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湾流域水质稳定达标方案探索与思考

2022-07-11 13:24汪振松王政君冷玉波段余杰
水利技术监督 2022年7期
关键词:雨污河湾溢流

汪振松,王政君,戴 韵,汤 钟,冷玉波,段余杰

(1.深圳市深圳河湾流域管理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2.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1 概述

治水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治水所达到的效果,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全面消黑,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全面消除旱天污水直排、消除水体黑臭、工业废水和污水厂达标排放等。国家先后发布《水污染防治计划》《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支撑各地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第2阶段是长治久清,主要是在维持第1阶段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稳定水质,消除水质反复,实现稳定达标。主要工作包括大幅削减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提升污水厂进水浓度等。《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提升污水处理效率;第3阶段是生态活力,治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水生态修复、增强自净能力、打造滨水岸线和景观等。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914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1]。目前各大城市整治黑臭水体工作均已接近尾声,以消黑为目标的第1阶段治理任务基本完成[2],即将进入第2阶段的工作。

深圳河湾流域是深圳市经济基础最好、城市建设最完善的流域,涉及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和龙岗区。根据《深圳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实施方案》公示,2018年深圳河湾流域有黑臭水体22条,总长度为77.57km,在2019年底全部消黑。河道水质虽有好转,但未得到根本改善,大多数监测断面在雨天出现劣Ⅴ类,无法全年稳定达标。以下笔者在黑臭水体消除的基础上,通过对深圳河湾流域全面剖析,提出下一步实现水质稳定达标的方案,并以期能为类似地区的水质稳定达标提供参考。

2 流域水环境概况

深圳河湾流域位于珠江口东侧,东起梧桐山,西至珠江口东岸,北起鸡公山、羊台山、牛尾岭,南至香港新界四方山、四排石山[3]。流域面积596km2,其中深圳侧340km2,香港侧256km2。深圳侧含深圳河干流1条,一级支流5条,入海河流5条。至2019年约有人口583万,用水量188万m3/d,污水量148万m3/d,污水总处理量204万m3/d。

深圳河口国考断面的考核目标为Ⅴ类。通过黑臭水体治理,河口水质稳步提升。根据2018、2019和2020年监测数据分析,深圳河口旱季(1—3月、10—12月)水质达标率为37%、88%和89%,雨季(4—9月)达标率为3%、15%和65%。旱季虽已基本达标,但是流域应对雨季的能力不足,雨天水质波动较大,实现深圳河口断面稳定达标仍有一定的压力。以2020年5月11日降雨为例(见表1),流域降雨量约为37mm,多个河道断面出现劣Ⅴ类,深圳河口断面氨氮达2.57mg/L,需要4d才恢复至Ⅴ类。

表1 2020年5月11日降雨后深圳河口氨氮浓度

3 系统分析

3.1 市政污水管网

经黑臭水体整治后,深圳河湾流域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已基本形成,但是仍存在局部污水管网缺失、管段高水位运行、倒坡、变形等问题。尤其是龙岗片区,管网建设相比于流域内其它区有所滞后,李朗、东深供水渠、下水径等片区部分市政污水管网尚未建设,由沿河截流管转输至水质净化厂。至2020年底,流域市政污水管网总长度为1652km。

3.2 小区污水管网

截止2019年底,深圳河湾流域已完成正本清源的小区有5351个,完成率达96%。但是由于新增排水户私自接管、管理维护不善等原因,部分小区重回雨污混流状态,出现“返潮”现象。龙岗片区“返潮”率高达30%。另有部分城中村巷道狭窄,不具备雨污分流改造条件,采用总口截污,比如罗湖区的向西村、黄贝岭村等。

3.3 截流调蓄系统

截止2020年底,深圳河湾流域共有26条水系建设了沿河截流系统,总长度约为155.7km,基本覆盖流域主要干支流。截流形式以截流管或截流箱涵为主,另有部分截流槽分布于龙岗片区和草埔片区。除沿河截流系统,流域经黑臭水体整治后,仍存在38个总口截污和745个点截污。此外,流域内现有调蓄池2座,规模均为2万m3;在建调蓄池13座,规模为33.85万m3。

根据数据统计,2020年南山、福田和罗湖区通过截流进厂的污水量旱季约36万m3/d,雨季约48万m3/d,分别占水质净化厂处理规模的23%和26%,此部分污水量是造成溢流污染的根源。

