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展望

2022-07-21 09:24龙,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总产量现代农业粮食

王 龙, 李 秀

(1.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社会管理系, 陕西 西安 710021; 2.榆林市第八中学, 陕西 榆林 719000 )

1 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基本特点

1.1 现代农业的概念

(1)从科学技术应用角度论述: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具有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优点[1]。

(2)从能源利用角度论述:现代农业是指能源(石油)农业,这种能源(石油)农业以输入的能源(石油)超过输出的食物能为基本特征,打破了封闭式的农业循环体系,使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2]。

(3)从经济史的角度论述: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的非工业化农业而言的,它是在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非工业化小农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进而来的;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和企业化管理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专家们的看法各有侧重,但现代农业通常都是指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农业。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3]。

1.2 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与传统的“生存农业”不同,我国现代农业呈现出工业产业的三大特点:

1.2.1 生产流通商品化导致统一市场建立 我国现代农业的产销组织模式也同样表现工业产业的产销特征:首先,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必须在市场上采购,农资产品的生产厂家距离农作物的生长地路途遥远;其次,初级农产品的买家距离农户路途遥远,农户销售农产品大都需要面对市场风险,需要由专业化的组织负责销售。“两头在外”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具有鲜明的工业社会特征,也形成了我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

1.2.2 技术复杂化导致资本需求增加 我国现代农业也表现出复杂技术与资本的相互融合性,一大批企业纷纷进入现代农业领域。2019年1月,华为宣布将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合作,开发“海水稻”,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使土壤数字化,让盐碱地上长出水稻。华为整套方案的技术基础是建设基于联网农场理念的要素物联网系统;要素物联网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土壤等一系列农业生产要素数字化,具体实现步骤为:首先,在地上配置小型的气象站、通讯模块和高清摄像头;其次,在地下和地表则通过各种传感器对光照、温度、盐碱度等信息进行收集;最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送到华为的云端大数据中心,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和专家诊断,大幅度提高用水量、施肥用量和用药量的精确程度。由此可见,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含量极高,投资需求也极大。

1.2.3 从业者身份职业化导致行业协会产生 我国农业从业人口的基本特点是“种类多,数量大”: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标准,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五大行业,涉及种植业者、果农、苗圃工和养殖业者等59个工种,从业人口3亿以上。在此基础上,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也纷纷依法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信用社、农产品市场协会和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等行业组织,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大多数甲状腺结节病因不清。碘摄入量过多或不足都能使结节的发生率升高,所以要适碘饮食。如果是甲状腺结节有自主功能,导致了甲亢,要限制碘的摄入。 近些年,虽然甲状腺癌发病率大幅上升,但是并没有发现补碘与甲状腺癌发病率升高之间的相关性,甲状腺癌患者可以正常碘饮食。

2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布研究称: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增加到90亿;为了防止大规模饥荒,全球粮食产量需要增加75%。显然,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条件之一;本文选择新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变化情况做为分析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的切入点,按我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的快慢,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恢复发展”“快速增长”“增长乏力”和“再次增长”四个阶段:

2.1 恢复发展阶段(1949-1965年)

这一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整体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如图1所示,1965年粮食总产量相对于1949年而言,年均增长率约为4.5%,其中:1949-1957年,粮食总产量迅速从11 318万t增至19 505万t;1959-1961年发生三年自然灾害,我国粮食总产量先迅速下滑,1962年又止跌反弹至15 441万t;至196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又恢复增长至19 453万t,与1957年粮食总产量相当。

中国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缓慢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随着战乱的平息,社会逐步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2)中央组织农民大搞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1959-1961年,我国发生自然灾害,粮食大面积减产;为了扭转全国粮食生产下滑的被动局面,中央下大力气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958-1965年,全国共新建水库45 410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速度最快的阶段(见表1),有力地支持了随后我国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

图1 1949-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统计[4]

表1 中国水库建设统计表(截至2019年底)

2.2 快速增长阶段(1966-1990年)

这一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图2显示,1990年粮食总产量相对于1965年而言,年均增长率约为5.2%[8]。1966-1990年出现粮食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1)政府继续在农田水利工程上追加投资(表1数据显示1966-1978年全国共新建水库38 546个,期间新增水库总数占2009年以来全国水库总数的44.26%);(2)1973年,中央提出“43方案”,决定从西方引进化工生产设备(包括化肥生产设备),设备在80年代初全部投产[9],有力地支撑了粮食亩产迅速永久性提高;(3)1978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的生产力,促进了粮食产量的迅速增加。在这三项措施共同作用下,国家在没有破坏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成功地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6]。

2.3 增长乏力阶段(1991-2005年)

