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直观操作 促深度学习

2022-06-30 22:33濮小松孟瑶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表象思考兴趣

濮小松 孟瑶

【摘 要】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正处在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直观操作,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具体表象,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实践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讲一讲等来获取新知,促进深度学习,从而获得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逐步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

【关键词】直观操作 兴趣 表象 思考 能力

直观操作学习,指的是利用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通过亲自实践,经过观察、分析得出关于教学事实的某种猜想和结论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正处在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操作,激发学生兴趣,建立具体表象,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实践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讲一讲等来获取新知,促进深度学习,从而获得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逐步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下面,笔者就这一方面谈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通过直观操作,激发求知兴趣,让学习开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他们的一般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及年龄特征来看,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顺利开启对知识探索发现的兴趣,且能伴随整个探究过程,也会更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方向,掌握真知。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笔者提前准备了剪刀、五角星、长方形硬纸片等各种含有角的图形和物体。每个学生依据课前预习要求也准备了相关图形或物体。还没上课,学生就互相讨论着自己带的物体情况,兴趣盎然,都期待着学习本课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课始,笔者利用多媒体在三角尺、纸工袋的两条相邻边上,以及钟面的时针与分针上套了红线,引导学生观察后,再隐去实物,只留下红线勾画的图形,指出“这些图形都是角”的概念。随后,笔者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剪刀、五角星表面上存在的角,并規范了指角的方法,以此预先突出“角有一顶点和两条边”的特征。然后,笔者让学生同桌间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表面上角的情况,并指名集体展示,同时让学生简单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对这些角的感觉。当然,为了让学生不局限于物体表面的角这个认识层面,加深建立表象,笔者在黑板上随即画了一个角,让学生进一步保留本质数学内容,排除非本质成分,认识真正的数学的角。这样联系生活、结合操作创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在持续的探索热情中开启了深入学习,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地位,从而让学生热爱学习,并乐于学习。

二、通过直观操作,建立具体表象,让学习畅行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解决这个矛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操作学习,通过直观操作建立具体的表象,从而使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让学习平稳行进,进而畅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一课时,笔者先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先摆27根小棒,再摆5根,然后通过“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迁移、类推,引导学生计算“27+5”时先将单根小棒合起来,并看到满十根捆成新的一捆,再与原来的单根小棒捆合起来。在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建立表象后,笔者请学生先与同桌交流“27+5”想怎样算,初步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然后,在学生展示操作和思考方法的同时,笔者利用媒体演示使学生加深对学具操作中蕴含的计算道理的体会,进一步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建立起具体的表象,理解了算理,一步步地深入学习,让形象思维顺利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也为培养数学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直观操作,引发学生思考,让学习提质

加里培林指出,任何新的智力活动在最初都应当不是这活动本身,而是外部的——物质或物化的活动形成的。只有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形成才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这就是说,“内潜”的智力活动最初都是从“外显”的操作活动开始的,后者是前者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直观教学,通过有效的直观操作,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主动地发现、建构知识,提升学习质量。

例如,教学“进位加法”中“9+2”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出示盒子里有9个皮球,盒子外面有2个皮球,请学生想一想:怎样摆就可以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桌间交流想法。在随后的集体讨论中,许多学生都想出了办法,他们说:“将外面2个皮球中的1个放到盒子里,这样盒子里是10个,外面是1个,一共11个。”笔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随即提出了摆小棒的活动要求:8根小棒分别和3根、4根合起来,摆一摆,想想怎样能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学生进行思考,开展操作和交流展示,进一步认识了“凑十法”,之后也自然而然地主动发现了怎样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8加几”等题目。这样,教师通过直观操作引发思考,使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深层建构了知识,其计算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四、通过直观操作,培养学生能力,让学习增效

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这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所以,教师对学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学一定要高度重视,要结合直观操作教学不断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让深层学习增效。

例如,在教学“表内除法(一)”单元中关于“平均分的认识”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操作:(1)分一分、比一比。把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并得出不同分法的结果:可以一堆2个,一堆4个;可以两堆都是3个;还可以一堆1个,一堆5个。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观察、比较,进而发现可以两堆个数不一样,也可以两堆个数一样,由此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分一分、圈一圈。8个桃,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让学生利用相关图片和圈的形式分一分,让学生在圈的过程中体会几个几个地分东西这种分法的实际意义。(3)分一分、摆一摆。把8个桃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让学生用圆片分一分,在尝试的基础上交流、演示,并在教师的带领下验证且规范分法,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把一个数量按规定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和方法。(4) 分一分、想一想。把12支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在认识了“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后,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操作,进而让学生明白:分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更深层次地体会不同分法的实际意义。在逐步深入的基础上,笔者再让学生想一想或用学具解决问题:“6个小朋友坐索道车,每车坐2人,要坐( )车。”学生明确题意后,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或操作,然后集体展示说一说分析解答方法。笔者在操作和思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具展示向学生指出:“像这样把一些物品(人)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车),求能分成多少份(车),可以用除法计算。”写出除法算式后,笔者让学生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除法的含义。这样,通过示范引导、尝试摆摆、讨论和观察,以及多层次直观操作等活动,学生深入学习,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丰富学习经验,培养了学习能力,拓展了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通过直观操作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手脑并用,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加深建立相关知识的表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深度学习中获得真知,提升能力。当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极为重要,这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效果,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尽的责任。

猜你喜欢
表象思考兴趣
表与里
表与里
透过表象看公式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