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高一学段地理教学落实“双减”政策的策略

2022-09-15 15:15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新学科作业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董 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示地理教育工作者,面对新时代教育背景,要不断创新,努力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新课标的角度而言,想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实现“双减”,第一要务是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质量。课堂质量如何,取决于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学生活动,再到课后作业、评价反思的每一环节的处理,这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技能与方法、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研修水平等有着紧密联系。

高一学段是与义务教育衔接的重要过渡阶段,“双新”背景下的地理学科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且新奇的,需要教师充分引导、指导。面对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教师要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帮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学科学习方法,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地理学科学业负担。黑龙江省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高中地理现行教材为湘教版(2019)教材。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

一、明晰学科任务,打造生态课堂

“以学为本”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授课方式,科学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活动的主人。当下的地理课堂中,传统“填鸭式”教学逐渐被取代,教师更加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在新理念、新模式引领下的生态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的应用愈发广泛、深入,这种“生态课堂”的生命力更强。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即具有综合性,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更利于丰富多样的生态课堂开展。

以“风成地貌”一节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用旅行线路串联起前后流水地貌与风成地貌的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并强化区域认知。以线路为线索展开,第一站是宁夏沙坡头,它的发展也是中国沙漠研究、风沙防治的见证,几十年前科研工作者由此向沙漠进军,今天师生也从这里继续深入沙漠戈壁。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进步的艰难历程、科研成果取得的艰辛不易,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本节课的情感基调。

第二站到达魔鬼城,学生根据沿途形态各异的景观分析成因,落实风蚀作用的基本概念与类型,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强化地理实践力。学生根据景观图阐述对应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自主探究原因的过程中加深对不同地貌类型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自然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三站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学生观察新月形沙丘思考其成因。旅途至此,学生建立了对干旱地区的认知,并以此为背景认识沙垄、沙丘,观察分析沙丘移动、沙漠扩张的影响。连贯的情境让学生紧跟课堂,强化区域认知。沿途又经过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石油开采等景观,由此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风沙地貌,不只有危害,也蕴藏着宝贵资源。沙漠公路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此前风沙危害有了对应的具体真实情境,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该类地貌及其特点与防治措施的实际意义。展示沿线的草方格,推测说明草方格如何防风固沙。补充介绍其他防治措施,引导学生思考风沙地貌的治理原理、方法,更深层次思考自然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通过来源于生活的、丰富的、有效的情境与缜密的、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学生在不断地主动思考与合作探究中获得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培养了核心素养,同时又有成就感、获得感,“寓教于乐”。课堂不再是被动接受式的“一言堂”,而是具有张力、生命力的“生态课堂”,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也不再会是沉重、被迫的负担。

二、立足学科特点,培养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不同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就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以及人文情感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巩固学生知识基础,促使学生正确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1]。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地理学科育人价值与综合性有机结合,发挥在学科融合方面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以“喀斯特地貌”一节为例:通过观看、阅读天眼相关视频、材料,抛出问题——“中国天眼”为何落户大窝凼?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获取信息并思考,锻炼学生获取信息的关键能力与综合思维。由此,学生主动生成问题——何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故而当教师展示“中国天眼”大窝凼从浅海到洼地的形成过程时,学生会主动分析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与过程,并观察到不同位置发育的不同类型的喀斯特地貌,能够进行成因与形成过程的描述与类型的判别,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均得到强化。此时,教师再展示大窝凼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种种场景,与之前的风景秀美、重器坐落形成强烈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使学生主动回顾喀斯特地貌的特点,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强化落实了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喀斯特地貌区的区域认知。

当发现了该地区的发展限制所在,如何脱贫致富的问题引出便水到渠成。学生对该区域有了知识与情感的双层面认知,会积极主动地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基于本节所学的基础知识,因地制宜,教师再加以总结升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学生既获得了更加深刻、全面的区域认知,又潜移默化地形成主动探寻人地和谐之路的意识。展望当地的未来,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天文小镇”的发展繁荣、科技强国的号召中“大国重器”背后的使命担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选取“中国天眼”作为案例贯穿整节教学,锁定该区域进行深入探究,增强学生对该区的区域认知,同时人地协调观得到强化。天眼之父——南仁东院士的事迹使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教师核心素养指向下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获取了必备知识,更提升了学科素养、强化了主人翁意识。

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将学科核心素养与育人功能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学科融合、价值观引导使地理知识不再是没有温度的文字,学生通过地理课堂感受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联、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对家国命运和世界格局的重要作用,自发地去了解、关注生活以及时事中的地理,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心理上少了“负担”,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素养的提升。

三、围绕学科体系,创新学习方式

课后作业是师生沟通的另一种途径,于学生而言,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检验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于教师而言,作业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习惯、逻辑思维等特点以及课堂上发现不了的潜在问题、隐性问题,更是了解学生学情、学习效果的有效渠道。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设计个性化、分层作业,并及时反馈,尽可能增加面批的次数,提高师生有效沟通的频率,点对点指导、帮助解决学生作业中反映出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师批生改,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使其效果最大化。在“双减”背景下,亟待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增加团队合作,系统设计、研讨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作业,避免机械、无效作业。形式也不必局限于传统书面作业,如要解决低学力学生的学习问题,没有任何方法比小组式的协同学习更加有效[2]。

如教学“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观察月相”的活动效果极佳,一些学生养成了放学路上观察月相的习惯,并且自主发现了变化规律,主动钻研天体运动寻找原因,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地理”激发了学习热情。“畅想宇宙”的开放式作业更是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主动性、创新性的学习平台,绘画、小说、诗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背后,是学生对宇宙更主动深入的探索,更是对知识的孜孜追求与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学习“土壤的形成”时,学生可以自主采集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样本,进行分组实验,通过测得数据获得土壤构成及酸碱度等土壤性状。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尤其是高一学段的学生,学业压力相对小,有着更充分的亲近自然、探知规律的意愿、时间与精力,而走进自然大课堂的同时,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作为重要教学过程的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其具有管理、形成、反馈、评价等诸多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靠师生的正确作业观、管理部门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教师的科学而规范的实施为条件[3]。

学生作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师节向全国教师寄语,希望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这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专业素养是高质量教学的必备条件。如在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方面,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课堂上的每一个字句都会被学生捕捉,作为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因此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过硬、语言表达准确精炼,学生课堂上接收到的皆为标准规范的语言表述,在答题时才能运用规范术语作答。要做到时刻保持语言规范严谨,一方面,要在课前进行备课时不断打磨、精炼语言,必要时可以写出详案再反复推敲修改;另一方面,要多读教材、教参以及专业书籍,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其中的专业术语和标准表述。

“双减”并不是要盲目地“减”,而是要科学、合理地做减法,以新课标为依据,合理规划教学设计,处理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平衡。同时,教师更要肩负起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探索、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双新学科作业
【学科新书导览】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作业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