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空的设想与隐现的契机
——对RoRI 报告《危机时代的学术交流》的解读与探讨

2022-08-10 01:38方志超
图书情报知识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术交流出版商评议

方志超

(1.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2.莱顿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CWTS),莱顿,2300AX)

1 引言

自2019年底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The COVID-19 pandemic),业已成为近几个世纪以来全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一次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1]。截至2022年4月,全球范围内已累计报告超五亿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包含逾六百万死亡病例[2]。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肆虐不仅给各国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干扰。

由于新冠病毒及其变种具有高传染性和高隐蔽性的特点[3],疫情的扩散在短时期内就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与经济后果,这迫使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快速开展基于科学证据的循证决策(Scientific evidencebased policy-making)[4]变得至关重要。作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证据的提供者和根本性解决方案的探索者,科研人员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中一马当先,历经了一系列观念认知与工作方式的变革[5-6]。除了对科研人员个体的影响,这场危机也对科研系统整体形成了强烈冲击。从针对新冠的紧急科研项目的资金分配,到实际开展新冠研究的科研能力与基础设施建设,再到科研成果的生产与评价工作,科研管理的全链条都在疫情的威压之下完成着自我适应与自我革新。其中,作为科研系统核心部分的学术交流系统,亦经历了一系列旨在强化危机应对能力的尝试与探索。这些尝试与探索,或广为接受认同,或暂时收效甚微,都立足于当前疫情时期的现实困境,勾勒了学术交流系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学术交流系统的核心在于科研成果的生产、评价与传播。在新冠疫情时期,快速且有效扼制疫情扩散这一紧迫的现实需求对学术交流系统提出了更加高效、更加开放的要求[7]。一方面,从需求端来看,科研成果将为药物研制、临床治疗、政策制定等活动提供科学证据。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评价与开放共享,有利于将高质量的科学工作尽可能快地纳入到公共领域。而另一方面,从供给端来看,新冠疫情的爆发激起了学术期刊投稿的“洪流”[8],短时期内积累起的大量新冠相关的稿件给学术期刊以及现行的同行评议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来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与来自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高压供给,合力促使学术交流系统在危机中寻求一条改革与创新之路。

1.1 《惠康基金会声明》:危机迫近中的变革承诺

在疫情爆发之初,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内的国际机构都对学术交流系统需承担的责任发表了声明与倡议[9-10]。其中,英国基金机构惠康基金会(Wellcome)所发布的《关于共享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科研数据与发现的声明》[11](下文简称《惠康基金会声明》)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惠康基金会声明》发布于2020年1月31日,即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之际。该声明呼吁全球科研人员、学术期刊、基金机构等确保新冠病毒相关研究发现与数据的快速与开放共享,以支持公共卫生对策、帮助拯救生命。在声明中,惠康基金会面向科研系统中的不同主体,拟定了五项推进疫情期间学术交流效率与透明度的承诺,具体包括:

(1)所有与新冠疫情相关的经同行评议的科研成果都应即刻实现开放获取,或者至少在疫情期间做到免费获取。

(2)在作者知情的前提下,期刊应将与新冠疫情相关的稿件在收到投稿后立即分享给世界卫生组织。

(3)科研成果在期刊正式发表前,应通过预印本服务器实现开放获取;或者在同行评议前通过其他平台实现开放获取,并明确声明基础数据的可用性。

(4)科研人员应尽快将与新冠相关的中期与最终研究数据以及用来收集数据的协议与标准,共享给公共卫生机构、学界和世界卫生组织。

(5)作者应知悉在投稿期刊之前分享稿件的数据和预印本并不会阻碍稿件在期刊上发表。

《惠康基金会声明》发布后,已收到160余家大学、学会、出版商、基金机构等组织的签名响应。其中,30余家头部学术出版商已明确承诺通过PubMed Central(PMC)和其他公共资源库对其出版的与新冠相关的内容及数据实现免费获取,以保障新冠相关研究及数据的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可复用性(Reusability)[12]。

