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资源整合与创新研究
——基于党史学习教育视角

2022-06-28 13:53
商业经济 2022年6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资源

张 晨

(上海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上海 20023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征程中建立了丰功伟绩,形成了许多伟大精神。这些精神是党的红色基因,承载这些精神的物质载体是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并强调,“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红色旅游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以开展红色旅游的方式了解党的历史,让这些红色资源成为弘扬革命传统、宣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我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先后印发三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红色旅游也被多次写入国家级政策文件中。与此同时,三期《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也陆续公布,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不断上升。学者们也以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形成比较全面、内容丰富的红色旅游体系。然而现有的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多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根据地,不能够完整反映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历程。本文立足党史学习教育背景,在界定红色旅游资源内涵的基础上,拓展红色旅游资源的时空范围,并提出整合创新开发建议。作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载体,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创新开发利用不仅丰富党史学习教材,也能够持续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

一、文献回顾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定义“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2011-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1840年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为主题、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范围。可见,红色旅游的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资源特征。因此红色旅游资源可以理解为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和建设活动中产生的包含爱国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精神的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精神,特别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本文的红色旅游资源特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全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先进文化的物质载体。

红色旅游资源是能激发旅游者动机的旅游吸引物,也是承载着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特殊功能的吸引物,红色旅游资源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红色旅游资源概念相类似的黑色旅游资源与遗产旅游资源上,如黑色旅游资源开发、遗产资源价值评估、遗产资源保护等方面,只有Li等对我国如何利用红色资源来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进行分析。国内关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主要围绕:红色旅游资源概念、红色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特点、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全国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及一些省域层面(如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等)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展开研究。

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由于现有红色旅游资源的研究多以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所以研究内容缺少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红色旅游载体,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的景点也相对偏少;研究区域多关注革命老区,对非革命老区关注较少。为了更加完整呈现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需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在更大尺度上拓展红色旅游资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让红色旅游资源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

二、红色旅游资源概况及特点

(一)红色旅游资源梳理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红色旅游资源称谓和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先后表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更加完整体现红色旅游资源承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文章选取上述三个具有国家级水平的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旅游资源数据来源,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85个)与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处计668个),共计6311个。结合红色旅游的概念和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对这些6311个红色资源进行分析,剔除一些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资源,如陕西兵马俑、瑷珲历史陈列馆、圆明园遗址、鸦片战争博物馆、伊犁州林则徐纪念馆等,选取39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7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47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然后将重合的资源进行合并,最终得到1037个红色旅游资源。其中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7月-1949年10月)的资源共854个,占82.35%;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1978年12月)的资源共82个,占7.91%;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8年12月-2012年11月)的资源共66个,占6.36%;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11月-今)的资源共35个,占3.38%。(见下表)

红色旅游资源各省(市)分布情况表

(二)红色旅游资源特征

1.类型特征

类型特征反映了旅游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体现了旅游资源的多重吸引力。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分类标准,红色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参照该分类标准,本文将1037个红色旅游资源分为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两个大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居住地与社区、综合人文旅游地、归葬地和交通建筑五个亚类;历史事件发生地、军事遗址与古战场、文化活动场所、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陵寝陵园等七个基本类型。总体而言,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为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2.质量特征

质量特征反映核心资源的等级状况。在1037个红色旅游资源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96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40个;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0个;既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又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35个;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28个;三者都是的有102个;被评为国家4A级至5A级共256个,占全部红色旅游资源量的27.4%,所占比例较小。可见我国红色旅游资源质量等级总体较低。

3.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反映红色旅游资源所反映的时期和代表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每个红色旅游资源所反映和代表的时代意义是不同的,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主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重重难关、开拓进取,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广大人民,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为主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实现强国大业,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主题。

4.集聚特征

集聚特征体现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具有尺度概念。就全国范围而言,红色旅游资源总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状态,全国各地都有红色旅游资源分布,但在京津冀、沪浙、湘赣闽、鄂豫皖、黔北黔西以及陕北地区有明显集聚。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见证了新中国不断发展的历程;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区域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重大事件的发生地,也见证了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发展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区域既是伟人故里又是中央苏区革命主要活动地;以大别山腹地为中心的鄂豫皖交界区域不仅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也是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战役遗址地;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区域成功突破反围剿实现革命历史转折;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地区则是象征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红色旅游资源集聚区域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完成和推进的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四件大事发生的主要区域相吻合。

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资源认定存在时间短板

作为集中反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精神的红色旅游资源,无论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多侧重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史迹,以及能够承载国家记忆的重要文物遗存。对于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行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取得成就和体现时代精神的载体关注明显偏少同,尤其是缺少反映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红色旅游载体,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示范区等未作为红色旅游资源。

(二)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受到体制机制制约

一是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属宣传、党史、文物、文旅、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纪委等不同部门或不同系统管辖,多头管理现象突出,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要求,缺少牵头统领,部门间高效的互联互动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复杂的权属关系导致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整合及利用难以高效联动。也由于资源归属和管理的相对分散,红色旅游资源小而散,“菜单多、套餐少”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红色资源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多地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缺乏高水平的总体发展规划指导。无论是“党史”学习教育还是地区旅游发展角度,缺乏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统筹规划,红色资源整合的主题、发展布局和要素配套缺乏方向性指导,资源整合受到很大影响。

