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播时代构建海峡两岸共同节会的路径研究

2022-09-25 11:43张春斌
闽台关系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价值数字传统

张春斌

(福建省福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节会是指特定族群或地区出于共同价值追求或精神交往需要,在约定时间、地点常态化进行的集体性活动,主要包括传统节会、法定节会和当下社会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节会。[1]作为集体记忆的生产者和共同文化的活态传承载体,节会是构成国家、民族、区域特定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共同节会强调共同文化的再认同、共同记忆的再生产、共同意识的再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举办共同节会是对特定文化共同体遭遇破裂危险或濒临解体采取的集体抢救行动。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同属一个中国。当前两岸出现的危机,与民进党当局极力推行“去中国化”密切相关。其目的就是要抹去台湾地区的中华人文历史,破坏当地民众对于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阻断两岸共同文化在岛内的传承。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启了以场景体验为典型特征的数字传播时代,为传承、创建和培育两岸共同节会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和必要条件。我们必须把握契机,打造两岸数字共同节会,携手台湾同胞共同传承中华文化、强化共同人文历史记忆、丰富两岸共同文化体验。

一、数字传播技术对两岸共同节会的影响

“台独”分子“去中国化”导致两岸共同的传统节会日渐式微。国台办发布的2021年9—10月两岸交流活动有4个突出特点:一是这些活动均为经贸活动,分别为第15届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2021年豫台经贸洽谈会两岸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专题项目对接活动、第13届重庆·台湾周、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建设推进会暨授牌仪式、海峡两岸农业论坛、第15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会暨首届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岳麓山论坛、2021两岸(川渝)青年就业创业发展交流会等;二是台湾方面的参与者主要是台商台企,到场台胞多为在陆台商,岛内人士多以视频方式发言;三是岛内鲜少举办关于两岸主题的节会;四是文化类传统节会明显减少。国台办认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两岸人员往来目前尚未恢复正常”,但“无论是新冠疫情还是岛内的人为阻碍,都没能阻挡两岸民间交流持续推进”[2]。与惠台经济政策直接拉动商品流通不同,传统的共同节会不仅在时间上有明确的约束性,而且具有鲜明的在场交往行为特征,也就是说,各方参与者都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入场开展面对面的互动,形成“两岸同胞共此时”的共同节会体验,即共同节会的价值体认与分享要在短时间内共同完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民进党当局玩弄“以疫谋独”,压缩了台湾同胞参与两岸文化交流的空间,直接截断了两岸传统共同节会交流交往途径,传统的两岸共同节会面临创新转型的紧迫性。

数字传播技术为两岸构建全新模式的共同节会提供了新技术新支撑。数字传播技术赋能两岸共同节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为两岸共同节会多平台场景协同提供便利。数字传播技术为节会场景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节会场景已经成为数字传播活动的重要形态之一。这一新形态突破了节会受空间约束的局限,为两岸共同节会从传统单一的在地场景走向线上线下多场景共生、从特定的不同地理区域走向线上线下共享的数字共同节会场景提供了实现条件,两岸相关群体可以携手或单独应用数字传播技术搭建起两岸同胞共享的不同主题的数字平台场景。

二是为全方位链接两岸共同节会参与主体、节会策划运营者提供支撑。全新的数字链接超越以往囿于特定地理环境、人与人直接集聚交往的群体交往模式,将两岸共同节会台前幕后工作者及各交往主体汇集到一起,搭建起两岸同胞数字化全景式立体交往新体系。这一数字交往体系破解了“台独”分子人为阻隔两岸同胞举办共同节会的险恶用心,有助于维系两岸共同文化历史的传承发展。同时,两岸不同诉求的参与者都可以应用数字传播技术,参与两岸共同节会的策划组织,及时分享节会交往最新信息,实现体验最优化和诉求最大化。

三是为两岸同胞共享共同节会和增进交往提供条件。相较于传统共同节会,数字共同节会再造了传统节会的活动场景和交往框架。“多平台协同作用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成员规模的扩长,更体现在多种互补性资源的配置和积累。”[3]数字赋能两岸共同节会颠覆了以往两岸同胞体验传统共同节会的组织形式、参与方式、交往模式,吸引两岸相关利益群体、不同资源力量、不同体验者加入其中。参与主体不仅规模增加,而且成分结构变得多样,特别是两岸同胞可以借助陪伴性工具自由进入数字共同节会的不同场景,这为两岸同胞共享共同节会和增进交往提供了全新的数字平台。

