律、结构,等等);(2)诗歌体现的浪漫主义的特点;(3)诗人华兹华斯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4)华兹华斯的诗歌与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比较研究;(5)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主旨思想对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与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这些问题符合“形式—内容—主旨思想”层层递进的关系,遵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从问题内容上看,既包括文学基础知识(诗歌的形式分析、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也联系现实世界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诗歌文化对比、诗歌主旨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从问题性质上看,既包括有答案明确的良构问题(问题(1)与问题(2)),也包括启发性的非良构问题(问题(3)、问题(4)与问题(5)),使学生在识记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知识架构。

2.激活旧知、示证新知——课前

教师在课前根据授课内容围绕知识点制作若干5-10分钟的微课视频,内容包括历史背景、文学术语、作家介绍、作品内容介绍等,具体为:微课1:诗歌的体裁、韵脚与格律;微课2:浪漫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微课3:文学术语——浪漫主义;微课4:华兹华斯生平介绍;微课5:《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内容介绍。其中,微课1与微课2旨在激活旧知,帮助学生复习与新的学习任务直接相关的旧知识,实现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迁移。微课3-5旨在示证新知,充分展示论证要学习的新知识。除了自己制作的微课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从中挑选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材料或学习网站,如网易公开课或中国MOOC大学中的英美文学教学视频等。教师在课前将这些视频材料和其他学习资料通过教学平台发布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反馈的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对一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其理解微课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微课内容设置章节测试,发布主题讨论,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点理解得不透彻,这些反馈信息可以为教师在课中“应用新知”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3.应用新知——课中

梅里尔指出,首要教学原理最适宜于概括化技能的教学。所谓概括化的技能是指能应用于两种以上的具体情境的认知技能,即概念、程序或原理。概括化的技能是通过“呈现信息”和“具体刻画”两种方式加以表征的。呈现信息通常采用“讲解”和“提问”的手段;具体刻画用来表示具体的、特定的情境,往往采用“展示”和“练习”的手段加以明示[4]49-50。在教授《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时,教师首先通过“讲解”和“提问”帮助学生领会新知识,如“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接着,为了“展示”和“练习”所呈现的信息,教师可以分析诗歌中的词句,如对大自然的山水花草、高空流云的描写,还可以结合华兹华斯对诗歌的定义“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来予以阐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及应用信息。在指导学生应用新知之后,教师逐渐减少“支架辅助”作用,放手让学生操练,如要求学生从诗歌主题、思想内涵等其他方面进一步分析文本中体现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最后,为了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变式问题操练,如让学生运用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分析华兹华斯的《露西组诗》,将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与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进行比较等。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来实现,让各小组成员对案例的内容、知识点、解决方案等进行分析,并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深入的沟通与辩论,最终形成高层次的协作知识建构。

4.融会贯通——课后

课后,学习者应进一步巩固、熟练新知识,并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新知识,同时通过自我反思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因此,有效教学必须提供机会,让学习者展示其新学到的知识技能。在每个章节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这些活动应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又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鼓励学习者根据各自的学习特点,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和途径,然后共同分享业绩成果。如在教授《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时,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浪漫主义诗歌,多角度阐释文本,撰写心得体会,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首要教学原理的运用让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围绕“聚焦解决问题”这个中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知识技能的掌握设置于完整的任务之中,让课前的问题设计与引导、课中的问题操练与应用、课后的问题融会贯通与掌握,形成一个连贯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翻转课堂的教学效能。

(四)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评价方法也应随之改革。英美文学课程教学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成绩,权重为40%,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成绩,权重为60%。因此,该教学模式框架下的教学考核采取的是“过程表现”与“成果呈现”相结合的双维度考核。考核“过程表现”,即形成性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而考核“成果呈现”,即终结性评价,旨在检测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结束之后,是否达到了课程学习目标所期望的学习水平。

