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思维下历史话语的当代表达
——以纪录片《中国》为例

2022-07-08 09:29祁彦淞
声屏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受众

□ 祁彦淞

随着新媒体日益发展,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断融合为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产传播环境,纪录片也迎来自身的创新变革,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制作思路,开拓融合传播途径走向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2018年6月发布了《关于实施“记录新时代”纪录片创作传播工程的通知》,该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纪录片“国家相册”功能,记录真实奋进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历史人文纪录片自然要承担起传播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人民民族自信的责任和义务。纪录片《中国》通过对生产传播方式转变的大胆尝试进而呈现出了一场极致的视听盛宴,为新时代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次有价值的范式。

新媒体视阈下纪录片的革新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社会环境和媒体技术的局限,传统纪录片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模式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新闻镜头,叙事视角也多以客观、中立、旁观等视角为主,表现手法单一,逐渐同质化。早期的电视媒体带有较强的宣传和教化功能,使传统电视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说教性。在传播的过程中,纪录片与受众是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受众是被动接受者,没有话语权。由此可见,在传统媒体背景之下,从纪录片生产创作角度而言,纪录片受制于“受众思维”,从而引发自身表现手法和形式的桎梏和缺失,受众需求得不到关照,处于得不到满足的状态,致使传统纪录片无法实现有效传播。

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媒体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给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更加自由且多元的生态环境。首先体现在创作思维方面,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消费性的新媒体“用户”一词更能突显如今媒体与观众关系的改变。如何满足具有自主性以及消费性的用户需求,不断对纪录片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以提供新鲜优质的内容和服务来吸引用户,了解用户,服务用户,满足用户,实现纪录片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的精准定位,提高受众粘度,使纪录片创作有的放矢,进而完成从“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变是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腾讯视频在2019推出的剧情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作为我国第一部剧情纪录片,该片突破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为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拓展了空间;而纪录片《中国》在叙事上采用主观的叙事视角,对史实内容也进行了艺术处理。不管是《风云战国之列国》的剧情化处理还是《中国》叙事视角的转变和对史实内容的创造性处理,都是创作团队为贴合当下受众的收视习惯的体现,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拓展了纪录片的创作空间,丰富了纪录片的创作内容和类型,以求实现纪录片的有效传播。

除了创作方面的创新拓展,在传播方面纪录片也进行了革新。当下新媒体的发展使受众与创作主体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及时交互,同时也推动纪录片在受众圈层的自主传播,进而实现了纪录片的有效传播,因此纪录片的宣传和发行也融入到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纪录片的宣发渠道空前增多,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哔哩哔哩等各类视频平台网站接踵而至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得新媒体逐渐渗入纪实影像领域发力发热。因此,新媒体社交平台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比如在微博中有汇聚各类纪录片信息的账号“全球纪录片联盟”。纪录片《中国》在传播过程中也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官方账号,建立了“纪录片中国”等相关话题,用户在观看《中国》的过程中可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可以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携带相关话题对纪录片进行讨论,使得纪录片《中国》的传播实现了跨圈层的有效传播。

这种革新与转变是新媒体环境下对用户从创作思维改变以达到内容上的满足,延伸至传播渠道的发展以完成个性化观赏服务的满足,可见新媒体的发展为纪录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不断变革创新,改变创作思维,丰富自身的内容和形式,极力满足用户需求。同时拓展传播方式和渠道,扩大纪录片受众群体和范围,从小众文化出圈实现纪录片的大众化传播。纪录片《中国》不管在创作思维上还是宣发上都迎合了大众传播的主体青年群体,是纪录片进行大众化传播的一次创新性实践。

史实的创新性处理

传统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戏剧式创作结构为主,结构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纪录片《中国》突破了传统戏剧结构,采用以多个中心人物及其相关历史事件为叙事脉络的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又称群像结构),并通过演员剧情化的演绎、立体化的情景再现,使人物影像体量大为丰富的同时,又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辉煌面貌。为了与历史题材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巨大时间跨度相匹配,纪录片《中国》采用对各个时代王朝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事件以点状叙事的方式进行了跨时代研究。在第十二集《盛世》中以阿倍仲麻吕、翟生和李巧儿、粟特商人米福山等人为基点,分别展现了唐朝政策的开放、婚姻的自由和商业繁荣,为受众呈现了盛唐非凡的气度和景象。每一个高光人物的生命历程在其所处时代中都是有限及短暂的,但每一个重大历史人物的生命又极其富有意义,使他们浓缩成时代轴上的一个个生命点。几个重要生命点的传承更替展览就形成了一个朝代的脉络,几个朝代汇聚又拼就了中国的古代历史及文化。如《春秋》篇章中孔子创立儒家思想;《视野》篇章中班超书写西域新历史;《基业》篇章中杨坚一统江山等,一个个人物生命点中的高光时刻串联描绘了浩瀚的中国历史图景。纪录片《中国》正是通过创作思维的转变,赋予受众以简单的历史故事刻画人物群像的震撼,突破纪录片创作结构的约束,将时代的画卷通过多个极具韵味的个人色彩点以展览的方式晕染开来。

