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福之舟

2022-06-28 14:48巴晓光
中华手工 2022年6期
关键词:柳叶龙舟龙骨

巴晓光

“福州龍舟是全国最漂亮的龙舟”

在福建省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方庄龙舟制造技艺(闽侯县)”传承人方绍晃看来:“福州龙舟是全国最漂亮的龙舟,不仅好看,而且稳定性好、航速快,很实用,广受大家欢迎。”他有说这句话的底气。方绍晃从小跟着父亲学造龙舟的手艺——父亲方忠雄从8岁开始做学徒,一生造了2 000多条龙舟。他们家的这间工厂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龙舟制造厂,1年可以生产100多条龙舟,海内外的订单都有;每年最繁忙的5月,平均每天就有1条龙舟出厂。到现在,方绍晃也不记得从这个厂子里面到底出去多少条龙舟了。现在去福州乡间看到的老龙舟,十之七八皆为方庄所造。

方绍晃所居住方庄位于福州市闽侯(hòu)县南港大樟溪畔。大樟溪是闽江下游最大的支流,水系发达,附近又多山,所以当地人从明代就开始从事造船业,鼎盛时整个方庄都在造船。当时所造之船为福船——即福建船,是我国古帆船的一种,以航海运输为主。

福州最传统的龙舟,放在江里像一条龙,头昂尾高、腹中宽阔,与现在江面上船身趋于平直的龙舟很不一样,所以才有“浅水鸭”和“深水鸡”这样的形象描述。传统龙舟型宽身长比例合理,长18.4米,宽1.44米,深0.3米。后来,人们觉得这样的龙舟虽然美观,但舟身较宽,阻力较大,经广东、湖南、江西等地考察,取其所长,将船身变窄,渐渐发展成目前的形制:长23米多,宽约1米。

福州传统龙舟的制作从选材开始。做龙舟的木头是相当讲究的,主要以杉木为主,大多选取闽北山区树龄40年以上的再生林木。树要选长在山窝里的,要直,且不能有朽坏的地方。这样的木材质轻,做出来的龙舟船体也轻。“一桨下水,船会往前蹿,这才是好船。”

传统龙舟主要分为龙骨、舵舥、鱼梁、枙“四大件”,其中,定龙骨是造龙舟最开始也最重要的工序。龙骨决定着龙舟的弯度和高度,因而首先必须根据图版设计,确定龙骨的尺寸和弧度,然后进行固定。“以前龙舟是纯手工打造,那些老祖宗传下来的工具,有一部分现在还在用。不少配件也是量身定制的,比如固定船身各部位的铁钉。”方绍晃解释道,以前的船板厚,所用钉子都很长,钉进去不容易拔出来,比较牢固。

“龙骨定完后是放横梁,一片一片地竖放进去,然后钉底板,再钉两边,这个位置福州话称为“枙”;钉好后装鱼梁、舵舥,再进行船尾的装修,装上尾翼;然后装龙档、头坪、尾坪、坐板、水(pí)。至此,工序算是完成大半,这时就可以翻过来磨光了,磨光结束后开始填补龙舟木板之间的缝。按照传统工艺,要先填竹丝,竹丝遇水膨胀,可堵住缝隙,之后再上油灰——一种用蚬子壳烧成的灰加上桐油制成的黏合剂,但现在多被胶水替代了,因为干得更快。最后是上漆,上完漆,整条龙舟的制作工序就全部结束了。”跟龙舟打了近半个世纪的交道,方绍晃早已对龙舟制作工序烂熟于心,一开口就能讲大半天。

定龙骨仪式

乡间造龙舟的流程中,最重要、花费最多的就是定龙骨了。定龙骨通常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我曾有幸观礼闽侯县洋下村的“五大灵公新船定龙骨仪式”。

洋下村所在的地方,自宋代开始被划为永庆里(尚干)、灵岫里(风港、洋下)等7个“里”。洋下村古属灵岫里。洋下、凤港两个水段分别有“洋下湾”和“凤港湾”,好似两只凤凰在飞翔,所以洋下村里有凤安桥、凤灵寺。而热闹盛大的洋下村“五大灵公新船定龙骨仪式”就在这里举行。

