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绍培:一壶了却千般累,月白风清万里同

2022-06-28 14:48山谷
中华手工 2022年6期
关键词:花盆紫砂创作

山谷

“做紫砂,线条很重要。这个线条有看得见的线,也有看不见的线,还有生命线。看得见的线多种多样,例如水平线是看不见的。什么是生命线?生命线就是隐藏在造型里的那份灵气、韵味。真正意义上的生命线是体现生命力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就是美的,例如树叶,只要是新鲜的,都很美;如果缺水或有病虫害,就难以让人产生美感。如果没有生命力,就缺乏力量,其形态肯定是不美的。例如,猫懒洋洋地睡在地上,像一条僵硬的直线,这种形态就不美;如果它的背弓起来,或者尾巴翘起来,就有曲线弧度,有动作有造型,这时就呈现出一种美的形态。同样,我喜欢看军事频道,主要关心兵器造型。现代的飞机造型美得不得了,如果把它的美态运用到创作上,运用得好,创作出来的东西,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只有被赋予生机的时候,它才能体现自然的美态,才能表现力量。这个很关键,也是美學的一个出发点。”

——顾绍培谈紫砂创作

抟泥得食

“抟泥得食。”这是顾绍培对紫砂手艺人最基本的认识。他认为,对于紫砂艺人而言,勤奋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劳作,没有勤恳地创作,就无法生存,也无法取得成果、无法立足社会。

1945年,顾绍培出生于宜兴的一个陶艺世家,如今宜兴蜀山南街181号就是他家的祖业。顾家制砂也卖砂,其中尤以紫砂炉均釉工艺最为出色,在整个蜀山南街颇有些名气,并出口南洋和欧美。因此有了自己的店号——顾金丰。以前从店门口就能看到蜀山上的龙窑火光日夜不息。可以说,顾绍培的童年是在泥与火的世界里长大的。

1958年对于顾绍培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这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开办了紫砂陶瓷中学,首次推行半工半读模式,即1周3天文化课,3天实践课。这无疑对想从事紫砂创作又不想放弃学业的顾绍培是件再好不过的事了。由于这是一间厂办学校,所以老师中不少人都是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或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如被学生称为“顾辅导”的顾景舟等。除了他,还有陈福渊、高海庚等也对他有着知遇之恩。尤其是作为师父的陈福渊,更是手把手教导他具体工作,在老一辈艺人中能做到这点实在难能可贵。

“至今我还记得顾辅导上的第一堂课,是讲解制作工具的重要性。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一直成为我从事紫砂创作的第一理念。”顾绍培毕业工作后,不仅重视工具,还将这一理念推广到整个班组和工厂车间,并进一步运用到今后的带徒、传承过程中。

学手艺是个辛苦活,尤其是紫砂,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所以越往上,班上的学生越少,到3年级时,班里只剩下9个学生,已经无法开班,便被学校安排到车间里实习。当时顾绍培被分配到冠军班,师从鲍新源、王亚杰夫妇,主要是做“花货”——即模仿动植物的造型,常见的有梅段、梅扁、桃扁、松鼠、葡萄、竹根等。

“年轻时的认知总是浅的,看着复杂的事,往往做起来有趣;看着简单的,操作时却未必真的简单。我们就是在这种境地里一天天体验和积累经验。”顾绍培对此深有体会,尤其是在圆器和方器制作中,要做到融会贯通、方圆结合,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这是在他学习紫砂花盆后才领悟到的。1962年,即进厂实习后的第2年,顾绍培就随班组集体转型做花盆。虽然是做方器(紫砂花盆多为方形),但好在有小时候家学的熏陶和学校几年的学习,所以在圆器方面也有着扎实的功底。再加上他平日里勤奋好学,为他日后成为多面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紫砂厂接到国外订单不容易,必须保质保量且限期交货。开始的时候,1天的任务是小号方形花盆6只,简单的花盆八九只,全是纯手工制作,日积月累,我做方器的基本功就是这样练出来的。”虽然紫砂制作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动手只能提升手上功夫,但要在境界上突破,就需要审美、思想上的提升,还需要不断观察、学习、思考。