在融媒体环境下为了迎合受众审美需求,开拓受众期待视野,实现史实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纪录片《中国》在遵循史实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合理的逻辑想象推演,并且在形式上通过电影化表现手法和戏曲舞台假定性美学的高度融合,实现了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影像艺术表达的写意性突破。如在《盛世》篇章中,一扇屏风就是一间房屋,李巧儿在换装更衣;翟生在石窟虔心朝拜,一幅壁画就是整个敦煌石窟,建立起“虚实兼备、以形传神”的美学风格,通过对场景的假定性演绎表达来构筑受众心理层面上的“真实”。纪录片《中国》正是借助这些假定性色彩浓厚的布景以及道具,以“虚、少、简、神”的“物、态、形”加之明星、演员对角色的扮演,丰富的神态表情和肢体动作以及观众的联想,使纪录片勾勒出写意性情境,延伸了纪录片内在的叙事时空,使纪录片突破了时空真实的限制,也延伸了外在受众的观感体验和想象空间。如《春秋》篇章中在构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情境时,“孔子”不是站在河边,而是静躺在潺潺的流水里,河面泛起的波光和衣袖卷起的皱纹,人和水融为一体,意境无穷。

除此之外,纪录片《中国》更加注重影像画面与声音系统的结合,试图在动态且极具意境的影像画面之上,贯之以相融的旁白人声、音乐音响等重要的抒情表意手段,以诗意声画的整体营造为受众勾勒出绘声绘色的中国历史文化篇章。其以音乐作为唱响中国之歌的主线,给予全片五个音乐主题:忧伤、欢乐、悲伤、爱情、希望,片中的拟音和音效以抽象、象征为诉求,由影像画面为抒情叙事出发点,使整个声音系统和写意镜头画面和谐融合,向受众吐露画面背后所隐藏的万千情绪,从而呈现独特的诗意美学风格。如《盛世》篇章中在描写大唐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的盛宴时,便用悠扬柔美的音乐配合古典诗词共创佳韵。

在纪录片《中国》的声音系统中,还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启用女声来对纪录片进行旁白解说词的配音,这一改变无疑是开拓了受众的期待视野,也打开了纪录片配音新的大门。此举将女性声音的柔美清澈和特有的灵性通过现代化的解说词注入到恢宏的历史叙事之中,使得历史韵味在具有力度的同时又多了一丝温度。富有情感和激情的男女配音联动叙事,也是打破传统纪录片一直以来讲究客观冷静的单一听觉僵局,给予观众独特的听觉享受。正是这种贴合时代的声音处理与舞台假定性结合才产生了贴近时代、贴近受众的诗意美。纪录片《中国》中对诗性声画的营造和融合,使得全片对中国历史的演绎不单单是叙事层面上画面单一的堆砌叠加,也不是简单纯粹的自然音响的嵌套,而是通过声画结合共造的视听空间传递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历史人文情绪,以一种对写意的极致追求来创造视听情境,从而引发对人物和事件的共鸣。

突破圈层跨界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社交平台层出不穷,使受众处于信息浪潮中,在增加纪录片传播时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纪录片传播的信息壁垒,使纪录片处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境地。即使有优质的内容,纪录片也很难被大众所熟知,因此纪录片的宣传和发行也成为纪录片成功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之下,跨界协作成为了这个时期纪录片创新的必然趋势,纪录片《中国》为了满足不同层级受众的多元审美需求,打造跨圈层传播模式,在演员选择上别出心裁,有以汪涵、何炅为代表的湖南卫视标志性人物,也有白海涛、焦刚为典型代表的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的老戏骨,更有以于朦胧、赖雨濛为代表的新生派实力偶像明星演员。这些气质、资历和性格皆不相同的明星人物所构成的流量网勾起了不同层级受众的观看欲望,为他们带去了与他们心中相符的那些名人的高光时刻。如在《天下》篇章中汉武帝刘彻的扮演者于朦胧,一直以清秀帅气的脸庞为粉丝所追捧,在节目中无需台词、只需凹情境的设定更是符合古典气质的于朦胧,呈现出的精致华丽圈粉无数等,相关明星、演员话题和纪录片话题在抖音及微博上热度不减。