四是为推动两岸传统共同节会现代化发展及其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动力。数字传播技术为传统共同节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两岸传统共同节会的数字化转型,为两岸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在运营中必然随着节会交往需求变化而不断整合相关的资源力量,不断创造新的节会数字交往场景,持续释放新的节会交往价值,这样两岸数字共同节会的价值链就延展开来。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就会如“磁场”一样,吸引节会策划运营、数字科技开发、投融资、节会品牌推广等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社会组织及目标消费群体参与其中,从而重塑了两岸共同节会的数字生态,赋予两岸共同数字节会产业发展空间。节会活动被赋予全新的产业功能属性,必然推动节会活动全面产业化转型。

五是共同节会数字化有助于两岸共同节会全球化发展。每一个数字共同节会都是特定交往主题节会的线上线下不同场景的元宇宙。数字共同节会使得原本区域的、民族的、国家的在地传统节会走向全球,人们骤然间可以通过各类数字传播平台收看到之前未能“目睹”的各具特色的繁多节会活动,并可随心所欲参与其中。数字传播技术推动传统节会成为世界性的节会,两岸数字共同节会不可能置身之外,不断提高数字共同节会参与世界节会交流交往能力是两岸同胞共同责任。

二、构建两岸数字共同节会的路径

破解台湾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恶劣伎俩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使命,其重要性、紧迫性毋庸置疑。数字技术及其在传播领域的深层应用不仅为两岸传统共同节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条件,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开辟了两岸同胞参与数字共同节会的新场景、新空间。当前,两岸同胞必须顺应两岸融合发展大势,把握数字传播时代信息生产传播新变革、新趋势,充分发挥数字节会功能,加快构建和培育主题鲜明、场景丰富、竞争力强、系列化的两岸数字共同节会,携手打造中国特色节会品牌,开创两岸交往合作新渠道、新模式。

(一)强化数字化思维,推动两岸传统共同节会数字化重构

数字化思维是指人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数字世界是一个无边界、全球性、多平台自由进出、大众化动员能力强、高融合集聚资源力量、易突变自我革命、陪伴移动便捷高效、智能精准“数字画像”的数字生态系统。两岸传统共同节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数字传播技术+传统共同节会”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化学反应,是对传统模式颠覆性、突破性的重构。这种重构方兴未艾,将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持续深入。一要抓好节会主题价值细分,完成节会价值链构建。将传统节会转型为数字共同节会的首要任务是将传统节会价值进行数字场景化表达,即把传统节会在场交往场景转化为数字交往场景。为此,必须分析往届传统节会活动情况,并对数字化转型之后的节会活动进行前瞻预判,在此基础上对传统节会价值进行细分,设计开发系列数字节会场景,形成定位鲜明、场景线完整的价值场景表达系统。二要适应数字化社群交往的趋势,搭建各场景之间及各场景与周边相关服务保障力量之间的智能网络系统。要遵循自由进出、大众化共享特性,依托大数据,通过算法机制和人工精选[4],抓好数字共同节会各场景接入点建设,解决场景精准配置问题,用数字技术重构传统共同节会在场、非在场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形成线上线下各场景完全融合、各服务保障资源力量完全嵌入的智能生态系统。三要满足高效、便捷的数字效率需求,再造传统共同节会运营流程。传统共同节会通过在场各方的面对面交往实现各自价值,数字赋能传统共同节会提供了以价值可兑的多接点、多场景为平台的线上线下融通的混合型即时交互时空,这一价值兑换模式消除了时间约束和空间区隔。其要求两岸节会主办者和节会价值供给方必须构建起无边界的,适应不同价值交换参与者随时随地进入各环节、各平台、各场景交流交换的节会运营系统。这一方面为节会价值供给者提供精细化管理平台,另一方面为节会价值分享者提供全面直观的节会交往信息,引导各方参与者共建共享节会活动,以“秒杀”速度响应不同参与者对不同节会价值的需求。四要为参与者提供精准的节会场景和配套服务,助力各方参与者实现节会交往和价值交换的成效最大化。最大限度为两岸参与者提供节会交往的价值是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建设的关键所在,要联合两岸科技界、节会相关领域的力量,充分应用现代数字技术,特别是复杂信息识别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情绪感知技术、动态定价技术、心灵感应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针对不同节会的主题、业态、文化背景,开发适用的智能硬件技术和软件应用系统,为传统共同节会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岸只有携手构建高效运转的数字共同节会,才能为两岸同胞共同传承传统节会植入不竭的数字技术创新力量,数字技术同时从中获取创新发展的市场动力,两者之间达成良性互动。

