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黄山志版画三种考略

2022-09-17 16:33程国栋
艺术探索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山

程国栋

(湖北美术学院 艺术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明代徐霞客(1587—1641年)曾两次登跻黄山,留下两篇游记。他赞美黄山云:“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志定本》卷二《人物志》)随着黄山作为风景名胜在明代万历以后迎来持续开发,自清初起,徽州地区陆续诞生了一批黄山志刊本。它们大都由当地官僚、士绅、僧侣群体合作编修而成,在塑造黄山文化形象、提升黄山知名度等方面于焉有功。刻镂在这些黄山志卷首的版画黄山图,内容丰富,面貌各异,对版画史和山水画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价值。迄今为止,艺术史界对黄山志版画有过关注的学者主要是周芜、张国标、邱才桢、周亮、蒋志琴等,他们的成果直接或间接地述及诸刊本的诞生时序、辑刻者、画稿作者、刻工、图作版式和数量等信息,但对黄山志山图的历史源流、风格特征、内部关系、创作观念及山图与水墨山水画的关系等问题,则未予以深究。

一、《黄山志略》和《黄山领要录》刊本版画图概况

(一)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写刻本《黄山志略》,一册不分卷,歙县人黄身先①辑刻。

卷中版式为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卷首题“古歙州黄殿友手订 黄山志略”,扉页版框上有篆书“平原孙我山先生鉴定”字样。次为序,尾署“康熙辛未获稻日同里年家世讲弟殷曙顿首拜撰”。次为“题殿友先生黄山志略”,尾署“壬申秋仲安德同学弟孙勷拜草”,附“孙勷之印”白文方印和“我山”朱文方印各一。次为“黄山志略目录”,包括:1.“图考”,2.“山水”,3.“寺院”,4.“古迹”,5.“游记”,6.“诗歌”,7.“杂文”,8.“图画”(都只存题识),9.“道里”,10.“物产”。次为“渐江原作 黄山图 江注谨摹”,正图为单页式,共二十三景。图题分别作《汤池》《九龙潭》《扰龙松》《炼丹台》《铺海》《文殊院》《月塔》《洋湖》《始信峰》《天都峰》《莲花峰》《石床峰》《石笋矼》《神仙岩》《醉石》《仙灯洞》《狮子座》《仙桥》《蒲团松》《松谷庵》《云谷寺》《翠微寺》《慈光寺》。

图版框纵20.3厘米,横11.3厘米,版心刊“志略”及“图画”(图1)。附《黄山志辑略图考》,兹摘录部分如下:

图1 《黄山志略》插图,安徽省图书馆藏

旧有横总诸图,诸峰无不胪列。然山川回互,丘壑纵横,侧落欹撑,丛攒叠聚之处,无非天然位置。若必一字平排,片楮绘画,势必乖张威裂,尽失本来。故山图仍当以细标峰名为得。而其间洞壑岩石,寺院诸名胜,悉附见焉,使游览者一指掌而可仿佛其万一。庶不失兹山真面目。况此山包奇孕异,用宏取精,其中山丰水态,石气岚姿,云影松风,潭声雨色,又岂楮墨之所能尽传者哉?若必按图索骥,则有诸名家之分图在,要亦取其大意,聊供卧游可耳,辑图考略。

由此可以看出,黄身先已经意识到昔日《黄山图经》等插图画黄山存在的弊病,即因将山峰刻意排列而丧失了自然的纵深感。所以此版插图采取分景的方式描绘,以求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风貌。此本现安徽博物院、安徽省图书馆、歙县博物馆、无锡市图书馆、北京市文物局有藏。

(二)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年)著成、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初刻《黄山领要录》②据《黄山领要录》卷首王士禛序文与卷尾汪洪度从玄孙汪詥德识语可知,此书著成和付梓时间分别为1700年和1775年。但有学者将此书问世时间断为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当误。见:徐学林《徽州刻书史长编》(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718页;邱才桢《十七世纪下半叶山水画中的黄山形象》,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56页。,上下两卷,歙县人汪洪度③汪洪度(1646—1722年),字于鼎,一字文治,号息庐,歙县松明山人,汪道昆之孙,康熙诸生。随父汪子喻隐居黄山炼丹峰下,善属文,工诗。受业于王士禛,博雅多艺,工画山水,与弟汪洋度并有才名,时称“二汪”。靳治荆修邑志,延洪度专志山水。著有《息庐文集》《解事集》等。《民国歙县志》卷七《人物志·文苑》和《皖志列传稿》卷二有传。辑并摹图,汪梓琴④汪梓琴,字修况,号桐皋,歙县潜口人,为水香园主人汪沅次子,父亡故后,携弟树琪游燕豫,渡荆楚,达江淮,终居扬州。见汪大白《徽州园林代表作潜口汪氏水香园考论》,《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36页。刊。