此外,作为对《惠康基金会声明》的响应,20余家学术出版商与学术交流机构于2020年4月联合签署发布了《新冠快速评审倡议》[13]。该倡议呼吁同行评议制度涉及的各方主体,如审稿人、作者、出版商和期刊编辑等,共同采取行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新冠论文稿件的分流和评审的速度与效率。该倡议建议各方主体采取的行动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呼吁审稿人加快评审速度。在稿件被转投时,呼吁审稿人同意将自己的身份与原始评审意见共享给被转投的目标期刊,以缩短从投稿到发表所需的时间。并且呼吁审稿人对预印本进行评审,为后续正式审阅期刊稿件的审稿人提供参考。

(2)呼吁作者确保自己研究成果的预印本的可用性,同时尽快实现数据集、软件、模型等的可用性,以供重复使用。

(3)呼吁出版商和期刊编辑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前提下,主动推动稿件的预印本和基础数据的可用性,并积极参考稿件的预印本已获得的同行评审意见。

1.2 《RoRI报告》:对变革承诺的回访

综合《惠康基金会声明》和《新冠快速评审倡议》的内容,可以看出科学共同体在新冠大流行初期对完善学术交流系统拟定了四项基本承诺:其一是实现经过同行评议的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其二是提高科研成果的预印本可用性;其三是推动研究数据的开放共享;其四是促进快速高效的同行评议。签署《惠康基金会声明》的学术出版商们代表了全球科学文献出版的绝大部分力量,一场在科学共同体内孕育布局多年的变革似乎在疫情导火索的引燃下即将轰轰烈烈地爆发。两年已然过去,疫情仍未平息,那么在疫情之初提出的这些学术交流的变革承诺是否已经实现?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欧洲科学学研究机构(Research on Research Institute,RoRI)于2021年12月发布了题为《危机时代的学术交流》[14](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 Times of Crisis)的科学报告(下文简称《RoRI报告》)。该报告由来自荷兰莱顿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德国大众基金会等大学和基金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Springer Nature、eLife、MIT Press、Hindawi、PLOS等学术出版商代表共同编写,传达了学界和业界对于学术交流系统发展与变革的认知与看法。《RoRI报告》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回访疫情爆发初期由《惠康基金会声明》倡导的学术交流的变革承诺,到2021年中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落实。结合前文总结的四项基本目标,《RoRI报告》致力于回答以下具体的研究问题:

(1)有多少经过同行评议后发表的新冠论文实现了开放获取?

(2)有多少经过同行评议后发表的新冠论文有可用的预印本?

(3)有多少新冠相关成果实现了基础研究数据的开放共享?

(4)面向新冠相关的论文稿件,期刊的同行评议过程是否得到了加速?

在征得《RoRI报告》负责人、荷兰莱顿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CWTS)副主任Ludo Waltman教授的同意与建议后,本文对《RoRI报告》中涉及的主要研究问题与发现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以之为基础,对后疫情时代学术交流系统可能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展望。

2 《RoRI 报告》中的数据与方法

为描述学术交流系统发生的变化,《RoRI报告》采用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RoRI报告》除了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新冠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信息、开放获取状态、预印本可用性等进行定量研究之外,也通过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手段对论文作者以及学术出版商的看法与行动进行了调研。本小节对《RoRI报告》中使用的基础数据与主要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

2.1 基础文献计量学数据集

《RoRI报告》使用的基础文献计量学数据集来源于由Digital Science公司于2021年5月提供的Dimensions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了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经过同行评议后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发布于不同预印本服务器上的未经正式同行评议的预印本,为研究不同发表形式的科研产出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计量学数据支撑[15]。

通过在科研成果的标题与摘要中检索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字段,《RoRI报告》发现在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的时间窗口内,累计发表了新冠相关的经同行评议的科学论文148,072篇(下文简称“新冠论文”),以及预印本39,329篇(下文简称“新冠预印本”)。样本论文的文献计量学信息,如期刊来源和出版商信息等采集自Dimensions数据库,而具体在线发表日期则来源于Crossref记录的科研成果的DOI号创建日期[16]以及预印本服务器记录的预印本发布日期。

2.2 新冠论文的开放获取状态

《RoRI报告》利用科学论文的开放获取数据库Unpaywall(https://unpaywall.org/)对基本文献计量学数据集中新冠论文的开放获取状态进行了查询。参照Piwowar等学者[17]提出的开放获取分类体系,《RoRI报告》将开放获取状态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

(1)金色开放获取(Gold open access):成果通过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实现的完全开放获取;

(2)青铜开放获取(Bronze open access):成果发表在订阅型期刊但可以通过期刊免费获取,只是没有允许重复使用的许可;

