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障碍理念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长沙天心区湘园社区青山小区为例

2022-08-25 01:51杨莹洁
绿色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人士调研居民

杨莹洁,陶 婵

(湖南农业大学 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引言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2],我国即将迈入中度老龄社会。在此背景下,与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对无障碍的需求相比,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不平衡,不充分[3]。

无障碍概念最初是一种建筑领域概念,1974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的概念,从此“无障碍”(Barrier-free)一词在国际社会被广泛使用[4]。2006年,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将无障碍的概念转变为Accessibility,即“易接近的、可及性、可使用性的”,并将其确立为残疾人权利的基本原则。2014年《在标准中界定无障碍的指南》(第二版)中,正式将“Accessibility”定义为“指产品、服务、环境和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最大范围的不同特征和能力的人群使用,以在特定使用环境中实现特定目标。”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无障碍概念最权威,也是最规范的定义[4]。国际上“无障碍”的概念由Barrier-free发展到Accessibility,拓展了无障碍的范围,研究者们把潜在的无障碍体验者联合起来,以普适化的“通用政策”代替狭义的为特殊人群服务,既有利于无障碍理念传播、设施推广,又使残疾人能像普通公众一样平等的参与社会活动[5]。

现在无障碍涵盖的领域、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制度的无障碍(法律法规等对平等权益的保障)、物理的无障碍(设施、产品等有形的物质元素)、信息的无障碍(获取与交流的自由)及心理的无障碍(无形的意识形态认知)[6]。近年来我国首先在制度无障碍上进行优化,连续发布和修改多项无障碍的相关法规政策,界限也越来越严格,例如2022年4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全文为强条。同时,在政策层面鼓励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开展无障碍相关课题。长沙市天心区拟将湘园社区作为无障碍示范社区,笔者通过对湘园社区青山小区的公共空间环境进行调研,并对其无障碍环境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改造更新策略,以此为相似老旧小区无障碍环境更新提供案例参考。

2 调研框架与调研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湘园社区为研究对象,该社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面积1.5 km2,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辖区内有街道卫生院,中学,公交车站,周边有大型超市,出行生活便利。社区常住人口7820人,其中老龄人口近2000人,有残障人士21人。湘园社区辖区内包含几个小区,除青山小区为老旧安置小区外,其他小区皆为较新的商业楼盘,大部分老年人与全部残障人士都住在青山小区,湖南省残疾人促进协会办公室暂驻湘园社区服务中心,且社区服务中心位于青山小区内部,常有残障人士来往于此,基于以上将研究范围选至青山小区(图1)。

图1 青山小区

2.2 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分为3个部分:一是社区老年人和残障人群现状,包括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人数、面临的障碍、需求等;二是社区居民日常使用行为特征,它反映了小区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状况,其内容有小区居民日常聚集地点、活动类型、活动时间和活动人群,以此寻找受欢迎的空间和被人忽视的空间;三是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现状,分为社区物理空间现状调研和无障碍环境评估两部分,基于这两部分的调研结果,拟出的相应问题排查清单。

2.3 调研方法

本文访谈由两种类型的访谈构成。一种是针对小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的半结构式访谈,另一种是面向各类领导专家及各类残障人士代表的专家访谈。访谈完成后整理提取主要观点并进行分析。

行为观察法在正式调研前需要制定行为观察表和进行预调研。预调研时间选在秋末冬初天气晴朗、适宜出行的工作日,观察时间为5:30~19:30。在观察时间内每隔1 h对在小区公共空间内停留人群的活动类型,活动位置,年龄在行为观察表上进行记录。对预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该小区居民在公共空间内的活动时间基本为7:30~19:30,所以调研时间调整于这个时间段。根据预调研时观察到的居民日常活动类型来调整行为观察表上活动项目,根据人群聚集情况选定的10个观察地点,将它们编号以便统计(图2)。由于数据每小时记录一次重复较多,改为每2 h记录一次,且不记录路过人群,记录方式改为拍照后根据照片信息整理后录入表格。正式调研选取预调研后的一周内天气晴朗、适宜出行的工作日与休息日各1 d进行观察,并随机对小区居民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对象以中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为主。

图2 人流分布及选点

实地考察法包含社区物理空间现状调研和无障碍环境评估两部分。社区物理空间现状调研将对社区内的设施小品,信息互动情况,植被类型,空间等进行现场调研,拍照记录,并整理成物理现状问题排查清单。无障碍环境评估中,参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和《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根据小区实际状况列出无障碍评估清单,对照清单进行无障碍环境现状评估(图3)。

图3 调研内容及方法

3 调研结果分析

3.1 社区老年人和残障人群现状及需求

由访谈和社区提供的资料可知,湘园社区内常住人口7820人,其中老龄人口近2000人,约占总人口的25.6%,老龄化程度较高。青山小区内有肢体障碍者19人,不需要使用轮椅,生活可以自理;智力障碍2人,均为未成年;有部分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轮椅需求,也有部分老人使用拐杖出行。

