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研-产-创”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吉林动画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

2022-06-18 06:39腾玮铭
西部皮革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创产品设计双创

腾玮铭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3)

1 概论

1.1 定位

吉林动画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2025制造强国战略为引领,立足吉林、面向东北、辐射全国,培养在产品与交互设计、智能与制造设计等领域的融合设计高素质人才。以“新工科+新艺科”精神为指导,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文化创意+智能制造”为核心,培养产品设计专业学生解决产品设计的工程化知识、工程伦理素养、环保意识、团队精神及其融合设计中的复杂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面向产业振兴的大国工匠塑造、专业创新精神、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具备跨国视野的复合型与应用型高素质才[1]。努力建设成为立足地方经济产业振兴、面向东北、辐射全国,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一流特色专业。

1.2 特色

依托吉林动画学院“学-研-产-创”一体化办学特色,树立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双创人才培养理念,通过理论与实践、项目化实训、学科竞赛融合、双创与产业对接,构建“三融四化五环”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产品设计专业实施“大一大二选专业、大三大四选职业”精准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有学生从大三开始,全部进入“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学习,其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与产业紧密结合。制定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体系设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置情况,吉林动画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2025 制造强国战略为引领,立足吉林、面向东北、辐射全国,培养在产品与交互设计、智能与制造设计等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且对专业课程与实践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实验性的探索。

1.3 “多元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坚持“多元化+双师型”师资建设,形成了国际化,行业专家,校内双师型教师的教师队伍。

1.4 “项目制+双创”的教学特色

依托校缘禹硕公司、三昧魔漫公司等10 个实践基地和校外(绘乡计划北京科技有限三个公司、昱合科技苏州有限公司、长春双艺装潢装饰有限公司)等6 家实习基地,全过程开展“项目制+双创”的融合实践教学。近五年实践教学产出了(文具、玩具、潮流衍生品)等230 种成熟的项目化产品。

2 基于“学-研-产-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综合模式

(1)产品设计“三融四化五环”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构建“三融四化五环”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2025 制造强国战略为引领,立足吉林、面向东北、辐射全国,培养在产品与交互设计、智能与制造设计等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逐步形成了“三融四化五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

(2)“以赛促教、专创融合”的培养特色。通过创新创业的培训、网课、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大力培养专创融合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指导专业教师深度介入双创教育。另外构建专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融入选修课、植入专业实习实训课。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积极参加国各种大小竞赛,搭建校内大赛平台、健全奖学金制度等保障并高质量实施“以赛促教、专创融合”的培养特色。

(3)企业产业化项目引入教学全过程。建设校企合作项目、原创项目、参展参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社会服务项目等五类项目体系丰富实践课程内容,拓展实践教学课程的维度。行业专家进行项目指导,全面掌握项目制作每一个环节具体要求和操作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企业无缝对接。

(4)依托学校资源,联合企业和行业,构建了院级、校级、企业、行业和社会五层级双创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形成了以课程为平台的“课程实践教学”和以工作室为平台的“创新设计实践教学”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平台的“项目设计实践教学”和以企业为平台的“行业实践教学”,以社会为平台的“社会实践教学”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

(5)建设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考评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教学过程性评价,特别是重视平时作业的考核要求、数量和学习反馈。在独立作业和作品设计的基础上加大小组协作性学习任务与要求力度,在教学考评中融合学生自评、作品展演、公开路演、同学互评、教学课程团队集体评价及其企业项目方的第三方评价,构建了多元化教学考评制度,如图3。

(6)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堂结合。把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根植本土文化,树立民族与文化自信,通过设计工程培养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措施

3.1 师资队伍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全国教育大会和“四新”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课程思政。在学研产一体化模式下,推动教师成长,建立专业集群,推动跨专业学科发展,协同科研项目团队,培养综合性教师团队成长。通过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制定教学业绩考核标准,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

实施国际化师资培养,注重国际设计人才引进。聘请国内外知名客座教授授课,每学期组建大师工作室,增强师生国际化视野。组织开展各类业务学习、教学比赛,与产业专家进行交流、定期教学研讨。

3.2 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完善基层教学组织,优化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以基础课及专业课教研室为基石,夯实教研团队建设;加强专业实验中心建设,明确实验实训负责人的权责利,提升实践教学成效;严格落实教学督导、考核、反馈等工作,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4 产品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措施

(1)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保障专业建设稳定发展。按《专业国标》落实专业建设,规范教学文件、作业批改、考试、实践管理。开展专业自评,成立二级督导组。规范教学检查、数据采集、教师教学评价,完善学生评教制度,促进专业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和协调发展。

(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以社会需要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导向,建立“校内与校外联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及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做到专业教学质量有反馈、有标准、有评价。

(3)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持续加大投入,不断优化学习、实习、实训环境,构建起由浅到深、由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全角度、立体化、交叉跨界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3]。

(4)坚持持续动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毕业情况、社会需求、同类专业的三层调研,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追踪,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前瞻性、实效性。

5 推进基于“学-研-产-创”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举措

(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四新”为引领,以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依托现有动漫游戏衍生产品设计开发优势,拓展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开展围绕吉林特色文化、冰雪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为服务吉林振兴发展的培养高质量人才。

(2)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人才培养计划,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大纲,达到课程思政100%全覆盖。

(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强化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强化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并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实施一票否决制度。构建专业理论水平高,产业经验丰富,实操能力强的队伍,提高“双师型”人才的比例。形成“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行业导师+创业导师”的双创人才培养师资。

(4)强化教学资源库和教材建设。建立课程更新与调整机制,建设省一流特色课程,争取五年内建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建设专业课程资源库,编写出版校级规划教材3 部以上。

(5)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推进专创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专创融合”理念,做到各个环节、各个步骤的“专创融合”深入有效。构建“实训—比赛—实习”专创融合核心实践体系,做到学产对接、研创结合。以“课程化、竞赛化、项目化、实战化”为专创融合人才培养举措,持续优化课程体系。

(6)深化教师教科研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今后五年,力争通过科研团队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通过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支撑专业办学定位,并服务学校办学特色,达到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全覆盖。

(7)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服务保障体系。通过持续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和新原理引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符合“以本为本”、四新要求、课程思政精神和创新创业指导文件以及双万计划的新一轮质量保障制度改革,形成专业定位、办学特色、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督导、学生评教以及毕业质量跟踪反馈的良性闭环,为建设一流专业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历经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学-研-产-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学生就业前期与获奖等级逐渐提升,2021年产品设计专业获评省一流专业(待批)。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仍在进行中。未来,吉林动画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按照吉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部署,基于“学-研-产-创”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发挥产业链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产品设计专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学生搭建具备市场化意识和企业化思维的学产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全面促进教育、科技、市场三大体系有机联动、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专创产品设计双创
智能产品设计
汽车外饰产品设计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教育改革实践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