(3)混合开放获取(Hybrid open access):成果发表在订阅型期刊但可以通过期刊免费获取,并且拥有允许重复使用的许可;

(4)绿色开放获取(Green open access):成果发表在订阅型期刊且不能通过期刊开放或免费获取,但通过发布在预印本服务器、开放获取资源库上实现开放获取。

为避免重复分类,《RoRI报告》将已在期刊上实现开放或免费获取的论文优先归类为金色、青铜或混合开放获取。唯有当论文未实现期刊渠道的开放或免费获取,但在预印本服务器或其他公共资源库中可免费获取时,《RoRI报告》才将其归类为绿色开放获取。

2.3 新冠论文的预印本可用性

如何较全面且准确地识别同行评议论文与其预印本之间的配对关系,一直被视为一个技术难点[18-20]。《RoRI报告》综合使用了三种数据来源,以对基础文献计量学数据集中的同行评议论文与预印本进行匹配,判断哪些同行评议论文实现了预印本的可用性。

第一个数据来源是Dimensions数据库记录的同行评议论文与预印本之间的匹配关系;第二个数据来源是Unpaywall数据库识别的同行评议论文的预印本链接;第三个数据来源则是bioRxiv和medRxiv等预印本服务器提供的预印本的期刊发表信息。尽管通过以上三个数据来源可以在较大规模上识别同行评议论文与预印本的配对关系,但仍会因为链接识别不完全、预印本作者未录入期刊发表信息等原因,导致配对关系的遗漏。这也是《RoRI报告》在分析预印本可用性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之一。

2.4 面向预印本作者的问卷调查

为深入了解新冠预印本作者在预印本发布、期刊投稿和同行评议等方面的经历与感受,《RoRI报告》面向预印本作者开展了一项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研究。在2021年5月20日 至2021年7月14日 期间,《RoRI报告》团队向12,230名在arXiv、bioRxiv、chemRxiv和medRxiv上发布新冠预印本的通讯作者发送了在线问卷邀请。问卷调查工作共回收来自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效答复673份,答复率约为6%。

问卷共包含36道子问题。除了对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如性别、地区、学术年龄、学科背景等)进行探访外,问卷主要调查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受访者发布预印本的历史和动机;其二是受访者在预印本中的数据分享状况;其三是受访者所发布预印本的后续情况(如收到的反馈和期刊投稿结果);其四是受访者未来继续发布预印本的倾向。

2.5 面向学术出版商的案例研究

由于《RoRI报告》团队中有多位来自不同学术出版商的代表,他们为解读疫情时期学术出版商所采取的改进学术交流系统的策略提供了大量的案例资料,如数据分享政策、同行评议政策、预印本政策等。此外,在定量研究疫情时期的新冠论文投稿量、投稿时间、论文发表时间方面,部分学术出版商代表也直接提供了相关一手数据。

3 《RoRI 报告》结果的梳理与讨论

3.1 开放获取的普及

通过Unpaywall对近15万篇新冠相关的同行评议论文的开放获取状态进行查询,《RoRI报告》发现大约88%的新冠论文已经通过不同形式实现了开放获取。图1展示了不同月份发表的新冠论文的开放获取状态及类型。各月份中开放获取类型的占比基本相同。总体来看,大部分(44%)新冠论文是通过直接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实现金色开放获取。其次,28%的论文属于青铜开放获取,即由订阅型期刊免费提供,但并不提供允许重复使用的许可。这也意味着并不能保证在疫情过后,这些论文仍然可以免费获取。另有10%的论文实现了混合开放获取,即可以在订阅型期刊上免费获取,且拥有允许重复使用的许可。最后,还有6%的成果不能在期刊上开放或免费获取,但它们在预印本服务器或者公共资源库中实现了绿色开放获取。

图1 发表于不同月份的新冠论文的开放获取状态与类型分布Fig.1 Breakdown by Open Access Status for Monthly Number of COVID-19 Papers

