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
——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2022-07-07 08:59刘德宏刘倩饴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角长方形三角形

文|刘德宏 刘倩饴

数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想、实验、交流、推理等过程,从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的各个年级段、各个内容领域、各种类型知识的学习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

一、数学实验的内涵诠释

数学实验是为了建构数学概念、验证数学猜想、获得数学结论、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借助实物和工具,对实验素材进行“数学化”操作的一种学习方式。数学实验是认知、思维、情感等作用于现实环境并进行交互作用的“做思共生”“手脑并用”的具身认知活动。它具有下面几个特征:

1.基于数学问题的解决;

2.借助一定的实物和工具;

3.具有一定的活动场域;

4.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

5.指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探索性,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实验的教学价值

数学实验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猜想、验证、交流、推理等数学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从“接受”走向“创新”,从“离身学习”走向“具身学习”,达到“做学玩一体”“学思创共生”的教学质态。

1.运用数学实验,建构抽象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儿童的思维以具体现象思维为主。教学中,通过实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概念,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学习“体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组织下面的实验:在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里,第一个装满水,第二个放一个桃,将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倒满后,第一个杯子里还剩一些水,说明桃子占了一部分空间,也就是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接着继续进行实验,两个同样大的杯子,一个放一个桃,另一个放一个荔枝,往这两个杯子里倒满水,发现放桃子的杯子装的水少,放荔枝的杯子装的水多,说明物体占的空间有大小,在此基础上有机地揭示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通过这样的分步实验,学生真正理解了“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建立了空间观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数学实验,验证数学猜想。

猜想是发现的前奏,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然后组织实验,验证猜想,发现数学结论。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根据下图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有的猜出圆的周长比直径的4倍少,有的猜出圆的周长比直径的3倍多,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教师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拿出课前教师发的材料,选择三种材料量出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再算一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填写实验报告表。实验结束后,组织交流展示,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从而验证了同学们的猜想,在此基础上,揭示“圆周率”的概念,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操作、计算、验证、交流的过程,自主发现了数学结论。

3.运用数学实验,获得数学结论。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获取结果的过程。运用数学实验,实施问题驱动,让学生借助学具,通过计算、测量、操作等活动,自主发现数学结论,从而使深度学习真实发生。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时,教师精心设计实验步骤,组织学生分步实验,逐步得出数学结论。先让学生拿出两种三角尺,计算三角尺中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接着让学生再测量计算其他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算出181°,有的学生算出179°,有的学生算出180°,教师指出,由于测量的误差,所以算出来的内角和不一定一样,有没有避免这种误差的方法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想到撕拼、折拼的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是拼的时候有缝隙,有的时候不能拼成平角,教师设疑:能不能不破坏原来的三角形,推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想到把长方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根据长方形内角和推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90°×4÷2=180°,有了发现“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教师再让学生探索锐角三角形内角和、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有的学生想出撕拼、折拼的方法,更有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已知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从而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推理得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180°×2-90°×2=180°),这样也避免了操作的误差,同时进行了“思想”上的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运用数学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实验不只是简单的操作活动,而是在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从中积累思维活动的经验,培养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组织学生动手将圆形纸片平均分成16个小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演示将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128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接着组织学生讨论3个问题:①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③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也有学生想到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16个小扇形拼成三角形或梯形,根据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身心一体、心智统一,感悟到了数学思想,积累了活动经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三、数学实验的教学策略

1.培养问题意识,让数学实验有目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数学实验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引领学生的数学思考。要围绕问题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验前,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实验中,鼓励学生提问,对同伴、对方案进行质疑;实验后,发散联想,由此及彼,引发新的问题。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已经通过实验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时引导学生提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地展开了“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索。

2.优化方案设计,让数学实验有实效。

数学实验要有实效,优化方案设计非常重要。在实验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取得实效。一是积极开发实验材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积极开发实验材料。可用生活中简易的、便于操作的材料,如塑料吸管代替小棒、纸盒代替立体图形,也可以在网上购买一些质量较好的学具,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加工,自制教学具。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提升实验的价值。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不受教材的束缚,提供的材料可以是等底等高的长方体和圆锥体;可以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也可以是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还可以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材料进行实验,增加实验的体会,丰富实验的经验,提升实验的品位。二是提出具体明确的实验要求。让学生明确实验活动的要求是确保实验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实验前提出活动的要求,明确人员的分工,让学生明目标、知要求、懂方法、会分析、能总结,掌握实验的步骤,有序地开展数学实验。三是及时组织表达交流。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表达交流,梳理自己的实验过程,交流做法想法。怎样得到实验数据的?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要注意什么?还可以怎样表达?通过这样的表达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边的特征。学生交流方法:有的是左右对折,得出左边和右边相等;有的是上下对折,得出上边和下边相等;有的斜着对折,说明相邻的两条边相等,(如下图)由此得出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这样的表达,学生讲出了得到结论的思考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推理过程的展示。四是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运用。实验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数据中得出结论。例如,学习“可能性”时,将三张红桃扑克牌和一张黑桃扑克牌打乱后,反扣在桌子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哪种牌的可能性大?学生猜想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要求每组摸40次并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教师逐一让每个组汇报摸到两种牌的次数,并适时在课件上输入数据,现场汇总,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同步显示,随着数据的增加,统计表中汇总数同步增加,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两种直条同步上升,汇报结束,让学生观察统计图、统计表,形象直观地验证了猜想,在实验中、在图表中得出了“摸到红桃的可能性大”这一数学结论。

