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聚焦:《石壕吏》片段教学思考

2022-07-18 07:25万军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石壕吏叙事艺术聚焦

万军莉

摘 要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歌,叙述了官吏抓丁,老妇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叙事性较强,集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内容丰富,体式灵活,叙事简练,层次清晰,主题丰富。选点 聚焦不仅能 聚焦教学中重点 的问题,恰当选点 也能 使语文教学激情、激趣。尝试采取“选点 聚焦”的片段教学,聚焦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事艺术来共同构成完整的课堂架构。

关键词 选点 聚焦 情节梳理 人物形象 叙事艺术

叙事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叙事诗寄情于事、因事生情,通过写人叙事来表现诗歌的主要内容,其包含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凝练的人物形象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石壕吏》是三吏三别之一,是杜甫所作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叙事诗,通篇虽只有二十四句,但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石壕村的所见所闻,概括了人们因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悲惨、苦难的现实。汪灏对《石壕吏》的评价为:“举一家而万事可知,举一村而他村可知,举一陜县而他县可知,举河阳一役而他役可知,勿只作一时一家叙事读过。”[1]1291强调《石壕吏》中讲述的并非一家一户的事,所折射出来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所遭遇的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教师在教学《石壕吏》时,可以尝试进行选点教学,聚焦于情节、人物形象、叙事艺术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完整的课堂架构。但教师在进行选点教学的时候,要牢记只有点选得准,展得开,落得实,才能促进学生对《石壕吏》内容的掌握,才能将叙事诗的教学落到实处。

叙事诗往往是诗人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叙事简练,层次清晰。叙事诗教学不同于抒情诗教学那般无迹可寻,但人们往往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面对客观的故事情节却不知如何展开。教师在教学《石壕吏》时,可以聚焦于这首诗的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训练学生用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故事内容,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提升学生概括能力。

《石壕吏》中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教师在教学时,设置活动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划分层次。学生在概括情节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让用某人做某事(主语+谓语)的句式来进行概括,形成结论。按照故事情节,将这首诗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故事的发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概括为官吏抓人,交代了故事发生时间地点是傍晚的石壕村,人物为官吏。第二层次,故事的发展:“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概括为翁妇应对,交代了老婦掩护老翁逃走,出来应付官吏。第三层次,故事的高嘲:从“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直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概括为老妇智斗官吏,交代了老妇是怎样智斗官吏。官吏来到时,老妇就开始啼哭,一是为了软化官吏的心,而是掩护老翁逃走。老妇啼哭为三件事,一是二个儿子战死沙场,一个儿子也即将死去;二是哭诉家庭困难;三是哭诉自己年老还要挺身而出。第四层次,故事的结局:“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概括为诗人告别,“独”字反映出老妇已被带走,交代了老翁最终留了下来。全诗虽只有一百来字,但叙述出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层次清楚。师生理清《石壕吏》的故事情节之后,大体上能掌握整首诗的内容,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如,这首诗讲述了诗人经过石壕村时见到官吏抓丁,老翁迫不得已逃跑,老妇在家智斗官吏被迫让官吏抓走的悲惨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切勿让教师讲授代替学生的活动,要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在学习其他叙事诗时能够准确精炼的概括故事情节,把握诗歌内容。

叙事诗中诗人在叙事的过程刻画了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诗人所叙之事就是为了刻画出人物的形象,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人物所代表的大部分人的社会现状,进而披露现实。诗人所塑造出的典型人物形象,赋予了其独特的含义,教师通过解读诗人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味。《石壕吏》中杜甫塑造了老妇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同时也刻画了官吏、老翁、媳妇等次要人物的形象。教师可以聚焦于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侧重于老妇形象的鉴赏,适当鉴赏次要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形象背后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内容。

1.主要人物形象的鉴赏

《石壕吏》中杜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老妇形象,这个老妇形象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妇女同胞的形象,真实的反映出在安史之乱下妇女们的现实。诗人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妇形象呢?从诗中儿子与老妇的关系,老妇与老翁的关系,老妇与孙子、媳妇的关系,老妇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四方面来分析。

苦难的母亲形象。诗中是如何表现老妇这一形象的呢?从老妇与儿子的关系中展现老妇此形象,诗中“听妇前致词……二男新战死”这句话中看出,老妇的三个儿子都去了战场,在战场中已经死了两个儿子了,最后一个儿子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一天也会战死,试问哪个母亲经历儿子战死沙场这样的事不会悲痛,面对失去儿子的痛苦,老妇也只得无奈的接受。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千万劳动妇女的苦难的形象,当时安史之乱中,不单是老妇一个人是这样的情况,众多家庭中都是如此。

智慧、胆识过人的妻子形象。从老翁与老妇的夫妻关系中,展现出老妇智慧、胆识过人的妻子形象。诗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句表现出老妇为老翁能够成功出逃而去应付官吏。除此之外,诗中高潮部分,老妇智斗官吏的过程,也展现出其智慧、胆识过人。如“妇啼一何苦”,先是以哭动人,哭诉悲苦的家庭,以松懈官吏。再次,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表示自己愿意跟官吏们前去,为打消官吏们寻找老翁的念头,以及让官吏们好交差,帮助老翁成功潜回家。

富于牺牲精神的奶奶和婆婆形象。从老妇与孙子、媳妇的关系中,展现出老妇富有牺牲精神。诗中“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表示自己自愿前往战场做饭,既是为了护老翁的周全,同时也是为了儿媳和孙子能够生存下去。因为家中只有老翁具有劳动的能力,如果老翁被官吏抓走,家中的儿媳和孙子是完全不能够生存下去。老妇甘于牺牲自己,希望家中其他人能够生存下去。

