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史话

2022-06-24 09:16陈晴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吉祥装饰

陈晴

如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典型意象,渊源久远,表现形式繁多。既可独立成器,亦广泛应用于艺术造型或艺术装饰中。或供奉庙堂之高,或点缀烟火之室,独具喜庆纳吉、富贵圆满的美好寄寓,是深契中华民族心理与表达习惯的艺术符号,为人们喜闻乐见、普遍熟识。

通常认为,如意起源于一种上古时期的日常用品“爪杖”,以竹木或者骨制,是一头雕刻成手爪形状的长柄形用具,用于搔抓脊背,因能补手之不足、如人心意而得名。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载,这种器物约出现于战国时,与目前考古所见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墓葬出土的实物时代相吻合。

魏晋时期佛教僧人或菩萨造像手中常见一种持物,梵名“阿那律”,用于记录讲经内容以备忘,其形与爪杖相近而首部作心形,汉译亦袭用如意之名。又以佛教僧人辩经时多携此,如意逐渐成善于言谈的表征。文殊菩萨智辩过人闻名,他的造像手中便持有这种如意状的法器。魏晋名士尚清谈,如意亦因此逐渐流行于士人阶层之中,常被随身携带,成为身份和气质的代表。

魏晋名士喜好如意屡见于典故,最著名者如西晋石崇斗富以铁如意击碎王恺珊瑚树,竹林七贤中王戎好舞铁如意,又《拾遗记》载东吴孙和与邓夫人于月下舞水晶如意,《梁书》记名将韦睿执白角如意调动军队等,成为后世艺术中的重要表现题材。现存唐代《高逸图》中即有王戎手持如意的形象,而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竹林七贤图上王戎执如意搔痒的形象,则反映了如意的原始使用功能。这一时期,随着用途的拓展变化,如意的选材和造型都有所发展。文献中记载当时士人好用铁如意,应是根据指挥作战、挥舞助谈这些需要增加气势的需求发展而来的。而三国时孙和为宠妃邓夫人在月下舞如意,用的是水晶制品,可视为如意奢侈化的早期记述。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如意原来手爪形的首部逐渐发展出心形或云叶形的式样,这显然是受到印度佛教仪器形式的影响。

元 天鹅连珠纹玉如意头

清 如意纹首玉簪

魏晋以来如意的流行,除了使这种器物逐渐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往往令其被赋予某种吉祥的寓意。虽然直至唐代如意主要还是用作爪杖和佛教法器,但文献中已常见关于它的神异传说,比如晋人郭澄之梦见神人授如意,最终化解冤狱;秦始皇在金陵埋藏玉如意镇压王气之类。如意的实用功能和精神性内涵日益分离,“如意”渐渐不再代称那些用作爪杖的实用品,而专指那些式样类似但制作精美、实用意义不大的工艺品。这一时期,如意的选材更向贵重发展,出现了如法门寺地宫的鎏金银如意那样的贵金属制品,而在造型上,颈部的弯曲幅度加大,整体线条变平直为微曲的流线,装饰上也出现了雕刻、镶嵌等多种手法。宋元时期,如意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低潮,无论实物还是文献中相关的使用记载都相当少见,但其工艺品的属性益发增强,从形式设计到加工制作都更形精工,为它的进一步发展规划了方向。宋代如意发展出了首部如灵芝状的造型,整体线条则更加夸张为S形的曲线,形成了后世如意的主流式样——首柄式。元代如意的陈设功能进一步增强,材质更趋丰富,制作也臻于圆熟。当时已常见在如意首部镶嵌雕玉部件,俗称“如意头”。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各种工艺品制造均获蓬勃发展,如意被列于《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乐笺》,纳入书房文玩系列,正式成为一种陈设用具。

清 事事如意图玉饰

清 龙蝠纹玉如意

清朝入关后,皇室对于这种嘉名美制、寓意吉祥的工艺品格外青睐,广泛应用于宫廷摆设、日常仪式、颁赐荣赏等各种场合,更对其设计、制造投入大量的关注,遂使如意的制作和使用都进入了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清代对如意的重视,从其使用范围的广泛可见一斑。

首先是宫廷中大量的陈设。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奉乔治三世之命觐见乾隆皇帝,他惊奇地发现在避暑山庄的每一座宫殿的宝座旁边都放着一种叫做“如意”的摆设,正所谓“处处座之旁,率常陈如意”。据研究,整个18世纪,清宫的如意可能有几十万柄之多。即使到了财政困难的道光年间,仅清宫和圆明园库房存储的多余如意就有1 621款(套)。