与此同时,创作团队还推出了由黄轩、白敬亭、欧阳娜娜等当红流量小生来配音的《中国》明星配音版,明星圈层带给纪录片的传播助力效果也十分显著。利用明星配音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热点话题,微博热度持续升温,达到了极高的宣传效果,话题“群星配音版中囯”以6665.6万次阅读量登上微博热点话题榜第二,迅速为纪录片《中国》的推广奠定了牢固的粉丝基础。通过明星效应将纪录片的传播融入到“饭圈”文化之中,同时凭借纪录片自身的优质内容,为各明星、演员积累人气和受众好感度,以恰到好处的跨领域合作融合达到一种互利共赢的积极发展。纪录片与明星、演员的这种跨界协作,正是以新颖的风格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旧格局,从而实现破圈传播。

随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进行深入融合发展,拓展了影视内容信息与用户接触和互动的机会,突破时空局限,使得内容更快、更便捷的输出给用户,也使得传播实现“双向互馈”机制,传输内容的同时通过受众及时的反馈更好地优化内容品质。如纪录片《中国》微博官方团队在留言和私信里收到受众关于节目播放卡帧的反馈,便及时通过紧急排查找到问题所在,进而打造精品文化。此外,纪录片《中国》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共同播放。虽然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一定的式微,但是传统媒体依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存在着一部分坚守的忠实观众,传统媒体凭借自身的权威性也为播放的纪录片真实性做了强有力的说明。纪录片《中国》在不忘关照传统媒体老一代受众之上,更是借助新媒体平台引导了在新媒体中占主体优势的年轻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消费导向,新旧媒体融合共同助力中华文明不断传承与演进。

在新媒体视频平台的选择上,纪录片《中国》以汇聚青年群体的芒果TV为首发平台,开播即巅峰,以独具特色的诗性美学抓住了青年群体的审美需求点,并通过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可供随时随地交流反馈的“人人即媒体”的传播网,以自发宣传的方式,让纪录片《中国》取得了相当成功的传播效果。截至日前,纪录片《中国》在微博上的话题“纪录片中国”讨论次数达到了54.3万次,阅读次数更是达到了9.1亿次,让纪录片《中国》达到了一种“现象级传播”。纪录片《中国》在播放时,画面中会时不时弹出“上微博参与打卡互动”“上知乎和知乎答主热聊话题”等标语推动着节目多平台的宣发,这些新媒体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传播优势积累了相当的用户基数,并在此基数上为节目的传播增添了渠道。芒果TV网络播放量达2.5亿次,豆瓣评分8.6分,剧作的相关信息以5种语言在欧美及亚太地区的6个国家里传播,获得全球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在微博、抖音、小红书、快看漫画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纪录片《中国》掀起了一场场历史热、中国热。根据美兰德数据显示,纪录片《中国》的网络融合影响力位居2020年全网纪录片榜首,其融合传播声量及流量,更是摘得同期全网纪录片冠军。在《春秋》篇章中明星汪涵所饰演的“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接舆,一头杂乱的头发尽显疯魔,更是以“汪涵狂野波波头”迅速出现在抖音的热搜话题上。创作团队以片中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假定性诗性美学”配以符合新媒体群体话语感的极具网络特色的宣传文案“这,很中国”,打开了潜在受众观看此片的大门。纪录片《中国》通过别开生面的历史讲述构建青年的民族文化自信,让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继往开来。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破圈式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其自身顺应时代发展的困境,更是通过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拓宽了纪录片的生产传播路径,使得普罗大众对纪录片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期待。纪录片《中国》摒弃传统纪录片叙事的模式化窠臼,并在“真实性与假定性”的美学范畴中把握合理融合的契机,展现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的纪实语态和审美风格,为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呈现人物都提供了独特的有效参考。但纪录片《中国》这种主观视角的叙事方式的成功,并不代表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对史实进行随意拼凑,“真实性”永远都是纪录片创新发展的根基,期待未来创作者在保证不失史实真实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精品佳作。

猜你喜欢
中国纪录片受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