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8-02 14:30霍文兰温俊峰刘玲娜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线下知识点教学模式

霍文兰,温俊峰,苏 婷,刘玲娜

(榆林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高等教育并非仅仅培养具备丰富知识储备的人才,更多的是教会学生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即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1]。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有师德与素养的教师和有独立思维、有思想深度的学生是大学最好的名片,也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意义所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有能力的优秀人才[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但一线教师上好每一节课,使课堂生动有趣,深入人心,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有能力优秀人才最为基本的环节。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创新,我们始终应把“打造优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一线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高质量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最基本保证。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在互联网普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突显现出其局限性[3]:(1)以知识灌输和传授为主导。在传统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教师将课堂教学关注点聚焦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方面,对学生能力提升和正确价值观养成的培养重视不足,只注重了“教”与“学”,而忽略了“教”与“育”的辩证关系。(2)“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内容。教师的备课、讲课遵循教科书、教材组织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给学生灌输教学内容,不关注学科前沿,不了解学科发展,就知识论知识,就内容论内容。(3)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50分钟的课,教师由始至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组织严密的“一言堂”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机械的接受知识的浇灌。显而易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不能实现高等教育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目标。本文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有机化学课为例,从教师自身职业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学核心内容的凝练、关键问题的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1 提升教师自身职业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关系、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认知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4-6]。教师职业认知能力的提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就教师职业特点而言,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认知能力可以归纳为: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1 敏锐的洞察力

教师的洞察力包括对自我、学生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三个方面的观察能力。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敏锐的自我观察能力,即对自己的个性、心理、情感、意志、品质、修养、言行、思想等多方面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果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思想模糊、意志薄弱、言行不一、品行不端,则无法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反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次要能敏锐感知学生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变化,进而了解学生的心智和个性发展特点,有助于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此外要能敏锐感知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动态。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案的出台会顺应时代的发展,给教育工作者指明前进的方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一种用兵作战思想,同样适用于教育教学。教师只有对自我、学生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有深层次的认识,才能给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营造感兴趣的教学氛围,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

1.2 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脑在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7]。教学活动是启发学生探索未知的过程,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缺乏想象力的教师,无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很难设计出生动的教学,营造有趣味的学习氛围。一个人的想象潜力是很大的,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为了让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好奇心是发展想象力的基础,教师是学生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因此作为教师应对周围事物和世界充满热情和兴趣,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好奇心。

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知识的广博和平时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具有丰富知识和善于观察事物的人,对事物更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积累科学文化知识,用慧眼去观察世界,用心灵放飞想象。

1.3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努力创新。为此,教师首先必须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如备课时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注重思维的发散,即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从多角度分析;激发自身的想象力,积极探索,敢于创新。

2 凝练教学内容

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教什么”,值得深思。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凝练,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体系是在尊重学科的知识体系层面上构建的,这就要求每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按照学生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对以学科知识逻辑顺序构建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应该明确所授内容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8-9]。而实现每堂课高质量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精准凝练教学内容的前提,是要对每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以核心知识点为节点的逻辑关系图。比如对有机化学课中物质物理性质讲解,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教材基本是每类有机化合物独立成章,每章都会编写此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的逐一讲解,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倦。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取决于组成物质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又决定着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最终决定物质的状态、熔沸点的高低、密度的大小和溶解性等。因此作为一名有机化学教师,在明确各知识点内涵前提下,深入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应让学生明白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设计关键问题

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凝练,已经形成若干核心知识点,通过对核心知识点的思想来源、反映的特定现象和前沿领域进一步分析,进而将教学内容由知识形态转化为问题形态,最终以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贯穿教学全过程。问题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易到难,难易适中。首先设计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内容和进度相关联,针对学生对先前知识的了解程度,结合本堂课核心知识点,同时注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对已设计的课堂教学问题进行逻辑梳理,理清问题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思路明确,逻辑清晰。以有机化学课为例,有机化学β-消除反应历程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β-消除反应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和消除反应的取向是本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即为本课堂核心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涉及已学知识“构象”的相关知识,如果直接引入,学生可能因先前知识的遗忘而跟不上本堂课老师的思路,因此本堂课首先设计的问题(1)交叉式构象的特点和表示方式是什么?β-消除反应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立体化学特征是本堂课最难理解的知识点,为了引导学生线上学习的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2):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为什么是反式消除?问题(3):反式消除反应产物一定是反式吗?本堂课通过消除反应历程的学习,学生要会用反应历程分析β-消除反应的取向。β-消除反应的取向一般情况下遵循Saytzefff规则,但规则仅仅反映的是普遍性规律,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Saytzefff规则的实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了本堂课最后的问题(4):所有β-消除反应的取向是否都遵循Saytzefff规则?整堂课围绕四个关键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全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4 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式教学,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外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自主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学业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10]。MOOC和SPOC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包括全课程微视频、全课程课件、资料库、单元测试题、阶段性测试题等,学习者不受时间、地域、场所的限制,可以灵活选择自己的学习。学生通过线上的自学,可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基本认识。MOOC和SPOC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资源保证。