访谈结果显示,青山小区有以下问题:健身器材不好用、大量私家车侵占生活空间和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小、代际交流空间少、社区中心组织活动较少、志愿者或工作人员不能提供的帮助、老年人接受信息效率低、斑马线没有触感、辅助过马路的蜂鸣声走到路中间无法听清、标识颜色不鲜明大小不明显、老人和残障人士出行安全感低、车挡石墩没有反光条、修路太多出行不便、门槛不方便轮椅通过等。同时,访谈对象提出了自己的需求:一是增加下雨天的室外活动空间,二是规划可种植的区域,三是提供详细的导视系统,四是增强社区无障碍宣传。

3.2 居民日常使用行为特征

根据行为观察表数据制成时间-活动、年龄分布、场地-活动统计图(图4)。统计结果显示使用人群以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为主。活动时间集中在9:00~11:00和15:00~17:00两个时间段,夜间19:00以后,照明缺失的公共活动空间基本无人访问。活动内容以10种基本活动类型为主,较多的活动为静坐、聊天、玩游戏和打球,总体来说活动类型单一,互动性较低。人群聚集较多的为2号、6号和9号场地。通过现状调研分析以及将工作日与休息日的人群聚集情况进行对比得出,2号场地人群聚集是因为包含了社区主入口和街道医院正门,6号和9号场地是由于本身空间体验感较好,开敞空间和半封闭空间交替,地形丰富,植被层次适宜。人群缺失的为10号场地,工作日与休息日均无人停留,该场地地形狭窄,植被层次过多,空间郁闭,道路狭窄。通过分析最受居民欢迎场地和最受冷落场地,找到小区居民喜欢的空间形式,以此改造其他空间。

图4 居民日常活动统计

3.3 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现状

社区物理空间现状调研中,经过多次走访和实地调查,小区公共空间使用现状部分按问题类别共统计出5类23例问题,涉及4大类人群。物理现状问题排查清单(表1)显示,通行类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为盲道缺失造成视障人士出行不便;人车合流,慢行系统不完善导致残障人士出行安全感低;井盖过多,路面不平整使轮椅出行不便。空间类问题为公共空间被车辆侵占;集中活动的大空间少,功能较为单一。设施类问题有设备设施老化,使用有安全隐患,需要更新;健身器材功能老旧,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夜间公共空间照明缺失。信息类问题有室内外导览不全,没有纳入无障碍导览系统;居民无障碍意识薄弱以致无障碍停车位经常被占用。植被类问题为植被无人管理,占用通行空间;有园艺需求但没有很多发挥空间;植被层次过多,空间郁闭。

表1 物理空间现状问题排查清单

对小区公共空间进行无障碍环境评估时,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和《无障碍设计规范》列出评估清单(表2,表中只显示类和项),清单包含3大类20项41条相关标准,调研结果显示仅4项完全满足无障碍标准。无障碍通道、扶手、无障碍引导系统、盲道是社区需要尽快配备的无障碍基础设施。小区现有的满足部分设计标准的无障碍基础设施,据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不但没有让残障人士感到无障碍,还成为了普通人的障碍,需根据设计标准尽快改善。公共活动空间中缺少无障碍设计的考量,如健身区缺少可供残障人士使用的康乐设施、活动广场入口以阶梯为主不方便进入、休息座椅无轮椅停留空间等。

表2 无障碍环境评估清单

综上所述,根据无障碍的分类,该小区存在的物理障碍有通行方面人车矛盾尖锐、空间功能单一导致的活动种类少以及景观序列破碎造成景观节点观感不佳。信息障碍有设施老旧呆板使人对设施的体验感低、自然资源闲置造成的人与自然的互动贫乏,还有无障碍导航不完善使无障碍信息传播效率低。心理障碍有无障碍科普教育缺失导致的非残障人士人与残障人士之间的理解隔阂,单独的园艺活动减少了普通居民之间的交往,以及缺乏代际之间的交流空间。

4 青山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思路

4.1 目标人群

以小区内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以及肢体、智力障碍的人群为主,兼顾经常往来的视力、听力障碍人群,逐步扩展到临时肢体障碍(如单独推婴儿车的家长、提重物或行李箱的人)、孕妇、儿童、病人等任何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人。不单是无障碍环境的改造,也是使小区全体居民受益的社区更新[7]。

4.2 更新愿景

首先,以物理空间无障碍为基础,逐步完善小区公共空间内的无障碍基础设施。其次,用信息无障碍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桥梁,使普通居民用感官代偿的体验方式接触残障人士的感官世界,达到宣传无障碍的目的。最后,消除心理障碍,通过服务系统中的活动方式推动残障人士与非残障人士之间、陌生居民之间、代际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大家的相互理解。

