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照射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2022-08-10 08:47齐荣霞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红光面神经面瘫

齐荣霞

(北京核工业医院针灸理疗科,北京 102413)

面瘫是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口眼㖞斜”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面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根据损害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病,春夏和秋冬交替之际多发,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祖国医学采用针刺、中药、温灸、拔罐等特色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收效颇丰。红光可改善神经功能,加快恢复神经功能,改善面瘫症状[1]。笔者用针刺联合红光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针灸科门诊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20±11.65)岁,平均病程(11.10±2.54)天。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93±11.87)岁,平均病程(10.80±2.48)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2]。①多发于春、秋季,常突然起病,大都有受寒史,或一侧面部、耳内、耳后乳突处的疼痛或发热;②一侧面部僵硬,额纹变浅,目闭合不能或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㖞斜、流涎;③一侧面部不能做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④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3](贾平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①急性起病,表现为一侧额纹消失或变浅,口眼㖞斜、流涎、口角漏风。做蹙额、闭眼、抬眉等动作有困难。眼睑闭合不能或乏力,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另一侧,食物残留于齿颊间。或有耳部及乳突部疼痛、舌前2/3味觉障碍、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泪液分泌减少和面部出汗障碍、听觉过敏等。②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纳入标准:①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一侧面肌麻痹;③病程7~15天;④年龄20~70岁;⑤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研究。

排除标准:①双侧面肌麻痹;②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③近2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针刺治疗。①取穴:主穴取阳白、四白、太阳、地仓、颊车(患侧);配穴取丝竹空、攒竹、迎香、承浆、阿是穴(患侧);风池、合谷、太冲穴(双侧)。②手法: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分别针向攒竹、丝竹空、上星、头维,进针1~1.5寸;太阳透地仓,进针2.5~3.0寸,承浆、颊车分别透向地仓,进针1.5~2.0寸迎香穴、四白穴直刺0.3~0.5寸;以上各穴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采用“经筋排刺法”,沿颊车至地仓,下关至迎香每间隔0.5寸刺入1针,以进入皮内为度(浅刺),施捻转平补平泻,风池、合谷、太冲采用直刺法,进针0.5~1.0寸,用捻转泻法。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周5次,4周后观察疗效。

治疗组配合红光照射。常规针刺得气后,患者佩戴遮光墨镜。采用北京市科宏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红光治疗仪(型号:KHC-H-I)对准患侧面部及耳后部,光源距面部3~10cm。1次20min,1周5次,治疗4周。

对照组配合电针。常规针刺得气后,选用温针电针综合治疗仪(型号:HT-1),分别连接阳白-太阳,颊车-地仓,波形为连续波,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每次20min,每周5次,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

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4];中医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5]。

4 疗效标准

House-Brackmann量表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85年第5次国际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法确定[8]。

治愈:面部运动功能正常,没有无力及联带运动,H-B量表测试局部评分Ⅰ级。显效:面部运动功能,有轻度的不对称,可能有联带运动、轻度,H-B量表测试局部评分Ⅱ级。有效:面部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部位不对称,可能有联带运动、挛缩和/或一侧面部接挛,均不太严重,H-B量表测试局部评分Ⅲ级。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外形不对称或明显的病理性联带运动,H-B量表测试局部评分Ⅳ级及以下。

5 治疗结果

两组H-B量表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H-B量表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面瘫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面瘫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面瘫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7.57±3.50*△10.97±4.40*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30 30 14.77±5.28 15.47±5.99

两组治疗前后躯体功能量表(FDIP)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躯体功能量表(FDIP)积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躯体功能量表(FDIP)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11.64±4.63*△14.09±5.39*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30 30 16.75±5.34 17.45±5.24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生活功能量表(FDIS)积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生活功能量表(FDIS)积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社会生活功能量表(FDIS)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9.91±4.00*△12.62±4.66*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30 30 16.03±4.56 16.45±4.78

6 讨 论

面瘫是针灸治病的优势病种,面瘫的发病与正气亏虚、气血不畅、经筋阻滞、阴阳失衡有关,故针刺是通过刺激局部或远端穴位,以疏调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进而起到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作用。

面瘫分急性期、恢复期、联动期和痉挛期。研究发现[6],针灸治疗于面瘫发病后4~7天介入恢复最快,疗效显著优于发病后3天之内介入和发病后8~10天介入者。采用三因辨证诊治,发病3天后,病情相对稳定,此阶段针刺治疗不仅能驱邪外出、削弱其病势,还能补足正气,内外兼顾,择期治疗面瘫行之有效。针对周围性面瘫的三个不同时期,高岚等[7]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静止期(8~14d)透刺法结合电针治疗面瘫,电针刺激穴位,扩大针刺的效应,进而改善和恢复瘫痪的面神经及面肌的营养状况。面瘫的分期明确,效果确切,采用艾灸和电针多种疗法,操作性高,可用于临床选择。研究表明[8],面瘫的不同时期应配合不同的治疗方法,发展期(1~7d)机体与病邪处于正邪斗争的阶段,此时面部针刺手法不可重,不宜配合电针治疗。

本研究为静止期,此阶段病情稳定,是治疗的好时机,因时制宜,选用经筋排刺配合电针或者红光治疗,有助于面部功能的尽早恢复。

病毒感染是面神经麻痹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面神经、茎乳突孔等充血、水肿为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病理表现。红光可增强神经恢复功能,改善周围性面瘫症状。热效应是红光治疗仪很重要的作用机理之一,红光照射具有扩血管,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水肿的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进而有助于受累神经轴突生长的优点[9]。有研究证实,红光照射可降低损伤组织中促炎和致痛细胞因子IL-1β、PGE2的表达,从而证明其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可给神经修复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10]。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和恢复期应用药物及物理疗法可促进水肿消退、炎症吸收,红光照射具有抗炎,防止水肿加重造成神经严重损伤的作用。研究发现[11],红光治疗仪利用光化学效应,将穿透力强的红光照射于患部,主要起到加快细胞新陈代谢、增强白细胞吞噬、神经修复能力,进而达到消炎、消肿、止痛等作用。

猜你喜欢
红光面神经面瘫
发红光的蔬菜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尊严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