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囊谦县香达镇纳温·拉康仓壁画初探

2022-08-31 02:35练梦颖
西藏艺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康区经堂净土

练梦颖

壁画鲜明体现了藏传佛教中的宗教“无差别”思想,兼容四大教派传承体系于一家。墙壁东面依次绘有时轮金刚父母双尊、喜金刚父母双尊、大黑天、宝帐怙主。南面绘有萨迦五祖、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帕姆竹巴、布顿仁青卓、五方佛、以及八大菩萨;西面绘有金刚持、萨热哈、龙树菩萨、蒂洛巴、那若巴等印度大成就者,以及玛尔巴、米拉日巴尊者、塔波拉杰等噶举派上师传承;中部绘有释迦牟尼佛十二相、右侧绘有无量光佛、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等;北方绘有莲花生大士及其明妃曼达拉瓦和益西措杰,左侧绘有般若佛母、绿度母,以及忿怒莲师等藏传佛教“萨迦、格鲁、噶举、宁玛”各家本尊和上师,周围有许多眷属①陈林江措,多措.香达“小敦煌”纳纹拉康仓|古老家族守护千年的神殿[Z/OL].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香达镇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千年古镇|魅力香达”,2018.05.10.。

2017年7月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谢继胜老师、王瑞雷老师等人员到达现场考察,并进行了测绘和拍摄,笔者现将大致情况整理如下。

一、纳温·拉康仓及其壁画

经堂位于二楼的密修室旁,木柱为框架,以西北地区木梁搭椽架檩的方式建造,外墙为夯土,以红黏土为材料,壁画满绘壁面,连贯丰富,画面无接缝,布局完整,所绘佛像包含四大派系,佛像造型端庄、手法细腻、色彩古朴饱满,笔法讲究,总体呈红褐色调,线条有力,佛像朴素威严,伴有立鸟、狮子等瑞兽图案③潘鲁生.偶遇纳温·拉康仓的经堂壁画[EB/OL]. https://www.tibetcul.com/zhuanti/whzt/21782.html,2017.8.25.。拉康仓被称香达“小敦煌”,正是因为家传古籍和此处的壁画。

这些画面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雨水痕迹已侵蚀了壁画不小的面积,许多壁画形象和藏文题记难以识别,更多保护和研究工作亟待开展。

据现场测量尺寸,二层经堂平面图大致如下:

整个经堂接近正方形,东西壁长5.53米,南北壁长6.17米,壁高约3米,殿中两根大柱支撑,门朝东,经堂四壁绘有壁画,主壁为西壁,目前东壁、北壁残损较多,西壁和南壁相对保存完好。

下面介绍经堂内四壁壁画的具体样貌及识别情况。此处提醒,下文所有藏文题记识别尽可能保留壁画上原状录入,括号内补充或修正,但由于部分残损,录文不一定完全准确。

二、南壁壁画

图2 南壁阿閦佛、宝生佛段

图3 南壁宝生佛、大日如来段

图4 南壁大日如来、阿弥陀段

图5 南壁阿弥陀、不空成就佛段

南壁线稿(图6)和示意图(图7)如上所示。南壁宽约6米,高约3米,壁画距地面0.5米,主要内容绘有五方佛及其眷属、萨迦派道果传承的各位上师等,五方佛下是莲花座,莲花座下是残存的不同小佛形象。各部分的条带多用黄、褐、黑、红色,壁画最下方是褐色条带。

图6 南壁线稿

图7 南壁示意图

目前将人名识别情况如下记录:

此处壁画绘有后来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被画者列入萨迦派传承,题记用其原名罗桑扎巴,而非宗喀巴。他头戴黄帽结说法印,左肩的梵夹和右肩的剑寓意为文殊菩萨化身。如下图(图8)所示,在示意图中标记为2的位置。

图8 南壁罗桑扎巴(宗喀巴)

示意图中标号为5的萨班(图9)是此壁最大的上师像,由此知,此壁萨迦法脉乃是遵循萨班这一支。萨班是萨迦五祖的第四祖,原名贡嘎坚赞,也被称为文殊菩萨化身。萨迦五祖分别是萨钦贡嘎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班贡嘎坚赞、八思巴,此处都能找到。一般传统图像中前三位穿白衣,后两位穿红衣。拉康仓壁画中,后两位确是红衣,但前三位看起来身着黄衣,或是老旧所致。

图9 南壁萨班(贡嘎坚赞)

