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2022-06-11 00:26刘红红李红魏凤英
西部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社交焦虑自尊攻击行为

刘红红 李红 魏凤英

摘要:为测查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攻击行为倾向与社交焦虑状况并探讨自尊、社交焦虑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问卷、攻击行为问卷、社交焦虑问卷对3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变量间关系。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对大学生攻击行为愤怒维度存在显著影响,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得分和攻击行为身体攻击这一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及其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四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自尊得分与社交焦虑得分呈显著正相关;自尊得分与攻击行为中的敌意这一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在自尊和攻击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社交焦虑对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攻击行为;社交焦虑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9-0172-05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任何一种意在伤害另外一个意欲躲避这种伤害的生命体的行为或语言[1]。自尊(Self-esteem)是一种能够对个体产生多方影响的稳定而统一的人格品质,是个体对自己的欣赏、重视、认可或喜欢的程度[2]。有学者对于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两种可能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低自尊导致攻击行为与高自尊导致攻击行为[3]。第一种观点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支持,低自尊的人会将自己的自卑和失败外化为对他人的攻击。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4-6]认为,高自尊的人有勇气,有很强的自信心,而攻击行为恰恰是一种冒险行为,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支持。以往的研究[7-9]发现,自尊与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自尊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被试攻击行为的程度;自尊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攻击性。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是指人们在社交情景中被他人评价时所产生的以紧张、恐惧为特征的一种心理体验[10]。自尊水平反映了个体社交关系的情况,自尊水平低会导致高社交焦虑[11]。以往研究发现,大学生自尊水平和行为信任水平与社交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过高或过低的自尊都有可能会使个体在交流中出现沟通障碍,在情感与行为上出现误解,致使个体的社交焦虑程度增加[12];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交焦虑对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13-14]。

综上所述,自尊、攻击行为、社交焦虑三者之间彼此互相影响,但是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还未有定论。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分别探讨了自尊与社交焦虑、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但是,还没有心理学研究将社交焦虑作为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做检验,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究。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大学生的自尊、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假设是:

(1)自尊对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2)自尊对社交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3)社交焦虑在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某省各高校选取3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12份作答不认真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6份,問卷回收率97.2%,其中男生104人,女生212人;文科专业95人,理工科专业159人,艺术类专业62人。

(二)研究工具

1.自尊问卷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中文版。该量表用来调查学生的自尊水平,共由10个项目组成,计分方式为四点计分[15]。量表总分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为0.81。

2.社交焦虑问卷

社交焦虑量表(IAS)[16]。该量表由15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法。总评分为15~75分,分值越高,表明其社交焦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为0.93。

3.攻击行为问卷

攻击行为问卷(AQ)[17]。该问卷共29题,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维度,采用五点计分,第9题和第16题为反向计分。总分越高,攻击性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各维度以及总体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68、0.54、0.68、0.77和0.86。

(三)数据处理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和线性回归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三个变量间关系,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自尊、社交焦虑和攻击行为得分比较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对大学生自尊、社交焦虑和攻击行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攻击行为愤怒维度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3.175,df=314,p<0.01),女生的愤怒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表1)。

(二)不同专业大学生自尊、社交焦虑和攻击行为得分比较

为了解大学生自尊、社交焦虑和攻击行为在不同专业上的差异,分别对自尊、社交焦虑、攻击行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在社交焦虑变量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313)=3.164,p<0.05),其中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专业和艺术专业大学生。在攻击行为——身体攻击这一维度变量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F(2,313)=3.424,p<0.05),其中,理工科专业身体攻击得分高于文科专业和艺术专业大学生。

(三)大学生自尊、社交焦虑和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被试自尊、社交焦虑和攻击行为得分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被试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与自尊、社交焦虑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及其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四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这表明社交焦虑越高,攻击性越强;自尊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p<0.01),这表明,自尊水平越高,社交焦虑就越高;自尊与攻击行为及其敌意这一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表明自尊水平越高,攻击性就越强。4CD35D1C-4D09-4DC5-AE2B-D7AC276242E2

(四)大学生社交焦虑在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中介效应检验

由于各变量之间相关显著,符合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的要求,本研究将继续探讨社交焦虑在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Hayes的PROCESS程序对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并采用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得到的结果见表4和表5。

表4和表5显示,自尊对攻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3,t=2.37,p<0.05)。自尊对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3,t=4.10,p<0.01)。社交焦虑对攻击行为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41,t=7.88,p<0.01),同时,自尊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变得不再显著(β=0.04,t=0.75,p>0.05)。因此,社交焦虑在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采用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04,0.15),区间不含0,因此中介效应显著。模型检验结果见图1。

以上结果表明:自尊直接影响着社交焦虑和攻击行为,同时自尊经由社交焦虑路径影响着攻击行为,社交焦虑在自尊和攻击行为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三、讨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自尊、社交焦虑和攻击行为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在自尊水平上无显著差异,与以往研究不一致[8]。根据中国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性注重自己的事业,侧重于工作上的成就,而女性则侧重于家庭,注重人际关系这一方面,这就导致女性的自尊水平低于男性。本研究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差距缩小,这与当今社会对于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期待有关,现今社会促进男女平等,家庭、学校、社会对女孩的关注、培养和期望不断提高,女性青少年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展现自我机会的增多使得女性的自尊水平不断提高[18];女生在攻击行为愤怒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其他维度和攻击总分上无显著差异。男生相对来说比较理性,而女生的内心更加敏感和细腻,情绪起伏不定,更容易通过愤怒将其攻击性表现出来;文科专业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专业和艺术专业大学生,文科学生比较感性,内心更加细腻,更侧重于情绪的表达倾向,这样就会导致产生更多的社交焦虑,而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更加注重理性思维,善于冷静处理事情,因此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社交焦虑他们能够更好解决;理工科专业身体攻击得分高于文科专业和艺术专业大学生,理工科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且男生较多,男生在性格上更容易表现为冲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所以在攻击性上身体攻击体现得更为突出[19]。