(二)打造全新价值链,增强两岸共创数字共同节会内聚力

实现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可持续运营,必须增强节会的内聚力。一要建立节会主题滚动策划机制,促进两岸共同节会价值提升与价值表达创新。对于传统共同节会而言,实现价值系统的现代化转型和再生产,必须植入现代元素。以节气节会为例,立冬是闽台共有的采摘茶籽时节,千百年来闽台两地农耕地区有以立冬当天上午制作糯米糍粑方式庆祝冬收,同时开启采摘茶籽活动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大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旅游产业发展,福建省永泰县部分乡村的这一传统集体活动已经被有关机构策划提升为“庆冬收·纯生态茶籽油生产体验观光游”项目,成为周边地区民众和在闽台胞共同体验乡村生活的重要活动和农企推销生态绿色食品的节会,主办者引进知名的数字传播运营机构,开辟线上线下互动场景,产生积极效果。两岸有着共同的节气文化和农耕文明,完全可以依循重要节气主题,联手策划若干特色的节气数字共同节会,展示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积淀、文化传统及其发展变迁的多面性与历时性,消解两岸地理空间的距离感与社会发展的差异,增强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认同。二要增强多场域融通共享思维,建立节会价值分享模式更新机制。树立数字共同节会生态理念,把握不同数字节会生态演变趋势,增强需求端介入的节点意识,精准布局节会价值共享接入点,依托各介入点构建起节会场域分享系统;科学处理好节会交往价值供给与两岸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关系,确保节会交往正向效应;加强节会价值维护和增值管理,实行节会价值全程跟踪管理,探索建立节会总体价值及其各场域价值分层评估体系与增值动力机制,不断增强节会交往的价值意义。三要坚持需求导向,建立起节会需求侧跟踪监测系统。以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两岸民俗文化节为例,该节会虽然已举办十多届,然而在两岸的号召力、吸引力还很不够,尚未形成“磁场”。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针对两岸同胞及相关机构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与需求,两岸联办单位和参与者必须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并有能力作出快速响应。快速发展的数字传播技术为节会主(承)办方及时精确掌握两岸对相关主题节会的需求提供了便利工具,为跟踪研判两岸共同节会发展趋势提供了技术手段。这不仅要应用数字技术云计算功能,从交往行为中分析交往价值兑现情况,分析其变化规律特点,更要综合应用人类需求理论、群体文化适应理论等相关知识,对参与主体的需求走向进行科学分析,提出引导策略和文化调适办法,增强节会价值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三)强化两岸共同体意识,携手培育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国际品牌