萨迦派在康区的发展有长远的历史过程。1244年,萨班受孛儿只斤·阔端召见。同年,萨班带着两个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及随从动身前往凉州。途中,萨班让侄子等人先去西凉,他个人沿途逗留,看起来是在对归顺蒙古进行磋商①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12: 72.,同时也在康区设坛讲经、传播佛法,使得萨迦派在康区有所传播。据说萨班前往凉州时也有康区的部落首领一同前往,白利、贡觉等地也成为康区最早归顺蒙元政权的地区②袁晓文,黄辛建.凉州会谈与萨迦派在康区的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4):85-90.。当时八思巴的活动地区就主要集中在称多、玉树和囊谦地区,估计在此时逐渐兴起了萨迦派信仰。之后的发展非常迅速,萨迦派寺庙数量至今在康区仍处于领先地位。由此可以理解拉康仓存在诸多萨迦派上师壁画。

三、北壁壁画

图10 北壁壁画

图11 北壁线稿

图12 北壁示意图

北壁残损最为严重,一半以上墙面已不见绘画痕迹,左段壁画幸存,绘有莲花生大师(图13),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左手持法杖,右手执金刚杵,其左

图13 北壁莲花生大师

图14 北壁忿怒莲师

图15 北壁般若佛母

图16 北壁绿度母图

图17 北壁佛母旁的多臂女性小像

图18 北壁阿底峡尊者

标号A洛钦仁桑的画面左侧即北壁示意图中标号2的像,下方有题记,标号1和2及它们正上方残损的两像E、F,都是上师像,还有阿底峡画面右侧边标号32及周围残损的上师像,可能都是阿底峡的弟子。

四、西壁壁画

图19 西壁金刚持

图20 西壁释迦牟尼

图21 西壁阿弥陀

图22 西壁线稿

图23 西壁示意图

西壁绘有三个主像,分别是金刚持、释迦牟尼、阿弥陀净土。

(一)西壁南段金刚持部分

图24 金刚持

图25 金刚持及周围

图26 西壁南段金刚持及周围的示意图

关于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是在印度修学密法最著名的八十四位祖师,亦全是大手印法门的传承祖师。此处的龙树菩萨,头部环绕着7条蛇,多见的龙树菩萨形象一般都只在头顶画出蛇头,不画蛇身,但在此处,清晰可见蛇身盘绕的描绘(图27),另一位印度大成就者古古力巴,此名的意义即“喜爱狗的人”,传说他曾收养一只可怜的狗,自己大成之后仍牵挂着狗无人喂养,因此在他在唐卡和壁画中的形象总是与狗相伴①白玛僧格.唐卡中的八十四大成就者[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12:248.(图28)。

图27 龙树菩萨

图28 古古力巴

画面左侧自标号A1开始是噶玛噶举黑帽系传承,识别题记如下:

A1-A12部分属噶举派传承。下面附上噶举派各支系简表1:

图29 噶举派支系图

(二)西壁中段释迦牟尼部分

图30 释迦牟尼及周围

图31 西壁中段释迦牟尼及周围的示意图

B1开始绘有释迦牟尼佛传故事等,标记带B的部分都无题记。较明显的有B2猕猴献蜜(图32)、B12乘象入胎(图33)和最顶部B21释迦涅槃(图34)等佛传故事。

图32 猕猴献蜜

图33 乘象入胎

图34 佛陀涅槃

B2“猕猴献蜜”下方B3-B9都是佛说法图,所画皆是中央一佛,边上随侍二人,形态各异。B9是龙尊王佛说法。画面右侧B11-B18是其他佛传故事,残损较多。

(三)西壁北段阿弥陀净土部分

西壁最右侧是阿弥陀净土(图35),即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座下有莲花、水池,表现莲花化生之意,身旁有两尊像,画面左侧像身上模糊可见藏文一词,应为“观音”,应共同形成西方三圣,即大势至菩萨、阿弥陀、观世音菩萨。此部分受汉地样式影响,从13世纪俄藏黑水城唐卡(图37)中的西方三圣来看,西夏人非常推崇净土信仰,净土往往和观音信仰结合起来,而藏传佛教的阿弥陀佛一般作为五方佛之一,不用来表现阿弥陀净土,只是南壁已经出现过五方佛中的阿弥陀,所以此处应是表现净土,阿弥陀托钵则有可能是纳入了药师佛的特征,比如黑水城的阿弥陀佛往往就有药师八佛陪伴。拉康仓西壁出现阿弥陀净土,可看作汉藏佛教信仰交流的一个重要表现。