在学术出版商层面,《RoRI报告》选取了19家学术出版商,以分析这些学术出版商旗下新冠论文的开放获取状态。这19家学术出版商包括15家出版新冠论文数量最多的出版商,以及另外4家参与《新冠快速评审倡议》的出版商。其中,除IEEE外,其余出版商均签署了《惠康基金会声明》,承诺推动疫情期间学术交流系统的变革。图2展示了由这19家出版商出版的新冠论文的开放获取状态及类型。除了MDPI、Frontiers、PLOS、JMIR、Hindawi、PeerJ、eLife这7家开放获取出版商旗下的论文几乎都以金色开放获取的模式发表外,其他出版商旗下的绝大部分新冠论文也都以不同形式实现了开放获取。其中,青铜开放获取占了较大份额,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在疫情期间这些论文仍能被免费获取,但在后疫情时代,它们的开放获取状态将变得难以预料。

图2 19家学术出版商出版的新冠论文的开放获取状态与类型分布Fig.2 Breakdown by Open Access Status for COVID-19 Papers of 19 Selected Publishers

在对新冠预印本作者的问卷调查中,也有8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同行评议成果已经通过特定的形式实现了开放获取。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疫情初期拟定的开放获取承诺基本已经实现。绝大部分的新冠论文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跨过订阅的壁垒,供全社会阅读使用。

3.2 预印本的空缺

在《RoRI报告》对新冠预印本作者的问卷调查中,约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2020年前没有发布过任何预印本,而新冠大流行推动了他们对预印本这一发表形式的接受和使用。多数受访者表示“提早且快速传播研究工作”和“实现研究工作的开放获取”是他们发布新冠预印本的主要动机。图3展示了2015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RoRI报告》涉及的所有预印本服务器上发布的预印本数量的逐月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疫情全面爆发的2020年间发布的预印本总数比2015年发布的预印本总数多出约150%,印证了近年来预印本数量的快速增长[21]。但尽管近年来预印本数量呈显著上涨趋势,图3显示在2020年至2021年间发布的新冠预印本只占总体的较小部分。

图3 2015年至2021年间预印本数量月度分布Fig.3 Monthly Number of Preprints between 2015 and 2021

基于预先识别的经同行评议的新冠论文与相应新冠预印本的匹配关系,图4以发表月份为单位,展示了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每月发表的新冠论文中有相应预印本的论文的比例。整体来看,有预印本的新冠论文的比例基本稳定在5%左右,而大约95%的经同行评议的新冠论文未发现有可用的预印本。大规模的预印本空缺,证明疫情初期拟定的关于提高预印本可用性的期望落空了。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在于bioRxiv、medRxiv等预印本服务器为加强质量控制而决定不再发布某些类型的新冠研究[22],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在大多数情况下,科研人员自身并没有选择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发布他们的工作。而以新冠预印本作者为受访者所观测到的对预印本的乐观支持的态度,可能只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

图4 每月发表的经同行评议的新冠论文拥有相应预印本的比例Fig.4 Monthly Percentage of Peer-reviewed COVID-19 Outputs with a Link to a Preprint

3.3 数据分享的缺失

2020年5月,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一篇评估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或氯喹(Chloroquine)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负面效果的文章[23]。该文发表后不久,便在一封由近200名临床医师、医学研究人员、统计学家和伦理学家等联名的公开信中受到了严厉批评[24]。公开信主要质疑了这篇文章的数据准确性,并批评了作者未履行数据分享义务。2020年6月,这篇文章被作者撤回,成为了新冠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撤稿事件之一。这次撤稿事件促使《柳叶刀》修改了期刊的作者和审稿人指南,其中便包括要求稿件必须包含明确的数据分享声明,以确保基础数据的可检验性和可复用性[25]。这次撤稿事件也从侧面反映出数据分享对于保障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以及疫情初期出版商们关于数据分享的承诺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为了说明学术出版商在实践中如何应对这类挑战,参与《RoRI报告》撰写的出版商代表通过案例研究,介绍了他们为促进数据分享所采取的措施。参与了《新冠快速评审倡议》的出版商们认同强化数据分享政策是一项重要举措,为此他们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组来处理这一问题。该工作组有两项工作目标:其一是确保签署《新冠快速评审倡议》的出版商都能保证作者在新冠相关的论文稿件中附带数据可用性声明,或至少说明“可应要求提供数据”,以增进作者公开数据的可能性[26];其二是协调签署《新冠快速评审倡议》的出版商之间面向作者的数据政策与指南,保障这些数据政策与指南的公开透明。

