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

2022-08-10 08:46郭伦君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排空胃脘桂枝

陈 豪,郭伦君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南 平舆 46340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诱发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当前临床治疗以根除Hp为主要目的,常用四联疗法干预,可有效清除Hp[1]。有研究指出,辅以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病因与五味过极、寒气客胃有关,以脾胃虚寒证较为常见,治疗应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主。温中和胃汤有温中理气、健脾和胃、消痞止痛的功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有一定效果。而穴位贴敷将中药贴敷于特定穴位,发挥中药药效和穴位刺激双重作用[3]。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90例,均为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1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7~58岁,平均(46.36±2.75)岁;病程3~12个月,平均(7.52±1.06)个月。对照2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5~55岁,平均(45.96±2.68)岁;病程4~15个月,平均(7.63±1.02)个月。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6~57岁,平均(46.12±2.81)岁;病程3~15个月,平均(7.48±1.17)个月。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4]慢性胃炎诊断标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下可见红斑(点状、片状和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以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次要症状为食欲不振、喛气、反酸、恶心。②中医符合《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5]中脾胃虚寒证。主症为胃脘隐痛,喜按喜暖;次症为食后胀满,纳呆少食,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有齿痕且苔薄白,脉沉细。③经胃黏膜组织活检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革兰染色镜检及10% CO2分离培养,Hp为阳性。④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规范化治疗。

排除标准:①伴消化性溃疡病。②对研究中药物过敏。③妊娠或哺乳期。④既往有胃部良、恶性肿瘤史。⑤合并精神疾病。

2 治疗方法

对照1组用四联疗法治疗。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澳美制药厂/Bright Future Pharmaceuticals Factory,批准文号HC20130014)0.5g,日2次;口服克拉霉素胶囊(江苏福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442)0.25g,日1次;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81262)20mg,日2次;口服胶体果胶铋胶囊(海南灵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071)200mg,日4次,治疗14天。

对照2组在与对照1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用温中和胃汤治疗。药用黄芪30g,乌贼骨、饴糖、鸡内金各15g,桂枝、白及、白术、白芍、生姜、半夏、丁香各10g,砂仁9g,炙甘草6g。肝胃不和郁热者加蒲公英30g、黄连6g、吴茱萸3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寒热错杂者加黄芩10g清热燥湿;返酸呃逆者加海螵蛸10g制酸降逆;呕止去丁香。日1剂,水煎取300mL药汁,分早、晚2次服用,治疗14天。

观察组在与对照2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桂枝、肉桂、花椒、丁香、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各6g,制附子3g。研磨成粉末,用姜汁调成糊状。穴位选择双侧神阙、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每次取适量中药敷料用胶布贴敷于穴位上,时间3h,日1次,治疗14天。

3 观察指标

Hp清除率:C14呼气试验阴性为清除,阳性为未清除。

中医证候积分:依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5]相关标准,将所有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级,主症分别记0、2、4、6分,次症则分别记0、1、2、3分,总分0~30分,得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

胃排空率:采用放射性核素显像测定胃排空率,方法为服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标准试餐后,用γ像机持续记录胃内食物放射性核素的量,以及胃区放射性核素的下降情况,计算胃排空率。

胃脘痛缓解时间:记录胃脘痛缓解时间。

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5]

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红斑、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出血等病变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胃镜复查红斑、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出血等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红斑、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出血等病变)无变化。

5 治疗结果

3组临床疗效及Hp清除比较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及Hp清除比较 例(%)

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时间 组别 例 胃脘隐痛 喜按喜暖 食后胀满 纳呆少食 大便稀溏治疗前对照1组 30 4.72±0.23 4.48±0.25 2.22±0.19 2.14±0.22 2.28±0.16对照2组 30 4.68±0.25 4.42±0.21 2.19±0.21 2.17±0.25 2.25±0.17观察组 4.63±0.31 4.39±0.28 2.25±0.17 2.11±0.19 2.21±0.20 F 0.865 1.022 0.742 0.551 1.175 P 0.425 0.364 0.479 0.578 0.314对照1组 30 2.76±0.17a 2.58±0.15a 1.76±0.14a 1.57±0.16a 1.63±0.22a对照2组 30 2.51±0.15ab 2.29±0.13ab 1.52±0.11ab 1.41±0.13ab 1.46±0.19ab观察组 2.43±0.11abc 2.15±0.10abc 1.34±0.10abc 1.21±0.11abc 1.31±0.15abc F 42.000 87.632 95.827 53.626 21.561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治疗后

续表2

3组治疗前后胃排空率比较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胃排空率比较 (%,±s)

表3 3组治疗前后胃排空率比较 (%,±s)

注:与对照1组比较,bP<0.05;与对照2组比较,c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14d t对照1组 30 52.34±2.18 61.85±3.22 13.395对照2组 30 53.03±2.05 65.35±3.99b 15.043观察组 30 51.92±2.09 69.62±4.03bc 21.355

3组胃脘痛缓解时间比较。对照1组胃脘痛缓解时间为(4.02±0.49)d,对照2组胃脘痛缓解时间为(3.89±0.53)d,观察组胃脘痛缓解时间为(3.75±0.55)d,3组胃脘痛缓解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93,P=0.143)。

6 讨 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五味过极、寒气客胃,引起食停气滞、寒留气凝,脾失健运、久病不愈,气滞血淤、温热蕴结、脾伤胃碍,引起胃痛[6-7]。因此,治疗应以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主。

温中和胃汤方中饴糖、生姜、桂枝、白术温胃养脾、益气和胃,乌贼骨、鸡内金、白及、白芍制酸止痛、养血、健胃消食,黄芪、半夏、砂仁、丁香补气固表、消痞散结、温中和胃,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温中理气、健脾和胃、消痞止痛之效。药理研究表明,桂枝、白芍、白术对新生血管有一定促进作用,可改善胃肠道黏膜血液循环,起到修复胃肠黏膜的作用;生姜能够促进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增殖,促进溃疡黏膜愈合[8];炙甘草具有调节pH值的作用,可抑制胃酸分泌,修复胃黏膜上皮细胞,改善胃痛症状。穴位贴敷不仅可刺激穴位,且药物通过透皮吸收的方式还可快速进入到血液中发挥药效[9-10]。敷贴方中桂枝、肉桂、花椒散寒止痛、通阳化气、温通经脉,丁香温中降逆、补脾健胃,五味子、肉豆蔻收敛固涩、温中行气,制附子逐风寒湿邪。全方有散寒止痛、温通经脉、补脾健胃功效。药理研究指出,花椒具有抗炎镇痛、抗腹泻以及双向调节肠运动作用,丁香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温中和胃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挥协同效果,较好改善脾胃虚寒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排空胃脘桂枝
抽水蓄能电站小负荷发电排空上水库可行性试验研究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胃三维容积超声造影与上消化道碘水造影评价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疗效的价值
一种方便排垢排空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探讨
喊魂
云海相接,追浪排空
我的发现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