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白石公园园林植物调查与分析

2022-08-25 01:51李德明
绿色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白石园林植物树种

李德明

(湘潭市风景园林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0)

1 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1],反映了城市绿地建设水平、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2]。园林植物作为城市公园的主要构成要素[3],通过植物配置不仅能营造景观,还能融入造园者的思想,承载公园文化,反映城市的气候、人文特征。园林、植物、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深刻的文化内涵、意境深邃的园林布局和植物配置是我国著称于世的园林特色之一[4]。故对公园园林植物的生活习性、生长状况、配置情况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更好地展示公园景观,表达公园文化,体现公园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地区,湘江下游,地跨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1′~28°05′,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湿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节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盛夏炎热少雨,冬季严寒湿润,历史记录最高气温达41.8 ℃(2003年8月3日),最低气温-12.1 ℃(1991年1月27日),年均气温17.5 ℃,无霜期平均300 d。

白石公园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属老城区中心,2001年正式启动建设,2005年建成,为全开放式文化主题公园。公园东起齐白石纪念馆,西至南岭路,长约900 m,北临高标路,南靠中山街道旧城区,宽约350 m。公园规划面积约393亩,其中湖面100亩,开发面积137亩,公共建筑、铺装、绿化用地156亩,见图1。作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一座文化主题公园,在设计风格上,既体现白石文化的内涵,又展现现代城市的形象,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图1 2021年10月白石公园航拍

2 研究方法

采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2种方法,对白石公园的园林植物品种、配置形式进行调查。通过现场拍摄照片、清点数量、测量面积,对不确定的植物品种通过查阅工具书及形色软件校对等方法,记录植 物数量、中文名称、生活型、生长状况、生态习性、应用形式和主要观赏特性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白石公园园林植物种类

白石公园种植的园林植物共113种(表1),隶属于60科97属。其中乔木52种,2468株,隶属于28科47属;灌木35种,模纹绿篱或片植灌木3533 m2,独株灌木或灌木球2143株,隶属于25科32属;草本地被5种,种植面积7925 m2,隶属于4科5属;藤本植物4种,隶属于4科4属;竹类3种,隶属于1科3属;水生植物14种,隶属于13科13属。

据文献资料表明,湖南园林植物共有178科602属1738种(含变种),是我国园林植物分布中心区之一。其中木本植物有1033种(含变种),占全省木本植物的46.59%,草本植物705种,隶属于61科209属,其中陆生379种,沼泽和水生24种,附生的4种。从观赏价值看,园林植物中有宜作行道树、庭院速生和风景林的木本植物412种,观叶植物237种,观花715种,观果植物153种,藤本植物85种[5,6]。因此,从植物多样性角度看,白石公园园林植物品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公园园林植物使用数量排名靠前的乔灌木品种,可作为公园景观的基调树种,反应一定的地域表征[7]。从对白石公园园林植物的调查统计来看(表2),乔木栽植前3的为杜英、香樟、桂花,均为常绿树种,数量分别占到乔木的10.25%、9.93%、9.6%,总占比高达29.78%。独株灌木或灌木球栽植前3的为紫薇、春鹃、茶花,均为花灌木,数量分别占到独株灌木或灌木球的14.65%、8.21%、7.84%,总占比高达30.7%。杜英、香樟、桂花、紫薇、春鹃、茶花均为乡土树种,可反应白石公园地处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这一地域特征。同时,从统计中看出,白石公园栽植的园林植物品种所属科内总数前3的分别为蔷薇科13种,豆科8种,木兰科7种,可算作优势科。公园乡土树种使用率高达96.5%,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中提倡乡土树种的规定,同时也减轻了养护的负担。