卷首依次有王士禛、宋荦、吴苑序。是书体例独特之处在于,汪氏萃取黄山景观之大要,从考证入手,正其名,录其实,叙其史,状其貌,并旁及松石风物、人文掌故等,分为五十多个条目,厘为上下两卷。全书以文辞精妙、见解独到,颇得当时文人赞誉。

此本附刻有《黄山图》,前有汪梓琴识云:“家兄息庐(洪度)著领要录,荟萃此图列于首,余得其副墨本,代诸剞氏”。(图2)图画绘刻精美,面貌与渐江生前所作的一套六十图本《黄山山水册》有相似之处。刻工署名为方天锡。此本著成之初,因秉承汉人士大夫正统观念,对清朝统治微有讽刺之意,而一直未能刊行,直到乾隆盛世,才被歙县富商兼藏书家鲍廷博编入《知不足斋丛书》第十九集,后亦被《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初编》、日本《昌平丛书》等收录。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有藏。

图2 《黄山领要录》插图,江南大学周亮教授提供

二、渐江黄山纪游图的遗韵

综上可知,两种山志插图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清初新安画派宗师渐江僧的黄山画为宗。尤其是《黄山志略》,除了《洋湖》一图与弘眉本、程弘志本中的同名图近趋一致外,其余图画大部分源自渐江的一套《黄山山水册》(图3)。此作具有纪游的性质,共六十帧图,每幅内容如各自所题景名:逍遥亭、觉庵、卧云峰、松谷庵、翠微寺、白沙岭、鸣弦泉、立雪亭、油潭、仙人榜、炼丹台、阎王壁、云门峰、藏云洞、云谷、飞光岫、小桃源、观音岩、九龙潭、皮篷、西海门、天都峰、掀云牖、老人峰、月塔、莲华庵、小心坡、石门、北斗庵、仙灯洞、龙翻石、散花坞、扰龙松、石笋矼、大悲顶、飞来峰、喝石居、绿蓑崖、清潭峰、一线天、朱砂泉、锡杖泉、光明顶、醉石、逍遥溪、白龙潭、慈光寺、青莲宇、横坑、丹井、卧龙松、乌龙潭、狮子林、莲花峰、洒药溪、赵州庵、仙桥、文殊院、蒲团松、桃华溪。

图3 清初渐江《黄山山水册》之《扰龙松》《狮子林》,故宫博物院藏

单图纵21.5厘米,横18.3厘米。前五十幅图原见于日本《中国南画大成》第十三卷,前有萧云从跋,后有程邃跋。1964年6月5日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侯宝璋捐赠书画展览”有渐江《黄山图册》,五十幅,分订六册。第一册录诸名贤题跋,其余五册题签“渐江道人黄山图”,或即《中国南画大成》据以影印之本。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年),苏宗仁辑刊《黄山丛刊》卷一影印了这套山水册,在前五十幅的基础上又补录了后十幅。图前除萧、程二人题识之外,亦补录了另外六人的题识,六人分别为唐允甲、查士标、杨自发、汪滋穗、饶璟、汪家珍。此套图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为京1-3816。

渐江(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歙县人。少时随行商的父母迁居杭州,在当地考取诸生。后父亡,携母归歙县,以铅椠谋生。少孤贫,性狷僻,事母以孝闻。明末曾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入闽,于清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在武夷山出家为僧,始用法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两年后回乡,往来于歙县五明寺和黄山一带,精研笔墨,貌写家山。晚年潜心向佛。他是清初四画僧之一,又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等四人并称“新安四大家”。擅画山水,取法宋元,初学黄公望,中岁取法黄公望、萧云从等人,后更醉心于倪瓒。笔墨清刚冷逸,意趣高洁简肃。