图35 阿弥陀净土

图36 阿弥陀净土示意图

图37 阿弥陀净土唐卡(冬宫博物馆2349号)

阿弥陀左下方可见四僧人,着红衣,有头光,双手合十,整齐朝画面右侧(图38)。

图38 西壁北段阿弥陀净土下方四僧人

五、东壁壁画

图39 东壁时轮金刚

图40 东壁大黑天

图41 东壁南段喜金刚等

图42 东壁线稿

图43 东壁示意图

图44 东壁南段上部喜金刚

图45 东壁南段下部宝帐怙主

图46 东壁中段上部

图47 东壁中段下部

六、小结

显而易见,纳温·拉康仓经堂壁画所包含宗教派别不止一种,壁画中展现了噶举派、萨迦派、宁玛派等不同教派的形象。体现出一种宗教融合、各教派平等共存的思想,而这种趋势在康区一直延续到18~19世纪。16~17世纪的纳温·拉康仓整个经堂壁画是这时期康区宗教融合思潮的有力印证,或许更早期就已发展出这种现象。

拉康仓经堂壁画对各教派内容的表现也有所侧重。一进门最易见西壁和南壁,进门正对西壁,可见金刚持、释迦牟尼、阿弥陀、噶举派上师传承,而南壁表现五方佛和萨迦派道果法脉传承。萨迦派内容在南壁十分明显,如此看来,萨迦派和噶举派被重点表现,而萨迦派占更大面积,而后才是北壁宁玛派及东壁无上瑜伽密。此般布置和萨迦派13世纪之后在康区的流行不无关系。

风格上,拉康仓壁画属一种本土化绘画风格,满壁绘制,多使用红褐色,色彩造型古朴稚拙,沉实厚重,别具一格。参考罗文华老师《木雅地区明代藏传佛教经堂碉壁画》,书中调查了甲根坝乡阿加上村巴都家经堂碉、沙德乡沙德村辛噶家经堂碉、沙德乡上赤吉西村白玛丹增家经堂碉、普沙绒乡普沙绒二村卓玛拉康经堂碉等地①故宫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著.罗文华主编.木雅地区明代藏传佛教经堂碉壁画[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9:61.,这几座经堂碉楼位于四川甘孜康定县,与拉康仓的经堂建筑有相似之处,壁画也多用红褐色调,线条古拙,风格十分类似。

其中卓玛拉康经堂碉坐西朝东,经堂也位于碉楼二层,图像配置上东壁有多个大黑天像和天王像,南壁绘有绿度母、五方佛及般若佛母,西壁是金刚持、纵三世佛、无量光佛,北壁有佛、文殊、金刚、观音等像,拉康仓东、南、西壁的内容都与之较为相似。另外,九龙县汤古乡汤古村中古二组经堂碉壁画图像配置在进门左侧壁上也绘绿度母、五方佛、般若佛母,只是在绿度母和五方佛之间增加了莲花生和萨迦派祖师,看起来融合了萨迦派和宁玛派在同一壁上,其余内容与卓玛拉康相差不多②故宫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著.罗文华主编.木雅地区明代藏传佛教经堂碉壁画[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9:391,444.。

从中可以推想纳温·拉康仓或与木雅文化圈有联系,且其壁画中多宗教的内容特征也能得到相似个例的呼应,如九龙县罗布泽仁家的家庙中保存的清代壁画上画着藏传佛教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和苯教的祖师③故宫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著.罗文华主编.木雅地区明代藏传佛教经堂碉壁画[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9:31.。可知,纳温·拉康仓并非个例,而是反映当地民间信仰的群例之一。

关于拉康仓更多历史信息仍在探索中,今后有待对其进行更细致的比较和归纳。总之,对纳温·拉康仓经堂壁画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当地民间信仰思潮的发展,为康区家族藏传佛教艺术的研究增加一个可比较的案例。

猜你喜欢
康区经堂净土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康区察瓦龙历史沿革及其地名称谓考究
——基于对口述史料的文献分析
民国时期康区法律实践探析:以瞻化藏族抢劫案件的司法处理为中心
简论康区明正土司制度及其“在地化”
民国前期康区田赋和牲税征收
做了即完成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圆明园“含经堂”遗址的考古发现
赵府味经堂本《诗缉》纠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