为实现第二项工作目标,数据分享专门工作组要求参与《新冠快速评审倡议》的出版商在FAIRsharing[27]中注册各自的数据分享政策,以此为平台来协调新冠研究成果的数据管理和分享工作。FAIRsharing可用于登记来自出版商、基金机构和其他组织的数据政策和这些政策推荐使用的数据存储库与(元)数据标准。通过FAIRsharing进行数据政策登记注册可确保政策可被发现、可被引用、可被比较。截至2021年12月,参与《新冠快速评审倡议》的出版商们已在FAIRsharing上注册了14项数据政策。这些数据政策总计推荐了137个数据存储库,并参考了27个(元)数据标准[28]。

虽然签署《新冠快速评审倡议》的学术出版商采取了实际行动来推动和指导新冠成果的数据分享工作,但仍有较大数量的出版商并未加入该倡议。《RoRI报告》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对数据分享承诺的实际履行状况进行了分析。在《RoRI报告》面向新冠预印本作者的问卷调查中,47%的受访者表示已公开了研究的基础数据,22%的受访者表示已在预印本中声明了数据可应要求提供,仅有13%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分享他们的数据。虽然面向预印本作者的调查呈现了一幅相对乐观的数据分享图景,但基于新冠论文和预印本文本内容的实证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例如,Lucas-Dominguez等[29]学者发现在疫情初期发表的近6,000篇新冠论文中,大约只有800篇论文(13%)通过补充材料或存储库分享了基础数据。类似的低数据分享比例也见于新冠预印本当中。例如,根据Collins和Alexander[30]的研究结果,在bioRxiv上发布的新冠预印本之中,有28%的预印本公开分享了研究数据,但这一比例在medRxiv、arXiv和SocArXiv平台分别只有15%、13%和12%。Larregue等[31]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只有11%的在medRxiv上发布的新冠预印本公开了基础数据。

虽然上述研究各自对于数据分享的定义有所差别,但它们基于较大规模的数据集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实践中,新冠相关研究成果的数据分享程度仍然很低。科研系统中的学术出版商、期刊、研究人员等利益相关者尚未大范围落实疫情初期所拟定的数据分享的承诺。

3.4 快速同行评议的推进

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系统在疫情时期遭受了巨大的压力。除了大量涌现的新冠相关的投稿外,所有学科的非新冠相关的投稿也迅速增加,造成了整个同行评议系统的拥堵[8]。为了在维护同行评议严谨性的基础上加快同行评议进度,以推动针对新冠相关稿件的快速同行评议,部分签署了《新冠快速评审倡议》的出版商建立了快速审稿人的数据库,并合作构建了出版商之间转移被拒稿件和审稿意见的程序。

《RoRI报告》采用了广义的同行评议的概念,即不仅考虑期刊邀请审稿人进行的评议活动,也考虑期刊编辑部开展的各种质量控制活动。为了验证新冠论文的同行评议过程是否得到了加速,《RoRI报告》选取了100本在2020年4月收到了至少10篇新冠论文投稿和至少10篇非新冠论文投稿的学术期刊,并利用出版商提供的论文投稿时间和论文在线发表时间,分别计算了这100本期刊发表新冠论文和非新冠论文的平均时长(即从投稿到发表的平均天数)。图5根据每本期刊发表新冠论文的平均天数和发表非新冠论文的平均天数,将100本期刊置于二维坐标系内,并依据期刊的出版商做了颜色区分。几乎所有的期刊发表新冠论文所用的时间都比发表非新冠论文所用的时间更短,但这种时间长度的差距在期刊之间也有着显著的差别。例如,Elsevier旗下期刊发表新冠论文的平均所用时长有较大幅度的缩短,但MDPI旗下期刊对于新冠论文的发表提速则相对温和。总体来看,学术期刊在疫情早期加快了对新冠论文的同行评议速度,实现了快速同行评议的承诺。

图5 100本期刊新冠论文与非新冠论文的平均发表天数比较Fig.5 Comparison of Average Submission-to-publication Time(in Days)between COVID-19 Papers and Non-COVID-19 Papers Submitted to the 100 Sample Journals

