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吉古扎望果节仪式歌舞谐钦

2022-08-31 02:35王悦格桑
西藏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快板歌舞表演者

王悦 格桑

在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多却乡吉古扎村有一类仪式歌舞品种,当地人称作“谐旺”,在其它地区也被称作谐钦。这一歌舞的命名原则与其表演的场合有关,“谐”意为歌舞,“旺”意为加持,“钦”意为盛大,谐钦是在望果节时以预祝、盼望丰收为主要目的的盛大仪式歌舞。当地人称其为“谐旺”,与“谐钦”相比增加了“加持”之意,即用外来力量去改变某些人或某种事物,用在歌舞之中便延伸出表演谐钦祈求天地、神灵帮助该村粮食丰收的含义。因此吉古扎村把“谐钦”称作“谐旺”更能适应这一歌舞的表演场合和表演目的,有其合理性。

吉古扎村在每年藏历六、七月份都会举行长达七天的“望果节”,这是农民为了预祝农业丰收而举办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农区,“望”意为田地,“果”意为绕转,“望果”便是围绕田地转田之意。根据本教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末布德贡杰时期流行于山南“雅拉香布”河谷一带①尼玛次仁、格桑曲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西藏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438-439,512-513.,当地农民在本教师的带领下转田,祈求庄稼丰收,从此“望果节”这一传统便延续下来。西藏各地举办望果节的时间不固定,一般在谷物成熟之际举行,望果节结束后就进入忙碌的秋收时节。吉古扎村的“望果节”包括“祭神仪式”“谐钦”歌舞表演,谐钦表演完毕则表示“望果节”的仪式部分结束,其余时间将会各自组织娱乐性活动,包括跳果谐、赛马等。谐钦是吉古扎村“望果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谐钦仪式歌舞对于了解吉古扎村“望果节”节庆文化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一、历史源流

关于谐钦的历史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与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有关①丹增次仁.西藏民间歌舞概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89-98.。“聂”有“肩膀”之意,传说中雅隆部落的先民在泽当附近的哈日江多山上放牧时,发现一名叫做乌贝惹的年轻人,他气宇轩昂、气度不凡,人们便认为这是上天赐予该部落的领袖,于是众人合力用肩膀将乌贝惹抬回了部落,在抬的过程中模拟出马叫声,由此便出现了“谐钦”的最初原型,即只有歌唱部分、没有舞蹈段落的“鲁”。

到了公元七世纪吐蕃时期,松赞干布励精图治,派遣吞弥·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梵文并成功创制藏文,还颁布了普惠百姓的《十善法》,以及大昭寺、小昭寺等庙宇的开光典礼等,都促进了盛大庆祝活动的举办。在《西藏王统记》中描述了这一盛况:“如意美妙,十六少女,装饰巧丽,持诸鲜花。酣歌曼舞,尽情欢娱,欢庆安乐,法律颁行”②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42-48.。根据“少女”“巧丽”“酣歌曼舞”等字眼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谐玛”女表演者身穿盛装进行歌舞表演的形式,已经初具现今“谐钦”歌舞的艺术特征。

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时期,臣民们为庆祝桑耶寺的建成欢歌起舞表演谐钦,这一盛况被记录在桑耶寺乌孜大殿回廊的壁画上,此时的谐钦以“谐巴”即男性表演者为主,“谐玛”较少,与现今较为常见的“谐巴谐玛”人数基本相同的谐钦略有不同。自此,“谐钦”逐渐在西藏各地流传开来,成为专门用于寺庙开光典礼、望果节等大型庆典表演的仪式性歌舞。

图1 吉古扎村谐钦歌舞结构

二、歌舞本体

吉古扎村的谐钦共有17位表演者,其中“谐玛”有9人,“谐巴”7人,另有1名谐本在队伍中间双手拿“镲”来控制整场歌舞的节奏和秩序;根据各部分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引子、歌舞、扎西三大部分,旋律织体均为单声部,其中歌头部分只歌不舞,节奏舒缓;歌舞部分以慢板和快板的交替为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旋律的再现部分,又有新的旋律出现;“扎西”即为吉祥尾声,是谐钦歌舞的结束部分。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围成半圆形,朝顺时针方向移动;除引子部分采用齐唱形式外,其它各部分均采用男女表演者交替清唱的形式,没有乐器伴奏,在同一段落内,谐巴谐玛交替歌唱的旋律和内容大致相同。