智慧教学服务平台是以混合式教学为核心思想,集资源管理、网络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展示、在线测评、教学互动于一体的新一代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学服务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为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真正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转变。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明确提出,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笔者结合31年高等教学经历,近几年一直在探索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质性提升学生的能力。下面从教师创建线上教学资源、教师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学生拓展知识视野等四个方面阐述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教师创建线上教学资源

线上教学资源是保证翻转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笔者所在院校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MOOC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对我校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内容比较深奥,不利于调动学生线上学习主动性。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在线学习资源,因材施教。组织教学团队建设有机化学SPOC教学资源,包括全课程教学微视频、课件、课后练习、阶段性测试题等。资料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共享。有机化学SPOC教学资源已运行五个周期,累计页面浏览量近50万人次。自建的有机化学SPOC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适合的线上学习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了资源保证。

4.2 教师发布学习任务

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如何合理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教师对所授知识内容进行深度凝练,提出核心知识的关键问题,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提前向学生发布所学知识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先进行自主学习,对本次课堂所学内容做好课前预习,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

4.3 学生内化所学知识

面对面的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点,以关键问题为导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先组内讨论,用智慧教学服务平台随机点名方式,每组选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对汇报结果组织组间进一步讨论。教师对学生最终讨论结果进行概括,对普遍不太明了的问题作详细讲解,最后对本课堂知识点进行关联总结。通过智慧教学服务平台发弹幕方式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这种教学方式能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真正做到了从知识、能力到情感三大目标的培养。需要强调的是,线下的翻转课堂,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把控好课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规划,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同时在学生分组讨论阶段,要监督,并不断给以引导,不能让学生泛泛而谈,没有重点,漫无边际的讨论。

4.4 学生拓展知识视野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课后让学生完成一定量习题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绘制本堂课知识的思维导图,针对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发展趋势,让学生查阅相关知识,提交查阅资料或完成阅读报告。具体以有机化学课“芳香烃”的知识点包括教学为例。芳香烃的知识单环芳香烃、稠环芳香烃、非苯芳香烃。其中单环芳香烃是最基本知识点,掌握了单环芳香烃的知识,其他芳香烃知识相对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本堂课教师重点是对单环芳香烃知识进行凝练,提出问题,组织教学活动。稠环芳香烃和非苯芳香烃要求学生自学。石墨烯是稠环芳香烃的一类,目前,石墨烯是化学研究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为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课后让学生查阅石墨烯的性能、研究现状、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等资料,以总结性报告的形式完成任务。

5 强化过程性教学评价

过程性教学评价是指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业成果进行全方位、多形式、分阶段的考核评价。过程性评价的目标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坚持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专业化导向的考核原则,包含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力、态度、情感等的综合评价。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意义体现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将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评价;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持续推动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业成果的提升;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大多以终结性评价结合平时成绩等部分表现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考核,最终评价结果,卷面成绩占比较大。以榆林学院为例,教学评价理论课卷面成绩占70%,实验课卷面成绩占60%,其余为平时成绩占比,即理论课平时成绩占比30%,实验课平时成绩占比40%。平时成绩评定权重如表1。

表1 时成绩评定权重表

这种评价实质上还是以分数论能力。终结性教学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利于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极大地制约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过程性教学评价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过程性教学评价克服了终结性教学评价存在的不足。下面对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的过程性教学评价进行规划。

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教学活动特点,规划过程性教学评价。

5.1 课前教学评价

课前是利用MOOC或SPOC网络教学服务平台组织的线上教学活动。学生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可以观看视频、课件,通过做测试题进行自测,利用交互平台可与教师、同学交流。学生所有的行为,如在线时长、登录次数、参与线上讨论的次数等,平台都可以真实记录。因此,课前的教学评价能从实际出发,对每一位学生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5.2 课中教学评价

课中教学活动如果以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为主,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智慧教学服务平台如雨课堂、学习通等开展师生互动,比如扫码签到、随机点名、头脑风暴、弹幕反馈等。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参与意识、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意识等)也能第一时间被平台记录,获得准确数据。教师通过对学生面对面的观察,同时参照平台数据,对学生线下学习进行综合评价。

5.3 课后教学评价

课后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是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学习任务,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拓展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准确评价。

综上所述,对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的过程性教学评价指标归纳如下(见图1)。

图1 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的过程性教学评价指标

6 结语

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模式,顺应教学领域的发展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条件。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即实现了由教知识向教能力、教思维、教品德的转变。而且指导思想明确,核心要素清晰,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本文从教师自身职业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学核心内容的凝练、关键问题的设计、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五个方面,以有机化学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合理有效地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期望能给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们必须在不断探索中改革创新,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浪潮中,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发展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线下知识点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