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基于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理念的乡村振兴*

2022-06-24 09:44李敏瑞张昊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态化生态农业

李敏瑞,张昊冉

(1.安徽大学,合肥 230601;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海口 571101)

0 引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成为当前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两化”理念下,如何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值得研究与思考。

1 “两化”概念的提出

1.1 产业生态化

1989年9月罗伯特·福罗什(Robert Frosch)和尼古拉斯·加罗布劳斯(Nicolas Gallopoulos)首次提出产业生态学理论,称可以通过革新生产方式减少工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产业生态化就是在产业生态学理论指导下产业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2],指的是运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技术,对各类产业进行生态化转型升级,最终实现绿色增产的过程,达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目的。产业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一体化的有效融合,是一种健康绿色的经济发展路径。

1.2 生态产业化

与产业生态化不同,生态产业化指的是基于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通过市场化手段形成各类产业,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达到“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目的。生态产业化强调生态资源的转化与应用,是社会现代化、人类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标志,并且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兼顾生态效应,预先设计产业生态化方案,在开发中保护才会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

2 乡村振兴需要“两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推动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促进乡村自然资本增值,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前提[4,5]。

在“两化”理念下,乡村振兴强调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增值相协调[6]。“两化”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乡村振兴为“两化”的实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而“两化”对乡村振兴目标的完成有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产业的生态化管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只有完成对农村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减少产业活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构建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才能给农村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乡村振兴[7]。生态的产业化利用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途径。要充分发掘当地的生态资源及其背后蕴含的经济、文化价值,发展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康养休闲场所、文化教育基地,形成生态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高乡村人民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实现乡村振兴[8]。

3 “两化”理念下我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和不足之处

3.1 实践探索

近几年,我国一直强调各地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兴农。并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乡村产业结构,农村地区响应全国“两化”发展号召,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3.1.1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自2015年起我国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9],这是农村地区将产业生态化理念运用到实践的第一步。山东莒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病虫害测报体系,推进绿色防控全覆盖,实施精准科学施药,并鼓励专业化统防统治,确保粮食和生态环境双“安全”;福建晋江通过实施农作物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技术、测土配方示范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近几年,各地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效果明显,科学施肥用药技术、新型肥料和高效低风险农药受到农村地区的欢迎。经测算,2020年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5个和4个百分点,有机肥施用面积超过0.37亿hm2(5.5亿亩),高效低风险农药占比超过90%[10]。这一系列行动缓解了土壤性状恶化和环境污染,提升了农产品品质,促进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符合“两化”理念中的“产业生态化”理念,使资源得到高效充分利用。

此外,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农业部和林业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食品和木材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强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要坚持减量化优先和资源化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融合。农村地区响应号召,“变废为宝”,推进农业种养循环结合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这正符合“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安徽皖北地区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将废弃的糯稻秸秆编织成绿色易降解的草绳再次利用,将废弃的果树枝条作为原料生产环保的木地板及胶合板,既节约了成本,又解决了资源不足问题,成功依靠生态种养脱贫;山西晋城积极推进以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建设,获得国家认可[11]。此外传统的桑基鱼塘,以及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茶、菜、粮)”等循环农业,都推动农业生产从“资源—产品—废弃物”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转变[12]。

3.1.2 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特色产业

2016年底,我国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文件中,提出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概念,号召各地挖掘农业潜力,摈弃单一的农业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合自身的特色产业[13]。海南澄迈县沉香产业链、邯郸涉县的梅花鹿养殖业、菏泽董口镇的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链都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依托各地的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业也发展迅速,这其中,既有观光度假型,也有休闲体验型。河北滦平县于营村依托秋葵种植业,开发了秋葵采摘园;山东日照西湖镇在种植花卉的同时,成立花仙子景区发展观光农业,并打出了“花为媒婚恋小镇”的旗号。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一半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14],相比于2018年的数据,涨幅明显。2020年受疫情影响,乡村旅游总人数虽减少,但仍有52.05%的消费者一年内多次进行乡村旅游。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业存在巨大潜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之一。

无论是“一村一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还是发展乡村旅游业,都有利于发掘当地农业潜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环境优势,是“生态产业化”理念下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尝试。

3.2 不足之处

上述“两化”实践探索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振兴进程,但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2.1 “两化”发展制度机制不完善

我国促进农村地区“两化”发展的制度不够完善,缺少相应的支撑配套政策及激励机制,致使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民应用生态农业技术积极性不高、农村企业发展生态产业后劲不足等问题,使得“两化”在农村地区发展进程减缓;此外,我国农村环境监督检查体系也不够健全,随之而来的是对农村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被忽视,这些都造成农村地区产业生态化进程发展迟缓。

3.2.2 “两化”发展特色产业同质化严重

随着“两化”在乡村地区的不断推进,我国乡村生态产业也在遍地开花,但是,在乡村生态产业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产业特色不特色、同质化竞争严重、经济效益不高、产业不兴旺等问题。近几年大火的乡村旅游业,由于部分经营者对“生态产业化”的认识不够深刻,现有绿水青山的价值和特色文化底蕴未被充分挖掘,使得乡村旅游项目单一、重复。在住建部公布的首批特色主题小镇中,旅游型小镇占比达50.4%,历史文化型达18.11%,两者相加泛旅游小镇占比高达68.5%。简单地将浙江乌镇的“小桥流水+古典建筑+商业运作”在全国大规模复制难免会让游客感到同质化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3.2.3 “两化”发展技术体系不健全

