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商品学课程毕业要求达成度分析

2022-06-14 05:51林信川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平时成绩外贸指标

田 樱,林信川

(1.阳光学院 商学院;2.福建商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福州 350012)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作为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学生教育过程所产生的学习成果为参照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表现出明显的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特征。成果导向教育最初源于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已逐步被应用至经济学、医学、计算机技术、语言学、法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中。

外贸商品学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操性兼备的课程,概念多且抽象,知识涉及面广,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关联,同时课程实验的针对性、操作性和专业性强,实验教学开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目前国内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展教改思路研讨的成果较多,但针对外贸商品学课程的研讨成果较少。本文以外贸商品学课程为载体,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进行课程设计改革,以更好地支撑和服务于达成毕业要求,并提出该课程持续闭环改进的建议。

一、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度指标点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行业岗位用人需求为抓手,聚焦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了12条毕业要求的一级指标点,并将每条一级指标点分解为多项更加细化且具备执行性的二级指标点。

由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逆向梳理外贸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1],该课程同时支撑“1-3 工具性知识”“1-4 通识性知识”“2-2 运用知识的能力”和“3-3专业素质”共4个二级指标点。采用专家咨询法,基于外贸商品学教学教改团队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评价建议,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对上述4个二级指标点的支撑度权重值分别为0.2、0.2、0.4和0.2。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课程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应明确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思路,进而规划各环节教学活动,并辅之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机制。图1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图1 外贸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强化交流讨论以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调研、设计和实验等学习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升其协同参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动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汲取知识转向主动探索学习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应按照教学目标逐步细化各章各节的知识点,以讲授目标定义匹配的学习成果输出物,重点关注学生定位问题、分析问题以及独立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活动设计

外贸商品学课程遵循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原则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章节单元的学习活动按照时间进程可划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环节设计。教师通过提前构建线上课程资源,创建签到、抢答、主题讨论、分组活动和小测验等强交互体验手段,以线上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完成自学,使学生成为自身学习进程的推动者,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此外,还可利用教学平台的线上讨论区并构建课程交流群,培养学生养成交流互助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通过相互释疑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及时跟进其学习状态和督促学生,在其协同解决问题未果的情况下介入引导,并将学生的课前自学环节过程性成果纳入考核指标。

2.课上环节设计。对于需要教师精讲的知识模块通过融合外贸商品相关热点新闻和视频图片等资源导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明确精准的学习目标提出对学生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学习要求,采用问答、随堂测验、集体讨论、角色扮演、接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知识模块的兴趣及先备知识,以便调整后续教学内容的深度及进度,让课程的目标更加聚焦,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课前自学完成情况较好的章节知识点,由学生或学习小组在课上进行知识呈现、讨论和分享,以汇报材料、课堂回答记录、案例分析材料作为教学过程输出成果;最后通过学生总结并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学习过程成果,除提升学生知识体系的梳理能力外,思维导图也作为过程性成果输出。

在实验环节将外贸商品实验方案的探究、设计、实施和总结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教师充当引导者和技术支持的角色,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和行业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实验过程表现记录和实验报告作为主要教学输出成果。

3.课后环节设计。通过教学平台复用和积累作业、测验资源,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以灵活调整强化巩固知识的时机,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并以回复学习主题的方式对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此环节应以作业、在线交互数据、测验和其他各项数据统计指标作为主要教学输出成果。

(三)课程评价设计

制定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法,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保证课程实施效果对毕业要求达成度中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的有效支撑。

考虑到外贸商品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性,为有效体现学生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达成度,考虑采用结构成绩制来评定成绩。总评成绩采用百分制,其计算公式为: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成绩(60%)

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前和课上学习表现(5%)、课后汇报材料和知识梳理(5%)、作业(5%)和学生互评(5%)等过程性学习活动成绩构成,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运用商品学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素质,同时,通过生间互评强化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该项满分100分,以20%折合计入总评成绩。

实验成绩主要评价学生个体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实验探究、设计等协作能力素质,满分100分,以20%折合计入总评成绩。本课程所有实验均设计为团队协作完成。

期末成绩由卷面成绩构成,采用开卷考试。试卷中的客观题侧重于评价学生对商品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观题侧重于评价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分100分,以60%折合计入总评成绩。

三、课程教学支撑达成度指标点评价

教师将教学和考核中生成的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数据统计表、课堂回答记录、案例分析材料和互评表、实验过程表现记录和互评表、实验报告、期末试卷、期末卷面成绩单、试卷分析表等评价材料作为课程评价依据,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上述评价材料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价环节对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1-3、1-4和3-3的支撑权重均为0.2;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评价环节对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2-2的支撑权重为0.4。

结合上述评价材料清单,以平时成绩评价值、实验成绩评价值、期末成绩评价值及权重系数共同确定指标点达成度评价值。课程评价对指标点达成度评价值的定量计算方法[2]见表1 所示。