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同种同文、血脉相连,两岸同胞只有各展所长,抱团应对数字传播时代带来的节会变迁挑战,方能实现双赢。一要强化共建共办合力。建立一体化、实体化的数字共同节会运营组织机构,常态化负责节会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品牌打造,特别要加大危机风险管控,明确合作各方的职责和利益分配机制,摒弃“打短工”“凑份子”的心理和做法;积极推动两岸携手共抓数字共同节会顶层设计,更好发挥节会的功能作用。二要增强节会国际化意识。“从20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民间节会放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考量。”[5]两岸同胞必须从全球的视野审视两岸数字共同节会,赋予数字共同节会契合人类发展普遍需求的价值意义,携手打造全球性数字共同节会。必须科学谋划数字共同节会全球布局,不仅要从节会供给的数字交往场景来体现两岸共同节会的价值,还要从世界范围统筹考虑节会数字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便利、无形资产等直接交往交易对象之外的周边业务的价值与潜在风险,延展数字共同节会的价值链,具象呈现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国际化理念和国际化价值,不断增强数字共同节会国际化品质。布袋戏是闽台诸多传统共同节会的重要元素,为适应数字传播时代,避免被时代潮流淘汰,台湾金宇园掌中剧团采取布袋戏数字化、年轻化、市场化、国际化策略,推出布袋戏“+动漫”“+电视”“+新媒体”“+卡通”等潮流类数字文创产品。经过数年的努力,如今数字布袋戏已成为闽台传统节会知名文创品牌,金宇园掌中剧团成为台湾地区旅游观光网红打卡点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节会的文创基地。因此,两岸应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不断推动两岸数字共同节会价值创新、表达方式创新,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全球化与文化自信相统一、数字化与增强实效相统一。三要壮大数字共同节会创新合力。积极推动数字共同节会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探索两岸数字共同节会法人化经营;树立以两岸为主涵盖全球范围的配置资源意识,积极探索不同要素、不同资源的参与模式,切实保障合作方合法合规的利益;支持两岸数字共同节会项目在两岸乃至世界范围合法募集资金,鼓励两岸数字共同节会企业上市融资;增强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参与世界相关行业、相关领域、相关地区价值生产和价值分配的能力,厚植两岸数字共同节会永续创新的“沃土”。四要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号召力。重点抓好国际节会市场调查、节会定位、运营管理和创新开发[6],力争在两岸合作机制创建上有新突破,规范两岸数字共同节会无形资产管理,特别要对品牌培育、品牌价值、核心竞争力等关键因素重点环节进行跟踪管理,使品牌建设理念成为两岸数字共同节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两岸节会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行为准则,不断扩大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品牌的“朋友圈”。六要彰显特色优势,培育两岸数字共同节会核心竞争力。要赢得全球节会竞争优势,必须培育节会的核心竞争力,而比较优势资源是打造节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我国悠久人文历史所孕育的一系列特色传统节会及我国正在进行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征程所蕴含的伟大思想、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两岸携手打造中国特色节会的重要来源,是培育两岸数字共同节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的比较优势所在。两岸要围绕这些资源优势,推动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创新发展,精心策划一批新的两岸数字共同节会项目,更好融入世界节会市场,培育和壮大两岸数字共同节会的软实力。

(四)创新运营理念机制,植入两岸共同节会内生动力

两岸共同节会运营要改变行政化的不良倾向,克服部分节会运转靠外来“输血”的状况,努力在厚植节会内生动力、培育节会“造血”功能上下功夫。一要把握数字共同节会特殊性,增强共同节会运营意识。数字共同节会不仅与传统共同节会有着迥然不同的运行特点,也与一般企业的运行方式不同。一般企业运行方式是投入转换为产出的模式,而数字共同节会是依托线上线下交互式、多场域、集体体验来进行的,其产生的体认结果直接影响节会复杂社会交往关系的发展走向,决定了节会的影响力和规模,加上节会形态多样,节会运营方式定然不尽相同。因此,必须从增强节会体验激励上创新运营机制。二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共同节会质量建设能力。质量体验是节会体验的首要环节。要常态化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教育活动,使质量管理理念内化为全体节会价值供给者、节会服务保障者的自觉行动;要细化节会各场景、所有交往活动的质量标准及交往活动提供者必须遵守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外部参与者参与质量管理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畅通节会质量投诉和质量共建渠道,确保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各场景的价值承载体和服务系统中。同时,要对各类运营系统及系统之间实施全息全程闭环管理,统筹抓好各场景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建设、质量标准执行检测、质量偏离纠正全流程质量管控,不断消除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确保节会质量持续提高。三要坚持市场化思维,提升两岸共同节会战略管理能力。满足需求是节会体验的核心环节。节会市场化思维强调节会必须从节会需求出发,尊重节会市场主体的地位,遵循市场运营模式和商品价值交换一般规律,应用市场的理念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看待节会,即节会不过是节会活动主体或节会参与者交往交易节会价值的平台和工具。当前,数字节会国际市场正快速形成,加强节会战略规划和管理显得非常迫切。按照迈克尔·波特关于战略管理的原理,节会战略管理的重点是加强新竞争者加入、替代者威胁、外部参与者(节会价值需求者及周边参与者)讨价还价或谈判的力量、节会供应者讨价还价或谈判的力量、现有竞争者对抗力的管理。这些不同层面的战略管理力量的合力构成了节会的市场角逐力量,是节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节会战略管理,要求两岸合作者不仅要建立强有力的战略管理机构,建立第一时间会商机制等处突救济制度,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各层次各项业务的战略理念和战术措施都能全部浸透到节会运营“神经”系统,充分发挥战略引导和管控作用。