《RoRI报告》同时考虑了100本样本期刊在疫情蔓延的其他月份中同行评议过程的加速情况。为此,《RoRI报告》计算了样本期刊对于不同月份收到的新冠论文稿件的“平均标准化发表时长”,即每月所有期刊的新冠论文平均发表时长与非新冠论文平均发表时长的比值的平均值。平均标准化发表时长的值越小,代表该月份所有期刊发表新冠论文稿件的速度比发表非新冠论文稿件的速度更快,反之则更慢。若该值等于1,则表明发表新冠论文和非新冠论文的速度相等。图6展示了2020年2月至2020年11月,所有期刊平均标准化发表时长的逐月变化趋势。以2020年4月为例,平均标准化发表时长为0.56,意味着4月提交的新冠论文稿件的发表速度比同月提交的非新冠论文的发表速度快44%。由图6可以看出,疫情爆发的前几个月,新冠论文的发表速度比非新冠论文快50%左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发表速度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到2020年底,新冠论文稿件的发表速度只比非新冠论文快10%左右。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逐渐增加的新冠论文的投稿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稿件处理和实施快速同行评议的负担(详见附录附图1),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新冠话题讨论热度的降低带来的同行评议速度的放缓,从而逐渐趋于平均水平。

图6 2020年2月至11月间样本期刊的新冠论文稿件平均标准化发表时长Fig.6 Monthly Mean Normalized Submission-to-publication Time for COVID-19 Papers Published between February and November,2020

4 结论与启示

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印证了一个高效且开放的学术交流系统的重要意义。在危机时代,科学和科学家的作用在公共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关注。围绕着科研成果的学术交流,也不再仅仅服务于科学共同体,而是更广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了迎接危机可能带来的挑战,科研系统在疫情初期以改进学术交流系统为目标,拟定了一系列关于开放科学、预印本、同行评议制度的变革承诺。从《RoRI报告》的结果来看,这些承诺有的已经初步实现了,如新冠论文的开放获取的普及和针对新冠论文稿件的同行评议的加速。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设想与期望落空了,如新冠论文预印本的普遍缺失和新冠研究数据分享程度的低下。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既可以看到科学共同体为承担社会责任所付出的努力,也可以看到谋求学术交流系统的变革与创新可能遭遇的阻力。疫情为提升学术交流效率提供了契机,但更值得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群策群力的是,如何利用这些隐现的契机实现超越大流行病的变革,从而在后疫情时代创造更加长远的效益。

4.1 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是提升学术交流效率的基础

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是开放科学的基础命题之一[32]。疫情时期虽然绝大部分新冠论文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开放获取,但高比例的青铜开放获取加剧了后疫情时代知识自由获取的不确定性。青铜开放获取的论文有可能因为出版商政策的变化而回到封闭状态,这种变化可能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仍需在后疫情时代保持观察。为预先应对这种可能的从开放到封闭的回流,通过预印本服务器或其他公共资源库对新冠论文实现替代性的绿色开放获取将愈发重要,尤其是考虑到目前仅有极低比例的新冠论文拥有预印本的情况。此外,虽然此次开放获取的承诺是面向新冠研究成果做出的,但同样适用于其他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相关研究[33]。最终所有受到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都应以特定形式开放获取,促使开放科学真正成为知识民主化的实现途径[34],推动科学知识为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所获取和传播。

相比于开放获取,开放数据作为开放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遭遇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在2020年1月,科学家们对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共享[35],被誉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数据分享行为之一”[36]。此后延续的基因组数据共享,包括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数据分享[37],确保了全球范围内的临床治疗和疫苗开发得以迅速开展。尽管这种数据分享的成功案例证明了数据分享的重要价值,但新冠研究仍然表现出普遍较低的数据分享程度。一方面,新冠临床研究涉及到的病例隐私问题可能加剧数据分享的困难;另一方面,科研人员面临的数据分享成本较高,而与高额的分享成本不成正比的是薄弱的数据分享激励机制。在现今部分学术出版商推行强制数据分享、统一数据存储标准之外,未来也应鼓励科研人员对数据集、软件等形式的成果施加正式的引用,对数据分享行为形成正向激励作用[38-39]。