如图2所示,2005年粮食总产量相对于1990年而言,年均增长率仅为0.56%,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增加最慢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央开始重视“三农问题”,着手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推动中国粮食生产增加的“三大红利”均以释放完毕,农业生产亟待追加各项投资;另一方面也是当时中国的工业实力尚待加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清华大学教授文一的研究指出:只有当用于规模化生产的生产工具和手段本身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能够实现且有利可图时,加上对化学和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投入成为可能时,农业的全面机械化和现代化才成为可能,原始的小农生产方式才能完全结束[7]。由于当时中国并未开启第二次工业革命,粮食总产量增长乏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2.4 再次增长阶段(2006年至今)

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业实力在竞争中不断增强,这为中国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迅速增加。如图2所示,2019年粮食总产量相对于2005年而言,年均增长率高达2.7%。表2数据显示,同2000年相比,农村用电量持续增加,2019年农村用电量已增加到2000年农村用电量的4倍左右,灌溉面积也不断增加;同时,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在2015年大增,分别达到峰值111 728.1万kW和6 022.6万t后开始小幅回落。这说明,我国现代农业得到了工业技术的有力支持,正朝着合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随着工业装备在农业领域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总产量和单产恢复增加。表3数据显示,同2000年相比,2019年稻谷亩产提高了约12.6%,小麦亩产提高了约50.6%,玉米亩产提高了约37.4%。

表2 2000-2019年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统计表

表3 2000-2019年我国谷物产量统计表

新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说明,现代农业是一个“重资产”行业,需要国家集中力量投资于农田水利、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和电力等行业,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在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才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相一致。

3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3.1 长期矛盾:人多地少

一方面,我国农业从业人数多、农业人口占比大和户均拥有土地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亿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约占总人口的14%,户均拥有土地1.33 hm2;美国约有35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约占总人口的1%,户均拥有土地高达160 hm2;日本约有350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约占总人口的2%,户均拥有土地2 hm2。另一方面,由于土壤肥力有限,粮食每公顷产量的增加有一定的限度。表3数据显示,同2000年相比,2019年稻谷每公顷产量的增长率大大落后于小麦和玉米,只有12.6%;同时,小麦的每公顷产量5 629.5 kg和玉米的每公顷产量6 316.5 kg已经快逼近稻谷的每公顷产量7 059 kg,未来粮食每公顷产量增长潜力有限。14亿人口的基本国情使我们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人多地少”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3.2 中期困境: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缓慢

商业行会的发展是商业文明纵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实现政治、经济和日常管理的手段非常有限,很多协会职能由政府或企业代行。政府代行协会之职,由于不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很容易造成监管不到位的尴尬局面;企业代行其职,又由于很多企业过度追逐“低买高卖”,并不想真正搞好农业生产质量管理,造成农民与市民的合法利益遭受双重侵害的局面。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表面上看是企业商业道德败坏、政府监管不到位和社会诚信教育缺失所致,深层次原因是我国涉农商业协会发展迟滞的表现。

3.3 短期问题:信息化建设和冷链物流亟待加强

首先,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由于我国涉农商业协会发展迟缓,我国尚未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这已经影响了我国的食品健康安全。其次,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从农田到餐桌的不间断冷链物流体系耗资巨大,一般的农业企业没有能力投资兴建,致使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迟缓。

4 问题展望

4.1 长期矛盾的化解:认清“小农经济”的基本国情

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拉坦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模式是由这个国家的拥有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水平决定的。他根据历史经验和实际情况将世界农业生产模式划分为三大类,即北美模式、欧洲模式和东亚模式(见表4)。北美模式主要依靠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率;欧洲模式主要依靠土壤、肥料、良种和机械化的复合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东亚模式则主要依靠土壤、肥料和良种等生物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表4 世界现代农业的基本模式分类表

目前,我国有5亿农民,其中2亿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户均拥有土地1.33 hm2,处于日本模式和台湾模式之间,与美国模式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借鉴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农业发展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农业生产条件也不同,在有条件的地区提倡以“农业企业”模式或“种植大户+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农业生产也是合理的选择。

4.2 中期困境的突破: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地方政府应该考虑赋予这类村民互助经济组织较大的自主决策权,甚至具有提议修改地方法律法规的权力,以更好的保护农民自身的利益。由于村民互助经济组织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村民,同时还接受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监督,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由地方政府、大学及科研机构牵头,组织继续教育或科研合作也是发挥这类经济组织作用的重要措施。

4.3 短期问题的解决:推进信息化建设,投资冷链物流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国内以华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成果不断,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这些成果急需线下推广,以及在技术推广过程中不断进行的技术升级改造,这需要政府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另外,政府也需要投重资(或者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从农田村庄到餐桌的包括冷链技术的规范化、全链条农业物流体系。日本的经验说明,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必须有政府的支持与配合。

猜你喜欢
总产量现代农业粮食
珍惜粮食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11月化肥总产量继续下降
我国70年来粮食总产量增长4.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