1982 年,工厂里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在厂领导的安排下,顾绍培开始担任青年艺徒培训班的老师。对于一位从事紫砂制作20多年的手艺人而言,带班做技术培训,确实不是一份轻松简单的工作,“有技艺不一定讲得出来,更何况有些东西压根是需要用心、用手去领会的。带学生还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是需要讲出来的。”而且,当时正值顾绍培往创新的阶梯上奋力攀登的时期,压上这副新担子,的确让他心里没底。好在那时年轻敢拼敢闯,他拼命挤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搞创新,平时则主抓培训。没有经验就边学边干,向老一辈艺人多多请教。在此期间,他传递的2点让学生受益终身:一是紫砂最重要的是基本功,二是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壶。经过努力,学生的技术水平得以快速提高。后来这些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工厂的中坚力量,如今已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陶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

带学生很辛苦,顾绍培带班时才38岁,一根白头发没有,3年下来白发都熬出来了。“可以说,我为此倾注了我的绝大部分精力。我曾是紫砂厂“新人举措”的受益者,当然也有义务和责任把这种树人精神传承下去。”

方与圆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上级领导的建议“紫砂要扩大外贸出口,高档陈设紫砂陶是一个方向”,生产有了新的变化,并把这一任务交到顾绍培手中。他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便全力以赴进行高档陈设花瓶创作。那段时间,他经常夜以继日地搞创作设计,运用“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的手法,成功创作了《双龙扁方瓶》《枕式凤耳瓶》《浮雕扁方瓶》等10多个类型的高档花瓶,先后赴美、日、法等国家展出,产生积极的国际影响。其中《枕式凤耳瓶》高52厘米,整体造型线条鲜明,透露出一种东方女性的柔美和优雅。后来,这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那几年成为顾绍培创作的高峰期和突破期,熟练掌握了不同规格、不同形制、不同要求的盆景盆、花卉盆的关键技艺,不断有新作产出。例如《马槽盆》《红元竹节盆》等作为常年出口产品,为工厂和国家创收了大笔外汇。而《三头竹节呙口盆》《中长方棱形盆》等则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这期间他还创作了许多大花盆、大花瓶、大茶壶,并逐渐形成了鲜明特色。

“在紫砂发展史上,大件作品极为少见,因为过去的空间格局没现在这么大,加之龙窑的空间限制,使大件产品更加稀有。”1979年,顾绍培为北京展览特制的《特大扁方凤耳瓶》,不仅突破了常规尺寸,而且通过几何线条的巧妙组合,打破了“方就是方,圆就是圆”的传统表现形式。

《特大扁方凤耳瓶》是他创作的第一件大件作品,对他有着非凡的意义。按照当初的要求,它是按当时隧道窑窑车的最大高度120厘米设计的,烧成后收缩为108厘米。当初的任务是要求完成4只大件作品,接到任务时只剩26天。大件作品制作难,稍有差池,不是坯体开裂,就是瓶耳脱壳,烧制成功率低。所以,于顾绍培而言,这件作品的制作难度可谓史无前例,如能完成则将在陶都历史上掀开新的一页。为了赶工,在炎热的三伏天,每天加班加点,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连续奋战了26白天,加4个通宵,终于如期完成了这组作品。“我还记得当这组作品完成后,感觉整个人像被掏空,身体就像散了架,瘫坐在椅子上半天起不来。那时候也是年轻,敢想敢拼。要放现在,1个月做1个都办不到。”