表1 课程评价对指标点达成度评价值的支撑情况

本文研究抽取201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个教学班(95人)的外贸商品学课程收集的评价材料作为样本。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均以100分计。统计如表2所示,其中平时成绩支撑所有4个指标点,实验成绩只支撑二级指标点2-2。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各项目对应的平均成绩在表2最后一列计算汇总。

表2 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对指标点的支撑情况

表3是数据样本班级期末考试各部分试题成绩对各指标点的对应支撑情况。期末试卷共计五道大题,以100分计。第一题、第二题和第四题支撑指标点1-3,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和第五题支撑指标点1-4,第四题和第五题支撑指标点2-2和3-3。由评价材料对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的支撑分析可知,期末成绩同时支撑4个二级指标点。期末成绩相关各项目对应的平均成绩在表3最后一列计算汇总。

表3 期末成绩对指标点的支撑情况

表4汇总各指标点考核总分值及各部分分值的占比情况。各指标点的课程评价方式组成以评价材料对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的支撑分析为依据,考核总分依据表2和表3中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数值进行统计汇总。其中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各按照表2中的各指标点得分的20%折算,期末成绩分值按照表3中的60%折算。

参照表1的指标点达成度计算方法,基于表2、表3和表4的数据,计算出课程对4个二级指标点达成度的支撑值,计算所得结果如表5所示。

表4 考核方式的分值和占比对指标点的支撑情况

表5 课程对指标点达成度支撑值

假设各指标点预期目标达成度系数指标为0.7,各指标点达成度理论支撑值即为该系数指标与对应评价材料对二级指标点支撑权重的乘积。将该值作为对二级指标点支撑度评价“达标”的认定依据,计算结果详见表6“理论支撑值”一栏。依据表5得到的课程对各二级指标点的实际支撑值见表6“实际支撑值”一栏。分析表6可知,本课程对二级指标点1-3、1-4和3-3的实际支撑情况均达标;对二级指标点2-2的达成度实际支撑值小于理论支撑值,即课程对二级指标点2-2的支撑情况不够理想。

表6 课程对二级指标点达成度支撑情况评价

四、课程实施效果分析及改进建议

(一)课程达成度支撑情况分析

通过表6分析结果可知,外贸商品学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度二级指标点2-2的支撑度需要加强。二级指标点2-2为4个指标点中唯一包含实验教学环节的指标项,实验环节的平均分较低是导致未达标的主要原因。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外贸商品学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和专业性特点,导致原课本提供的实验难度较大,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如需更好地解决对外商品科学的实际问题,则要加大聘请一线企业业师入校授课的力度。通过表6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与指标点1-3、1-4和3-3相关的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较高,导致成绩区分度不高,可通过加强过程性考核、学生互评环节和优化期末试题设计,以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

(二)持续改进思考和设计

通过对外贸商品学课程各指标点达成度的计算和分析,面向提升课程的实施效果提出如下持续改进措施。

1.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一体化融合,优化课程实验项目设置。考虑在线下理论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合理融合实践案例[3],增添更多生活中常见外贸商品的实验。如:“商品质量检验”章节可考虑细化为“茶叶的感官质量审评实验”和“酒类的感官质量审评实验”等较为典型的实验。除此之外,还可考虑设定开放性实验环节,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开展实地调查、资料搜集等活动,自行提出实验内容方案,并将上述环节的调研和设计成果作为学习过程成果输出。此举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其基本的科研执行力,拓展学生思维,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2.创设逼真的工作情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实验项目情境应以国际贸易业务实际创设情境,匹配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要求。如:在 “酒类的感官质量审评实验”项目中设计招聘酒类销售店员时,可设计招聘考官和面试人员角色分别由学习小组中的不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台词和交互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并作为过程性成果输出。工作情境的设计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空间,增加实验趣味性,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4]

3.优化课程的评价和考核体系。针对预期产出评价和考核体系进行构造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5]可进一步针对学生小组完成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阶段性成果,如:思维导图、技术难点提出及其探究解决过程资料、学习策略、其他学生的评价等,将其具备的团队合作、思考、质疑、研究、决策和呈现等方面的能力均纳入评价和考核体系,使课程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客观,体现面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理念。

4.持续执行课后反思。课后持续及时实施课后反思并收集学生反馈,以实现教学相长。[6]除通过教师的课后反思、同行听课和课后复盘等常见持续改进手段外,以设计调查问卷并组织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策略调整,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持续改进。

本文以外贸商品学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支撑分析为例,探讨了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思路,但目前上述改进思路和措施设计还有待通过持续改进过程评价其效果,改进的细化标准及如何有效监测的改进效果,应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

猜你喜欢
平时成绩外贸指标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平时成绩对于学期总成绩的影响
70年外贸大事记
最新引用指标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