(三)红色旅游资源吸引力弱影响小

一是红色旅游景点吸引力弱。以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为例,根据2020年8月21日携程旅行网游客对上海旅游景点的点评数量来看,在所有红色景点中一大会址点评量最多,为536条,而迪士尼为151640条,一大会址仅为迪斯尼的0.35%。二是红色旅游景点影响力弱。仍以上海为例,在一项公众对“上海城市文化标志性形象”的调查中,发现大众心目中上海多与外滩、东方明珠、陆家嘴等地方关联,缺乏与红色文化的联系。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红色旅游项目发展多依靠财政扶持,内发竞争和发展意识不强,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发展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红色旅游需求。二是红色文化和精神挖掘不够,红色旅游产品陈旧单调。红色旅游资源的展示机构和参观景点主要停留在简单陈列加文字配图,形式单调。对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见人、见史、见精神”新时代价值挖掘远远不够,教育方式也以理论灌输、说教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展品所代表的历史意义和思想内涵,使得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难以深入人心。三是对外宣传展示度不够。现有的宣传多为各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宣传,红色旅游形象或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次数和宣传渠道相对较少。

四、立足建党百年,彰显红色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一)拓展红色旅游资源覆盖范围,优化红色旅游景区供给体系

拓展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外延,扩大红色旅游资源评定认证覆盖范围。将一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标志性成就、代表性项目纳进红色旅游资源范畴,尤其增加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党的精神方面取得标志性成就的区域;除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外,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可以出台省市两级红色旅游景区名录,形成覆盖更加全面、内涵更加丰富、布局更加合理的红色旅游景区供给体系,塑造切合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并进行不断优化。

(二)充分认识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做好顶层设计

深刻认识红色旅游资源对于铭记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传播党的国际形象的重要意义,注重顶层设计。一是完善红色旅游资源的管理机制。在国家层面,要充分用好部际协调机制,促进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形成多部门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合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各地要因地制宜,在地方法规、行业管理、景区管理等方面探索不同部门间的协调机制。二是谋划十四五时期红色旅游发展政策制定。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兼顾提出“十四五”时期红色旅游发展目标、工作思路、重点任务,编制出科学的、有操作性、引领性的好规划。三是各地要做好针对性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对现在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红色旅游资源暂缓开发,并进行适当的保护;对适合进行开发的红色旅游资源预留发展空间;对山区、老区的红色旅游资源要创新模式,积极探索让当地百姓参与和利益分享的机制,通过红色旅游的开展带动当地人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三)打造百年红色文化工程,讲好初心故事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整合党史学习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初心文化公园,突出红色主题公园的教育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由于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和践行使命的历史见证,所以以“初心百年”为统一形象,按照红色起步线、蓝色发展线、绿色生态线三个主题进行旅游线路规划,分别彰显建党初心,改革开放初心和绿色发展初心,加快形成以红色旅游为引领,蓝色旅游、绿色旅游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其中红色起步线将红色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遗迹的串联起来,主要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牢记使命,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彰显党的初心。蓝色发展线串联起反映改革开放之后伟大成就的载体,如浦东开发开放主题展馆、北京规划展览馆等,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彰显改革开放初心;绿色生态线串联起绿色资源和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成绩,如浙江安吉余村,湖南湘西花园十八洞村、浙江奉化滕头村等,主要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中的先试先行,彰显绿色发展初心。

(四)强化跨区域联动,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

红色旅游资源是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历史事件在空间上多呈跨省域、跨县域的特征,因此不同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往往存在时空上的联系。要完整讲述红色故事,需要走区域整合和区域合作之路。区域合作不仅可以提升旅游者对红色事件的整体认知,还能够极大地拓展红色资源空间和市场范围,实现资源区域共享、产品整合开发、客源互送共享、线路串联对接。为此,发挥红色历史事件在组织和串联不同地区红色资源点中的粘合剂作用,整合不同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建立跨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探索共建、共营、共推的协同发展模式。也可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区域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建立红色旅游的跨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机制。

(五)数字赋能,提升红色旅游资源吸引力

红色旅游不能停留在“听、看”层面,还需要有更多的“参与、体验”。要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5G等信息技术,利用AR导览、互动游戏,增强现实或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提升沉浸式体验水平。既要通过全息投影、电子沙盘、电子翻书等多媒体互动技术,提升现有革命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的展陈水平;也要通过数字技术,提升红色旅游景区项目的可视化效果并进行智能互动,提升游客参与度和体验质量;还要将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通过红色旅游App等拓展红色旅游传播渠道,通过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旅游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等方式,提升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增值空间。

(六)融合发展,提升红色旅游的附加值

积极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创意旅游、研学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拓展红色旅游发展空间。推动红色旅游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整合地脉文脉,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丰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形成“红色旅游+地域文化+X”的发展模式,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向红色旅游品牌价值转化。积极融入文化创意元素,以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突破点,着力在内涵丰富、外观新颖、材质提升、轻量便捷上下功夫,推动红色旅游创意产品的开发,进而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增强红色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红色资源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我给资源分分类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