(五)激发节会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共同节会社会基础

节会从世界一隅走向全球,一方面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打造真正的世界性节会;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在节会中竞争“掉粉”、原有参与者流失而陷入困境,甚至“寿终正寝”。因此,激发节会目标参与者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增强节会贴近性,打造目标群体“自己的节会”。要扭住如何调动目标群体参与积极性这个“牛鼻子”,持续深入开展目标参与群体社会交往习惯、技术条件、风土民情、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的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节会供给匹配度;强化节会目标群体市场细分意识,努力开发面向两岸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政治组织、不同利益集团的差异化、对象化节会交往场景,注重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更新节会交往模式,创新节会价值和体验场景,实现同一主题多样表达。同时,要提供便捷且富有吸引力的节会参与渠道,增强节会对象化供应能力,切实把两岸节会市场的物理覆盖与有效覆盖结合起来;实施本土化策略,打造从话语叙述、文化展示到互动方式一体化的节会文化与体验场景;注重引导组织目标群体代表人物或权威组织参与节会价值阐释和共享方式设计,建立节会的亲切感,引导目标参与群体沉浸式融入;强化节会目标地区线上线下互动,重点抓好目标参与群体线下体验与服务,创建集市场调查、营销推广、人性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节会体验场景,消除异域离场隔膜,增强节会的贴近性。二要创新节会交往回馈模式,打造最具体验价值的“明星”节会。一方面,要做大节会价值“蛋糕”,善于整合各方资源,既要做大节会主场景,也要开发好周边资源,为创新方式提供价值来源;另一方面,要激发参与者体验线上线下节会场景差异的乐趣,提供个性化服务。另外,要加强节会诚信文化建设,保障各方参与者的利益。三要增强数字共同节会生态链功能,培育节会生态系统。数字节会生态链即数字节会生态圈,是指数字共同节会存在于全球环境中的,与全世界相关领域相应层面相互链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具有生命体特征的人类交往活动。必须扎实抓好基础功能的培育锻造,紧跟前沿技术、及时更新换代,为两岸数字共同节会提供最强的数字平台系统和信息传播网络,不断提高数字共同节会各交往场景所涉价值链垂直整合的快速响应能级和构建效率,保持对节会交往价值变动的敏感性,持续抓好节会价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节会价值开发与业态创新技能;实行生态链效能跟踪管理,建立以节会整体运作及各场景运营成本最低、节会产品或服务品质最优、节会价值及其表达调适效果最佳为主要检测指标的节会生态链评估管控体系。四要坚持开门办节会,提高节会公共服务力。不仅要聚合两岸力量,还要最大可能地挖掘全世界范围的潜在资源力量,构建以供需机制提供内在动力的多向度、多层面、多场域交融的价值生产供给系统;着力增强全球对象化分享场景的创新功能,坚持以目标群体为中心,尊重目标群体及其所在地区族群的人文传统和社会交往价值诉求特点,推出目标群团喜闻乐见的节会产品或服务;建立节会价值创新、价值业态创新、价值分享模式创新协同机制,在贴近大众、便捷、简洁、安全、低成本上下功夫,提高节会体验满意度美誉度,扩大共同节会群体交往的规模和辐射力。

三、结 语

两岸同胞携手构建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形成两岸中国人共同对话世界的全新话语体系,引领海内外民众参与体验分享中国节会,开创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模式,不仅能助益两岸中国人集体记忆生产和强化,共同传承中华文化,更能增进国际互信,服务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身处数字传播时代,两岸同胞要起而行之,跟踪数字前沿技术,不断提高数字共同节会构建能力;抓好两岸共同节会分类数字化构建,加快实现传统共同节会全面数字化、稳步推进法定公共节会数字化,共同策划一批体现中华文化价值主张的新节会;创新数字共同节会主题国际化、生活化表达方式,强化对象化数字共同节会供给,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增强两岸数字共同节会的软实力;创建两岸协同的帮扶机制,提振两岸同胞的文化自信,为持续推动两岸数字共同节会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

猜你喜欢
价值数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答数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