3.给足实验时空,让数学实验有过程。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实验,流于形式,没有给足实验的时空,未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验结论还未得出或部分学生才完成,就让学生停止实验。这种实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没有让学生得到真正的体验,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要创设人人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空,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想、实验、交流、评价、推理等活动过程,让全班学生都有时间去设计方案、操作实验、汇总结果、小组交流、补充修正、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个体能独立完成的,尽量让个体独立完成;需要合作的,协调好个体之间的关系,做好人员分工。有些学习内容,需要长时间实验,教师可以适当采取长短课结合的形式组织实验;对于测量一类的数学实验,有时需要更大的实验空间,可以延伸到教室外甚至校园外进行,如,100米、1000米有多长?1公顷有多大?需要在室外测量体验。这样的实验,才是真正经历探索过程的实验,才有真过程、真体验、真收获。

4.善于沟通联系,让数学实验有深度。

数学实验不能满足于操作的完成、结论的获得、方法的掌握,还要注重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异中求同,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寻求方法的一致性和思维的聚合性,从而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知识时,组织学生实验操作,想办法求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学生想出了下面几种方法:

方法一: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分成三个三角形;

方法二:从一条边上的一点出发,将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

方法三:从五边形中间一点出发,将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

教学不能到此为止,要抓住这一生成资源,及时沟通方法之间的联系,深度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究方法,其实第二种、第三种与第一种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存在着一致性。

方法一:180°×(5-2)=180°×3

方法二:180°×4-180°=180°×3

方法三:180°×5-360°

=180°×5-180°×2

=180°×3

如果用上面的三种方法,继续进行“思想”的实验,推导n边形内角和,同样存在一致性。

方法一:从一个顶点出发,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n边形内角和=180°×(n-2)

方法二:从一条边上的一点出发,将n边形分成(n-1)个三角形。

n边形内角和

=180°×(n-1)-180°

=180°×n-180°×1-180°

=180°×(n-2)

方法三:从n边形中间一点出发,将n边形分成n个三角形。

n边形内角和

=180°×n-360°

=180°×n-180°×2

=180°×(n-2)

5.延续实验热情,让数学实验有长效。

数学实验不仅仅满足于结论的获得,获得了结论并不代表着实验探索的结束。课堂教学仅是实验的一部分,我们要把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课内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使其常态化、长效化,让学生受益终身。得出实验结论后,可以引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走向探索的征程,也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继续深入探究。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课内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就用一个三角形,把三角形转化成其他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大胆实验。这样的问题引领,让学生感悟到实验中的转化思想、积累的活动经验能够在后续的实验中继续发挥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验热情,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6.加强学科融合,让数学实验有广度。

数学实验不仅要用到数学知识,还要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实验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过“正比例”后,组织学生进行“大树有多高”的实验,需要学生测量杆高、杆子的影长、大树的影长,其实在这个实验中,还用到科学学科的知识,即“不同的太阳高度,物体的影长不一样;同样的太阳高度,不同高度物体的影长不一样”,因此,要同时同地测量,才能准确计算出大树的高度。

7.重视回顾反思,让数学实验有经验。

数学实验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提炼实验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交流实验困惑及解决的途径,从中积累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真正从“经历”走向“经验”。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让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在表格中填写长、宽、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的面积,实验结束后,组织回顾反思,交流摆的过程和发现。有的学生说:“沿着长一排一排地摆,摆满后数一数”;有的学生说:“沿着宽一排一排地摆,摆满后数一数”;有的学生说:“沿着长摆一排,沿着宽摆一排,不需要摆满,只要用长边摆的个数乘短边摆的个数就可以知道摆满的个数,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样既方便,又省时间。”这真是创造性的思维!通过这样的回顾反思、交流启发,学生得到了好的经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数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方案,有效组织数学实验,引领学生经历实验过程、获得数学结论、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内角长方形三角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三角形分割问题
小长方形找朋友
有多少个长方形
三角形,不扭腰
铺瓷砖
三角形表演秀
巧替换,妙解答
如果没有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