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武汉市物流业“数智化”发展路径分析

2022-09-14 07:33卢升荣刘瑶
物流技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智化物流业武汉市

卢升荣,刘瑶

(武汉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0 引言

自2020年9月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低碳转型迎来了重大变革。物流是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行业,其转型发展对于实现我国“双碳”整体目标至关重要。

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物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对于物流业而言,数字化既是未来发展变革的新趋势,也是谋求持续增长的新机遇。在“双碳”以及国家“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背景下,国家必将进一步加大信息化投入,物流行业数智化发展前景广阔。

1 武汉市物流业“数智化”应用现状

近年来,武汉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其物流业发展取得了惊人成就。在2020年全国城市物流产业规模总体排名、物流竞争力排名中,武汉分列第五位、第六位。随着国家“双碳”目标以及“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战略的推进,武汉市物流业正逐步实施数智化转型发展战略,这既是对接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契合了新时代武汉市发展的需要。

1.1 物流大数据平台

2020年以来武汉市新建的物流业大数据平台应用项目见表1,主要涉及车辆调度货运优化、物资供应、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管理创新等几个领域。通过重点项目建设,政府部门、平台、企业间的商贸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数据流通规则制度的建设也在不断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破除了数据壁垒和“孤岛”。

表1 武汉市典型大数据平台应用项目

1.2 物流数智化应用场景

武汉市一直致力于加速推进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与应用工作,进行供应端、物流端、数据端、消费端的一体化建设,在源头上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在交通上加速“水陆空铁”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的成型,同时积极探索核心数据的多平台及时共享,降低流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同时积极借助现代科技力量,搭建智能平台,帮助企业打通内外部之间的供应协同关系,实现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如疫情防控期间,创新“农产品进城”“荆楚优品出省”的通道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稳住了生活必需品供应链,实现乡村振兴;利用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再加上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武汉成了中心枢纽城市。完备的产业体系既为武汉的供应链创新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也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1年7月武汉市成功入选首批10个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港航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百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武汉航科物流有限公司研发的“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基于卫星互联网领域的“物集港物流商城网络货运平台”和“云上多港多园协同作业管理系统平台”成为了武汉市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的第一批示范项目。湖北京邦达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京东控股的一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其在工业互联网和智能仓库的应用方面比较领先。该公司的基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武汉京东亚一生鲜仓”成为了武汉市智慧物流领域的标杆项目,也入选了武汉市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的第一批示范项目。

2 武汉市物流业“数智化”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缺乏统一规划协调

武汉市物流发展重点地区包括武汉新港及几个新城区,各区之间竞争性强,合作性差,从各自区域利益、部门利益出发,各自独立发展,某些功能定位和项目设置雷同,致使整个地区的物流资源整合性差、协调性差,影响了资源有效利用,不利于物流业数智化的发展。

港口、铁路、公路、民航等部门虽然一直尝试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效率低下。武汉市的物流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虽然先后颁布了一些关于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的综合性政策意见,但仍然缺乏专门的政策法规来规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海关、港口、铁路、公路、空运等领域仍存在通关时间较长、运输市场不规范、公路乱罚款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武汉市物流聚集和扩散效应的发挥。

2.2 物流基础设施的数智化水平有待提高

智慧物流的高效运转,需要标准化的物流规范、物流信息和物流设备。物流数智化转型成功与否,决定因素在于高质量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标准化低是数智化转型发展急需解决的短板问题。标准托盘(1 200mm×1 000mm)、标准物流周转箱(筐)等物流载具的应用还不够普及,上下游物流设备设施(如叉车、货架、月台、运输车辆等)也需要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另外,武汉市缺乏完善的数据基础设施共享和公共信息平台,在智能立体仓库和高端标准仓库运营、末端智能配送等环节的应用还不够普及。

此外,物流设备水平低也制约了物流数智化的发展。智能标签、自动导引车、自动码垛机、智能分拣、感应货架、智能生鲜柜和自助提货柜等智能物流装备和系统的普及率还比较低。武汉本地以钢铁和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企业在物流智能化改造升级方面还显得成效不够显著,仅有东风和长飞光纤两家企业的供应链技术创新和物流智能化设备投入较大。汉正街、白沙洲、四季美农贸城等专业批发市场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步伐还不够快。

2.3 本地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业对物流行业的支撑力度不够

目前,武汉市整体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够,本地智能物流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力度不够,必须引进智慧物流装备的生产制造企业来汉布局。建议加强智慧物流装备行业产业链上游核心零部件及核心技术和中游智慧物流装备的知名企业来汉建设智能物流装备制造基地。

智慧物流装备行业的产业链上游为核心零部件及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减速器、传感技术、系统集成等;中游为智慧物流装备,主要包括AGV搬运机器人、物流无人机、智能快递柜、分拣机器人等;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农副产品、服饰箱包、医药医械、建筑材料等。现阶段,武汉仅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处于国内智能物流装备制造行业的一流行列。武汉本地目前还缺乏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智慧物流装备制造企业,需要吸引智慧物流装备产业链上中游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来汉布局,建设智能物流装备制造基地。