图2 引子部分谱例

谐钦歌舞以谐本敲击镲和全体表演者鞠躬示意来代表表演正式开始,“谐巴谐玛”齐唱旋律,引子部分只歌不舞,旋律的起伏变化小,歌唱过程中常出现装饰音、辅助音和经过音,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音域控制在一个八度内,节奏缓慢悠长,以二分音符和全音符为主,歌词使用“呀”“哦”“啊”等衬词,没有实质性的歌词内容。这一部分不使用乐器伴奏,均采用清唱的形式,类似吟诵式的曲调,因此在歌舞伊始便奠定了仪式歌舞庄严肃穆的基调。

图3 歌舞部分慢板谱例

歌舞部分首先进入慢板,谐本使用“镲”来规定速度,第一拍敲响镲表示强拍,随后的三拍则是将镲捂在胸口,一支镲稍稍叠在另一支镲的边缘相互碰撞发出声响,用来表示弱拍。四拍结束后由“谐巴谐玛”轮流演唱,边唱边舞,歌唱过程中不乏装饰音的出现,节奏相较引子部分略微短促,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歌唱旋律开始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边唱边向顺时针方向移动,交替对唱的次数没有特殊的规定,以队伍绕表演场地一圈作为段落结束。

快板段落以跳为主,兼顾说唱,由一位谐巴边跳舞边移动到表演队伍中间进行表演,谐玛在一旁站立休息,谐本使用镲来控制舞蹈的节奏,其基本节奏为,中间包含若干均分的八分音符,速度逐渐加快,情绪激昂高涨,在一定程度起到活跃现场表演气氛的作用,因此让歌舞部分更具有“望果节”热闹的节日气氛和期盼丰收的节日内涵。

图4 歌舞综合部分谱例

吉古扎村与其它地区谐钦歌舞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慢板、快板后会出现歌舞综合段落。这一部分的歌唱与舞蹈并重,谐本在开头用镲规定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整体风格与其它非仪式性歌舞相比,谐钦歌舞更加含蓄内敛,舞蹈动作没有随着欢快的情绪变得粗犷豪放,而是采用“小碎步”等密集性步伐、更具律动感的舞蹈动作、谐巴谐玛增加交替演唱的次数、越来越快的歌唱速度来烘托快板部分的表演氛围。这一部分出现了六度以上的跳进、音符更为密集的十六分音群以及切分节奏,快板再现的部分出现了新的旋律,并且连续使用等更具跳跃性的节奏组合,将吉古扎村的谐钦歌舞表演推向高潮。

三、服装道具

由于谐钦仪式歌舞在吉古扎村望果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服饰道具上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头饰、服装、鞋子以及腰间悬挂配饰的种类、颜色及位置都十分统一。

在谐钦表演队伍中间放置一个藏式方桌,上面放有一套象征吉祥的“卓索切玛”,包括形似斗状的容器,里面放有糌粑、麦粒等粮食,顶部系有彩绳编制的金刚结,除此之外还有藏式一些酒壶、酒碗,这些物品上都围有哈达,用来供奉神灵,象征吉祥如意,祈盼粮食丰收。

结语

在技术落后、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农民无法控制或改变现有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希望通过“望果节”这一节日来祈祷五谷丰登。在今天,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术等手段来干预粮食生产,但还是将这一传统节日保留下来,这是农区人们心中对于粮食丰收的美好企盼,而作为望果节中重要的仪式歌舞——谐钦,歌头部分庄重威严,歌舞部分将慢板的悠长深远和快板的欢快热烈融合起来,既是“祭神”也是“娱神”,成为人们运用音乐舞蹈表达对大自然敬畏之心的方式和途径。

猜你喜欢
快板歌舞表演者
有生命力的快板
坚持才能成功
新形势下少儿快板辅导研究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十九大”精神放光芒(快板)
妙猜两数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