他制作过最大的壶是《金声玉振壶》,可盛水86千克,堪称“紫砂之最”。“茶壶不是简单的复制放大,不是越大越简单,相反,具有相当的难度。”大件作品的关键在于设计,主要关系到造型和装饰2个因素,二者彼此关联制约,只有找到恰当的契合点,才是最好的设计方案。而设计既要掌握好底部、瓶颈、瓶身尺寸的和谐比例,还要考虑其变形以及原料颗粒和抗变性等问题。由于大件作品本身的重量会产生一股向下的压力,而整体上下、四周都要往里收缩,重量把收缩压住了,所以必然造成一个地方要拉开。比如,1个重0. 5千克的杯子,坯件要往里收身,但收缩的力如果超过重量,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这里面有很多矛盾:过重,收缩时,里面会滑动,所以要配备同时收缩的垫片,或者垫片底下铺上沙。但又不能压死,压死了可能会导致直接拉开……这些问题都是逐步摸索出来的。”

顾绍培在创作《特大扁方凤耳瓶》的同时,又设计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百寿瓶》。没想到这一“无心之举”,却为他带来了诸多荣誉:1984年春在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得最高奖金质奖章,成为建国35年来紫砂工艺品的第一个国际金奖;紧接着,他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等。后来,他把《百寿瓶》依样放大,做成高78厘米的特大瓶,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

一盆一世界

除了紫砂壶外,顾绍培在陈设紫砂方面也有着深厚的艺术造诣。

何谓陈设紫砂?顾绍培如此解释:“陈设紫砂始于明清,17世纪中叶,其杰出代表当推著名手艺人陈鸣远,他设计的瓶、盆、蔬果、文房等雅玩,构思之脱俗、设色之巧妙、制作技艺之娴熟,在紫砂史上是少见的。

其创作除了器型本身设计美感外,还需考虑人、物、空间三者的关系,如空间比例、格调一致。” 也就是说,陈设紫砂是指紫砂茶壶以外的瓶、盆、蔬果、文房等雅玩。其中,紫砂盆是顧绍培最擅长的。

紫砂盆是我国独有的实用美术工艺品,因其物理性能良好,有微弱的排水透气性,适宜树桩、花卉生长,故在海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在日本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古鸟泥渡盆”——简称“古渡盆”,每年从中国大量进口。而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国荷兰,每年就要从宜兴进口数以10万计的紫砂花盆。

为了抓住这一市场,紫砂工艺厂一直注重对紫砂盆艺的制作与创新。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近10年间,顾绍培所在的班组集体转向花瓶花盆生产,他先后在4个班组担任工艺技术员为车间设计制作花盆、花瓶类新式样品和母模,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展示了他在制作花盆上的悟性和才华。而黑砂《梅椿盆》《四季什锦盆》等作品更是在美国田纳西州世界博览会、全国陶瓷艺术设计比赛上大放异彩。

在花盆制作中,口面的形式是决定花盆造型的主要因素,而口面的形态与口沿、身筒侧立面的曲线变化共同决定着整体造型。在顾绍培制作的众多盆艺作品中,以花盆数量最多,而其中最突出的又以兰盆(即“兰花盆”)最常见。在圆口形的兰盆中,《线元三足兰花盆》《圆口双线云脚盆》为圆鼓形的口面,盆体紧致浑圆,双色用泥,或冷暖交融,或一色浓淡,颇具一番诗意。

“紫砂盆的装饰也很重要,轻则淡而无味,过则艳俗。”顾绍培常常以双口线、腰线、底线等作为装饰,“但一件盆体不宜多于3条,且更忌平均装饰。总之,紫砂盆艺造型的特点要简练,比例要得当。”

顾绍培擅长的是方器,代表作有《大小方鼎》《小四方浮雕签筒》《小四方玉带盆》等。其中《大小方鼎》是以镇国之宝——后母戊大方鼎为设计原型,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4个中空柱足,厚重典雅,气势恢宏,是借鉴青铜器型的成功之作。此外,顾绍培也做不规则造型的器物,例如反映原生态造型结构的《树桩盆》,其是取自然界中的生物形态,以树桩断面的仿生形象造型,构成异形的盆口面,从中可以看出对“花货”工艺的娴熟运用。