在清代,如意是重要典礼中的首选礼器。比如皇帝选秀,立后者要亲手递予如意,妃嫔则只需赏赐荷包。帝后大婚时,要在凤舆和喜床的四角安置如意,百官的贺礼也都以两柄金如意为先导,取其“吉祥先进金如意,天乐声中降凤凰”的美意。由于如意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礼器,当时甚至发展出了九件一套的“九如”器,取《诗·小雅·天保》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的“九如”之喻,其义最吉。

清 寿带花卉玉如意头

清 寿带花卉纹三镶玉如意

陈设和典礼之外,赏赐也是清宫如意的主要用途。凡遇节庆等重大场合,皇帝都会向爵臣、重臣、宠臣颁赐如意。乾隆曾举办过两次“千叟宴”分别有3 900余人和5 900余人参加,凡文武百官每员赐如意一柄,每次宴会赏赐的如意就有数千柄。另外如意还可以作为外交礼品,每次外藩、属国朝贡觐见,皇帝都会赏赐如意。马嘎尔尼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乾隆送给乔治三世的礼物也是一柄白玉如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官员深知宫廷对如意的偏好,因而大量进献如意作为贡品。每年节庆或者遇到重大事件,各地官员都会向皇帝献递如意,其用料之贵重,制作之奢华每每各自攀比,其中尤以乾隆和慈禧临制时的进呈如意最为可观。如慈禧六十大寿时共收到如意1 000余柄,而乾隆六十大寿时官员们用去1 300两黄金,送了60柄金丝编织的如意,每柄上都有一个干支年份代表,代表乾隆寿岁。

清代如意制作日益奢华精美,材质选取极为广泛,举凡金、玉、铜、翠、漆、珐琅、水晶、珊瑚、玛瑙、松石、象牙、犀角、琥珀、蜜蜡、硬木、陶瓷等无所不及,其中又以金玉为贵,珐琅、陶瓷为罕。而自古就有的竹木如意,在这一时期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获得特殊的地位。魏晋以来的象征高贵身份和优雅气质的意义并未被遗忘,竹木如意因其“素质或轻于流俗,贞姿或重于高贤”为知识阶层所爱重。在宫廷中,雍正及其妃子都有手持竹木如意的画像,乾隆也写下大量的诗歌标榜自己对竹木如意的喜爱,将其称之为“握君”“执友”。

清代如意的制作和装饰总体以繁复奢华为尚,除了常见的首柄式造型外,更有两头式、三镶式如意。清代宫廷尤为钟爱三镶如意,其形制庞大、堆料贵重,有首尾柄三个如意头,是极为名贵的陈设器。用于镶嵌的如意头往往采用复杂的图案设计与繁重的雕镂,极尽华丽精巧之能事。清代如意的装饰图案极其丰富,动物植物、山水人物乃至各种符号随意选用,但其装饰原则都和如意本身的取吉功能一致,表现吉祥喜庆之意,如以桃、石榴、佛手图案表示“多子、多福、多寿”的三多图案,以鹿鹤表现长寿的“鹿鹤长春”图案等。

唐宋以来,如意的吉祥寓意逐步成为广泛的文化认知,不但这一工艺品类本身日渐向专用于陈设的祥瑞器具发展,它特有的造型也成为深受欢迎的装饰元素,频频出现于各类艺术作品中,并与其他具有吉祥意蕴的形式共同组合成中国特有的装饰主题。

以如意造型为表现元素大致有两类形式。一是直接运用如意的整体造型,如器物上装饰如意型的耳等配饰,或者直接运用于织绣、剪纸、年画等平面图像之中。二是撷取如意首部的灵芝云纹图案加以变形和适配,形成如意形的装饰图案,以其线条曲折变化又不乏整齐规律,既富线条美感,又适宜平面空间的结合而得到广泛应用。传统服装上的如意云纹、如意襟;各类器物中的连续如意纹或四合如意纹等都是最为常见的装饰式样。

清嘉庆 景德镇窑粉彩缠枝花纹如意耳瓶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如意花卉纹执壶

清 宜兴窑剔刻如意纹六棱紫砂罐

明 螭纹玉如意头

明 如意纹犀角盒

近代 木雕九牛如意

近代 嵌玉浮雕贴黄如意形盒

猜你喜欢
吉祥装饰
劳动得吉祥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祖国吉祥
Fast Food Restaurant
小熊当当装饰圣诞树
好花开放送吉祥
DIY装饰沙漏
DIY节日装饰家
漫画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