渐江不特为明清时期安徽地区山水画名副其实的精神领袖,也是黄山画创作无可争议的第一代言人。清初另两位以画黄山而著称的大家梅清、石涛虽然在风格上也是独树一帜,但从籍贯、与黄山接触的深入程度、艺术生涯中黄山画创作的时间和比重及描绘黄山的方式等方面来看,显然渐江和他的笔墨最适合代表黄山。首先渐江是歙县人,比其他两人更易亲近黄山。其次,自中年从福建武夷山返乡之后,他“结庵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怀浩乐”(萧云从跋《黄山山水册》),在黄山居“十余年。挂瓢曳杖,憩无恒榻。每寻幽胜,则挟汤口聋叟负砚以行。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倦归则键关画被,欹枕苦吟,或数日不出”,又曾治印一方,曰“家在黄山白岳间”。狂傲如石涛,亦承认说:“公游黄山最久,故能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丰骨泠然生活”(石涛跋《晓江风便图》卷)。再次,汤燕生曾自谓“从师(弘仁)游最久”(汤燕生跋《江山无尽图》卷),他说画僧“居黄山所图可千百计”。四十岁以后,渐江的生活就以绘画为主,而黄山也成为了其创作的首要对象。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黄山题作往往尺寸较大,主题性强,其中不乏鸿篇巨制。而小幅习作,则寻幽探奇,穷尽对黄山独特景致的传神描写。可见画僧在对待黄山题材时,倾注了最大的心血。最后,渐江笔下的黄山大多实景感较强,纵然有些大作一望便知有主观加工的成分,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常年的游观、驻足和写生经验,是不可能带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的。

渐江在生前就享誉极高。当时“江表士流,获其一缣一箑,重于球璧”。既如此,那为何弘眉、程弘志、闵麟嗣的黄山志未能录得其黄山图呢?笔者据史料推测如下:弘眉方面,可能其未与渐江有私交,又尝闻画僧每逢“山衲踪迹其处,环乞书画,多攒眉不应”,故而未便开口。程弘志和渐江有着不错的私交,还曾获赠其《武夷图》,但当时渐江在赠画上自谦“未敢唐突天都”,程氏当然不好强请其为山志绘稿。后来程氏在编纂志书时生病,属内亲汪晋谷续编,汪氏能绘图,无形中就熄灭了渐江绘制山图的可能。而到了闵麟嗣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删裁黄山志旧本重修定本时,渐江早已不在人世,加之闵氏手边又无适合刻成版画的渐江画稿,就只能据旧有山图再行修补了。情况到黄身先修《黄山志略》和汪洪度撰《黄山领要录》时发生了变化,前者的图作者江注和后者的图作者汪洪度本人均与渐江关系匪浅,以渐江黄山画为基础制作版画也就水到渠成了。

江注,生卒年不详,字允凝,一作允冰,号药庵,又号黄山长,斋名若米舫,是渐江的侄子。黄宾虹《黄山丹青志》载,其“性夷旷,佣笔治生,居歙城之江家坞,去黄山百二十里,春秋佳日,无岁不游,游必搜胜穷幽,弥日不返”。江注在渐江返歙后,一直从其游。黄山文殊院宝月禅师曾跟渐江的挚友汤燕生描述过这对叔侄在山中生活的某个片段:

渐公登峰之夜,值秋月圆明,山山可数。渐公坐文殊石上吹笛,江允凝倚歌和之。发音嘹亮,上彻云表。俯视下界千万山,皆如侧耳跂足而听者。山中悄绝,惟莲花峰顶老猿亦作数声奇啸。至三更,衣辄益辄单,风露不可御。乃就院宿。(汤燕生跋《古柯寒筱图》轴)

渐江晚岁游匡庐归,与好友吴爔、许楚、程守等“放筏西干”,作《石淙舟集图》,江注亦在旁助兴。又,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春,渐江在江注的书斋若米舫中绘《唐人诗意图册》。故江注画学能得渐江心印。例如,安徽博物院藏江注《黄山一角图》轴,纸本墨笔,山形崒嵂,松枝遒劲,笔墨苍润,意境高寒,神似渐江之作,就连题款书法也和画僧相仿佛。

