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2022-08-10 12:21张韩英
四川劳动保障 2022年4期
关键词:青白江区人力资源岗位

文/张韩英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人社局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落实落细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加速推进全面复工复产,有效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兜住民生底线,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稳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将就业工作置于“六稳”和“六保”之首,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人社局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落实落细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加速推进全面复工复产,有效促进居民就业增收,兜住民生底线,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2020 年至今,全区实现新增就业20701 人,被评为四川省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模范区(市)县。对开展稳就业、保居民就业过程中采取的工作措施、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建议,值得认真总结、分析和思考。

主要做法

围绕重点,精准施策强帮扶。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设立高校毕业生服务窗口,精心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月”活动,扎实开展SYB 创业培训,做好创业补贴及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的落实。2020 年至今,扶持高校毕业生成功创业49 个,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2567 人,为9 家企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2054 万元。狠抓就业困难人员援助服务。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依托“家乐福商圈夜市”等消费场景规范开展户外经营。2020 年至今,失业人员再就业8783 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82 人。强化农民工服务保障,扎实开展农民工走访慰问等5 项服务保障工作,2020年至今,全覆盖走访慰问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77870 人次,开展“春风送岗位”农民工专场招聘60 余场,为7052 名返乡返岗农民工提供“旅途暖冬”服务。

主动作为,夯实技能提质量。大力开展三年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鼓励城乡劳动者自主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2020 年至今,开展补贴类培训2.92 万人次,兑现培训及技能提升补贴2372.61 万元。精心培育“玻璃纤维”“叉车”两个区域技能品牌,在西南地区首次开设“玻璃纤维”技能人才培训班;做优做大“叉车”技能人才培养,为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产业夯实人才梯队建设。2020 年至今,共培训“叉车”及“玻璃纤维”等各类技能人才9748 人。同时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劳动者技能就业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2020 年至今,新认定青白江区“魏青友玻纤保全保养技能大师工作室”等4 家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深度融合,协同合作促发展。加强产业协同,印发《建立人力资源协同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实施方案》,为招商引资企业(项目)提供从签约落地到投产发展全阶段的“保姆式”人力资源保障服务。2020 年至今,共接收33 个重点签约落地项目。加强区域协同,与重庆市长寿区、德阳市中江县以及成都市新都区等多地开展区域人力资源合作,举办多场专场招聘会。加强行业协同,大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同时引进高端猎头公司,与智联招聘、58 同城、猎聘网等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直播带岗”等方式拓宽招聘渠道,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内部优化,完善机制增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就业综合柜员窗口,折叠公共服务的空间距离,构建起“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城乡均等、全域覆盖”的四级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体系。2020 年至今,共走访企业120 余家次,解决招用工难、员工技能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问题60 余个。同时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以条目式布局,精准引导企业及劳动者用足用好惠企政策,夯实线下“临柜教”及线上“云解答”的服务模式,全天候实时进行政策答疑。2020 年至今,发布、解读政策130 余个次,在线答疑350 余个次。强化风险防控,着眼内控重点,梳理14 个项目的71 个风险点,制定风险防控措施246 条;运用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方法规避业务风险隐患。2020 年至今,共建立完善《分级授权制度》等8 个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

存在的问题

就业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一方面,由于交通、教育、卫生医疗等基础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企业引进高端性、专业性人才较困难。另一方面,部分群众技能文化水平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就业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因产业园区的快速建设,出现大量被征地人员,其中大龄人员较多,其文化、技能水平较低,适合的岗位较少,就业较困难。

青白江区人力资源供需存在缺口。近年来,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青白江区着力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支柱产业,整个青白江区的产业持续发生变化。根据青白江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相关数据显示,区内企业岗位需求从2018 年的1.7 万余个上涨到2020 年的3.8 万余个,但求职人数仅从2018 年的1.3 万人次上升到2020 年的1.8 万人次,求人倍率长期居高不下。

职业技能培训有待优化。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较弱,专业配置仍趋向传统模式,推动结业后再就业不足。培训灵活性较低,目前企业职工培训主要以校企合作、组班的方式进行,须经过培训备案、评估、检查、资料准备等固定程序,实施环节较多,部分企业不愿自行组织培训。培训技能补贴制度不够完善,特别是针对零散的高技能人才跨区域培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能培训的开展。

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配置不足。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类用工主体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已从单一的招聘服务向着中高端猎头、劳务派遣、劳务外包、薪酬管理、人力资源测评、岗位精准匹配、员工职业规划等多方位需求发展。而青白江区缺乏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无法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的全业态人力资源服务。

基层服务能力有限。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集区居住人数逐年增加,对基层工作人员要求逐年提高。但由于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劳动保障所正式人员编制不足、专职人员少,工作人员普遍身兼数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对村级劳动保障站的业务指导能力不足。

下一步工作打算

青白江区人社局将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增进人民福祉,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深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推进技能提升,提高就业质量。紧扣“技能提升质量年”主题,大规模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职工线上培训、企业职工岗前培训等多层次的技能提升培训。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职业技术(技工)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开放培训资源,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狠抓政策落实,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发挥就业政策对支持企业稳岗和扩大新增就业的最大效应,多渠道发展新就业形态,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创业。落实中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对带动能力强、创业项目好的借款个人和创业企业加大创业政策支持。通过系列援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稳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

加大岗位对接,助推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完善就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困难人员精准帮扶制度,强化“962110”就业服务热线就业援助机制,充分发挥就业援助基地、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用,扎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的“3+1”(3 次岗位推荐+1 次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帮扶,兑现“不挑不选,两个工作日帮助就业”的承诺,动态清除零就业家庭。同时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其离校前后的服务衔接,促进供需双方的信息对接,多渠道增加毕业生就业岗位。继续深入实施农民工服务保障行动,推进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实施返乡创业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水平。

创新招引模式,搭建高效求职平台。结合国际贸易产业园新建青白江区人力资源产业园,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设智慧人力资源市场,开辟云端招聘平台,为求职者打破时间、空间距离,实现“云端招聘、掌上求职”。培育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制定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招引培育一批高品质的人力资服务项目,全方位开展求职招聘、猎头服务、就业咨询、职业规划、薪酬体系等服务,为广大求职者提供高效精准的求职对接平台。

提升能力建设,强化就业公共服务。强化就业形势分析和重点企业用工监测预警,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加快使用成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V3.0 版本,并开展业务工作培训,推动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深入推进全区就业培训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工作,切实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青白江区人力资源岗位
青白江区:高效推进人社服务 助力营商环境建设
青白江区医保保局“四举措”推行医保“适老化”服务
青白江区医保局多点发力提升医疗救助群众获得感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成都市青白江区为例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