如果说做大件能成“大器”——因为大件能掌握作品的骨架、气度、力度,那么小件则能展现造物个性——小件能充分表现紫砂技法的真功夫。既做大又做小,方能适应宏观与微观上不同的审美需要。顾绍培对紫砂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尽管车间的工作很忙,但他善于“忙里偷闲”,从中自找乐趣,摸索着制作“豆盆”,即微型花盆,尺寸多不超过5厘米,小到一只巴掌能放下5只。后来技艺见长,制作了各种器型和泥色,并配上精微的雕刻、文字等进行装饰。其款式新颖、做工考究,不仅可赏玩,亦不缺少实用功能。后来渐渐被人熟知,因此统称为“绍培盆”。

陈设紫砂成了顾绍培手里一道夺目的风景线,正如他所言:“如果说陈鸣远的功绩在于扩大了紫砂陶的艺术门类,提高了紫砂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位,为其后的紫砂从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那么陈设紫砂就是当代的紫砂艺术家为当代紫砂艺术发展所做的贡献。”显然,顾绍培就是其中一位。

对话顾绍培

Q:您最近在忙什么?

A:最近主要做一些恢复性工作。我年轻时由制作花盆入行紫砂,这几年主要是为年轻人做技术指导以及对花盆设计和制作技艺的一些整理。此外,我从2021年底开始对供春壶的造型、制作方法做一些探索,其中,也包括以前做过的一些微型小壶——一只手掌心可放好几个,作赏玩之用,也具备泡茶的实用性。

Q:您有哪些业余爱好?

A:我有“一动一静”两个爱好。“动”就是晨练,比如散步、单杠,锻炼可以让自己保持一种阳光心态;“静”就是书法。一个人的书法功底来自于“童子功”,但遗憾的是我当年没有这样的条件去实现。所以,在进入退休年龄后,书法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时间长了,有小辈拿着他们的壶来让我题写,我也很乐意。

Q:现在还亲自参与紫砂制作吗?

A: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紫砂人手里的工作是不能脱手的。如果手不动,技艺精进之路就会停顿。而且还要“活到老,學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唯一不同的是,因为体力、年龄原因,不能再像年轻时那么拼命了。

Q:从事紫砂制作数十年来,您记忆最深的是哪件作品?

A: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别的人生阶段。于我而言,上世纪80 年代既是我人生最为拼命的阶段,也是创作黄金期。1983年,为给企业培养人才,我带班授课,20多个学生都是刚从社会招进来。那段时间,一边带班,一边创作,虽然辛苦,但也充实。那时我才38岁。

紫砂人有个特点:自己设计自己制作。那个年代,往往是通宵连续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工作做好。当时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特殊任务,比如1986年10月份,有一个任务是为紫光阁设计制作大件紫砂陈设品,第2年春季就要完成。当时,我的任务是一对《特大百寿瓶》和一对“十六竹”(即《高风亮节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从接到任务开始,通宵达旦也要完成,有种拼命精神。这段经历很值得,我总想着把创作经历记录下来,因为有些关键步骤都是一次性完成的。

Q:您如何看待当下紫砂业的发展以及技艺传承?

A:目前的紫砂发展形势是历史中最好的。紫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风光于当代,从一项手艺已经发展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紫砂“七大老艺人”组成的技术群体,成立合作社(“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培养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技术人才,比如我们这1批国大师、省大师都是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成长起来的。传承从未间断过,所以才有今天如此好的紫砂业态。传承传的是先辈们优秀的艺德,即品行和技艺。当代紫砂人要有担当,有“传帮带”的责任感,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所以,我们这一辈人的关键在于带好徒弟、多出精品,回馈时代,把技艺顺利、完整地传承下去。未来,首要任务还是人才培养,提高准入门槛;二是利用自身资源,结合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升级。(本文摘编自安徽美术出版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顾绍培卷》)

猜你喜欢
花盆紫砂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一墙之隔》创作谈
搬花盆
创作随笔
为什么花盆花盆底部有小洞?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