3.2 植物配置特点

3.2.1 公园植物生活型分析

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某个生长环境中表现在外貌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类型[8]。按生活型将白石公园园林植物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竹类、水生以及常绿性、落叶性、耐阴性。从表1、表2可以算出,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竹类、水生品种占比比例依次为51.3%、25.7%、4.4%、3.5%、2.65%、12.4%。可以看出草本地被和藤本植物品种偏少,而著名的巴西园林建造家 Burle Marx在园林设计时指出,灌木丛旁通常伴植大量草本地被植物,以提升景观的丰富性[9]。因此白石公园应增加草本地被,特别草本地被开花类型较多,增加开花类草本地被可以弥补开花植物不足,提升公园景观,满足市民对于公园赏花的需求。另外常绿树种品种占比53.1%,落叶树种品种占比46.9%,比例接近1∶1,而一般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园林植物常绿与落叶的比例建议为2∶3,落叶树种稍多,更能体现季相变化,增加园林美感[10]。对于最能体现季相变化的乔木,从白石公园栽植数量的统计,常绿树种栽植数量是落叶树种的1.5倍,故在冬季时季相变化感不强,遮蔽度太高,不能满足市民游客冬季晒太阳的需要。水生植物栽植品种达到14种,占12.4%,栽植面积27432 m2,对于66700 m2的湖面是比较合理和全面的。

表1 白石公园园林植物统计

表2 白石公园栽植数量前三乔、灌木树种统计

3.2.2 公园植物的观赏习性分析

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主要体现在色彩美、形态美、芳香美、感应美、引致美、意境美等方面[11],而色彩、形态、芳香能直接反应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本文主要从色彩、形态、芳香3个方面对白石公园的园林植物观赏习性进行分析。从表1中可知,观花类有33种,观果类18种,观叶类33种,观形类35种,芳香类4种。由此可看出观赏性植物品种搭配比较均匀,观形、观花、观叶类品种占多数,没有专门突出哪一个观赏特征,景观效果不佳。

按照季节性,白石公园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植物,如观花、观叶类多数品种的观赏季在春季和夏季,秋冬季观花、观叶类品种及栽植数量均偏少,从图1可以看出,10月份公园植物以绿色调为主,因此可以适当增加秋冬季观花、观叶类品种,通过叶、花等的色彩变化来体现季相变化[12],在提升全园景观效果的同时让人们更好地通过园林植物来感受四季变化。

3.2.3 公园植物与公园文化的关联性分析

白石公园作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公园,在设计、建造上处处彰显着白石文化,因而在园林植物的选择和应用上也被烙上了文化标签。从园林之美的认识层次来看,可区分为形式美和意境美[13]。植物的栽植组团代表着形式美,而其内涵的白石文化则为意境美。一些应用比较好的地方如公园大门口,十块竹简造型的白石文化墙,在文化墙缝线中穿插种植罗汉松桩景,形成漏景,构成“横看成画侧成诗”的园林景观,彰显白石公园的文化内涵。如湖边景点“听风亭”三面临水,凸出于湖岸,湖中亭周种植荷花、睡莲,湖面凉风习习,微带花香,亭上配白石自写诗联“秋风上树微微,山色人云渐渐”,亭前置石,石上刻“风来四面卧当中”,极好地将园林植物与白石文化融为一体。如体现白石老人艺术人生中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五出五归”景点,从“五出五归”行程图起,依次临湖布置,有仿桂林阳朔山水壁雕、风情亭等景点,植物配置以南疆芭蕉、水杉、芦竹、菖蒲、凤尾竹等,将下湖岸边变得自然而颇具野趣。同时在园林植物品种上多采用乡土树种,如芭蕉、杨梅、樱花、紫藤、玉兰、梅花、桃李、桔柚、垂柳等,以植物造景组成“藤萝蜜蜂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鳞桥烟柳”等白石画意。使用石榴和柿子,取白石诗句“世世多子”“柿柿如意”意境,用植物配置彰显白石文化并有机结合[14]。尽管园内处处都有白石故事,连园林植物都有文化烙印,但是缺少相应景点的文字介绍、图标说明以及植物背后的白石文化解说铭牌,不利于游客对于白石文化的理解和传播,不利于造园意境的表达。

也有园林植物的配置与白石文化未能完全融合的一些地方,如白石之路上体现齐白石一生之中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晚年的不同风貌雕塑,反应齐白石由放牛娃成长到世界艺术大师的历程,也是公园主要景观轴。在植物配置上两侧的乔木使用的是热带树种中华棕榈,与节约型园林不符,也不能体现白石文化。雕塑下配置的为春鹃、金边黄杨等模纹绿篱,不仅雕塑与植物不能有机融合,模纹绿篱养护成本高,不符合白石“勤俭节约”的文化内涵。

