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电视扶贫公益节目的创新发展探析

2022-07-08 09:29赵心
声屏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公益

□赵心

在社会飞速发展、媒介不断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扶贫公益节目应势而出,其以贫困地区贫苦百姓生活的变化为核心,以多元化叙事主体、多角色联动助力、多渠道帮扶济困、多媒体传播呈现为特色,既讲述了众多感人的扶贫故事,又塑造了许多无私的扶贫人物,成为缤纷的电视荧屏上的一抹亮色。

电视扶贫公益节目的发展历程与模式特点

我国电视公益节目萌芽于改革开放以后,主流电视媒体为适应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根据政治导向和社会需求,将公益元素融入到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与宣发包装中,既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更提升了观众对电视媒体的美誉度和信任感。在我国进入脱贫攻坚阶段的特殊时期,电视扶贫公益节目的出现成为电视公益节目类型中的全新亮点,也成为以更加深入观察或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社会大众进行国家扶贫宣传的窗口。扶贫公益节目作为电视公益节目垂直细分下的题材分支,拓展了电视公益节目的外延,分类更加细致具体。在内容为王的传媒时代,扶贫公益节目凭借其“言之有物”“言而有效”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重点。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2014年广西卫视《第一书记》便走入了全国观众的视野。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2016年河南卫视《脱贫大决战》和海南卫视《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开播,2017年央视社会与法制频道《决不掉队》开播,2018年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开播,央视电影频道《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线下电影明星探访调研活动开始,众多节目模式各具特色。

序号 节目名称 播出频道 节目定位 开播时间1《第一书记》 广西卫视 全国首档美丽乡村公益节目 2014.02.21 2《脱贫大决战》 河南卫视 大型使命类公益扶贫节目 2016.10.26 3《脱贫致富电视夜校》 海南卫视 大型脱贫攻坚公益栏目 2016.11.18 4《决不掉队》 CCTV-12 大型电视扶贫行动 2017.10.12 5《我们在行动》 东方卫视 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 2018.02.28 6 《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 CCTV-6 大型公益活动项目节目 2018.07.20

近年卫视频道较具影响力的电视公益扶贫节目

《第一书记》现场邀约第一书记进行特产推广,由现场100位爱心企业代表进行亮灯捐款,开创了面对面捐款帮扶的节目模式。《脱贫大决战》主要播放观察员嘉宾(特约记者)实地探访得来的河南各地贫困地区的视频,观察员、扶贫干部、贫困群众、评论嘉宾、全媒体主持人观察团现场讨论,爱心企业现场捐助的模式呈现。《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由外派记者实地探访扶贫地区,主持人现场采访当地干部、贫困群众并进行特产推广宣传为主。《决不掉队》主要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嘉宾到贫困地区体验生活,节目现场故事讲述,主持人现场对话扶贫干部、贫困群众、助贫企业,观众席评论员参与互动问答。《我们在行动》则以真人秀形式,每期邀约4-6位公益大使嘉宾到贫困地区体验三天两夜生活,竞选名誉村主任,记录助农日记,筹备主题特产订货会或发布会的模式呈现。《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则以电影人成龙发起,广大电影明星响应,参与调研贫困地区行动,用电影镜头记录和讲述星光故事,并以几次特色探访为主题,邀约调研明星现场讲述、文艺表演,评论员嘉宾、智囊团嘉宾出谋划策的形式,制作现场节目及最终呈现《星光》电影的模式进行。

电视扶贫公益节目以其扶贫宣传的全新形式和独特的节目宗旨和节目特点,在垂直细分日趋鲜明的公益节目类型和模式创办中独树一帜,一经播出许多观众热切关注贫困地区,积极帮扶贫困群体,助力脱贫攻坚。电视媒体创编扶贫公益节目也是主流媒体肩负使命和担当的表现,做好扶贫公益节目、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有利于弘扬主流价值观念,有利于坚定人民群众“四个自信”,彰显我国大国责任与风范。

电视扶贫公益节目的多元融合与创新之举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加深,电视扶贫公益节目在编创过程中也匠心独运,推陈出新,不仅在节目的制作模式上融合创新,在节目主题的选择、扶贫方案的落实、扶贫行动的开展和宣传推广的方式上,也均体现了多元交叉、多管齐下的特点。