(二)大学生自尊、社交焦虑、攻击行为相关分析

本研究发现,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以往研究表明,低自尊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社会交往机会,其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就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20]。但是高自尊的人往往对自己评价都会很高,通常伴有自我膨胀,认为自己特别优秀,当出现否定或威胁其自我概念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会导致其產生攻击行为并通过它来维护自己的高自尊。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1],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因为攻击者在面对社会情境的认知情境中,由于注意倾向或回忆具有威胁性的信息,不清楚或模棱两可的信息往往被当成具有挑衅性意义的信息,这种认知偏差通常会导致社交互动中的负面自我评估、对于危险情况的关注以及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的期望过低,从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得不到肯定、赞扬与欣赏,最终就会导致社交焦虑的产生[22]。因此,发展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助于预防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与以往研究不一致[11]。高自尊的人对自己的要求和认识水平高,在现实生活中,高自尊的人往往是坚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也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一般的挑战,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很满意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但高自尊的人往往会过于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希望自己在他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此类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在与自己的朋友或身边的人相处时会更加紧张,害怕他人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23]。因此,帮助社交焦虑个体正确地认识他人的负向评价意义,改变其归因方式,培养良好的自尊水平,让每个人都能很好地自我接纳,这样才能对社交焦虑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

(三)大学生社交焦虑在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自尊直接影响社交焦虑和攻击行为,并且都是正向影响,同时自尊经由社交焦虑这个中介变量影响着攻击行为,社交焦虑在自尊和攻击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社交焦虑对攻击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高自尊的个体更可能看重于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从而与人交往过程中小心翼翼,比较紧张、局促,最终就会有逃避跟别人交往的倾向,这就导致其社交焦虑的产生与程度增强。随着社交焦虑程度升高,人就会变得更加情绪化,很容易被激发愤怒的情绪,产生攻击性倾向,导致攻击行为增加。

参考文献:

[1]倪林英.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2]ABDOLLAHI A,TALIB M A.Self-esteem,body-esteem,emotional intelligence,and social anxiety in a college sample:The moderating role of weight[J].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2016(2).

[3]OSTROWSKY M K.Are violent people more likely to have low self-esteem or highself-esteem?[J].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2010(1).4CD35D1C-4D09-4DC5-AE2B-D7AC276242E2

[4]BUSHMAN B J,BAUMEISTER R F,THOMAES S,et al.Looking again,and harder,for a link between low self-esteem and aggress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0(2).

[5]THOMAES S,BUSHMAN B J,STEGGE H,et al.Trumping shame by blasts of noise:Narcissism,self-esteem,shame,and aggression in young adolescents[J].Child Development,2008(6).

[6]罗贵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2).

[7]林少武,梁茵,冯春苗,等.自尊与大学生攻击行为关系及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19(3).

[8]关诗情,张野,臧晓莉.沈阳市高校大学生自尊与攻击性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9).

[9]王冰,鲁文艳,袁竞驰,等.自尊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

[10]MORRISON A S,HEIMBERG R G.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Annu Rev Clin Psychol,2013(2).

[11]聂冠依.大学生社会排斥、自尊对社交焦虑的影响[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2]李静,魏晓宇,黄娅,等.大学生寝室人际信任自尊与社交焦虑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8).

[13]吴晓薇,黄玲,何晓琴,等.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攻击、抑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5).

[14]欧缤忆.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感觉寻求、社交焦虑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1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16]彭纯子,龚耀先,朱熊兆.交往焦虑量表的信效度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

[17]BUSS A H,PERRY M.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3).

[18]李雪萍,邹闯,吴晓艳,等.自尊在青少年抑郁与攻击之间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5(7).

[19]郑崇泉,石雷鸣,王洪军,等.青少年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自尊的相关性研究[J].精神醫学杂志,2018(4).

[20]TRZESNIEWSKI K H,DONNELLAN M B,MOFFITT T E,et al.Low self-esteem during adolescence predicts poor health,criminal behavior,and limited economic prospects during adulthood[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2).

[21]刘卓娅,余毅震,张萍,等.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与攻击性行为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8).

[22]张瑾.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23]刘广增,潘彦谷,李卫卫,等.自尊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1).作者简介:刘红红(1997—),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单位为青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李红(1965—),男,汉族,四川广安人,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情绪与认知、儿童发展、高级认知过程。

魏凤英(1980—),女,汉族,青海西宁人,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责任编辑:冯小卫)4CD35D1C-4D09-4DC5-AE2B-D7AC276242E2

猜你喜欢
社交焦虑自尊攻击行为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团体性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新生社交焦虑的实验研究
农村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相关研究
小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发病6个月以上性早熟女童与在校女童社交焦虑及抑郁情绪差异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