善于斗争的平民妇女形象。从老妇与当时的社会关系而言,是一个善于斗争的平民妇女形象。在诗中表现在她与官吏斗智斗勇,以哭为手段,成功掩护老翁逃跑,自己挺身而出,打消官吏找寻壮丁的念头等等。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完老妇形象之后,可以让学生练笔,写一写你对老妇形象的认识和特点的把握。

2.次要人物形象的鉴赏

《石壕吏》中还刻画了次要人物官吏、老翁、媳妇的形象。诗人对次要人物形象进行了简单的描写,主要是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诗中塑造了一个蛮横、凶暴的官吏形象。诗中写到“吏呼一何怒!”一个“怒”将官吏们凶暴、无理的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从而突出老妇机智从容的人物形象。诗中对老翁的描写有两处,一是“老翁逾墙走”,表现出老翁出逃时的慌乱。二是“独与老翁别”,表现出老翁已经潜逃回来。诗人在诗中对老翁的形象塑造是一个受到战争迫害的人罢了。诗人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善良与可伶的儿媳妇的形象,诗中写到“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可能存在夸大的成分,但是诗人写出儿媳妇身处在这样凄苦的环境当中,也是受到战争迫害的人。诗中还一处未写明“如闻泣幽咽”,这里讲述了老妇被抓走,儿媳妇为她哭泣,表现出儿媳是一个善良之人。

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两个点需要注意。一是教师在选点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应当有所侧重,侧重于主要人物的鉴赏,不能将过多的时间花在次要人物鉴赏之上。二是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切记走进给人物贴标签的误区,不能直接给老妇安上机智的标签,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尋找出对应的内容,这是以教师的体验代替了学生的分析,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除了进行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教学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加深入的了解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形象,理解潜藏在人物形象背后的意义。

杜甫所作《石壕吏》,从叙事的角度上来说,其叙事艺术也较为丰富,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学习叙事诗中的叙事艺术,也就是学习语文表达的经验或是语文表达的技巧,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聚焦于叙事艺术,从叙事线索、叙事视角、叙事技巧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学习诗中叙事艺术,积累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提升写作技巧。

1.叙事的线索

《石壕吏》中的叙事线索清晰,以“我”在石壕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展开叙述。全诗按照时间的顺序,由“暮”(傍晚)到“夜”到“夜久”最后到“天明”,逐步深入[2]。全诗从作者到石壕村来投宿开始叙述,到诗人天亮后告别结束。前文讲到整个故事情节完整,层次清楚,从故事的发生一直到故事的结束,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紧扣。

2.叙事的视角

叙事的视角,顾名思义就是谁在叙述这件事,显而易见《石壕吏》的是由杜甫来进行叙述,也就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或是外视角来叙事。由旁观者来进行叙述的好处是比较客观和真实。诗人从他的视角出发,真实的反映了官吏抓人,导致人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的事实,进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现状,而没有在里面掺杂了私人的情感。但是诗人从旁观者的视角叙述是有限的,无法深入了解老妇及老翁等人的心理活动,只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的表现出来,无法窥探整个事件的全貌。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设计改写的教学活动。“在改写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变换视角,触及作者未描写到的角落。”[3]

3.叙事的技巧

《石壕吏》中作者使用了丰富的叙事技巧来叙述整件事,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详略得当,层次清楚,主题鲜明。诗中的叙事技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诗中主要用三个细节描写和一个典型场景的描写来使全诗变得详略得当,具有故事性,使故事变得紧张,扣人心弦。二是使用对比和在叙事中穿插抒情和议论,使全诗蕴涵丰富。

三个细节描写表现在诗歌中:一是“老翁逾逃跑”,引导学生想象老翁逃跑的动作,感受老翁逃跑时的慌乱,体会在战争下人们的换;二是“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里虽然没有交代哭泣的是谁,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所营造的一种压抑的氛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感叹老百姓在战争中的慌乱、压抑和痛苦。三是“独与老翁别”,引导学生想象“独”所包含了什么内容,既包含了战争使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又点化了主题,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一个典型场景的描写指的是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到“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描写了老妇与官吏之间的斗智斗勇的过程,对刻画人物形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石壕吏》中官吏的“呼”与老妇的“啼”,官吏的“怒”和老妇的“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其形象的描绘出官吏与老妇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突出老妇善良、勇敢的人物形象,将官吏凶暴的嘴脸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更加突出当时人们所遭受的苦难。杜甫在《石壕吏》中,不单单采用了叙事的手法,在诗中还融入了抒情和议论,“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在这两句中,单从表面上作者叙述了故事的结局,但慢慢深究下去诗人在这句话中融入了抒情,“一个‘独’字,倾注了诗人多少对国事的忧叹、对战争中苦难人民的怜悯。”[4]

《石壕吏》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叙事诗,情节完整,内容丰富,反映安史之乱给人们造成的苦难的现实。但在开展教学时时常会遇见困难,教师容易忽视叙事诗的叙事性,过于强调诗歌的主题。因而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聚焦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叙事艺术三个小点,共同建构成完整的课堂,帮助学生学习叙事诗,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把叙事诗讲好讲透,落到实处。

[1]杜甫.杜甫全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291.

[2]张楠.杜甫战争诗歌叙述视角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2):91-93+96.

[3]王晓静.让一颗千年的种子绽放新姿——《石壕吏》扩写改写指导[J].中学语文教学,2013(07):26-29.

[4]朱子辉.《石壕吏》的文学本位解读[J].语文建设,2010(06):48-51.

[作者通联: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石壕吏叙事艺术聚焦
刍议音韵学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金朵儿儿童文学系列作品的叙事艺术
以水墨而文学
三读古诗之我教《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