2.4 民营企业、外贸流通企业的市场主体规模不足

武汉市有影响力的物流企业集团实力不够,物流服务水平的竞争力不足,有较强规模实力的民营企业不足。前述武汉市4家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中仅有九州通是民营企业。企业发展实力不足不仅直接影响物流企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和企业规模扩大,而且影响着物流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和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水平,难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2020年以来,武汉本地交通领域国有集团(如湖北省港口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但相对内贸而言,涉及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商和口岸通关方面的信息化数字技术深度应用项目还很少,表明武汉市的外贸流通还不够发达,相关市场主体规模实力和创新力都不够,需要加大培育力度。

2.5 物流业高端智能应用技术型人才缺乏

目前,武汉市物流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对不高、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物流企业管理效率相对较低,政策领悟能力和执行力都比较差,导致货物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作业过程中的无效环节增加,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和社会物流总费用。熟悉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物流技术与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制约了物流业的稳健发展。以武汉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2020年9月做过的一次面向武汉地区商贸物流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人才需求调研为例,绝大多数受访者要求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和“电子商务”等课程,认为从业者需具备“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能力的比例分别为98.26%和99.12%。由此可见,武汉物流业急需从业者具备基本的数字化素养,并对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操作和分析应用能力。

3 武汉市物流业“数智化”转型发展路径

3.1 统一布局,建立“区域型物流共同体”

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物流业的规划引导,完善激励和保障政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相关部门须打破部门壁垒,以整体利益优先,实施统一规划布局管理,构建“区域型物流共同体”。

建立区域型物流共同体,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严格督促相关部门遵循“突出特色、统一协调、优化结构、利益共享”的原则方针,从大局观上规划武汉地区物流布局,将武汉地区原有的区域性物流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统筹协调武汉地区的物流资源和物流机制,促使一个分工明确、优劣互补、互帮互助“物流共同体”的形成。其次加速临空、临港、铁路、公路等交通物流枢纽的建设,形成一个中东部最大的水陆空物流枢纽。目前,武汉地区在陆路、铁路网络中的物流枢纽地位已经得到了认可,最重要的是需发展武汉地区临空、临港物流,使其形成中部地区的水陆空物流枢纽中心,这样才能发挥出武汉地区独特的区域性优势。再次加快建立区域网络型物流信息平台,保障“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目标的实现。最后推进区域型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和实施鼓励性政策措施。

3.2 信息协作,引导先进物流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特征。首先,政府应大力支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化物流、智慧物流发展,加强与物流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物流云等智能平台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响应效率。其次,应协助建立信息化协作机制,构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智慧物流网络,以实现区域间、企业间的数据、信息共享,从而提高我国物流行业的整体效率。最后,政府应引导物流企业应用ERP、TQM、条码技术、EDI等先进信息技术,并重视如自动化仓库、物流中心、集装箱中转站等现代物流设施的投入,实现物流系统化、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和自动化。支持、引导和鼓励较大规模的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合作开发,并将标准化的信息服务提供给中小规模物流企业。

武汉地区的物流企业应在物流信息管理技术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先进物流信息管理技术,也应对物流信息管理技术展开独立开发研究,争取研究自有专利技术。

3.3 创新驱动,推进技术、业态共同创新

积极培育创新氛围,进一步发挥武汉市本地科教和人才优势。坚持发挥创新在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促进商贸服务业和物流业深度融合,提升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新基建背景下商贸流通的新技术应用,不断推动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目前,武汉市适应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智慧物流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非常缺乏,必须在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狠下功夫。应该从与高校联合定向培养、在职员工提升计划和引进国内外业内知名机构和团队三个方面共同发力。

3.4 培育品牌,打造本地龙头物流企业

物流业数智化转型需要大型物流企业引领。武汉市需要培育有较强品牌影响力、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龙头,鼓励和引导相关物流企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做大做强、规模化发展。政府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指导思想下,充分激发物流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开展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连锁商超、城乡配送、综合物流、国际货运代理、供应链服务、冷链物流等领域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服务水平高、有品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

3.5 引进人才,深化高端机构、总部经济合作

加大机构和人才的引进与深度合作。围绕大型交通枢纽和产业园区的5G网络建设、数据中心建设、互联网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多式联运工程)、智慧交通(港口码头、高速公路、内河航道、机场等)等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引入数字技术先进企业,全面深度展开合作,借力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政府要根据物流业数智化转型的趋势,积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发展高端物流装备制造业和促进传统商贸企业供应链服务创新及商业模式探索,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中游知名企业及其高质量团队,吸引国内外的高端投资者。协调处理好武汉市各区的机构引进和总部经济建设目标。

4 结语

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武汉市物流业开展数智化转型,既符合国家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需要,也承接了武汉市打造新经济新业态、构建新型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新任务。武汉市近年来开发了车辆调度货运优化、物资供应、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管理创新等几个领域的项目,也打造了一批数字经济应用场景示范项目,但仍存在物流管理体制缺乏统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的数智化水平有待提高、民营企业规模不足、高端智能应用技术型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构建“区域型物流共同体”着手,引进先进物流技术、推进物流技术与业态创新、打造本地龙头物流企业、深化高端机构与人才的合作,助力武汉数智化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智化物流业武汉市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
宫长瑞,轩宣:以新一代技术要素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发展
穿盔甲,慢慢爬
人工智能助力教研变革的价值与逻辑
细雨
“数智化”生产生活奔涌而来
人工智能“智化”教育的内涵、途径和策略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与物流业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