“谈话+文艺+真人秀+直播”多模式融合表达。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赵聪曾指出,娱乐性是“度”的把握,而公益是“情怀”的延伸。电视扶贫公益节目的模式推展集多节目类型于一身,将公益元素融入、贯穿到节目模式的编创全过程,可谓颇费苦功,如《第一书记》集第一书记和帮扶嘉宾的“谈话”元素与爱心企业亮灯捐款的“娱乐”元素于一身;《脱贫大决战》《决不掉队》涵盖了“谈话”和“文艺”的节目类型,与扶贫干部、贫困群众、评论嘉宾对话,用嘉宾现场动情讲述的文演形式引起观众共情;《我们在行动》将扶贫公益元素进行“真人秀”综艺化表达,以名誉村主任竞选、农活体验、订货会呈现等多个娱乐环节设置推动扶贫公益行动的开展;《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将前期明星实地调研“直播”与后期现场明星“文艺”节目的演绎,与嘉宾“谈话”碰撞出助农扶贫产品产业的新思路新火花。电视公益扶贫节目模式的多类型融合,既是电视媒体教化大众、传播文明的软着陆尝试,也是其供给侧对节目模式编创的内涵与形式的改革探索。

围绕人物典型展开扶贫特色主题叙事。电视扶贫公益节目选题广泛,因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致贫原因不同,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缺少土地、缺乏技术、缺劳动力、缺乏资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交通不畅等不同题材均可成为创作素材,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展开,结合因地制宜的扶贫路径,节目主题显现多元化创新特征。如《脱贫大决战》节目中,河南光山县方洼村以“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的油茶产业和麻鸭产业为依托,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河南新县西河湾进行古村落风貌修复,依托古村落历史人文特色,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线、绿色生态旅游线、古色乡村旅游线,并开发古法榨油体验和油茶经济;河南嵩县三合村依托原生态自然资源,形成集山水风景、土房农耕、古村旧貌等要素的写生基地,开发手绘小镇、手工艺坊、布坊、豆腐坊并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河南范县韩徐村依托荷花塘建设荷花小镇,引入特色民宿,开发采荷挖藕、抓泥鳅、酿藕酒等沉浸式体验类深度游;河南济源市下冶镇陶山村依托特色石窑村落开发旅游线路,号召村民保留石窑风貌,村里统一规划发展。总之,虽同是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但扶贫开发着眼点却迥然不同,使观众深切感受到人间疾苦的千姿百态,体悟到扶贫干部工作的艰辛繁重,为贫苦家庭生活得到改善而欣喜,为党和国家举全国之力脱贫攻坚的信心、决心和智慧而喝彩。《决不掉队》《我们在行动》《脱贫攻坚战星光行动》等节目中的贫困发生地涵盖面跨越我国多个省市地区,依托办台实力与受众辐射,放眼全国站位高远。《第一书记》《脱贫大决战》《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则聚焦省域内贫困市县乡镇,搭载省域权威媒体力量,聚焦解决区域贫困现状。贫困问题中又隐含着顶层设计问题、民族信仰问题、生态治理问题、基础教育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等,故事载体却落到一位扶贫干部、一对贫困父母、一名乡村医生或一名乡村调查员的这种宏大主题的微观焦点,让电视公益扶贫节目更加贴近大众,打动人心。

媒体引智助力精准扶贫方案“A+B”创新推广。精准扶贫就是因人因地施策,要采取“输血+造血”的办法帮助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扶贫办及扶贫干部被派驻到贫困地区实地考察,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切实挖掘开发扶贫产业。电视媒体通过编创扶贫公益节目,依托主流媒体影响力带动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和热心公益的媒体人、明星贡献财力、智力等资源,帮扶者借助自身人脉资源拓展扶贫思路,迸发助贫火花。《决不掉队》中探访西藏当雄县牦牛牧业改革的“国有企业+牧户”模式;内蒙古锡林郭勒的“金融+企业+贫困户”模式;四川凉山的“学前学会普通话”政策的坚守,新疆策勒县植树治沙,发展红枣产业等。《脱贫大决战》中黄河滩异地扶贫搬迁的“李庄镇模式”;光山县的“多彩田园”政策,发展“产业+电商”模式;南阳桐柏县大石坡村的“稻虾共养”模式;濮阳清丰县赵家村“党建+食用菌+扶贫”模式;洛阳嵩县三合村“旅游+脱贫”模式。《我们在行动》中扶贫大使团队在新疆喀什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推广双膜小拱棚种植技术;在湖南省龙山县石牌镇“百合之乡”建立百合品牌和市场标准,发展百合产业链,开展轮作制进行百合和大豆轮作保养水土;在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推广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积极推进新菜品种植;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绿春县埃倮村建设红米合作社,开发“绿春红米线”;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邀请薇娅进行电商直播,贩售盘修、垛绣、刺绣工艺的青绣制品。电视扶贫公益节目所呈现的特色种植业的提质增收、脱贫致富后劳动力的回流、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的改善、医疗保健卫生事业的发展,一个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贫困帮扶方案,所凝聚的帮扶人和帮扶企业的巧思和心血,无不让人感叹。