汪息庐洪度,亦与渐江交谊甚笃。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渐江曾作《黄山图》轴留赠于他,此作现藏于江西婺源博物馆,图上汤燕生的题记可以为证,曰:“于鼎老道兄藏渐师妙画,自云与所居谼中相似”。又,清周亮工《赖古堂尺牍新钞二集》卷十五中有汪洪度《与渐江上人书》,曰:

往往从友人处见公画,便如游一名山,梦魂犹在烟霞间也。……客中苦热,正思故乡,忽辱《黄山图》千里见寄。披阅之余,莲花云门诸峰,翠霭清凉,令我应接不暇。腐儒买得一山,便足一骄南面矣。快何如之!

此外,汪洪度还曾作《黄山僧渐公画松歌》一诗赞美画僧:

渐公门前无热客,北窗睡起双脚赤。……

黄山本是公家丘,岁寒伴侣松堪结。

扰龙高撑散花坞,接引遥从丹灶掷。

更有破石势绝奇,盘拏半遭霹雳折。

谁知神物有㧑诃,枯枝新见萌芽茁。

吾庐亦在云深处,松影人颜四时碧。……

披图今日见故山,青溪欲踏松间月。

汪氏生前与弟洋度也曾筑室黄山始信峰,所以他应对渐江的画风极为熟悉,也极为服膺,自己的创作也就自然而然受到渐江笔墨的影响。

三、《黄山志续集》刊本版画图概况

卷中版式为九行二十一字,卷首依次为黄宗羲、王炜、周金然序,释雪庄绘山图四十三幅。全书所录皆清初黄山诗文,卷一至卷三为文,卷四至卷八为赋、诗。

山图为双页连式,单页纵19.1厘米,横13.2厘米。版心刊黄山图及页次。图题或每图主要绘及景点依次为:阮溪、容成台、浮丘溪、祥符寺、汤池、慈光寺、迎送松、卧龙松、文殊院(图4)、天都峰(图5)、莲花峰(图6)、一线天、天海、炼丹峰、西海之左数峰、西海之右数峰、五供峰、平天矼、散花坞、青龙岭望始信峰、扰龙松、海门、紫玉屏、始信峰、石笋峰、松谷、翠微、圣泉峰、九龙飞瀑、掷钵峰、云谷、圣僧洞、招隐洞、招隐亭、探珠峰、指路峰、箬岭、云舫全图、云舫之左数峰、石伞、 云舫之右数峰、云舫面数峰、云门峰。

图4 《黄山志续集》插图之《文殊院》,安徽省图书馆藏

图5 《黄山志续集》插图之《天都峰》,安徽省图书馆藏

图6 《黄山志续集》插图之《莲花峰》,安徽省图书馆藏

该本现安庆市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有藏。

雪庄这套山图除在《黄山志续集》中可以见到外,还有康熙三十七年戊寅(1698年)单行刻本存世,为吴荃等人所刊,有吴菘、吴瞻泰跋,吴荃短序,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博物院、安徽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均有收藏。另外,民国初年罗振玉在日本见到明洪武间刻、明末清初方望子抄本《黄山图经》,遂动手翻抄。因该抄本图已不存,罗氏便“取友福冈楼藏雪庄上人图”,与自己的手抄合印,编入《吉石庵丛书第四集》。又,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苏宗仁编纂《黄山丛刊》,亦将雪庄的这套《黄山图》录入,放在了第一帙当中。

黄山不阶尺土,襟带三州,秀削不可名状,不易图,亦不能图也。三十六峰,本唐李青莲三十二莲峰之句,约略言之,亦复何可尽。前志中山图照旧本郑君千里绘事,属萧君灵曦图,入存其大概。兹云舫雪庄大师北还,一笠一笻,

遍历诸峰,择其至灵奇者三十二峰重加图绘,锓入续志。不独黄山别开生面,此皆大师身所亲历,非如郑萧两君想象而得者。黄山可以名状,又何不可图也?到者方知。吾于此图益信。(汪士《黄山志续集·图识》)

那么,这位雪庄大师是何许人也?民国《歙县志》卷十《人物志·方技》记载:

僧雪庄,楚州人,名悟,号通源,又有惺堂、沧溟道者、黄山野人、青溪后学、铁鞋道人诸号。由灵岩栖太平翠螺山,苦心力行,遂登上乘。晚至黄山,遇雪趺坐岩石达旦,积雪盈顶。山僧异之,挽留结庐,以树皮代瓦,名曰皮篷,因号雪庄。枯坐一室,足不出户,惟吴僧雁黄……诗文品诣傲岸绝伦。时止黄山,最相投契,余不屑也。康熙癸酉,应召入都,上见之,曰:“好和尚也。”予还山,汪松峰钦其高尚,为构云舫居之。所绘黄山图百幅,悉得山灵真面。间辑山中所产异花,得一百六种,命之以名,且系以诗,一一传染其色态。又为黄筠庵评定《黄海真形图》。居山中数十年以上,寿示寂。瘗处曰雪公塔。徒一智,字廪峰,亦工画。

楚州即今江苏淮安。据汪世清先生考证,雪庄约生于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卒于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年)。他早年从淮安观音院南庵大依禅师(1617—1683年)剃度,为曹洞宗新城寿昌寺无明慧经(1548—1618年)的第四代法嗣,有所刻“寿昌五世”一章为证。与僧名传綮的八大山人(1626—1705年)同属曹洞宗三十世,为法门兄弟。据上述史料亦可知,他曾在安徽采石矶翠螺山驻锡,这里也是姑孰派代表画家萧云从活动过的地方。据民国《芜湖县志》卷五十《人物志·文学》记载,(萧云从)“尝画屈子离骚经与太平山水图,曲尽其妙。郡太守胡欲求其迹,数通殷勤不可得,乃于公牒入其名张致之。不得已,为图四名山于太白楼壁。”太白楼就坐落在翠螺山南麓,雪庄在太平府期间有无了解过萧云从的艺术成就,尚不得而知。但根据其黄山版画来看,他的细线勾皴之法似应对萧氏山水画有某种程度上的借鉴。

四、雪庄的笔墨图式风格实成于黄山生活

雪庄生前 “青溪后学”的别号,或指自己在绘画上仰慕前贤程正揆。程氏的画风在清初确实有独特之处,与四王山水面貌的“正统”相去甚远,却也不似四僧画那样卓异。其作总体上属于清逸而有野趣的士夫画,一如他亦朝亦野的身份。对比雪庄纸本山水画迹与程正揆的一些真迹可见,二者在气韵上或有相通之处,都具有才情洋溢的品格。但要论笔墨风格,二者差异就殊为明显了:程氏上溯元代倪、黄,着意于枯劲简淡的风格,有些作品当中又能看出私淑明代沈周的笔墨。在结构上,他倾向于随意顺势,自然天成。至于设色,则浓施淡染,不拘一格。雪庄的作品内容大多与黄山有关,作画方式又多是据实景写真,所以在画面结构上个人发挥较为有限,而更多在用笔上体现了自己的特点。虽然也有作品反映出他曾取法米友仁、王蒙等人,但显然更松动放逸。其大幅创作,如康熙四十四年乙酉(1705年)秋天完成的《黄海云舫图》(图7),笔墨信手点染,不计精粗,灵活多变,景物朴拙繁茂,天真烂漫,别具一格,其风神倒是颇类似于和程正揆私交甚密的髡残。因此笔者以为,以雪庄自由洒脱的性格,他真正追慕的不是程正揆具体的书画技巧,而应当是程氏对“卧游江山”这一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践行。1642年,39岁的程正揆决意创作《江山卧游图》卷,此后更将余生精力都投入其中。清周亮工《读画录》云:“(程)常欲作卧游图五百卷,十年前予已见其三百幅矣。或数丈许,或数尺许,繁简浓淡,各极其致。”故宫博物院现藏有一幅,被他标为第四百三十五卷,系其71岁(康熙十三年,1674年春)之笔,可见其用心之精勤。雪庄自入安徽后,常年与黄山为伴,图写其形、影、神、变,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程氏的精神感召。