3.4 水质净化厂

深圳河湾流域已建成11座水质净化厂,现状总规模为233.6万m3/d;在建3座,建成后总处理能力为258.6万m3/d。现状总处理能力为污水量的1.57倍。2018—2020年流域内污水处理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如图1所示。2020年11座厂日均处理量为200万m3/d,平均负荷率约85.6%,运行压力较大。雨季处理量明显高于旱季处理量,表明雨季有大量雨水进厂,一方面增加了水质净化厂的运行负荷,同时也降低了进厂浓度。进水BOD5浓度低于100mg/L的厂主要在深圳河龙岗片区。由于提标改造,流域内各厂出水水质较好,COD、BOD5、氨氮和总磷达地表水Ⅳ类标准,总氮达一级A标准。在各厂互联互通方面,已形成6条厂间调配通道,但是厂间调配以单向为主,且行政区之间缺乏调配,韧性不足。

图1 深圳河湾流域水质净化厂2018—2020年处理量变化图

3.5 暗涵

深圳河湾流域共有54段暗涵,总长约70.9km。在黑臭水体整治前,暗涵主要采用总口截污,在下雨时产生严重的溢流污染。2018—2020年,流域内凤塘河、新洲河北环段、皇岗河、金塘街渠、笔架山河等暗涵整治完毕,暗涵排口截污纳管,总口打开。暗涵整治后能够保证晴天水质,并且释放河道清洁基流。但是采用截污挂管的整治方式,并未从根源上雨污分流,导致雨天仍有溢流污染发生。2021年3月6日,对新洲河北环暗涵出口进行了持续加密监测,数据显示晴天总口出水基本稳定,随着下午4点降雨的发生,主要污染物指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降雨期间暗涵出口的水质仍不稳定,如图2所示。

图2 新洲河北环暗涵出口在降雨时的水质变化

3.6 排口

通过黑臭水体整治,流域内旱天污水直排已基本消除,但仍存在“跑冒滴漏”现象。由于正本清源不彻底等原因,仍存在部分混流排口。混流排口全部采用截流,保障旱季水质,但是在雨季会产生溢流污染。福田区7条河道明渠段排口总数为227个,其中混流排口数有74个。

3.7 污染源

城中村是流域重要的污染源。深圳湾流域城中村分布较分散,主要包括云石村,西仔围,白芒,麻磡村等,占流域面积的3%;深圳河流域城中村分布较集中,主要在龙岗区和黄贝岭等,占流域面积6.2%。此外,“三产”、“三池”也会产生严重污染。利用爬虫技术对流域内“三产”污染源进行抓取,结果显示菜市场、农贸市场、大排档、洗车、修车等共有2800处以上,管控任务艰巨。

3.8 主要问题

深圳河湾流域在消除黑臭水体后,要实现水质稳定达标,其主要问题在于流域正本清源、雨污分流不彻底,河道仍存在部分混流排口,截污系统仍在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导致雨季溢流污染的发生。同时,截流也会增加水质净化厂的雨季运行负荷,降低进厂浓度。为增加截流调蓄能力而建设大量调蓄池,投资巨大。

4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水质稳定达标的因素主要包括:溢流污染、面源污染、底泥、尾水排放及水动力等。溢流污染是导致河道雨天水质超标的主要原因。根据程鹏等人的研究[4],深圳河湾流域全年溢流污染占入河总污染负荷(除去水质净化厂尾水)的68%,雨季升至85%。其次是面源和底泥污染。在尾水方面,水质已达到准Ⅳ类标准,不再成为限制性因素,反而可以作为补水水源改善水质。此外,由于深圳湾为半封闭海湾,潮水的顶托使污染物进入深圳河干流后下泄不畅,相比于非感潮河道或河口有水闸的河道,水质恢复较慢,也成为影响深圳河水质的因素。

4.1 溢流污染

溢流污染对河流水体的危害主要有:营养盐超标、病原菌增多、溶解氧降低等[4]。根据2021年降雨期间监测数据,深圳河湾流域有溢流风险点约72个,包括晴天偶尔溢流点位12个,小雨溢流点位26个,中大雨溢流点位34个。其中,雨天溢流量大、溢流水质差的点位有14个。

溢流污染受到降雨、生活污水、管网沉积物、截流和溢流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5],而且存在初期效应,在溢流初始阶段污染负荷较高。

4.2 面源污染

在降雨作用下,大气沉积物被雨水淋洗带到地面或地面累积污染物被径流冲刷,经由排水系统收集、输送,或直接通过地表排入河流等受纳水体,形成面源污染。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具有随机性强、面积广、成分复杂等特点。随着黑臭水体整治中点源污染治理的推进,面源污染在流域水体污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估计,淮河流域入河面源污染占到50%[6]。