3.2.4 公园植物生长状况分析

在对白石公园园林植物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植物生长健壮,表现为叶色翠绿、花色艳丽,但也有一些配置不得体而导致生长状况不佳的情况。比如大量模纹绿篱的使用,测量统计使用面积为3533 m2,由于修剪不到位,植物老化,缺株空洞等现象,造成观感不佳,与公园整体景观不协调。另外有些喜阳不耐阴植物植于高大乔木下方,造成植物生长状况不良,常出现落叶、黄叶和病叶,观赏度降低。部分区域常绿树种栽植过密,修剪不及时,过度竞争,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及树荫下黄土裸露。

4 讨论

4.1 对白石公园园林植物配置的建议

白石公园园林植物配置品种丰富,景观搭配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以下4个不足:一是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使用过少,不利于公园花化景观和立体景观构造;二是常绿树种栽植数量远多于落叶树种,不能很好的通过植物的生长变化来反应四季景观的季相之美;三是部分景点文化内涵与植物配置不协调;四是大量模纹绿篱的使用与整个主题文化公园的风格不匹配,与节约型园林相违背。秉着美观、适用、节约的原则,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进。

4.1.1 播种或栽植草本花卉,丰富公园色彩,增加公园花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到公园绿地赏花的需求越来越高。在现代园林景观的打造中,花化和彩化往往被称为点睛之笔。为满足市民游客对于赏花的需求,在白石公园现有园林植物的基础上,通过播种1~2年生草本花卉或栽植宿根花卉,以弥补公园草本地被品种不足,丰富公园色彩,增加公园花化、彩化。如可将白石之路两侧老弱的小叶女贞模纹和红花檵木模纹去除,在4~10月份播种暖季型花卉百日草、鸡冠花、硫华菊、波斯菊、四季海棠等,11月份至次年3月份播种冷季型花卉黑心菊、金盏菊、雏菊、三色堇、矢车菊、麦蓝菜等,形成漫游白石之路,徜徉四季花海的景观效果,同时将白石老人的花鸟草虫画作《可惜无声》《花鸟四屏》《花卉草虫镜心》通过灯光投影或3D打印的方式在白石之路上展现出来,在赏花的同时,感悟白石老人精湛的画工及极富生命力的画作表现。同时对于公园游道两侧,部分采光好的裸露黄土,空旷的草坪地块,通过土壤改良后,播种1~2年生花卉或栽植绣球花、木春菊、朱顶红等宿根花卉,增加花化、彩化植物品种,提升公园整体的景观质量。

4.1.2 增加藤本植物品种,构造立体景观

白石公园藤本植物仅紫藤、常春藤、扶芳藤、爬山虎四种,品种单一,且立体景观构造以紫藤为主,常春藤、扶芳藤作为地被栽植,造成廊架、假山立体景观单调,变化不够,观赏性不足。可通过增加凌霄、常春油麻藤、铁线莲、风车茉莉等藤本植物品种,栽植于廊架周围及假山周边,不仅增加开花类藤本植物品种,且做到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丰富立体景观的构造。

4.1.3 补植落叶树种,增强季相变化

白石公园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搭配不均匀,常绿多落叶少,应适当增加落叶树种,特别是能反应季相变化的秋色叶树种,并注意协调各景点的季相在空间上的逐渐过渡关系,使整体景观和谐自然,四季景观的季相之美便可以通过植物造景充分地表现出来[15]。公园落叶树种穿插在常绿树种中种植,零星分布不集中而导致色彩上体现的季相变化感不强。建议通过补植的方式形成落叶植物群落,如在广场周围以栾树为中心,补植无患子、悬铃木等高大乔木,夏季能遮阴为广场上的游客避暑,冬季能满足游客对于晒太阳的需求,同时与周边的常绿乔木形成鲜明对比,自然增强了人民对一叶知秋而知季相变化的感受。沿湖周边补植乌桕、枫杨、水杉等,扩大落叶树种基数,形成沿湖落叶树种群,让人民在环湖游玩时,通过乌桕的红叶,水杉的黄针,柳树与枫杨的婆娑树姿,赏湖光秋色,感悟季相变化。