图7 雪庄《黄海云舫图》,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常州博物馆藏

同为画黄山的著名画僧,雪庄的黄山图和渐江的相比如何呢?渐江的笔墨以冷峻著称,山石造型多方折,树木多瘦硬,用笔偏骨鲠,皴擦较少,属于疏体一路。而雪庄偏好在山体上用中锋施加短线条的皴笔,皴线细密,再用清淡的水墨渲染(图8)。其作林木葱茏,枝繁叶茂,远望显得蓊郁而浑莽。总体而言,雪庄的笔墨语言没有渐江高雅凝练。既然两人的作品在本质上属于两种美学形态,我们就不宜用静逸的标准去评价雪庄的画。他的风格乍看有些粗服乱头,实则淳朴热烈,由内而外弥漫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黄山在他的笔下焕发出了另一种前所未有的鲜活之气。

图8 雪庄《丹台春晓图》,清康熙年间,安徽博物院藏

康熙己巳重九前一日,翠螺雪庄大师散发携杖来游黄山,过阮溪,信宿即行,途遇龙池雨公曰:“道兄入山,当住仙僧洞下,即兜率庵也。”公游两海毕,枯坐此中,风栖露宿,怡然自得。庵下有白砂矼,素多虎。师坐,虎弭首其下,如听梵然。师斥其远徙,虎遂绝。云谷僧众闻而讶之。山下居民为盖一把茅,茅因松铺,师仍卧松下,绝粒旬日,趺坐不辍。游人供米,杂松叶百卉煮之。山气寒多,雪师坐卧雪中,慈光中公从深雪中由前海开道,讯师未至庵,大声呼之,见有嘤嘤应者,知不死。至庵,师从雪中出,拂衣上雪相对揖。中公俯首,谓师真狮子座中人也。坐山中五年,人稍稍物色之。癸酉(1693年)春,名闻当宁,遣内大臣丁公诏入京,辞不赴。癸酉秋,复遣丁公至山强起之,至石城(今江苏南京),又以病辞,养疴城西之竹楼。初冬,复奉召北行。甲戌(1694年)夏,赐师还山修道,仍以一瓢一笠还云舫,取道仙源之三氿,入庵歙中,暨无知者,其高蹈如此,家观察松峰先生常至山,钦师高行,于师还山,为构云舫。居之前为如意亭,后为五峰阁。客堂山门,楚楚有致。出师规制,实我松峰先生成之也。由咸通至今,适符七百之数,所谓圣僧,非师而谁?(《黄山志续集》卷一《艺文》)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重九前一日(1689年10月20日),雪庄初诣黄山。阮溪,即今黄山市徽州区潜口。僧人对黄山可谓一见倾心,甫一入便将之视作了归宿。他本人的诗歌《进黄山》亦可以为证:

己巳十一月初八,大雨淋头几曾歇。

僻性从来爱住山,跻攀那管石头滑。……

欲向此中作枯坐,邻僧送入烟雨图。

雨云渐黑不肯住,邻僧向我先辞去。

且学山禽理树枝,架巢好做栖身处。(《黄山志续集》卷七《赋诗》)

癸酉,即1693年,雪庄于是年奉召入京觐见康熙帝。皇帝派遣的丁公,就是后来出任新安太守的丁廷楗。丁氏敬重雪庄为人,康熙也很欣赏他,但雪庄不愿留居都门,又于次年夏天返回黄山,此后一直长居山中直至圆寂。如按汪世清先生所推定,雪庄逝世于1719年,那他在黄山生活的时间就差不多有三十年之久,超过了此前所有的黄山画画家。这三十年的山中生活,雪庄餐风卧雪,经历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却始终保持着豁达的心境,诚所谓“雪埋雨浸骨倍坚,菜根笋蕨随分饱”(雪舟《题画别少司寇丁公》),“转觉瘦躯忘老状,却欣华发更庄严”(雪舟《除夕》)。对比北上京师数月的经历,他感言道:

野人不解入世法,满目繁华倍枯槁。京雒气候与山异,春尽何曾见春草。圣恩仍许云海居,从此余年皆再造。

欣奉明诏还故山,愿依云舫以终老。(雪舟《题画别少司寇丁公》)