5 水质稳定达标方案探索

5.1 收集:坚持污水管网全覆盖、全分流、全收集,完善和优化污水收集系统

5.1.1污水管网盲区消除

对市政污水系统进行查漏补缺,尤其是龙岗片区。避免使用沿河截流管转输市政污水,确保污水全部纳入市政污水收集系统[7]。

5.1.2污水系统优化

定期摸查雨污混接错接点,并进行整改。对局部管径过小、倒坡或其他原因导致压力过大的管段进行优化。

5.1.3小区正本清源复核

对已完成正本清源的小区和城中村进行复查和整改,减少源头混流。城中村应结合城市更新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5.2 截流:针对突发漏排污水和初期雨水,优化截流系统作为保护屏障

5.2.1沿河截流系统贯通及优化

对流域内“总口”和截流槽进行整改,通过雨污分流予以消除。短期内无法达到雨污分流的区域改造为沿河截污,再逐步进行雨污分流。对沿河截流系统局部破损或缺失段进行修补,剥离接入的市政污水。

5.2.2排口溯源整治

对截流系统晴天来水进行分析,排口及支流(涵)按照排水类型、集雨区性质、出口高程等情况进行分类造册、溯源整治,剥离截流系统中的污水,降低旱季水量。

5.2.3排口改造,截流初雨

远期针对沿河截流系统中每个排口的具体形式,对排口进行精准截流改造,截流初雨至初雨处理系统,进一步保障河道水质。

5.3 调蓄:因地制宜实施污染雨水调蓄控制

初雨调蓄池是水体水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控制溢流污染、削减面源污染,远期还可用于调蓄雨水资源[8]。调蓄池的布局应统筹考虑城中村等重污染区域的分布、雨季溢流量、用地保障和系统完整性等多个因素。尽量设置在城中村等污染严重区域的下游,并且统筹协调污染雨水收集、进水水量和水质控制、排空、出水输送通道、处理方式等各环节。

5.4 处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5.4.1进厂浓度提升

外水来源主要包括清洁基流、地下水、总口、混流排口、施工降水等,“减外水”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基流进行复核,对排口的外水溯源,重点关注流量大、浓度低的排口;对排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统筹,实现三方联动,在排查、设计和施工3个环节查漏补缺,不断完善排查成果;继续推进正本清源、雨污分流计划,实现雨污分流后取消截污点;开展清水混入外水管成因调查,开展清基剥离及总口整治工程,减少清基入流;对施工降水进行处理后释放到河道,减少施工降水的混入。

5.4.2污水系统韧性规划

根据地形条件、现状水质净化厂分布情况、城市道路交通条件,在流域内构建应急调配系统,在污水处理设施事故期、检修期及提标改造期,将服务范围内的污水调配至其他设施进行处理,避免直排自然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提升污水系统的韧性[9]。至2030年,深圳河湾流域内厂间调配通道增加至13条。

5.5 管控:污染源长效管控

5.5.1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所有固定污染源实现“一证式”管理

严格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和《深圳经济特区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对所有固定污染源实行排放许可证管理,从源头减少进入河道的污染物。

5.5.2加强涉水面源污染长效治理工作

全面推进“三产”、“三池”涉水污染源以及城市面源的长效治理,严格监管执法。布局海绵设施源头削减污染,推动流域雨季水质稳定达标。

5.6 调度:全要素运行调度

打破行政、行业壁垒,构建流域“厂-网-河-城”全要素智慧水务系统,充分发挥设施功能,对设施进行统一调度,厂网河高效联动运行,保障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实现“一网全感知、一图展全景、一中心管控、一体化协同、一源全共享、一机通水务”的总体目标[10]。

6 结语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城市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圳河湾流域是典型的城市型流域,在完成黑臭水体消除后,水环境目标提升至水质稳定达标。通过对深圳河湾流域污水系统各要素系统分析,提炼影响水质稳定达标的关键因素,并制定涵盖源头、过程和末端的水质稳定达标方案,为其它类似流域的后续水环境治理提供方法和思路。下一步需要耦合流域内“厂、网、河、城”各要素搭建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对污水系统现状及水质稳定达标方案进行定量评估,从而优化方案各参数,达到流域精细化治理,最终实现流域长治久清。

猜你喜欢
雨污河湾溢流
市政雨污分流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市政管网雨污管道工程施工的质控对策研究
吉林省延吉市雨污分流改造及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利用理念的市政雨污分流改造对策
河湾春夕
具有溢流帽结构的旋流器流场特征及分离性能研究
耙吸挖泥船环保溢流筒不同角度环保阀数值模拟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项链
浅谈水族箱溢流原理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