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喜:在乡村教育沃土上播撒希望

2022-08-30 13:17郭维易
山西教育·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工作

文 本刊记者 郭维易

在中国广大的教师队伍中,有这样一群扎根乡村的教育人,他们坚守在乡村学校的讲台上,不仅教孩子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如父母般照顾孩子的生活。他们于乡村,如一轮明月;于世界,守护着乡村儿童的求学梦想。苏红喜就是其中的一员。

198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的苏红喜被分到曲沃县的一所农村高级中学担任体育教师。在这里,他勤勤恳恳、踏实任教、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全校师生的认可。2006年,苏红喜来到了杨谈中心校,因为业务能力突出,他成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工作重心也逐渐从单纯的教学转向了烦琐的行政管理。但是每当他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就会忘记所有疲惫。他常说:“是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让我爱上了教师这个光辉职业,能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

热爱学生是每位教师的天职

杨谈小学坐落于曲沃县北部桥山脚下,是曲沃县最偏远的农村小学之一。2017年12月,曲沃县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学校年久失修的平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校园里栽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花草,孩子们有了娱乐的专用场地,可以在舒心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下课铃声响起,静谧的校园顿时热闹起来。操场上,学生们丢沙包、拍纸牌、玩石子……与孩子们朝阳般笑脸相映的是苏红喜亲切和蔼的笑容,还有他时时刻刻的叮咛:“孩子们,玩耍时可千万要注意安全啊。”

然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是,就在学校面临着国家均衡验收工作的那段时间里,苏红喜家中的事情却是一件接着一件。年迈的父亲因病住院,可爱的外甥突发疾病,女儿也因分娩住进了医院……尽管如此,苏红喜依然每天出现在校园中,没有因为家庭的事情请过一天假。提及这些过往,苏红喜心怀愧疚地说道:“作为儿子、父亲、长辈,我有许多责任没有尽到,但是关系着孩子们成长环境的工作,不能因为我个人的原因耽误呀。”学校的其他老师也说:“苏校长真的是我们的‘大家长’,有他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心里特别踏实。”

从教30余年,苏红喜一直坚守在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学校在变,但是在苏红喜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对学生的爱护、对教育的深情。“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系统完善的管理理念,没有先进创新的教育理念,就无法胜任教育工作。”这是苏红喜始终秉持的信念。在管理学校各项事务的同时,他从未离开过教学一线,并且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他积极吸收年轻教师的想法,向他们学习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他的体育课上,他会让孩子们通过视频讲解学习规范动作,然后他再给学生们亲自示范、展示细节,让孩子们能够扎实掌握动作要领。“热爱学生是每个老师的天职,也是做好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苏红喜经常说的一句话。

身为一线教师,苏红喜深知教科研的重要性:想要从一名经验型、勤奋型的教师转变成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就必须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针对学校的现状,他提出“狠抓养成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改变教学思路,促进教师成长;强化课堂教学,体现教学效果”的教改思路。他不仅给自己订立学习计划,还帮助学校的其他老师共同进步,引领全体老师共读、共教、共写,想办法丰厚教师底蕴,从而实现专业化。他常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明白,教学不是为了生活从事的职业,而是应当成为自己未来储存幸福的事业。要想成为小学生的好老师必须付出努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教学生产力,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在他的引导下,学校多名师生在县里举办的思政演讲比赛中获奖。

农村孩子也要走出去看世界

虽然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教育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乡村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里没有繁华的街道和亮丽的霓虹灯,没有漂亮的游乐园和明亮的图书馆,也没有纷繁多样的兴趣班和社团活动,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孩子在最需要爸爸妈妈的年纪里缺少了陪伴,学校里一半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于是,苏红喜就带领任课教师到贫困学生家中慰问。他常对家长们说:“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希望您可以腾出时间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在他的努力下,一些孩子的父母回到了孩子身边。对于一些情况特殊,实在无法在身边照顾孩子的家庭,他就鼓励孩子住校,由他和其他教师一起做“临时父母”,代家长管理孩子。从洗脸吃饭到作业辅导,再到为孩子送上生日礼物,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不仅如此,苏红喜还时常自费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20公里外的县城去,让孩子们走进图书馆、美术馆、会展厅,观看展览演出;走进公园、广场,认识古树名木、花鸟虫鱼。每次带着孩子们外出参观,孩子们都会特别兴奋,眼睛里闪着光亮,口中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许下要努力学习、走到大城市的志愿。他说:“我始终坚信,这种活动会潜移默化地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播下理想的种子。乡村孩子需要拓宽视野,需要与外界不断接触获取新知,更需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将来为家乡的建设多做贡献。”

每年6月份,总能看到毕业班孩子们抱着校长哭着不愿离开。他是校长,更是家长。他用自己的努力为这些孩子带去了温暖,弥补了缺憾。他说:“也许多年后,这些孩子成才了,会用同样的方式播撒爱的种子,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社会。”

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成长

从担任杨谈小学校长的那一天起,苏红喜便下定决心,希望这所乡村小学在他的带领下能够不断进步,希望这里的孩子学业有成,将来成为建设家乡的栋梁之材。

每天天一亮,苏校长便准时出现在学校,检查校园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关心寄宿孩子们的食宿与身体状况,站在校门口看着家长们将一个个孩子送到学校,监督各班的早读情况……一天的工作便从这些点点滴滴中开展起来。每当夜幕降临,他又总是最后一个结束繁杂的工作。他说:“教育孩子要像做学问一样,首先要能坐得住板凳,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看护,才能教育好这些孩子。看着这一双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充满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我从心底里感到幸福,同时也感到重任在肩。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不忘初心,用心灵去浇灌祖国的花朵,使他们能够茁壮成长。”

在抓教学的过程中,苏红喜多次强调,给学生一滴水,教师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要有长流水。他要求全体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知识储备与文化素养。在他的带动下,教师们在工作之余,也挤出时间学习课外知识,阅读大量的经典名著。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了班里的孩子,成为孩子们的榜样,一时间,校园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热,孩子们争相到图书室、图书柜、图书角借书学习,大家都沉浸在了书籍的海洋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板书是具体生动、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扎实的粉笔字功底显得尤为重要。苏红喜提议每位教师每天抽出时间,在各自的小黑板上抄写一首七言绝句,展示在教学楼门口,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书写水平。他从自身做起,认真书写,一笔一画间都满含着对孩子们的期许、对老师们的鼓励。每天课间操时间,教学楼两侧便整齐地摆放好20块小黑板,学生们驻足围观,甚至齐声背诵。日复一日,老师们的粉笔字都有了明显提升,师生课间操赏诗成为杨谈小学一道靓丽的风景。孩子们也会跃跃欲试,趁中午活动时间在教室的黑板上饶有兴致写起了自己学会的唐诗。

事实上,由于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很重了,老师们在面对这些工作的时候也会有抱怨和不理解,面对这种情况,他都会耐心地给大家做工作,分析这样做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苏红喜自己也会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尽量将重复的工作加以整合,提高效率,减轻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让大家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工作。

当然,这些只是苏红喜平凡工作中的缩影,他为孩子们做的还有很多。他希望每一位孩子在这里健康快乐;他希望每一位年轻教师在这里迅速成长;他希望自己在这片乡村教育热土上播撒的希望种子,最终会收获满满的幸福时光。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工作
不工作,爽飞了?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选工作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