强化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及时监管、督促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实效性,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笔者讲授的英美文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由三个部分组成:课前学习情况评价、课中表现评价、课后学习情况评价,权重依次为30%、40%、30%。评价主体也由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师评价改成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机评这种综合评价方式。课前学习情况评价采用学生自评、机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教学平台根据每位学生对视频资料及任务点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教师根据学生“主题讨论”的回复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课中表现评价主要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基于考勤、课堂观察、课堂提问,以及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交流、合作与贡献,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口语表达、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互评由组内互评与组外互评两部分组成,学生根据小组合作情况、成果展示效果等对小组内成员及其他同学做出评价。课后学习情况评价主要为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课后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的学习心得等,对学生的知识巩固情况和实践能力做出评价,以检测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表1显示了英美文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施情况。

表1 英美文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表

(五)教学效果

为检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英美文学课程课堂教学,以及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学期末以测试、问卷为工具,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考察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接受度。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两个本科班共计106名学生。在实验前,为了考察两个班级的文学知识水平,笔者对两个班级上学期课程《英美文学(上)》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个班级的文学知识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平均分仅相差0.22分。笔者随机指定1班(52人)为实验班,2班(54人)为对照班。对照班沿用上学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首要教学原理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下学期课程《英美文学(下)》的期末考试中,实验班的卷面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平均分差距为3.1分,及格率提高了4.1%,优秀率提高了3.7%。

实验结束,笔者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首要教学原理指导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笔者发放问卷52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表2报告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表2 实验班学生对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认可度的问卷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该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与人文素养,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普遍持认可态度。在问卷的最后的一部分“你对该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中,有学生提到:“该教学模式能激发我主动地获取知识,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深度学习。”另有学生提到:“该教学模式引导我自觉反思文学作品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还有学生指出:“该教学模式培养了我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时代价值体现——以华兹华斯《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为例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翻转课堂通过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更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更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其教学宗旨“聚焦解决问题”要求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这能体现学科的时代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就英美文学课程的《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而言,该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一)提升跨文化能力

一方面,由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诗歌文化也理应“和而不同”。通过中西浪漫主义诗歌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的文化,坚持“文化多元主义”,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去品读不同的诗歌文化,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享受。另一方面,将中西文化对比设置为任务序列的一个环节,并将其贯穿于四个循环阶段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重拾对本土文化的信心,坚定文化自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的主战场,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华兹华斯被公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生态诗人之一,他关注大自然、讴歌大自然,反思人类的文明进程,强调天与人、自然与心灵的融合,倡导人与自然永恒的和谐关系。虽然华兹华斯这种朴素的生态观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其主旨思想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利国利民的方针政策。通过探讨华兹华斯的诗歌《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体现的生态文明思想,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应包含的内容,以及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继而探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四、结语

首要教学原理体现了学习者地位的根本性转变,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力量,与教师共建教学课堂,这与翻转课堂倡导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学习者自身是决定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所言:学习者整个身心灌注其中的自发学习,即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卷入其中的学习,其学习效果往往最为持久和深入[5]290-291。首要教学原理为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指导,使翻转课堂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就英美文学课程而言,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及跨文化能力,并体现学科的时代价值,助力新文科建设。同时,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翻转课堂模式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意识,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不仅要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与教学活动,还要通过课堂讨论、成果展示等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优化与完善课堂教学。

注:

① 参见范杰.翻转课堂式教学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的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5(4);Joo,Eun Park.A Study of Teaching Methods on English Literature Using Flipped Learning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J].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Institute,2017(6);陈国恩.人文类通识课翻转课堂的探索创新:以“文学欣赏与批评”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1(3);刘丹.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策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9;苏冬凉.多模态视角下高校英美文学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黑河学院学报,2021(1);陈艳.基于探究性教学理论的翻转课堂有效性实证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李智勇,李佳颖.线上翻转课堂学生参与度个案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5).

猜你喜欢
英美学习者诗歌
诗歌不除外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张英美:授人以渔共同致富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诗歌岛·八面来风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