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研究

2022-09-20 03:06纪守峰李印福
大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纪守峰 李印福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 抚顺 113001

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能力素质差异化的复杂群体,高校应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构建服务型“三全育人”一体化模式,发挥“三全育人”的整体合力作用,积极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变被动为主动,因材施教,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思想行为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行为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思想进步、思维活跃、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接受与理解能力较强、善于沟通与表达,但部分学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精神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易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出现鲜明的利益多元、价值多样、观念多变的现实主义和利己主义特征。部分学生在情感上缺少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崇高理想的感悟精神和正确价值的判断能力;在精神上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信念上缺乏理想目标,其精神和物质需求更加现实、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回报索取愿望更加强烈,更多的是用实用主义的标准去看待问题,用市场经济的标准去衡量价值,用利己主义的思想去审视周围的事物。因此,部分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困惑和疑虑明显增多、衡量道德的标准明显降低、对现实利益的矛盾冲突明显增加、对价值的理性辨别能力不足、对抵制腐朽思想影响的能力明显减弱。

二、“三全育人”思想的概念与深刻内涵

(一)“三全育人”思想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全局的战略高度阐明了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指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掌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关键,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为学生成长成才注入强大的思想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全育人”思想的论述简洁易懂,但其中包含的内容丰富,意义深远。

(二)“三全育人”思想的深刻内涵

“三全育人”思想是新时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其根本出发点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核心在于立德树人,重心在于形成合力,落脚点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目标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效果。因此,“三全育人”就是在充分发挥“两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各学科、各课程、各环节的人文思想育人因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各个方面,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作用。高校要通过深入挖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要素,进一步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明确全体教职工的育人职责和要求,全面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精细化和全覆盖。

(三)“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意义

“三全育人”思想是“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各类课程的教师要提高师德师风和业务水平,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要在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中体现育人导向,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三全育人”思想的实质就是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思想引导有机结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规范管理、服务至上的教育观念,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优良的环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全育人”思想范畴体现了思想教育的全覆盖。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在“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导下,学校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通过挖掘育人载体、强化育人保障、搭建一体化育人平台,积极构建“点、线、面”融会贯通的“三全育人”立体场域,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挖掘各种育人要素,优化各类育人内容供给,实现由点及线、聚面成体、多体联动的思政教育格局,覆盖全体师生,形成一体化育人的整体合力,着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奋斗精神。

三、新时代构建“三全育人”一体化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结合,强化思想融入与引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思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无缝连接和整体合力,全面开拓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新格局。首先,学校要加强党的领导,成立“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全校教育、管理和服务部门的思想教育工作,深入挖掘育人要素,形成教、管、服一体化的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建章立制,形成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一体化格局。其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建设,搭建教、管、服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将学校各个部门和各个教育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发挥协同作用。同时,利用大数据的研判功能,分析评价各部门的育人效果,促进各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最后,要建立提高全体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培训平台,坚定教师的理想信念,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觉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的每位教职工都要通过不断自我完善、提高修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见贤思齐、严于律己;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以坚实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一体化育人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三全育人”思想的中心是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聚焦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提升思想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能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将情感认同升华为思想认同,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形式单一、教育手段滞后,主要依靠思政课的理论灌输和辅导员的讲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片面化,教育效果有限。因此,要深入挖掘各部门、各个环节的育人要素,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职责与任务,善于总结经验,形成一体化育人保障机制。同时,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责任感,聚焦学生的价值导向、发展取向和需求指向,关爱每一名学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不全、效果有限的问题。一是加强课堂育人保障机制建设,发挥教师的价值导向作用。教师要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方向、人生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入与渗透,还要言传身教,用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触动学生。二是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增进师生的了解互信,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发展需要。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一方面要建立班主任、辅导员深入班级、宿舍、课堂的常态化机制,了解学生需求,主动服务学生。同时,可通过进班级宣讲、进课堂听课、进宿舍谈话谈心,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现状,进行正向引导,解决学生知行不一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在充分发挥管理育人功能的同时,实行“三同”原则,即同学习、同生活、同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认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和思想教育过程精细化

“三全育人”思想的普遍性在于做在经常、现于微处、着力于精细化。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采用思想灌输、理论讲授为主的方式,过度强调服从,缺乏主动的思想引导。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思想教育效果较差。因此,应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服务至上的意识,加强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管理。

加强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就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善于见微知著、由表及里,透过细节看变化、透过平常看异常、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在开展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重见微知著、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把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融入校风建设、学风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宿舍文化生活、日常事务管理等各方面,贯穿学生学校生活的全过程,寻求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既要围绕学生思想的新变化、价值取向的新追求、接受信息的新渠道、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又要遵循学生的思想教育规律、成长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坚持深入做、持久做、反复做,实现思想教育过程精细化。加强思想教育过程精细化应注重落实思想互动互助、谈心交心、普遍教育、思想分析、心理疏导等基本原则,促进经常性思想工作常态化、精细化。

(四)搭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践教育平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三全育人”载体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德育管理的新途径,是对他律管理模式的有力补充,是对“人性化自律”的有力体现。与传统管理体制相比,其更能体现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也是对现有管理体制的有力补充。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是大学生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动态过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作用将更具持久性和自觉性。通过搭建自我教育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和感受信仰的精神力量,自觉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从工作实际的角度出发,要建立以辅导员为领队,由党员、班委与学生干部组成的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对全校所有班级学生的上课情况、早操情况、晚自习情况、校园文明行为规范情况、宿舍卫生情况等进行检查与督查。从工作效果角度出发,要建立大学生自律管理机制与考评机制,以监督、检查和推进各项学生工作,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价和正确认识,提高自制、自控能力,自觉改造思想和行为。同时,通过党员、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带动广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觉提高思想政治修养。

(五)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汇聚育人力量,形成“三全育人”整体合力

大学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各自以其独特的优势影响着大学生。高校在强化教书育人的同时,要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德树人教育体系的构建。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可以有效抵制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高校应针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现状和需求制订总体规划,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搭建一体化教育平台,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实现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形成“三全育人”整体合力。同时,充分利用QQ 群、微信群等多媒体平台,搭建家校联动平台、校企互动平台,通过家访、企业走访等形式加强家校合作、校企合作,形成线上线下教育合力,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目标性培养与就业。

四、结语

“三全育人”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满足了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思想道德文化需要,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高校以“三全育人”思想为指导,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一体化模式,形成整体育人合力,必将打破传统“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和“粗放”的教育方式的束缚,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作用的教育过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办公室政治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