有水就有舟,洋下村有深厚的龙舟传承基础。近几年,新龙舟也做了好几条,但以全村的名义,请师傅在凤灵寺里热热闹闹地造龙舟,老辈人说,那已经是百多年前的事情了。

洋下村此次定龙骨仪式是在洋下村老人幸福院主理下,由洋下青年队协助操办。清晨6点半,老人院的长者和青年队队员就开始准备仪式所需的香火和供品,同时,还要请出洋下当地5大灵公的香位,以及半个月前“请神”时早已备好的黄符。7点半,凤灵寺大门开启,村民鱼贯而入。凤灵寺内四角指定区域分别贴有红色纸条,上书“一片”“二片”“三片”“四片”。各家各户按照所属的分片,将写着姓名的平安包、平安粿放在指定位置。供奉完毕,点香拜神。短短时间里,然后去外面的元宝炉里烧元宝。此时,村里的老人们几乎都到了。庙里往来穿梭,都是朝拜的人。

供完平安包烧过香,每家每户可以领到2根船钉,用一张红纸包裹着。添船钉2根,寓意“添丁”,这是十分古老的习俗。

造船的五金配件早就备齐了,凤灵寺开门不久,从方庄请来的龙舟师傅就到了。洋下村的龙舟,一向是请方庄的龙舟师傅主理。

定龙骨的日子是在挑选的黄道吉日进行。一根18米以上的杉木摆在凤灵寺宽敞的庙堂里,摆好龙骨基线,师傅根据图版设计尺寸,将龙舟头尾两端弄弯上翘,做出合适的弯度。古老的福船,船尾翘起至少达到60°。高昂的龙头、翘起的龙尾、宽大的龙腹,是福州早期龙舟的典型样貌。

一派忙碌之中,正午吉时到。霎时间,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这次定龙骨仪式的“做头人”手里拿着火把,从船头快速跑到船尾,寓意龙舟出行平安,跑得越快,龙舟划得越快。

整个仪式进程中,锣鼓不停,一直敲过12点。锣鼓声长鸣,是为了唤醒这条“龙”,也是为了祈愿这条新龙舟下水后能划得更快更远。同时,殿内的鸣堂鼓也被敲起,现场气氛严肃凝重。凤灵寺外,早早等候着的八九个年轻人也闻声点燃鞭炮,持续不断的鞭炮声震耳欲聋。凤灵寺内,端午赛季要上新龙舟的龙舟队队员上香祈福,希望在今年的赛事中能大有斩获。

12点半,仪式结束后,村民还会陆续分享供过神的米斋(糯米、粳米磨浆压去水分后制作的圆团状糯米馅的福州传统点心)、领取平安包和平安粿等,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至此,历时11个小时的洋下村“五大灵公新船定龙骨仪式”圆满结束。

以前,定龙骨仪式中,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要专门拜龙骨,还要把“亲家龙舟”叫过来观礼,同时把琵琶带钉进龙骨——传统的琵琶带是2只长条形的红色袋子,里面装入本境的泥土、五谷、船钉、平安符,由本境德高望重的老人,将琵琶带钉入龙骨的头尾,头尾各钉两条。

福州的龙舟匠人有做龙头的、画花的、做船钉的,分工很细。福州龙舟的船头有虎头牌,龙头盯着天上,虎头盯着水下,震慑邪祟,寓意卧虎藏龙。虎头牌有画的,也有雕的,大小、样貌各不同龙舟制作师傅正在为龙头上底漆。相同,各有讲究,堪称福州龙舟最大的特色。

不一样的“龙头”

凤灵寺内洋下村新造的龙舟,完工后将会配上传统的龙舟头——鸡头。这只鸡头黄喙红冠,昂首欲鸣,十分精神。

为什么洋下村的龙舟头是鸡呢?当地有一种说法。洋下、凤港水域有许多与凤相关的地名和传说,民间以凤为尊,两地的龙舟早年均以凤头为龙舟头。但一湾不容二凤,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凤,而对方是凰,由此争执不休。后来洋下人一怒之下将凤头改为鸡头,取“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之意,就此成为定制,沿用至今。

洋下村三股桥边有座毓麟宫。此庙从外面看本没什么特别,但进入庙内,却被两面墙上关于“陈靖姑学艺除魔”的壁画所吸引,尽管是单钩白描,但其中有2幅为龙舟题材,栩栩如生,颇值一观。