农村地区“两化”发展的技术体系不健全,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虽然我国农业领域科技成果显著,但更多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将成果运用于指导“两化”实践仍然不足。生物有机肥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但部分处理不当、不安全的生物有机肥中砷、铅和铬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长期施加将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15];目前地膜回收利用体系不完善,农用地膜在促进作物生长的同时,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白色污染。此外,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整体转化率低,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应用于实际[16]。10多年来,我国每年约有7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能够转化利用的一般只有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有很大的差距[17]。而能够应用于实际的农业科技技术成果,也因为推广渠道传统、单一,无法得到大规模应用。

3.2.4 “两化”发展人才建设滞后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基于“两化”理念下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我国还存在“两化”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激励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共同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两化”的推进进程。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 000万人,其中新型职业农民1 500万人,但平均下来每个村,包括行政村、自然村,只有不到6个人[18],熟知“两化”理论的农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虽然各地已经开始重视熟知“两化”理论的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但因为乡村生活和发展环境相对较差、相应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缺失等原因,难以真正留住人才。

4 “两化”理念下乡村振兴的发展建议

“两化”融合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图1)。要以“生态”+“产业”为导向,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挖掘农村生态资源潜在价值,优化整体产业链,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全产业链增值,在此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农民通力配合,在投入、加工、销售、消费全产业流程中贯彻生态化理念,同时依托本地特色生态资源,挖掘产业发展增长点,最终在政策完善、产业融合、技术创新、人才引育的体系支撑下实现基于“两化”理念的乡村振兴,让乡村在低成本投入下,通过文化、品牌、生态资源实现价值增值。该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两化”融合下的乡村振兴发展。

图1 基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理念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4.1 完善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

政府要坚持系统观念,搞好顶层设计,在制度设计、经济补偿、绩效考核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19]。

一方面,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并通过法律法规保障政策的实施,最终形成有利于“两化”理论下乡村发展的生产经营行为规范、利益协调和成功保障机制。要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继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让农村的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利用[20];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活动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确保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开发、活动运行全程得到保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增强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让社会成员明确自身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权利;要完善相应的生态环保监督机制,政府要实现全链条生态监管,确保农村生态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无污染、无浪费,还要避免“绿色”“生态”的标签被滥用。

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利益激励机制。利益激励机制既要重物质,又要重精神。在物质激励机制方面,从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完善绿色发展导向的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支持创新、鼓励探索,通过一定的经济补偿制度,引导复合型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引导农民自愿实施生态化管理。在精神激励机制方面,充分肯定贯彻“两化”理念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农村中树立典型,宣传先进事例,增强农村人才的荣誉感。

4.2 优化整体特色产业链

按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两化”理念下的乡村振兴,要把资源利用和保护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更好地整合农村资源要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系统开发,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四大产业链节点的农村特色产业。

其一,加强农业内部融合。既要加快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又要以“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其二,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要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既要重视市场,又要瞄准不断升级的新型消费需求,拓展农产品增值空间[21]。此外,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拓展产地直销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解决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消耗大、成本高等问题,节约农业资源[22]。其三,提高农业附加值。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农村各类资源,挖掘农村文化潜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等新兴支柱产业[23]。黑龙江绥化市北林区的稻田公园,种植的彩色水稻能当粮食,能当药材,能观光,这就是当地的特色产业链。

但要注意,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要因地制宜,“一乡一品,一村一特”,切记盲目模仿,重复建设。要充分了解本地的农业生态条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24]。尤其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要避免雷同服务,避免千篇一律的“网红”审美,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底蕴,形成自己的“真特色”。

4.3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技术体系

一套完整的生态产品技术体系,包括新技术的研发、试验推广和生产应用。在研发方面,强调点面结合,既重视单项技术的深化,也要重视技术之间的组合,建立技术体系。针对目前“两化”理论下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要继续研究绿色生产和产后增值技术、低碳种养结构与技术模式等新型技术体系,改造传统工艺,提升新技术科技含量,解决目前存在的农业清洁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25]。此外,鼓励创新,积极尝试不同技术之间的组合发展,探索适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体系、新路径;在转化推广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转化推广体系。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成立技术推广机构,最大限度利用自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宣传媒介推广新技术,加快技术渗透速度;在规范化与标准化方面,一方面,实施生态产品标准化提升工程,构建形成覆盖生态产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另一方面,注重因地制宜、因品施策,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各地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进,将特有品种、技术与工艺作为核心竞争力,提升特色生态产品的科技含量。

4.4 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居民素质提升

2021年2月《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的出台,强调了乡村人才资本的重要性,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简称“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26]。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背景下,“一懂两爱”的含义发生变化,懂农业更要懂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爱农村更要爱“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合一的农村[27]。

一方面,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制度。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重视人才回流引进,又要重视本土人才培养。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支持,引进一批能够具备环境保护思想的,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创新产业的现代农业高层次人才;通过培养教育,加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突出“两化”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重点。随着“两化”的提出,新的农村产业模式出现,对乡村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适应于农村整体特色产业链发展,要重视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农村科技人才等的培养[28]。

要建立一支专业的乡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乡村人才得到充分利用。

5 结论

乡村振兴中,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辅相成、和谐共赢。基于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理念的乡村绿色转型发展正在逐步实践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制度机制不完善、特色产业同质化严重、生态产品技术体系不健全、人才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表明乡村“+生态”“生态+”的业态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理念下的乡村振兴进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优化整体特色产业链、建立健全相关生态产品技术体系、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居民素质的提升。随着不断实践探索,“两化”理念下的乡村振兴模式将更加成熟,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推动农业升级、促进农村进步、实现农民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生态化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