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例

2022-09-20 03:06王梁华
大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祖国

王梁华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9

问题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将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好问题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有效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我们以《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探索问题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问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什么样的问题呈现出来并引发学生思考,是教师利用问题式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能将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概括出来,基本就意味着问题式教学的设计成功了一半。教师必须在这一环节下一番苦功夫,钻研教材内容,提炼知识要点,然后再把这些要点设置成问题。问题设置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必须非常明确,要围绕教学要点展开,做到有的放矢。第二,简洁性。问题要尽可能简洁明了,用词尽量准确而无歧义。第三,趣味性。思政教师应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抓住教材内容中的奇巧之处提出疑问,使学生看到问题后主动思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讲,首先要明确其教学重点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为什么要爱国(Why)、什么是爱国(What)以及怎样爱国(How),即“为何爱国”“何为爱国”“爱国何为”。教学难点包括:关于爱国主义的历史性和具体性;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时如果一上来就讲什么叫爱国、怎样爱国,学生可能会不感兴趣,因为我们从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接受这样的教育了。因此,笔者在课堂上首先提出当前社会存在的三种关于爱国主义的似是而非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逐一分析评判。第一,“反爱国主义论”认为“大道无形,大爱无疆”,爱不应该有边界,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讲爱国主义,就是在宣扬一种现代的“沙文主义”;爱国主义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应该被抛弃的“伪道德”。第二,“爱国无所谓论”认为“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爱不爱国纯属个人私事,“我”要不要爱国取决于“这个国家爱不爱我”,爱不爱国、爱哪个国都无所谓。第三,“爱国爱党二分论”认为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是两码事,爱国不一定非得爱党、爱政府、爱社会主义。在批判这三种错误观点的同时,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为何爱国”“何为爱国”“爱国何为”,引导学生自觉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问题的设置其实只是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过程重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前文提出的关于爱国主义的三种错误观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必须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通过反驳这三个错误观点,我们也就基本回答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主要问题。

(一)为何爱国?

这一问题是从教材中“中国精神”的一个方面——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要回答为什么要提倡爱国主义,有两个重要的关键点必须要和学生解释清楚。

第一,弘扬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首先,祖国是个人生命与尊严的依托。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个人与国家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所生活的国家。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关联,爱国是我们对祖国应有的报答,是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一个丧失了民族独立主权的国家的人民,是不大可能保持他们个人的人格尊严的。其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有了爱国主义这面伟大旗帜,就有了凝聚力,其能让所有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共同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要求各不相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为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而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是为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而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而奋斗。当前,弘扬爱国主义,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绝对有必要的。

第二,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什么仍要提倡爱国主义?即“坚持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的辩证统一性。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不能强求全球政治和文化一体化。目前世界上仍然存在国家和民族之分,不同的民族、国家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民族利益,都要维护和发展各自的主权和利益。“反爱国主义论”的要害就在于以抽象人性论和西方中心论为基础,无视甚至抹杀其他民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是一种典型的虚无主义论调。其实质是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通过消解他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要求他国人民放弃自己的主权和利益,从而接受他们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这是一种隐蔽、伪装了的强权主义、霸权政治的强盗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曾讲道: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妄图用自己所谓的“高级文明”改造甚至取代他国文明,不仅是愚蠢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另一方面,提倡爱国主义并不是要反对国际主义,并不是宣扬“极端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因法国士兵沙文狂热拥护拿破仑的侵略扩张,主张以暴力建立法兰西帝国而得名,是一种强调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蔑视其他民族国家,甚至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是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的。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发展。同时,中国梦的实现也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我们在弘扬爱国主义的同时,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二)何为爱国?

“爱国无所谓论”的基础是祖国无所谓,认为个人完全可以超脱于国家之外,跟国家没有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将个人与国家分割开来。对持这一观点的人而言,祖国可有可无,如果“祖国”不爱我,我完全有理由不爱她,甚至背叛、出卖她。这种论调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没有认识到个人与国家的依存关系;二是没有正确理解国家和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关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如前文所述,祖国是个人生命与尊严的依托,个人与国家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关于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首先要弄清“国家”的基本内涵。一般来说,“国家”由领土、民族(人民)、文化和政府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至少包含四种含义:地理含义、民族含义、文化含义和政治含义。《思想道德与法治》指出,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一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要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三要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四要爱自己的国家。这里最复杂的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爱国主义的内涵定义中,实际上只讲到对家园(地理)、民族和文化的“四个感”的统一。也就是说,爱国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包括地理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政治认同的要求。在增进和维护“一个中国”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这有利于团结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所有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中华儿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

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整体,以“祖国不爱我”“祖国没自由”为由拒绝爱国是非常荒唐和可笑的,因为他们误把政权、政府、政治制度直接等同于国家,片面地理解国家的含义。祖国就是母亲,在每一个孩子看来,自己的母亲总是最美的。爱国是对祖国母亲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深厚感情,是一种人人理应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祖国也许有不完善之处,但这恰恰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每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把她建设好、维护好。爱国主义的典范钱伟长以他的身体力行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爱国。钱先生虽然一生坎坷,甚至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但他的爱国之心始终如一。爱国就如同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不需要任何理由。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因为你是祖国母亲的孩子,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三)爱国何为?

国家的概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总要以一定的国土、人口、文化、政府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前文所述,爱国主义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具体性、现实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要求会有所不同。2021年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概括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要求,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要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二是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三是要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四是要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2019年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纲要》提出,要“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爱国爱党二分论”,认为爱国不一定非要爱党、爱政府、爱社会主义,并举例说“在一些多党制的国家,人们爱国但不一定爱党、爱政府,在野党基本都是反对执政党的”。当然必须承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是,国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共同体,它总是由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构成。在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我们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统一,是因为我们祖国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三位一体、休戚与共、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首先,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道路是无数优秀中华儿女通过浴血奋战、艰难探索,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新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在社会主义中国,爱国与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是一致的。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制度,爱社会主义制度就要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祖国的各项事业都离不开党的统一领导。最后,通过历史的纵向对比和现实的横向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今天的中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相比,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都有天壤之别。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并躬身实践的光辉典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毋庸置疑的两大历史定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得以彰显。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保障中国的稳定繁荣发展,才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对于每一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只有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三者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而真实的,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结语

思政课问题式教学总的说来包括设计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几个环节。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思政教材的内容,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爱国主义教育中,通过批判当前社会对爱国主义的三种错误观点,合理地设计好“为何爱国”“何为爱国”“爱国何为”这三个问题,在“破”中有“立”,利用问题式教学可以更好地把爱国主义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正确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增强对祖国的“四个认同”,即地理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努力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祖国
祖国祖国我爱您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意聊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对祖国唱出爱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我爱我的祖国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