4.1.4 调整部分景点植物品种,促进园林植物与白石文化的有机结合

白石之路组雕景点,体现白石老人从童年到晚年5个时间段的风貌,结合园林石景、白石老人的诗、书、画、印构成一个艺术长廊,反应齐白石由放牛娃成长到世界艺术大师的历程。而组雕下配置的园林植物景观为规则的模纹绿篱,与节约园林不符,与白石文化相违和。在对园林植物进行调整前,应先了解每个雕塑景观的含义再去配景。首先是少年白石,依石造型,作白石童年放牛不忘读书习画,寓意成就的取得源自刻苦用功,表现一种原始、天然的朴实情调,背面刻白石回忆自己童年放牛所作诗句;然后是青年白石,将人物融入石中,整块石头作浅浮雕雕花的方式,表现白石坚韧不拔,勤奋好学,不断自我完善的精神;接下来到了壮年白石,则作白石出行的高浮雕,四周刻这一时期白石有代表性的诗、书、画、印,表现白石通过出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定风格,有所成就;来到老年白石,看到是白石手执茶壶回头正聚精会神地盯着石头上的“蝉”(图2),表现白石老来不忘细致观察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最后是晚年白石,造型如一只和平鸽,正面刻晚年白石浮雕头像及代表白石艺术最辉煌成就的各种证书,背面刻白石晚年国画代表作《祖国万岁》,表现出白石一生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将万古长存。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体现出白石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将白石家乡元素融入进来,建议做小型花坛花境打造,取白石画作中的芭蕉、海棠、芍药、牵牛、菊花、玉簪等组合成花境,用“白石的花来表现白石的神”,同时又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图2 白石老人观蝉雕塑

4.2 对白石公园园林植物养护的建议

在对白石公园园林植物调查中发现养护上的缺漏主要表现为修剪不到位和黄土裸露处理不当,建议加强这两方面的养护。

4.2.1 对于修剪的建议

白石公园部分区域常绿乔木栽植过密,郁闭度过高,导致林下植物的采光和通风均受到了影响。在修剪时应加强疏剪,一是对常绿乔木分枝点过低的下部枝条进行剪除,以增强通风;二是对上部枝条进行疏剪,剪掉老弱病残枝,并对徒长枝、交叉枝、平行枝进行修剪,以达到开天窗的目的,让部分阳光能洒落到下层植物上来,增强下层植被的光照。对于栽植过密的区域还应通过移植,减少单位面积数量,消除过度竞争而导致的生长不良。

4.2.2 对于消除裸露黄土的建议

白石公园绿地内裸露黄土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上层乔木逐年生长,导致下层荫蔽度过高,长期无光的条件下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而出现了裸露黄土;二是地被品种选用不当,在阴生环境下选用了部分喜阳植物,长期荫蔽环境下,喜阳植物逐渐枯萎死亡而导致黄土裸露。对于林荫下的黄土裸露,建议增加耐阴草本地被的使用,如大吴风草、紫金牛、玉簪等,减少裸露黄土。通过养护管理,植物调整,建立以乔木为中心的乔、灌、草、藤合理配置的模式[16]。

5 结论

白石公园园林植物品种使用丰富,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竹类、水生植物均有使用,但草本和藤本植物品种偏少,在植物多样性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公园常绿树栽植数量远多于落叶树,造成公园季相变化通过植物的反应不明显,故在下一步的提质改造或者补栽补植中应加大落叶树种的使用比例,特别增加秋色叶类树种,让市民、游客通过公园植物季相变化感悟四季。

杜英、香樟、桂花、紫薇、春鹃、茶花为公园基调树种,且乡土树种的使用率高达96.5%,符合《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中提倡乡土树种的规定,同时也减轻了养护的负担。公园观赏树种的观赏特性集中在春夏季,秋冬季观花、观叶植物使用不足,无法满足市民、游客各个季节对植物景观的需要,可通过撒播花卉或补植秋冬季观赏性强的植物进行改善。公园大量使用模纹绿篱,乔、灌、草比例失调,修剪养护不当,阴生植物使用较少造成裸露黄土都需要在以后的提质中进行优化。

白石公园作为文化主题公园,在园中处处彰显着白石文化,许多植物的使用也被打上了白石文化的烙印,园林植物的使用与白石文化的关联性较强。在发展公园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同时,还应加强公园文化的传播功能,需要增加相应景观的文字介绍、图标说明以及植物背后的白石文化解说铭牌,寓教于乐,让游客更好地了解白石文化,了解造园者需要表达的意境。

猜你喜欢
白石园林植物树种
珍贵树种黄檀栽培技术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西北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
园林植物害虫种类及防治技术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浅议
齐白石“白石”之新解
白石的小名叫阿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