其中一幅壁画的下方是构图完整的《龙船登舟图》。江上有龙舟1条、划手32名,加上锣手1人、鼓手1人、舵手1人、坐龙头1人,共计36人,一条传统龙舟上的标准人数。细看画中划手手中所执的正是柳叶桨。另一幅壁画中,白花桥下2条龙舟是龙头,而画面右侧树下掩映的2条龙舟则是鸡头。这便是福州龙舟最大的特色:船身有色彩鲜艳的鳞甲图案,船首的龙头可拆卸,雕工精美,各里社村庄依本境的神灵信仰将之漆成不同色调、图案,如江边黄龙、远西白龙、洋下村的鸡头等,种类十分丰富,远远看去非常出彩。

这样的情形古已有之,北宋熙宁间太守程师孟咏端午节诗附注曰:“闽中龙舟制作特异,有所谓白马、青蛙者,不尽为龙也。”自古以来,西湖周边村庄的龙舟就有“白马”“红马”之分。所谓“白马”是纪念白马王,即传说中汉闽越王郢的第三子驺寅,其身狭长,快速灵活,颇为知名;而“红马”就是湖头村的西湖龙舟队的龙舟头,其为赭红色,配蓝色带黄边的辔头。直到今天,每年端午还能在西湖看见“白马”“红马”驰骋如飞。

闽侯县尚干镇东升村的龙舟头也颇具代表性。原本东升村只有“古白龙”一条龙舟,龙舟头是狮子头,境庙为凤法坛。后来村落繁盛,分出3支,也增加了3条新龙舟:过浦新白龙,龙舟头是大象头,境神为张大人;东升三白龙,龙舟头是豹子头,境神为齐天大圣;东升四白龙,龙舟头是虎头,也就是尚干一带大名鼎鼎的“虎仔龙舟”,境神为华光大帝。一村4条龙舟,虽然都叫“白龙”,但龙舟头却各不相同,而且没有一个是龙的形象。这样的情形不但独步福州,也称得上全国罕有了。

柳叶桨溅桃花浪

福州传统龙舟的划桨是柳叶桨,因形似柳叶而得名。端午时节,“柳叶桨溅桃花浪”是福州龙舟的一大特色。传统的柳叶桨上有款式不同的画花,这恐怕是天底下最美的槳了!

柳叶桨的花样通常都是传统题材,花鸟最为常见,比如“凤朝牡丹”“喜鹊登枝”。中国人讲究谐音,讨个好彩头,所以题材上有所选择,如鸡通“吉”,蝙蝠通“福”,牡丹寓“富贵”,桃寓“寿”等,而蝴蝶、鲤鱼也是常见的题材。

除了画花,柳叶桨的另一面则是写字,为各境境神所在庙宇的名称。有时,从柳叶桨上的字,也可以了解到背后的故事。我曾从朋友那里淘来一把老的柳叶桨,桨叶正面写“后村舍人府”,背面绘“凤朝牡丹”图,沉稳雅致。我只知后村在闽侯尚干,却不知何谓“舍人府”。据《晋安逸志》载:永福(永泰旧称)有白蛇素为人害,隐形闽王宫中,幻为王后以惑王,陈靖姑率弟子书符夜围王宫,斩蛇为3段。闽王封靖姑为“临水夫人”,食古田百户,以一子为舍人(官职名);靖姑辞食邑不受,乃赐宫女36人为弟子。原来,舍人府供奉的是临水娘娘陈靖姑的儿子。当年,尚干七里龙舟盛行,后村龙舟即以“舍人府”为境号。现在上网搜索,还能找到“后村舍人府”的赛龙舟视频。像这样从柳叶桨追溯龙舟历史的事例还有很多。

除了传统花纹外,有些柳叶桨上还大胆地绘制了一些特别的图案,颇具时代特色,比如水部柳宅著名的“A”字柳叶桨。据说这是20世纪90年代柳宅龙舟队某次夺得冠军后画在桨上的,因为“A”是第一个字母,代表“柳宅第一”的意思。

福州的龙舟桨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添桨。如果村里的妇人生了男孩,要做一副新桨放在本境的庙里,称作“添桨”,也叫“喜桨”“谢桨”。从字面意思就可看出,添桨是向神灵报喜并感谢护佑的意思。比如螺洲洲尾村的添桨,通常是去尚干一家临街作坊里做的,木桨不画花,做好后放到洲尾泰山宫,庙祝会择日统一画花。桨上会写男孩父亲的名字,比如“弟子林某仝敬”“弟子林某喜谢”等,并写上添桨日期。农历五月初三新桨开桨时,要把桨拿到龙舟上,由坐在第1段的划手划水,每柄桨划3下,意味着这个男孩在龙舟上有了位置,日后有代表本村划龙舟的资格。