4.2 加强工具体系建设是保障学术交流创新的重要环节

学术出版商、科研人员在兑现疫情初期承诺的过程中,使用了一系列工具以辅助学术交流系统的实践创新。如前文所述,签署《新冠快速评审倡议》的学术出版商使用FAIRsharing来注册和协调各自的数据分享政策以及推荐数据存储库,为科研人员提供明确的数据分享指导。科研人员也通过Nextstrain等在线工具对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进行共享,从而基于基因组数据公开并实时监测病毒的进化[40]。在面向预印本的同行评议方面,Outbreak Science PREreview、Rapid Reviews:COVID-19、Sciety等平台和工具被开发出来,以满足整合与提供预印本同行评审意见的需要。作为新冠预印本最主要发布平台之一的bioRxiv,也于2021年推出了仪表盘工具,为其预印本追踪发生在各种来源上的讨论和评价[41]。这些工具的出现为学术交流的创新提供了基础设施的支持,保证了相关学术交流系统变革的可操作性。

但是将这些工具有效地应用在学术交流的实践中依然道阻且长。以面向新冠预印本的同行评议为例,《RoRI报告》发现仅有约1.2%的新冠预印本在同行评议平台Publons上收获了评审意见。同样地,截至2021年11月,Outbreak Science PREreview上也只有360篇新冠预印本在该平台获得了或正在寻求同行评议。在一项面向《新冠快速评审倡议》涉及的期刊编辑的问卷调查中,42%的期刊编辑表示他们会考虑使用新冠预印本收到的同行评审意见来处理新冠稿件,35%的期刊编辑表示有可能会参考预印本的评审意见,而23%的编辑由于担忧预印本同行评审意见的质量问题而拒绝使用其作为稿件处理的参考依据[42]。尽管工具体系的建设为学术交流系统的创新提供了方法论的可能性,但疫情时期的探索性创新,还需要在后疫情时代获得完善与落实。如何接受观念和工具上的创新,并且在保证负责任的质量控制的前提下,将其纳入到学术交流系统当中,将会是后疫情时代需要科学共同体在实践中反复检验的问题。

4.3 改进学术交流系统是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责任

这场疫情证明了学术交流系统的快速转变是可能实现的,而整个科研系统的合作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关键。改善学术交流环境、优化学术交流方式、消除学术交流障碍是科研系统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协调行动、合作共进。

在后疫情时代,学术出版商应与科学共同体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探索和总结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的方法,建立相关的快速反应机制[43]。首先,鉴于疫情时期新冠论文的预印本可用性和数据分享状况仍处于较低水平,学术出版商应继续致力于引导论文作者保障预印本和基础研究数据的可用性,并且为论文作者提供清晰、友好的数据分享操作指南。学术出版商同样应继续优化同行评议制度,通过公开同行评议报告、考虑预印本同行评审意见等方式提升同行评议过程的效率和透明度[44-45]。其次,基金组织、政府和研究机构则应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强化对开放科学相关事宜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从制度层面督促获得公共资助的科研成果向社会公众开放内容与数据[46]。最后,科研人员应该在改进学术交流系统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主动寻求自身科研成果与数据的开放共享,并主动分享对他人预印本的评价,为更广泛的同行评议提供循证支撑。

此次新冠疫情对于学术交流系统的重要启示,不仅在于危机应对中已经实现的变革的成果,更在于科学共同体对于学术交流系统积弊的集体反思的过程,以及通过合作方式革除积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后者对于学术交流系统未来可持续性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支撑数据

《RoRI 报告》的基础研究数据可在Figshare 平台获取,获取地址为:https://rori.figshare.com/articles/dataset/Scholarly_communication_in_times_of_crisis_Supplementary_data/17125529

附录

Appendix

附图1展示了eLife、Hindawi、PLOS和Royal Society四家学术出版商在2020年每月收到的论文投稿量,以及新冠论文稿件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总体而言,2020年eLife、Hindawi和Royal Society收到的投稿中有4%至5%属于新冠相关的论文稿件,而PLOS则有12%的稿件与新冠相关。新冠论文投稿量从年初起呈上涨趋势,并在年中达到投稿高峰,其后略有下降,但仍保持着比年初更高的数量水平。

附图1四家学术出版商2020年每月收到的论文投稿数量Supple Fig.1 Monthly Number of COVID-19 and Non-COVID-19 Papers Submitted to eLife,Hindawi,PLOS,and Royal Society Journals in 2020

猜你喜欢
学术交流出版商评议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人大“评议+询问”:助推漯河转轨发展“快车道”
某市委宣传部遴选公务员试题
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会学术交流
探索创新 推进“两官”履职评议
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探索
The Disillus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from Gatsby in The Great Gatsby
各行各业
2006年国际消费类杂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