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2022-06-24 09:44马飞,罗挽澜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村规划城乡规划城乡

乡村规划的兴起与发展与国家大政方针息息相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规划建设是实现城乡互补及协调发展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来,乡村规划受到了各领域特别是规划界的空前关注。进入“十四五”,我国乘势而上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是扭转了之前以城市为核心的规划理念。由此,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日益活跃。由南阳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闫欲晓执笔、吉林人民出版社发行的《现代城乡规划设计与创新应用研究》一书,对城乡规划设计展开了系统研究,搭建了乡村规划基本原理与体系构建的科学理论框架,必将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实践指引了方向。

全书共6个章节。其中,第一章、第二章概述城乡关系、城乡规划的基本体系;第三章简述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第四章解读城乡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第五章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规划策略;第六章重点就生态智慧乡村规划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与应用开展深入研究。书中提出的一些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的可行性措施,为当前乡村规划有序开展带来有益参考。

21世纪初,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矛盾突出,广大无序建设的乡村开始受到关注。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标志着城乡一体化规划思路成为规划领域的共识。此时,部分学者提出了设立独立完整的乡村规划体系,也有学者认为应将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之后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关于乡村景观、生态、文化及治理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则更加具体深入,越来越多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开始参与其中。多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构建乡村规划体系,并组织实施“多规合一”试点建设工作。党的十九大召开,将乡村规划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置于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反思过去的困难与问题,探讨具体的实践方法与措施,乡村规划从受政策驱动逐渐转变为内化实践和乡村振兴的推动力。乡村振兴对乡村规划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更好要求,即要遵循乡村发展的总体趋势与需求,要紧密结合国家大政方针的整体部署思路。但不论是价值观的转换还是人文情怀的上升,都离不开用科学的发展规律和成熟的经济理论审视规划矛盾,验证规划策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应着眼城乡统筹、立足城乡互补,开展全程化、多层次的规划建设。其中,坚持生态宜居原则被置于重要地位。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系统,是最为基本也最为重要的。乡村规划实践应在此基础上开展,各地应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禀赋、景观特色及产业集群特征等要素,通过配套设施、人居环境规划等手段使乡村规划与生态宜居融为一体,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面对当前乡村出现的特色丧失、传统社会解体等问题,各地需展开充分调研,注重本地景观和文化风俗特色的价值回归,并将特色要素融入到传统风貌系统修复和乡村景观整体整治中,通过各类技术手段挖掘乡村活力,整体提升景观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实际规划应对中,乡村规划需要更为完整的体系和规划技术手段支撑。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乡村规划也应格外重视乡村产业发展的动态性和尺度效应,从乡村产业的空间布局和经营模式出发审视规划路径,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规划方案。此外,为应对由于乡村空间改变造成的社会危机,乡村规划还应深入研究乡村居民的认知方式和深层次动机,让村民根据实际需求有意愿参与,积极投身于乡村规划体系的构建。

不难看出,我国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还在不断发展和演化,在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的背景下,乡村规划如何更好地实施落地并助力乡村振兴需要一个又一个乡村规划建设者在实践探索中解答。《现代城乡规划设计与创新应用研究》一书在保持其学术研究特征的同时,又充分突出了其实用性,很值得阅读并向乡村规划编制同行们推荐。

猜你喜欢
乡村规划城乡规划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乡村规划专家研讨会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别让乡村规划变成简单的山寨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