5 青山小区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更新策略

5.1 建立无障碍的弹性空间

5.1.1 弹性通行空间

无障碍出行是一切其他公共活动的基础,小区应按照标准优先完善无障碍通行系统,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车行系统和步行系统。采用“单向道,微循环”(图5)的策略优化本小区车行系统。在小区主路设置人车分流,车行道划定单向道,车行入口设置进出方向,内部半循环,利用开放式小区的特点,使用城市道路完成车行环路。保留原有停车空间,取消绿地入口处的停车位。设置黄色指示条车档,便于弱视患者出行。

图5 “单向道,微循环”的车行系统

构建合理舒适的步行系统与步行空间。将本小区内步行系统设置成环路,考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途中需要休息的特点,利用小碎空间设置休息节点[8]。步行系统连接小区游园的游步道,增加步行空间多样性。小区主入口处增加步行入口和轮椅通道,盲道铺设入户,方便步行和轮椅通行。

5.1.2 弹性活动空间

对小区内所有绿地空间进行梳理,将小碎空间中相对分散的节点保留它短暂停留的功能,相对集中的节点运用景观轴线串联成大空间。对于大的活动空间,首先,借鉴受小区居民欢迎的空间形式来调整空间布局,使用开放空间和半封闭空间交替穿插,增加空间趣味性;其次,充分利用垂直空间,运用微地形来丰富活动形式和空间功能;第三,增加无障碍为主题的互动装置,让居民在体验中接受无障碍科普教育;最后由点道面逐步完善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夜间照明系统。

5.2 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的感官花园

感官花园利用声音、色彩、气味、材质等营造提供多样感知,是园艺疗法中环境治疗的表现形式[9]。通过这些感官代偿形式,使存在一定感官感受缺失的视障、听障、智障等人群能运用通识在其他感官上进行补偿[10]。调动本小区闲置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为使用者创造丰富的感官体验,如用丰富的花香、草木香调动嗅觉感知,放大鸟叫虫鸣作为声景,增加坐凳、景墙、扶手等的景观小品的触摸纹理,用植物色彩变化表现四季景观等。这些感官代偿的方式既有利于残障人士的空间定位[10],训练和丰富触觉、嗅觉、听觉等感知,增加五识通感,又能让普通居民体验残障人士的感受,增加对残障人士的理解,增强小区共公共空间活动体验。

通过开放感官花园的部分植被空间,满足居民的种植需求。园艺活动对身体条件要求较低,应用对象多元,老人、儿童、残障人士、其他居民均可参与其中,通过播种、浇水、驱虫、收获等园艺活动,改善居民身体、心理健康,延长老年人的自理周期[11],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

5.3 完善公众参与的社区无障碍服务系统

无障碍服务是衡量无障碍水平的维度之一。将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无障碍服务系统的主体,通过发布任务、需求或者组织活动,为政府部门,学校,居民,志愿者等想要参与进来的其他主体提供平台,多方参与才能推动无障碍更好的普及。

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社区层面的无障碍科普任务,精准区分科普人群,丰富科普形式,以社区科普活动为桥梁[12],建设专业的无障碍服务人才队伍,完成残障人士及志愿者们希望能提供更加专业帮助的需求。例如经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向社区提交了室内外无障碍问题排查清单,社区可根据社区经费状况,按类别或者改造紧急程度分批更新,后续可将相关设施登记造册,以便定期检查。无障碍调研排查也可作为无障碍科普的一种活动形式。

完善小区室内外无障碍标识系统和无障碍导航图也是社区无障碍服务系统的内容之一。大部分残障人士接受和更新信息都比较慢,变化较少的实体环境更能带给他们安全感,所以导视内容要做到内容全面但“慢”更新。导视信息能帮助他们独立出行,让他们从生理和心理上公平的使用社区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

6 结论与讨论

现今,全国无障碍建设在城市公共空间层面已初见成效,但无障碍系统是由多个层级构成,缺少社区这一环,障碍就依然存在[13]。本文针对社区无障碍环境更新的问题,以湘园社区青山小区为实践案例,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存在物理障碍、信息障碍、心理障碍三大方面的问题,依据无障碍“灵活性(弹性)”“公平性”的核心理念,从硬件、软件和服务出发,优化通行空间增强社区的可达性,调整空间布局提升活动空间的整体性和功能性,以此构建无障碍的弹性空间;利用闲置的自然资源打造感官花园,增加居民对残障人士理解和邻里之间的互动;使用社区无障碍服务系统公众参与平台,推动无障碍在社区中更好普及。

本策略因地域、空间等因素影响,可能不一定具有全面性。在社区更新从单纯物理环境更新逐渐转入以人为本的高质量更新的情况下,需要对生理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注。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社区无障碍环境评估缺少一个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后续的无障碍环境相关研究中,希望后期学者共同探讨此问题。

猜你喜欢
人士调研居民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石器时代的居民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WHEELS IN MOTION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高台居民
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