《黄山志续集》中辑有雪庄诗篇近70首,内容除了咏黄山风景外,还包括题黄山画、赠黄山友人等。存世的画作,也绝大多数和黄山有关。这些无不反映出他将身心完全融入此一方灵秀天地当中。他为山志所作的这套版画,和他的黄山风景诗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没有虚诞之感,而极为形象生动,其画面排序就是一条经典的游览线路,图像具备了纪游和胜景的双重特性,甚至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山中“按图索骥”。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四十三幅图中,云舫这一景点屡次出现,以其最显眼的建筑如意亭为标志,在四幅图中都有描绘。还有很多山景是从不同方位观察云舫而绘成,包括山峰:指路峰、探珠峰、玉兔峰、鱼篮峰、老子峰、香炉峰、锦屏峰、石婴峰、育婴峰、蟠桃峰、天外峰、石屋峰、送供峰、辅峰、比秀峰、光明顶、文笔峰、看松峰、天医峰、天乐峰、聚仙峰、忘机峰,岩石:鹦鹉石、姊妹石、罗汉绕塔、面壁僧、曼倩石、面壁头陀、慈云大士、举头天外人、月明僧、空生晏坐、石伞、拜云石、看松罗汉、伽蓝、听泉僧、群仙赴会、双狮儿、角鹿、上山马、看园虎,其他:香雪亭、舞龙台、应雪泉、箬岭。

余将达皮篷,见一老者,朱颜苍鬓,白髭飘然,逍遥户外。近询,知为雪庄上人。皮篷即上人习禅地,近更名云舫。舫只五楹:中供如来拈花法相,即上人手写者;一设广榻,为游客寝所;一为客寮;一作斋厨;一贮书史笔砚。此外则一斗室,不满一弓,为上人栖定处。佛前灯龛,不设钟磬,不理梵呗,时或弹琴击鼓,能令四山皆响。所绘黄山图百幅,悉得山灵真面。间辑山中所产异花,得一百六种,命之以名,且系以诗,一一传染其色态。

因为“最喜评松石,逢人懒说禅”的个性,更因为寝馈黄岳三十六峰之间,与云海飞泉、秋松怪石、奇花异草朝夕相对,几十年如一日,性情与山水化而为一,雪庄才能在画中穷尽岩树之瑰姿、烟云之变态,取溪谷之珠翠,得峰峦之气血。他虽籍贯为外乡,实则将生命中最好的年华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安徽土地。黄宾虹在《新安派论略》中的总结确为恰当:“程士镳、僧雪庄……已变新安派之面目,要之山林野逸,轩爽之致,未可磨灭,尤胜各派之萎靡,独为清尚之风焉。”

结语

总体来说,江注和汪洪度两人的山图版画,构图、技法取自渐江黄山写生山水册,但细节上又有所不同。江氏之笔更忠实于渐江原作,而汪氏的墨线更具波磔感,且于山石凹陷部位施加了不少皴点,与主体留白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山体显得更厚重。这种细密的芝麻皴在渐江的山水画作中并不多见,足见是汪洪度个人的绘画语言。此外,《黄山志略》和《黄山领要录》都未署刻工姓名,但就插图质量而言,后者明显优于前者。前者的线刻太过平均,缺乏力度,缺少轻重与节奏变化,细节体现也难言精彩。以江注“画逼倪黄”(许承尧语)的功力,《黄山志略》画稿本应更具艺术表现力,惜乎因为刻工技术能力的有限而大打折扣。此例足以提醒人们在传统的木刻版画中,刻工的才华有多重要。而雪庄绘制的《黄山志续集》山图在黄山题材版画中综合价值最高,若非刻工技艺亦稍觉平淡,它可谓为古代黄山版画图创作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将其置于同时代山水版画中间,也定然是光彩夺目的一例。

如果说各类地方志的编纂是官方行为,那么清初黄山志诸刊本的修撰就多是热爱家山的徽州文人们的个体贡献了。编纂州县府志是为塑造和宣传本地形象,黄山志书亦不外如是。而能够成功地将全面立体的黄山形象对外展现,版画山图功不可没。同时,作为黄山云峦信史珍贵的一部分,它们也为徽州版画谱写了迷人篇章。

猜你喜欢
黄山
关于梅清题记中笔误的猜想
黄山
黄山冬之恋
黄山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作品选登
学生写话①
黄山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祖国的大好河山——黄山
黄山看日出
黄山迎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