龙舟画花

福州传统龙舟一般都是龙头凤尾,船尾部画的花,以凤纹为主,当然也有画龙的。画龙也有讲究,不能画五爪,因为五爪是真龙,是帝王御用的,因此民间只能画四爪。庙里画龙也是这个规矩。

除了龙凤,也有画动物的,比如鼓山远洋一带的龙舟,船身上画的动物种类繁多,水部画的是狗,林浦画的是鸡,远中画的是飞马,不一而足。也有画传统人物的,比如洋下村老龙舟船尾画的是童子,鼓山远东村是哪吒。龙舟上的人物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沙堤德洲也有画游泳运动员图案的龙舟。还有20世纪80年代的“江边杯”龙舟赛上,夺得第2名的义序队船上画的是一架飞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画人物有时也会引起纷争。比如有的龙舟队画哪吒,跟它比赛的队就画托塔李天王;有的龙舟队画老虎,对头就画武松打虎等。

福州龙舟有“一鼓二舵”之说,意为鼓是龙舟的灵魂。每年的端午是以龙舟鼓的响起为开端。农历四月初一“龙舟鼓转头”时,会敲击鼓身,从声音判断是否需要重新鞔鼓皮。人们抬着龙舟鼓开始“采莲”,标志着端午龙舟季的开始。

福州龙舟的另一个特色是舵和龙尾栓。传统龙舟因为尾部翘得很高,所以舵要做得很长,通常为10米。跟现在龙舟的直舵不同,传统龙舟的舵有一个大约30°的弯曲幅度。比赛时,为了稳住舵,掌舵的人有时会把舵杆夹在腋下或“背”在背上,防止爆舵(脱手)。舵上还会绑很长的一段红布,以便在龙舟大幅度转弯时使用,减小转弯半径。龙尾栓则是舵上的一个小装置,用来辅助尾舵转向,又叫舵斗或旗杆斗。简单的龙尾栓只在上面画些花纹作为装饰,讲究一些的会雕刻成鱼形,名为鲤鱼栓。而最具福州特色的龙尾栓,则是精雕细刻成神将的形象,站在船尾护舵。这个神将通常是境社主神手下的兵将,被派去船上护佑平安。

消失的“美景”

从前,龙舟的配件都有专门的工匠制作,比如洋头口、茶亭一带有做锣的、做鼓的、做令旗的,尚干一带有做桨的,象园头有做龙舟头的。如今这些老行当随着城市的改建拆迁基本都消失了,而这些最能代表福州龙舟传统与特色的龙舟头、柳叶桨、舵斗,也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传承问题。

有些是被自然淘汰,比如有些传统龙舟头因造价昂贵无法延续。方绍晃提到他曾制作的一个龙头,选用的是去长白山采购的真鹿角,一对高达15万元,这样的龙头注定只能成为孤品。有些则是龙舟运动发展带来的必然。新组建的龙舟队通常以竞赛健体为主要目的,训练用的都是标准龙舟,日常并不配龙舟头,比赛时所配龙舟头使用的也大多是套模产品,价格便宜。如此一来,传统龙舟往往只在端午节时才划。但在偏远的地方或龙舟文化发展比较薄弱的地方,有时,一个村子连参赛人数都无法凑齐,便只能作罢。老龙头往往搁在并不遮风避雨的仓库中渐至朽坏。

形态各异的龙舟头虽然也在日益减少,但每年端午竞渡的时候,大部分还能看见。而柳叶桨则没有这么幸运,基本已经退出了龙舟舞台。自从被碳纤维桨取代后,它们大都被收进仓库,几年甚至十几年不见天日,渐渐为人们遗忘了,可惜了曾经的那片“柳叶桨溅桃花浪”的美景。

猜你喜欢
柳叶龙舟龙骨
屈原 端午 龙舟
架龙骨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龙舟
《金娃——龙舟》
柳叶青青
眼睛上面的柳叶
柳叶的午餐
识别真假龙骨
煅龙骨现代临床量效关系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