“电视+广播+直播+电影+App”多维组建宣推矩阵。媒介融合趋势的加强成为电视公益扶贫节目的宣发亮点,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直播、短视频、购物APP专区、电影等多种媒介样态打造立体化、交互式融媒体传播矩阵,除电视扶贫公益节目自身宣传外,还注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包装推广。如《脱贫大决战》第三季特别推出河南卫视独有的传播样态,将贫困地区农产品入驻河南广电电商平台喜买网,通过专区直销和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产品销售;另外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大会,吸引客商到场认购;还通过河南电视台大型惠民公益活动《大象TV市集》,集节目展演与产品展销于一体,将精彩节目和实惠特产送到基层百姓身边。《我们在行动》在宣传推广上,一方面让明星、企业家公益大使在贫困地区切身体验生活,集思广益创建特产品牌,设计精装礼盒,组织现场订货会以及邀约李佳琦、薇娅等网红直播进行销售推广;另一方面,由明星、企业家公益大使通过“助农日记”环节,通过微博记述行程感悟,通过其自身影响力带动更多人关注扶贫工作,加入扶贫队伍。此外,东方卫视其他主持人或嘉宾在上海当地还进行进商超、进小区、进广场等地推活动,多途径帮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打开知名度与销路。

电视公益扶贫节目的叙事突围

电视媒体参与扶贫行动,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视媒体以直观的声画视效和实景纪实、全景展示、讴歌时代的方式,向社会大众呈现我国扶贫脱贫的主要成就,彰显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人民“四个自信”,唱响“两个一百年”的时代颂歌。电视公益扶贫节目在叙事层面突破公益节目刻板印象,重视打造节目独特风格,讲好富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助贫故事。

帮扶济困激发观众共鸣。贫困群体致贫原因不尽相同,每个贫困家庭的经历都有特别之处,节目叙事基本按照“贫困寻访——贫困呈现——贫困帮扶——行动开展——实效展示”的模式展开。不同于大多公益节目的悲情基调,当代电视扶贫公益节目的叙事重点在于脱贫途径,在于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的改变,因此叙事轻快、饱含希望和力量是其鲜明特点。节目往往将贫困家庭的苦难个案融入脱贫攻坚的宏大背景中,通过挖掘贫困家庭的致贫故事、贫困地区的地缘因素,通过正能量鼓励大家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帮助贫困家庭寻求脱贫途径,满足其心底渴望,助梦实现,从而展现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内容,激起观众情感共鸣,唤醒公众社会责任心与公益心,调动公众助力扶贫、贡献才智的主观能动性。

泛娱乐化下回归质朴初心。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冷凇指出,新型公益类节目聚焦“极致凡人”,放大“人情人性”,解码“幸福意义”,将“中国梦”与“个体梦”紧密结合,通过个体梦想的实现体现社会进步,通过公益愿望的满足实现主流价值。在泛娱乐化时代,别具匠心的电视扶贫公益节目从众多综艺节目类型中脱颖而出,正是把握了扶贫工作中那些真性情的平凡人追求幸福生活和人生价值的故事作为叙事内容,多维度、多途径展示贫困群体追求幸福、迈向新生活的过程。电视公益扶贫节目抛却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包装的虚无内容,以扶贫助困为核心,围绕探索脱贫途径和特色产品、产业开发等,设计节目环节,把控节目进程,体现了节目纯粹公益、助力脱贫的质朴初衷。

结语

2020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广电专项扶贫行动的通知》,要求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销助农、品牌强农的优势,推广“公益广告/节目+消费扶贫”“短视频/直播+消费扶贫”等模式,帮助贫困地区产品变产业、产值变价值、流量变销量,“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扶贫是长期的国家行为,广电助力亦应久久为功。电视扶贫公益节目应继续坚持塑造节目品牌,促进媒介融合,加强TV端与移动端联动,延展“电视+扶贫”新模式与新途径,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电视媒体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公益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公益
公益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公益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公益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